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认识(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223.23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P75例1,完成教科书P75“做一做”,P79“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
▶教学难点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法,理解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市的体育馆在哪里吗?有进去参观过吗?说说你的感受。
【学情预设】有学生去体育馆里面参与过活动,能够直观感受体育馆的庞大。
有很多个入口,从不同的入口进去会到体育馆的不同位置。
还有很多不同颜色的座位,能容纳很多人同时参与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对体育馆的感受,然后引入情境图,让没去过体育馆的学生也能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积累对较大数的感性经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大家能猜猜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吗?学生自由猜测,并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师:对,这个体育馆能坐很多很多的人,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
在生活中,你接触过这么大的数吗?本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1)]二、动手操作,经历大数的形成1.回忆数数方法,经历数数过程。
师:从一年级开始,小棒就是我们认数的好帮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小棒(拿出1号塑料袋,袋中有10根小棒),谁来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学情预设】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比较容易估出是10根。
如果出现其他的估计结果,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一下,然后再引导学生动手数数。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准确地知道这些小棒的根数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数小棒:数数1号塑料袋中小棒有多少根。
第 7元万之内数的教材析:教材先通向学生介熟习的体育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之内数的。
教材依据学生已有的与心理展律,按从易到螺旋上升的排原,了一幅幅的、有数学意的画面,学生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写法,并且懂得于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是行大数算的基,并且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更大的数位的教课打下基。
学情解析本元是在学生学了百之内数的的基上行教课的,学生已学了“20 之内数的”“100 之内数的”,掌握了百之内的数位名称以及它之的关系。
能明确“ 十一”的数方法,并能领悟数在生、生活中用的广泛性。
本学期将数的范展到万之内。
通本元的学,可以学生学多位数的打好基。
在整数的程中,本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不是行大数算的基,并且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
元目:知技术:合生活,领悟生活中有大数,感觉学大数的必需性,数数的程,能万之内的数,合物体知道些数的成与分解。
数学思虑:估一估、数一数、想想、一、一、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践活,体感觉万之内数的大小,培育数感。
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描述万之内数的大小。
“万位”及其位,能出万之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数位之的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感情度:一步学用详尽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与别人交流活,培育学数学的趣和自信心。
学要点:1.会数 10000 之内的数,研究万之内的数的法、写法及数的成。
2.能比万之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学点:1.领悟相两个数位之的率是10。
2.掌握中、末端有0 的数的写法。
3.近似数,并能合行估安排: 141.1000 之内数的⋯⋯⋯⋯⋯42.10000 之内数的⋯⋯⋯⋯6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3.整理和复⋯⋯⋯⋯⋯⋯⋯⋯1二年数学学科(下)第7元学指案: 1000 之内数的( 1)型:新授研究:第1使用明及学法指:教1、自学本第 74~ 77 例 1、例 2 及十六中的 1—4 ,用笔勾画出诱惑点;独立思虑完成自主学和合作研究任,并复或律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一框《千与百之间的关系及用算盘记数》同步练习题
学校班级姓名
1.填一填。
(1)
(2)800和()合起来是1000。
(3)用算盘记数时,要在算盘上选一档标上记号,作为()位,之后向左数第二档是()位,第三档是()位……算盘上一颗上珠表示(),一颗下珠表示()
2.写出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并读一读。
(最右边一档作为个位)
写作:写作:写作:
读作:读作:读作:
3.选一选
(1)小明在算盘的百位上拨了1颗上珠,在个位上拨了1颗上珠和2颗下珠,这个数是()。
①103 ②503 ③507
(2)贝贝在算盘上拨出803,一共用了()颗珠子。
①11 ②9 ③7
4.看图回答问题。
(1)方框①中的数是(),方框②中的数是(),方框③中的数是()。
(2)与方框②中的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3)方框③中的数添上1是()。
5.在算盘上拨2颗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表示出哪些三位数?写一写。
(至少写出5个)
参考答案
1.(1)
(2)200
(3)个十百 5 1
2.150 一百五十;509 五百零九;273 二百七十三
3.(1)③(2)③
4.(1)975 988 999
(2)987 989
(3)1000
5.答案不唯一,如:600、550、505、510、501、150、105、200、101、110。
《11~20各数的认识》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确凿进行运算”“在详尽的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详尽情境中,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课标解读《11~20各数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石。
11~20的认识又是数与代数内容的前期基础,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
为学习20以内加法、减法做好准备。
其教学内容可分为数的概念建立和数的运算以及综合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三部分。
第一部分:数概念建立: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
共3个例题。
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
第二部分通过运算深化学生对11~20的认识,也安排了3个例题: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棒)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
第三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
例6就是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并运用数数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丰盛的素材,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体现学习过程。
单元重点为: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掌握数位:十位与个位。
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一数(一)(认识并感受“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感受千的大小,初步发展数感。
编写说明在一年级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本节内容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数感。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科书重视运用计数器和方块模型,帮助学生体会数的关系与意义;重视通过现实素材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大数。
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
第三个问题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千”的认识,教科书还安排了“试一试”,结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千”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因为数较大,直接一个个地数出一千比较麻烦,而且数的过程容易出错,所以千的学习相对百以内的数是比较抽象的。
为此,教科书借助在计数器上的拨数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九百九十九再添1是一千,同时强化“满十进1"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千”,教科书在拨出一千之前,首先安排了两个学过的拨数活动作为铺垫。
从九百九十九到一千,也要涉及数位的变化,经历这样一个拨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位值概念的体会。
•有多少个?借助附页2数一数。
教科书安排了数方块认识“千”的活动。
作为直观模型,小方块易于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
看到大大的,学生最初可能感到无从下手,教科书提示可以借助100以内数的学习经验“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等来解决这个新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P80例5,P81~82例6,完成教科书P81“做一做”。
▶教学目标1.利用小正方体、计数器、彩星图等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及数位顺序表。
2.在操作活动中,理解数位的意义和作用,感受万以内数的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借助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能数“拐弯数”,理解十进制,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黄豆、杯子、罐子、计数器、算盘和彩星图。
▶教学过程一、调查导入,引出新课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一项作业,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比较大的数。
(指名两三名学生回答)师:老师也调查了一些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P80主题图。
师: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举手)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1968年9月铁路桥通车,12月公路桥通车,至今依然在使用,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中华之崛起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开始的。
师:去过的同学,对这座大桥感觉怎么样?(很长)大家猜一猜,这座大桥有多长?学生自由发言,随后教师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个数据,老师估计要跑30分钟才能从桥的这头跑到桥的那头了,这座大桥真的很长。
这里的两个数据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数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学情预设】比我们学过的数都大。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0以内数的认识)【设计意图】呈现主题图——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图及相关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1.估黄豆数量,认识一万。
(1)先估测后参与活动,感知一千粒黄豆所占的空间。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粒,那么这一袋会有几粒?(教师拿出一小袋装有10粒黄豆的袋子)在每个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黄豆。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大数的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计数单位“千,接近整百数的数法。
学具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出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体育馆外部和内部图片。
2.看图估计体育馆大约能容纳的人数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计数单位“千”1.初步感知、体验“千”。
(1)出示杂乱的10个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
明白一个—个地数,10个—是十。
(2)出示100个小正方体。
现在小方块变多了,你打算怎样数?(10个)还能接着往下数吗?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20、30、……100。
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出示: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数1000个小方块。
1)出示1000个小方块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观察,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
、2)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一起跟着数,100、200、300、……900,900的后面是多少?(1000)我们是怎么数的?(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0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认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2)再现数数过程,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以前学了计数单位“个、十、百”,今天还认识了计数单位“千”,边说边板书:千、百、十、个,然后指着千、百、十、个请同学们说说几个一是十,几个十是百,几个百是千,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说说自己数数的新发现,初步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三、巩固练习(一)基础练习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浸润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以《数的认识》大单元教学为例谈数学文化教学摘要:本文以《数的认识》大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然后分析了当前数学文化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浸润数学文化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方法。
通过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数学文化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浸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数学文化在《数的认识》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以及变化等概念的学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数学文化,则是数学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知识体系。
特别是在《数的认识》这一基础教学中,数学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数学文化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数学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传递。
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可以培养出严谨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
同时,数学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二)《数的认识》教学中数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数学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学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引入数学史、数学家故事等元素,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数学文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深层含义。
通过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家的思考方式等,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
第1课时数的认识(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学六年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这些数的例子吗?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数据来汇报,指名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听一听数读得是否正确,看一看黑板上的数写得对不对。
2.教师用课件出示一组数,弥补学生的不足。
(课件出示:
如: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m。
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只有-25℃。
3。
今年我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占全年的
5
这本词典有1722页。
一条围巾的成分:羊毛40%、化纤60%。
)
3.把黑板上的数分一分类。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这几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我们今天先复习自然数和整数。
(板书课题:数的认识)
二、归纳整理
自然数和整数。
1.教师提问: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0表示什么?有没有最小的自然数?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教师提问:谁知道我们学习的哪些数是整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教师向学生说明: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除了自然数,还学习了一些小于零的整数即负整数,这些负整数到中学要更深入的学习。
结合上面的复习和板书,将板书补充成如下形式:
3.小组整理数的其他知识。
提问:关于数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合作学习,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出示讨论题)
a.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b.你能说出哪些计数单位?
c.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成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得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
各个计数单位所站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练一练:填空(口答)。
27046=2×()+7×()+0×()+4×()+6×()
说出4004.04这个数中的三个“4”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这个数中的三个“0”各起什么作用?
4.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从整数、小数、分数三个方面回答。
整数、小数的比较方法。
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从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三个方面小结。
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分数和小数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复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2.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展示整理和复习的结果。
教师结合各个小组整理和复习的情况,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注意突出“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做如下板书:
a(b≠0)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a÷b=
b
3.通过直观图形,导入对小数意义的整理和复习。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可以怎样写?小数是不是都小于1?
5.组织各小组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教师板书如下:
6.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分别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举例
说明。
板书:0.1=0.10=0.100= (1000)
10010010101===……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
(因为小数可以看做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特殊情况。
)
练习:填空(口答)。
)
(4528)()(3535)(75==== 做一做,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出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下面这组数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规律?
0.108 1.08 10.8 108 108
百分数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
提问:我们已整理复习了有关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有完成?
(2)结合刚才的回答,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3)“一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80%”也可以说“已经完成了5
4”,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呢? 请同学们议一议: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百分数常用%来表示。
百分数只表
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表示具体的数量,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三、课堂作业
教材73页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自然数和整数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教学反思】
在复习数的意义时,学生对数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学时让学生理解自然数与整数及计数单位与数位等简单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