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拌和站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混凝土拌和站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混凝土拌和站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混凝土拌和站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混凝土拌和站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XX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合同文件、施工图、补遗书。

2.国家和省部现行法规、公路工程施工规、技术规、验收标准、行业标准。

3.现场踏勘调查资料及我公司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4.建设单位有关指示和要求。

二、临建设计概况

1.拌和站位置

拌合站和预制场设置于K70+000线路右侧850米处,X291线旁。

2.拌和站建设条件

拌和站所处位置交通较为便利,紧邻X291。用电以地方电源为主,自发电为辅。工程区域沿线电力资源丰富,电网比较发达,供电采用就近搭接电源的方式,能够满足现场施工需要。生活、工程用水采用金沙村井水,取水方便。拌和站主要设置情况如下:

三、场规划与功能区划分

站区所在地形为平缓的山间平原,平整场地后拌和站沿东西向布置,拌和站场地布置分为拌合区、存料区和生产生活区。生活、办公区、仓库、蓄水池及存料区主要布置在场地西侧;拌合区设于场地中央;预制梁场设置于场地东侧。

拌合区:搅拌机组设置在场地中央,机组采用JS1000型搅拌机(长38.42m,宽12.0m,)。

砂石料存储区:设置于场地南侧,总共设5个存料区,存料区墙采用砖混37墙,墙高2m,上方设置轻钢料棚。

办公区及职工生活区:集中设置于场地西侧,为单层活动板房,设有厨房、食堂、办公室、宿舍等,厕所设于生活区西侧15m处采用砖砌,分男女厕,总计不少于6个蹲位。

水电供应:场区位置附近有水井,生产用水采用铺设管道到达蓄水池处,经检验合格后使用;生活用水采用打井解决。采用就近搭接电源的方式,场设置配电室并配备

315KVA变压器供电,并设置1台200KW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排水系统:场地平整时拌合及生产生活区设置5‰的横向排水坡(西北高东南低),存料区纵向设置的5‰的纵向排水坡(拌合区侧低);在场区南侧设置三级沉淀池(洗车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统一进行沉淀净化后排入当地排水系统;料仓前设置宽20cm,深10cm的排水沟,并与场地外的原有排水系统进行连通,使雨水顺利排出。

四、罐体防雷及基础的相关验算

1.储料罐防雷设施与避雷设施安装

在施工搅拌楼基础时,基础周围布置由宽40mm×4mm厚的镀锌扁钢围成的避雷网,避雷网采用镀锌钢钎接地,同时与基础墩预埋铁进行连接,整体对地电阻达到避雷要求。

2.地基加固与基础设计

场地利用村民打谷场,较平整,垫高原地面,使用砂砾土填筑,装载机整平,并采用振动压路机振动压实,使其满足搅拌站厂家对地基的设计要求。对于罐体下方的地基,场平放线后开挖至设计深度,面积为150平的通体基础坑,基底进行处理后根据地基情况浇筑80cm厚片石混凝土垫层,在垫层上确定每个基础墩的精确位置,确定后对底板的双层双向钢筋及基础墩的钢筋进行绑扎,绑扎完后对底板进行浇筑设计厚度的C30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各基础墩的位置进行再次定位,然后按设计标高对预埋铁板与基础墩的主筋进行连接,再进行基础墩的支模及浇筑。待达到强度要求后对通体基础坑进行统一浇筑C20混凝土至设计硬化路面标高并形成硬化通体板基础,保证罐体区稳固。

3.储料罐防倾覆措施

在设计罐体及搅拌主机基础时,采取钢筋混凝土通底板设计,并按照搅拌设备厂家要求在基础墩上设置预埋铁板及支腿,整体达到基础的抗倾覆要求。相应地基承载力及抗倾覆验算书见后面附件3。

4.砂石存放仓墙体设计与防倾覆措施

料仓墙体采用2m高砖混37墙,料仓上覆彩钢棚遮盖,彩钢棚采用Φ140型钢管支撑,隔离墙砌筑时将钢棚支撑钢管柱包砌到砖墙,起到墙构造立柱的作用,保证墙体的稳固质量。

存放仓后墙设置支挡挡墙,保证后墙的稳固,不发生倾覆。

五、设备配备与生产能力计算

拌和站设置1台JS1000型搅拌机,生产能力可达到60m3/h。

高峰期衬砌混凝土每天约需400方,按机组生产能力6.7小时即可生产完成,因此

需碎石450方,砂220方,水泥55方,粉煤灰65方。按照2天存料考虑需备碎石料900方,砂440方,水泥90方,而碎石料仓总计可存料1080方,砂料仓可存料600方,2个水泥罐可存料120方,1个粉煤灰罐可存料180方。均可满足生产要求。

六、安全文明施工及环水保措施

1.施工安全

(1)建立健全安全施工制度,设立专职临建施工安全员,专职负责安全工作。

(2)施工前,认真做好安全专项交底工作,确保安全事项“事事落实到人,事事有人负责”。

(3)各种安全标示牌齐全,包括安全警示牌、道路施工牌、限速牌等。

(4)对于危险源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5)定期做好安全培训工作,使每个人做到“安全意识在我心中,安全操作在我手中”。各种车辆和特种工作必须持证上岗,重型机械司机必须重点做安全培训。

(6)安全员和施工人员要时刻注意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7)出现安全事故后,要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查明事故原因。

(8)任何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设备安装根据需要配设安全带等。

(9)对拌和站罐体安装避雷装置,并进行保护接地,避免雷击事故发生。

(10)拌和站供电变压器采用三相四线供电系统,设自动断电保护装置,且变压器及配电房周边按照标准化要求设置钢丝防护网,并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畜接近变压器发生触电事故。

(11)各种电器设备配备专用开关,室外电器设置防水箱并加锁。

(12)电工在接近高压线操作时,必须遵守用电规程的安全距离,否则必须停电操作。

2.文明施工

(1)文明用语:各种施工作业要文明用语,不得脏言乱语,影响公司形象。

(2)文明规专业术语:各种特种作业专业用语要规,特别是机械操作指挥要统一手势,统一语言,规操作。

(3)不乱扔乱放:各种工具、器具用后要注意收回,不得用完扔完。

(4)不随意践踏:由于很多施工便道在农田边,要严禁任何人员不得随意践踏农民田地。

3.环境保护措施

(1)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环保意识。

(2)严格执行国家、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贯彻“全面规划,布局合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管理”的方针和“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环保分级责任制,确保工程所在地的环境免受污染。

(3)拌和站生产、生活区集中布置,对可能产生的污染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措施。生产、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存放、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围。

(4)对环境敏感地区进行重点监控,对施工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及时进行调查、总结,并按照“限定治理时间、限定治理容、限定治理对象、限定治理效果”四大要求进行限期治理,对造成污染的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制定相应的防措施,防止污染再次发生。

(5)项目部设立环保工程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拌和站的场地、施工便道、存料区、洗料区等重点区域进行检查。重点检查环保设施、生产、生活垃圾排放及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出现的环境污染事故,按规定逐级上报,并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污染治理,将污染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6)分项环境保护措施

①有害气体及粉尘防治措施

A.对拌和站和运输便道等易产生粉尘的地段定时进行洒水降尘,勤洗施工机械车辆,使产生的粉尘危害减至最小程度。

B.装卸、运输、储存易产生粉尘、扬尘的材料时,采用专用车辆、采取覆盖措施;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优化施工工艺,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措施。

C.在辅助设备选型时选择低污染设备,并安装空气污染控制系统,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达标工作,减少机械废气及有害气体、排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②保护水质的措施

A.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止水污染。

B.施工中对地下水、水井进行定点监测,以保护地表水资源。

C.拌和站生活、生产区设三级沉淀池,生活、生产污水经严格净化处理,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符合国家或当地的环保标准后再排放。

③施工噪音的控制措施

A.严格遵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减少噪声和污染》的有关规定。

B.合理安排施工机械作业时间,机械运输车辆途径村子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

C.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机械。穿插安排低噪音工作,减少接触高噪音工作时

间,并配备耳塞,同时注重机械保养,降低噪音。

④废弃物的处理措施

A.拌和站的垃圾等运到指定地点弃置,不乱弃乱倒。

B.对有害物质(如染料、油料、废旧材料和生产垃圾等)经处理后运至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掩埋,防止泄露、腐蚀造成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⑤保护生态的措施

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保护当地耕地、维持当地的汇水状态、维持动植物生态平衡。

4.水土保持措施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水土保持的法规,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做到“三同步”,即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对全体拌和站施工人员进行水土保持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水土保持意识。

(3)拌和站周围的树木和植被不得随意砍伐和损害。如因工程施工需要,使植被受到损害,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恢复。

(4)工程完工后,拆除临时用地围的临时设施,搞好租用地复耕,恢复原貌。场地清理达到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求。

七、拟投入的机械和人员配备

1.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表

混凝土拌和站主要机械设备表

2.拟投入的主要人员表

混凝土拌和站主要人员分工表

八、工期安排

计划开工日期:2011年7月1日

计划完工日期:2011年7月30日

场地平整:2011年7月1日—2011年7月7日

基坑开挖:2011年7月8日—2011年7月9日

基础施工:2011年7月9日—2011年7月12日

料仓、围墙墙体砌筑:2011年7月10日—2011年7月25日场地硬化:2011年7月15日—2011年7月25日

拌合机设备安装、调试:2011年7月17日—2011年7月30日

九、附件

1.拌和站平面布置图

2.混凝土拌和站底板配筋图

3.结构检算资料

拌合站罐体基础受力验算

1、具体平面、立面及断面尺寸见图一、图二。

图一搅拌机及水泥罐平面布置

图二搅拌站立面图

2.基底承载力及基础抗倾覆验算

每个罐体满料后重约120吨。设计基础为150m2混凝土通体板,通体板厚度为0.8m,基础墩设计为0.6m×0.6m×0.7m,主楼总重量约为70吨(考虑搅拌振动力),考虑整个基础的承载力。

2.1荷载统计:

垂直荷载:垂直荷载包括水泥仓(取满载重量)合计430t,以及基础自重。即:

F垂直=120×10×3+0.6×0.6×0.7×25×16+0.8×150×25+70×10=7401kN

水平荷载:取最大风力12级风,考虑高度影响系数,简化为罐体受均布荷载,简化后基本风压取q=0.82kN/m2,验算整个底板抗倾覆时取最不利情况(三水泥仓及拌合楼同时受风荷载作用),即:

F仓和力=3q*S仓=3*0.82kN/m2*2.8m*18m=124.0kN

F楼=0.82kN/m2*3*5=12.3kN

F合=F仓和力+F楼=124.0+12.3=136.3kN

风向

图三风力等效作用面积示意图

2.2基底承载力验算

地基持力层为砂砾层,根据规查查得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 ak=200kPa,根据深度及宽度修正公式计算得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f a为:

f a= f ak+ηbγ(b-3)+ηdγm(d-0.5)=200+3.0*17*(4-3)+4.4*16*(1.05-0.5)=289.8kPa

式中:f 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根据规分别取2.0、2.0;

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取17kN/m3;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取16 kN/m3;

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即1.05m;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考虑,大于6m按6m考虑,即4m;

故:须满足基础底面面积A≥F垂直/ f a =7401/289.8=25.54 m2,实际基础地面面积为150m2,即符合地基承载力要求。

2.3 基础抗倾覆验算

由3个水泥仓对称平面布置可知,最不利情况为风力沿基础宽度方向作用于仓体,此时,以基础宽度方向的一边为轴,验算基础稳定性,抗倾覆力矩由仓体自重及基础自重提供。

M风= F仓和力*H1/2+ F楼*H2/2=124.0kN *13m+12.3kN *4.0m =1661.2kN·m 仓体为空时,抗倾覆力矩最小,此时为最不利情况:

M抗=G仓空合力*b/2+G楼*H2/2+G基*H3/2=124.0*13+12.3*4.0+0.8×150×25*0.4=2861.2kN·m

即:M抗>M风,仓体不会倾覆。

3.基础配筋设计

每个罐体满料后重约120吨。设计基础为150m2混凝土通体板,通体板厚度为0.8m, C30钢筋混凝土,底面保护层均为30mm。详见基础详细配筋

见图三。

图三基础配筋图

3.1基础受力验算:取最不利荷载组合条件下:在水泥仓储满水泥和最大水平风力荷载组合情况下,沿宽度方向取1m宽基础进行配筋设计验算。假设荷载组合结果产生的作用力由整个基础底面平均承受(均布面荷载)。

由于垂直荷载(水泥仓储满水泥时自重及基础砼自重)作用基础底面产生的均布面荷载q:

q= F垂直/S基础=7401kN/150m2=49.34kN/m2

取宽度1m的基础作为研究对象,从力学角度考虑最不利情况得两距离最大的对称混凝土罐中心处为最大弯矩处,则有b=4.3m。

则有 M= q*b2/8

则最大弯矩值M max= 114.1kNm

3.2 配筋检算:

由弯矩设计值M max求配筋面积 As(取1m宽度围):截面尺寸 b×h=1000*1000mm ;h o=h - as = 1000-30 = 970mm

相对界限受拉区高度ξb

ξb=β1/ [1+fy / (Es*εcu)]= 0.8/[1+300/(180000*0.0033)] =0.532

受拉区高度x =ho - [h o2 - 2 * M / (α1 * fc * b)]0.5

=970-[9702-2*114100000/(1*12.5*1000)]0.5=9.50mm 相对受拉区高度ξ=x / ho=9.50/970=0.0098≤ξb=0.532

纵向受拉钢筋 As=α1 * fc * b * x / fy=1*12.5*1000*9.5/300=395.84mm2

配筋率ρ=As/(b * ho)=395.84/(1000*970)=0.04%

最小配筋率ρmin=Max{0.20%,0.45ft/fy}=Max{0.20%,0.21%} =0.21% 实际配筋:11Φ16,As=395.84mm2《0.21%*1000*1000=2100 mm2,故满足受力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