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摇篮
- 格式:ppt
- 大小:789.50 KB
- 文档页数:28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1、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纵横奔驰等词语;2、学习“摘抄”这种读书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通过课文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2、品读、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案一第一课时一、释题导入,出示自学提示1、导入:大家都听过李白的诗《将进酒》的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文题目即表现黄河的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弘气势。
(板书课题)2、师生共同确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语;②初步理解课文。
③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黄河的磅礴气势。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在什么地方所见到的黄河,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3、浏览课文,将课文分成几部分。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1---3题,小组讨论4题三、汇报交流,提出问题1、小组内分段读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小组长汇报自学题3、4题。
3、学生质疑,预设①在刘家峡看黄河有哪些雄伟壮观的景象?②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等词语是什么意思?……四、师生释疑1、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教师补充。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阅读答案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⑤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佚名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
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lù)卡日曲河的涌泉。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自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是黄河的上游。
开始一段河水清澈透明,两岸水草丰美。
流到青海高原东部,沿途穿过龙羊峡、刘家峡等不少峡谷。
峡谷中水流湍急,水力资源极为丰富,那里已建立了好几个大水电站。
黄河出青铜峡,进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农田肥沃,草原肥美,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自河口至河南省孟津是黄河的中游。
在禹门口,黄河被龙门山所夹峙,急流从只有百米宽的河漕(cáo)中涌出,这就是有名的"龙门"。
过风陵渡后,黄河又急转东流,穿过三门砥(dǐ)柱(也叫三门峡)。
这里是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所在地。
在中游段,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又有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含沙量剧增,河水变得十分浑浊,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了。
自孟津至入海口是黄河的下游,就是华北平原。
这里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
为了防止河水泛滥,河堤也不得不一再加高,自郑州黄河花园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两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米,成了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
所以一旦河堤决口,黄河改道,常常造成灾害。
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
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故乡,中国是盛开在神州大地上的一朵灿烂的鲜花!我的祖国有一个非常响亮、非常动听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那么的雅俗共赏,那么的庄严神圣,不由得让人们为它肃然起敬!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涵养的国家,它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富饶。
在这非凡的国度里,还蕴藏着许多奇花鲜葩,那就是:中国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祖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自豪!中国,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繁荣富强的21世纪,中国的发展是多么的兵贵神速,令人意想不到!中国,它又是多么的伟大,它蕴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朱德、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完美的历史诗篇和现代歌剧!和祖国文化不可分割的,还有一个元素,它的名字叫“和谐”。
如果祖国是静谧的夜空,和谐就是天上最耀眼的明星。
和这颗“星星”水火不相容的那就是——战争!因为战争的炮火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是战争让母亲失去儿子,是战争让世界失去和平,打破和谐,虽然这已成为往事,但是,往日的悲痛不能让它随风离去,我们要记住悲伤,留住和谐,决不能让它也随风远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庄严的号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现在,祖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个社会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动手去发展、去创造。
看着祖国美好的蓝图,我想起了一句话:“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不禁在心里高呼:“看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这就是中国!”读了《热爱祖国唱响和谐》这本书之后,使我感受非常深刻,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应该怎么样去热爱祖国,去畅想和谐。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原文阅读3母亲河拓展阅读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源头之高,流程之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从这里汩汩而出的泉水,顺山势汇聚成溪,向东流去。
黄河流程蜿蜒曲折,有“九曲十八弯”之说。
它行程5464千米,流经9个省、自治区,汇集了渭河、泾河等几十条主要支流和上千条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上游,植被较好,河水清冽。
这段黄河水流急、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及至中游,途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顺流而下,河水变为深黄,黄河因此而得名。
黄河在这一段穿越于群山和高原之间,形成许多奇异景观。
壶口两岸高山绝壁,奔涌而来的河水急速收窄,从断层飞流直下30余米,有如巨壶倾注,激起震耳欲聋的翻滚波涛。
从壶口往下65千米是险峻的龙门,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凿,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
滔滔黄河以每年16亿吨的输沙量进入下游,随着地势变得平坦,流速渐缓。
泥沙慢慢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河堤也随之加高,致使有些河段成了高于地面的“悬河”。
到快入海时,黄河已显得步履沉重,只能缓缓向前。
黄河沉积的泥沙,填海造地,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这里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受潮水的顶托,还有一部分泥沙回淤在入海口,形成了坚硬的河岗。
为了越过这道屏障,黄河又突然抖起精神,宛如一条蛟龙,腾跃而起,轰鸣着扑向大海。
至此,滚滚黄河完成了曲折壮丽的漫长行程。
奔腾不息的黄河已流淌了150万年。
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许多地方被森林草原覆盖,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生息劳作、繁衍发展的良好环境。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早在80万年前,黄河中游就有“蓝田人”从事渔猎活动。
7000年前,生活在西安一带的“半坡人”建造了布局有序的村落。
14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源头之高,流程之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从这里汩汩而出的泉水,顺山势汇聚成溪,向东流去。
黄河流程蜿蜒曲折,有“九曲十八弯”之说。
它行程5464千米,流经9个省、自治区,汇集了渭河、泾河等几十条主要支流和上千条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上游,植被较好,河水清冽。
这段黄河水流急、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及至中游,途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顺流而下,河水变为深黄,黄河因此而得名。
黄河在这一段穿越于群山和高原之间,形成许多奇异景观。
壶口两岸高山绝壁,奔涌而来的河水急速收窄,从断层飞流直下30余米,有如巨壶倾注,激起震耳欲聋的翻滚波涛。
从壶口往下65千米是险峻的龙门,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凿,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
滔滔黄河以每年16亿吨的输沙量进入下游,随着地势变得平坦,流速渐缓。
泥沙慢慢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河堤也随之加高,致使有些河段成了高于地面的“悬河”。
到快入海时,黄河已显得步履沉重,只能缓缓向前。
黄河沉积的泥沙,填海造地,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这里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受潮水的顶托,还有一部分泥沙回淤在入海口,形成了坚硬的河岗。
为了越过这道屏障,黄河又突然抖起精神,宛如一条蛟龙,腾跃而起,轰鸣着扑向大海。
至此,滚滚黄河完成了曲折壮丽的漫长行程。
奔腾不息的黄河已流淌了150万年。
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许多地方被森林草原覆盖,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生息劳作、繁衍发展的良好环境。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早在80万年前,黄河中游就有“蓝田人”从事渔猎活动。
7000年前,生活在西安一带的“半坡人”建造了布局有序的村落。
考古发掘出土的农具及陶器上绘画的鱼、奔跑的小鹿,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内容和文明的发展进程。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阅读练习答案《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阅读练习答案阅读下面文段,答复下列问题。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咯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兴旺,人口fán yǎn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 yì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
所以后世称之为中华。
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开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构造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巧的彩色陶器。
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B)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芒灿烂的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的是。
2.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顶峰一句,复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是处。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14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原文素材北师大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源头之高,流程之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从这里汩汩而出的泉水,顺山势汇聚成溪,向东流去。
黄河流程蜿蜒曲折,有“九曲十八弯”之说。
它行程5464千米,流经9个省、自治区,汇集了渭河、泾河等几十条主要支流和上千条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上游,植被较好,河水清冽。
这段黄河水流急、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及至中游,途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顺流而下,河水变为深黄,黄河因此而得名。
黄河在这一段穿越于群山和高原之间,形成许多奇异景观。
壶口两岸高山绝壁,奔涌而来的河水急速收窄,从断层飞流直下30余米,有如巨壶倾注,激起震耳欲聋的翻滚波涛。
从壶口往下65千米是险峻的龙门,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凿,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
滔滔黄河以每年16亿吨的输沙量进入下游,随着地势变得平坦,流速渐缓。
泥沙慢慢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河堤也随之加高,致使有些河段成了高于地面的“悬河”。
到快入海时,黄河已显得步履沉重,只能缓缓向前。
黄河沉积的泥沙,填海造地,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这里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受潮水的顶托,还有一部分泥沙回淤在入海口,形成了坚硬的河岗。
为了越过这道屏障,黄河又突然抖起精神,宛如一条蛟龙,腾跃而起,轰鸣着扑向大海。
至此,滚滚黄河完成了曲折壮丽的漫长行程。
奔腾不息的黄河已流淌了150万年。
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许多地方被森林草原覆盖,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生息劳作、繁衍发展的良好环境。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早在80万年前,黄河中游就有“蓝田人”从事渔猎活动。
7000年前,生活在西安一带的“半坡人”建造了布局有序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