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青春有格_优秀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10.79 MB
- 文档页数:2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下1.3《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这一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的存在,以及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青春期的困惑和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明白在青春期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做到自律、自省、自尊。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法律在青春期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法律是保护自己权益的有力工具。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开始关注他人和社会。
然而,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面对青春期的困惑时,可能会产生焦虑、迷茫的情绪。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明白青春有格的含义,知道法律在青春期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自律、自省、自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明白青春有格的含义,知道法律在青春期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困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青春期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青春期的思考,导入新课。
2.教学新课:介绍青春期的特点,讲解青春有格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法律在青春期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困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规则和责任意识。
能力目标:养成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最后一框内容,是引导学生把对青春的关注从身体、心理上升到精神层面,是单元的升华与提高。
本框题设计立意在于让学生在青春探索、自我证明的道路上,既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又有向往“至善”的精神追求。
三、学情分析(一)青春的力量在青少年的身体里生发,促使他们渴望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
如果青春的能量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转化,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就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二)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最容易受到影响,出现价值混乱等问题;(三)需要帮助青少年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增强底线意识,追求更高人生格调,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转化为成长的正能量,使青春无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行己有耻导语:青春飞扬的我们敢想敢做,但真正的青春无悔还需要青春有格。
到底什么是青春之“格”?出示任务:请结合对“格”的理解说说视频中游客的行为是否出格。
反馈指导:在针对视频中游客行为是否出格的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和结论不一。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引入案例、启发思考:1.为何留学生在德国逃票被抓3次后竟难找工作?2.身边的类似小事(比如在教室里拍球、就餐后不收拾餐具、地铁扶手上挂衣服)是否出格?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很“小”?小结:生活中很多看似的“小”事并不小,它关乎生命健康、公私界限等行为底线,在这些事情上,青少年应该有所不为,行己有耻。
3.2 青春有格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青春不能违反的一些基本规则。
2.明确不断完善自己所应具备的品质。
能力目标1.做到“行己有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懂得积善成德的道理,不断完自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见贤思齐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懂得“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道理。
难点懂得“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道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根据教材的辅助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中国古代有关修身立德的格言。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师:处在青春期的我们,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行己有耻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后,师生交流。
师: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例如,孔子曾说过“行己有耻”。
那么,大家知道“行己有耻”的意思吗?生:“行己有耻”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师:还有哪些古语与“行己有耻”的含义比较接近呢?生1: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生2: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师:“羞恶之心”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生:“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
由。
它像威严的法官,端坐内心法庭。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师:“行己有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生:“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师:“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怎样做生:“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师:我们怎样做到“行己有耻”的要求?生:我们需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行己有耻”的道德规范要求,懂得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活动二:止于至善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后,师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