测量质量事故案例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484.00 KB
- 文档页数:14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0-09-13 21:04:02我们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
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学习。
砼麻面现象: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
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
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砼时缝隙漏浆。
4、砼振捣不密实,砼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
预防措施: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木模板灌注砼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严,防止漏浆。
钢模板涂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砼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砼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修补。
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或1∶2水泥砂浆抹刷。
蜂窝现象: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形成有蜂窝状的窟窿,骨料间有空隙存在,露石子深度大于5mm,但小于保护层厚度的缺陷。
砼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1、砼配合比不合理,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砼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砼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灌注砼,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砼离析。
4、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预防措施:砼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采用电子自动计量。
砼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符合规定。
砼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
关键词: 质量事故实例案例一:(勘察不准确)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
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
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
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
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 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工作人员勾结,桩未达持力层)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 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
四川省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最近几年来,在对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工作中,我们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
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 幢为点式建筑)。
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
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 幢条形建筑中的6 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
3 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 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 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
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凡古河道通过的9 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
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M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 万元。
我们采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
现列举一部份,供大家参考学习。
砼麻面现象: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者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者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
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
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砼时缝隙漏浆。
4、砼振捣不密实,砼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份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
预防措施: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木模板灌注砼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严,防止漏浆。
钢模板涂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砼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砼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修补。
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或者1 ∶ 2 水泥砂浆抹刷。
蜂窝现象: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形成有蜂窝状的窟窿,骨料间有空隙存在,露石子深度大于 5mm ,但小于保护层厚度的缺陷。
砼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浮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1、砼配合比不合理,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者加水量不许,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砼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砼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灌注砼,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砼离析。
4、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者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者模板支设不坚固,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预防措施:砼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时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采用电子自动计量。
砼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期符合规定。
砼自由倾落高度普通不得超过 2m。
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砼的振捣分层捣固。
东滩煤矿测量事故案例集东滩煤矿2012-3-23目录第一类水准尺立尺错误 (1)第二类仪器损坏或故障 (1)第三类找错测点引起的测量事故 (5)第四类井下标定数据计算错误 (10)第五类距离记录错误导致标定错误 (12)第六类业务联系书草图尺寸标注错误造成的施工错误 (13)第七类施工单位执行中、腰线错误 (14)第八类贯通点岩性错误导致巷道沿导向层贯通错误 (15)第九类中线延伸不及时导致巷道方向偏差 (16)第十类贯通巷道两端起算资料误差导致贯通误差大 (17)第十一类未按要求测量检验角 (17)第十二类标定后未进行一个测回测量 (18)第十三类现场环境因素对人员的安全威胁 (19)第十四类未按要求进行导线复测复算 (20)第十五类 143下4(西)综采工作面揭露143上06-1(西)轨顺老巷道事故分析 . 21第十六类 4305-2切眼位置偏差事故分析报告 (23)第十七类 14300运顺透14312切眼硐室事故分析报告 (24)第十八类 14315轨顺贯通事故 (25)第一类水准尺立尺错误案例1事情经过:1988年北翼轨道巷用两次仪器高观测水准,造成测量高程值错误。
仪器型号:S3水准仪,作业人数4人。
原因分析:经过检查分析,发现立尺人员把转点布臵在一放臵地面的隐藏的水管上没发现,而立尺人员在立塔尺时,自己又站在水管上,造成水管上下移动,致使转点与水准桩间两次仪器高差值较大。
预防措施:在水准测量时,水准尺应立在尺垫上或坚固的地面上,做好标记,并保持立尺垂直。
案例2事情经过:96年西轨大巷,井下水准测量,其中一站多个测回不合格。
仪器型号:S3水准仪,作业人数4人。
原因分析:测量水准时,仪器物像抖动,造成一测回两次仪器高不合格,发现塔尺安臵在了隐蔽的喷浆管上,不稳固,造成多次测量不合格。
防范措施:测量水准时,塔尺安臵一定要立在坚固的地面,或者使用尺垫。
第二类仪器损坏或故障案例3事情经过:2000年测量人员对143上06-2东轨顺进行导线观测并进行中线标定,升井后,进行导线资料计算时发现,其中有一站导线边长比第一次导线观测长了8.000米,原因分析:经过检查仪器发现,测距仪显示面板上后第四位中间有一横长线污渍,恰好位于0的中间(原测距仪显示面板数据以方8为底数),致使仪器观测人员在测距读数时,把0读成8。
公路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一、案例一:“豆腐路”的诞生。
在某个小县城的公路建设项目里啊,那可真是状况百出。
这个项目呢,一开始就感觉有点不太对劲。
承建方呢,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也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便宜原材料。
就拿那个水泥来说吧,感觉就像是假冒伪劣产品。
施工的时候呢,工人也没有按照严格的标准来操作。
比如说搅拌混凝土的时候,配比那叫一个乱啊,全凭感觉走。
结果呢,这路刚修好没几个月,就开始出现裂缝,坑洼不平的。
就像一张漂亮的脸蛋,突然长满了麻子似的。
后来一下雨啊,那路就更惨了。
雨水积在那些坑洼里,有些地方甚至还塌陷了。
汽车开在上面,那简直就是在坐过山车,一颠一颠的。
当地的老百姓都开玩笑说这是“豆腐路”,轻轻一踩就坏了。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材料和施工不规范导致的公路工程质量事故。
二、案例二:大桥的“摇摇欲坠”危机。
有一座新建的大桥啊,本来是当地的一个重点工程,大家都盼着它能成为一个新的地标呢。
可谁知道,这桥却差点成了一个大灾难。
设计团队在设计这座桥的时候啊,可能是经验不足,也可能是没有考虑到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
比如说,他们对河流的水流冲击力计算有误。
这就好比你去做一件衣服,却没有量好尺寸,那做出来的衣服肯定不合身啊。
施工过程中呢,又出现了焊接质量不过关的问题。
那些焊接的地方,就像是脆弱的关节一样,没有很好地连接起来。
等到桥快要竣工的时候,大家发现这桥居然在轻微晃动。
你能想象吗?一座大桥啊,不是那种小吊桥,居然会晃动。
后来经过检测,发现这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只能返工重新加固。
这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啊,都是因为设计和施工环节出了问题。
三、案例三:公路“宽窄门”的闹剧。
还有这么一条公路啊,在施工的时候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出现了特别奇葩的情况。
在道路的一段呢,莫名其妙地就变窄了。
就好像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从宽敞的大路走进了一条小巷子。
原来啊,是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操作。
可能是某个施工人员看错了图纸,或者是在测量的时候出了大差错。
铁路工程测量事故案例㈠、案例背景2001年,我公司监管的西南地区枢纽某联络线工程,由中铁某局负责线下工程施工。
该局管段长度4.4公里,共有大、中、小桥七座,其中四座位于半径600-800的曲线上。
工程进入铺架阶段后,铺架施工单位从小里程向大里程方向铺轨至第一座曲线桥时,发现梁位不正。
停工复查发现,四座曲线桥的线路中心与墩位中心重合,未按设计从线路中心向曲线外测设置偏心距,其中四台七墩误差超限,最大偏差达420mm。
㈡、处理方案事发后,由建设单位牵头组成了事故调查组(按照现行规定应由行业质量监督部门组织),调查认定为这是一起工程测量事故。
经事故调查组同意,由线下施工单按委托原设计单位对误差超限的墩台重新进行检算并编制加固设计文件,分别采取了基础加宽、桥墩穿裙子(20cm厚钢筋混凝土)的加强措施。
㈢、事故损失1、直接损失1)事故责任相关各方商定,线下施工单位支付设计鉴定费、工程加固费、预制梁存放场地费、铺架单位人员窝工损失费,按照当时价格合计100多万元。
(现行《铁路建设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处理规定》(铁建设[2009]171号),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属工程质量较大事故)。
2)铺架施工单位自行承担架桥机、铺轨车、道砟运输车设备租赁(闲置)费。
3)监理单位自行承担相应监理费用。
2、间接损失1)工程延期交工45天。
2)监理单位企业信誉遭受重大损失,按照现行《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与招投标挂钩办法》[建建〔2009〕273号]规定,将根据情节取消监理企业1个月及以上投标资格。
㈣、各方责任分析1、线下施工单位的责任:线下工程施工单位是一家以建筑工程为主业的工程处,技术主管和测量人员第一次从事铁路曲线桥施工,不了解设置预偏心的意义,按设计线路中线定出墩位中线,导致此次测量事故,线下施工单位应负主要责任。
2、铺架施工单位的责任铺架施工单位在收到施工单位竣工测量成果后,应独立进行线路贯通测量,检查基桩的设置位置及数量、中线和高程测量精度,铺架单位再架梁前未发现测量问题导致其窝工损失,应承担重要责任。
内部资料妥善保存典型质量事故(事件)案例汇编××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第一部分线路工程基础工序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1)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2)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3)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4)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5)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6)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7)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8)第二部分线路工程组塔工序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1)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2)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3)人不离职责。
第三部分线路工程架线工序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1)事件名称由于光缆前后水平张力不平衡,导致光缆金具倾斜事件经过(描述)某线路工程已经投运,运行期间运行单位检查发现,5#光缆金具倾斜超差,需要进行调整。
线路停电后,将倾斜金具调整回误差范围内。
事件分析(找出主、次原因)主要原因:1、导致金具串倾斜的原因,主要是前后侧光缆水平张力不平衡,经计算小号侧比大号侧张力大8kN。
经现场检查,5#小号侧耐张段弧垂及金具倾斜均满足要求。
5#大号侧弧垂值偏大,张力偏小,导致悬垂金具向小号侧倾斜。
次要原因:1、项目部复检时未检查完全,未及时处理。
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2)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3)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4)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5)输电线路工程质量事件(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6)防范措施与对策1、项目部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应对塔位各相全部进行校核,尤其是单双回变换相序以及终端塔进构架相序及金具串安装。
2、加强施工班组与项目部之间的沟通,确保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项目部。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工程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合同约定的事件。
这些事故不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以期从中汲取教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案例一:某地地铁隧道塌陷事故某地地铁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塌陷,导致施工现场工人被困。
经过紧急救援,事故造成多名工人死亡,巨额经济损失。
事故原因分析如下:1.地质调查不详:在隧道施工前,对地质情况的调查不够详尽,没有发现地质结构中的不稳定层,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及时应对。
2.施工方案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根据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隧道稳定。
3.现场管理混乱:事故发生时,现场管理不到位,没有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对突发状况缺乏应对措施。
案例二:某高楼坍塌事故某地在建高楼发生坍塌,造成多名工人被困,所幸无人员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如下:1.设计缺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未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操作,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导致建筑质量不符合要求。
3.监管不到位:建设部门在对工程进行监管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监督,导致施工质量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案例三:某大桥钢梁断裂事故某大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钢梁断裂事故,导致交通中断,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事故原因分析如下:1.材料不合格:大桥所使用的钢材存在质量问题,未经严格检测,未能及时发现不合格情况。
2.施工工艺不当:在桥梁建设过程中,施工工艺存在问题,未能保证钢梁的焊接质量和稳定性。
3.养护管理不善:在桥梁使用过程中,养护部门对桥梁的检查和维护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