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储层优选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相及微观孔隙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区域,延长组是其中重要的沉积岩层之一。
在石油开发工作中,对储层进行详细的成岩相和微观孔隙结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成岩相和微观孔隙结构。
成岩相分析表明,延长组长6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再沉积等成岩过程。
压实作用使沉积物颗粒间紧密堆积,胶结作用使颗粒间胶结物充填孔隙,溶解再沉积作用则使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溶解后重新沉积形成新的胶结物,填充孔隙。
其中,以方解石、白云石和膜脂石为主要的胶结物。
而在成岩相发育的过程中,其微观孔隙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晶间孔、溶孔、胶结孔和裂缝等。
其中,晶间孔主要指矿物颗粒之间的孔隙;溶孔则是在成岩过程中,由矿物溶解而形成的孔隙;胶结孔是由胶结物挤压出的孔隙;裂缝是由岩石内部应力引起的裂缝。
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隙度很低,平均孔隙度不到5%。
而且,孔隙大小和分布也非常不均匀。
其中,溶孔和胶结孔主要分布在岩石的中上部分,而裂缝则主要分布在岩石的下部分。
由于胶结物的形成和孔隙度的低下,使得延长组长6储层的渗透性很差,这增加了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
总之,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成岩相和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表明,该储层经历了多次成岩过程,并且孔隙度很低、渗透性很差,这对于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
战。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措施,提高勘探和开发的成功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陆相页岩气勘探王永炜;高胜利;高潮【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4(33)6【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的柳评177井压裂出气,标志着中国陆相页岩气的成功发现,揭开了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序幕。
之后,延长石油集团在页岩气勘探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地质认识,为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中期湖盆演化控制着页岩气源岩的形成;在延长探区内,主力生烃层为长7和长9页岩,其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主要为Ⅱ1型,处于成熟—湿气(原油伴生气)阶段;所发现的页岩气均为腐泥型干酪根热演化形成的油型气,页岩中油气共生,以湿气为主,以游离态、吸附态和溶解态等形式赋存,且以游离态为主,吸附态次之;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实践,针对盆地页岩气勘探相关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出盆地热演化差异性、低熟油气生成机理以及生烃期古地层压力研究是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勘探地质研究的关键理论问题。
【总页数】11页(P88-98)【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页岩气;油型气;赋存形式;热演化【作者】王永炜;高胜利;高潮【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陆相页岩气储层特征 [J], 徐红卫;李贤庆;周宝刚;祁帅;张吉振;杨杰;陈金明;高文杰2.陆相页岩气的储集空间特征及赋存过程--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构造带延长探区延长组长7段为例 [J], 王香增;范柏江;张丽霞;姜呈馥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陆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评价 [J], 姜呈馥;王香增;张丽霞;万永平;雷裕红;孙建博;郭超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J], 徐红卫;李贤庆;祁帅;周宝刚;王哲;高文杰;陈金明5.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挑战与展望 [J], 杜燕; 刘超; 高潮; 郭超; 刘刚; 徐杰; 薛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是近年来中国大陆致力于发展的一种新型能源开采方式。
该储层主要包含有机质含量高、孔隙度低的致密页岩岩石,具有高含气量、勘探开发风险大等特点,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难度、高风险的勘探开发工作。
针对该储层的特点,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其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度普遍较低,平均孔隙度为0.8% ~ 1.5%。
岩石微观孔隙
主要分布在纳米级和亚纳米级尺度上,而宏观孔隙不发育或相当微小。
此外,孔隙形态主要为微孔和孔洞型孔隙。
综合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表现为孔隙度低,且主要以微观孔隙和孔洞型孔隙为主。
针对这些特征,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探测技术和完善的开采工艺,以尽可能地发掘这些储层的潜力,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第34卷第5期OIL &GAS GEOLOGY 2013年10月收稿日期:2013-03-31;修订日期:2013-08-15。
第一作者简介:耳闯(1982—),男,讲师,沉积与储层、非常规油气地质。
E-mail :erchuang2008@yahoo.com.cn 。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Q5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18001-004);西安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YS29031219)。
文章编号:0253-9985(2013)05-0708-09doi :10.11743/ogg20130519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储层特征耳闯1,2,赵靖舟1,2,白玉彬1,2,樊豪1,沈武显1,2(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摘要:富有机质泥页岩储层特征研究对认识页岩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定延长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储层特征,开展了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物性、比表面积孔径分析和有机碳含量等分析测试工作,揭示了泥页岩岩相、矿物含量、成岩作用、孔隙类型、物性和孔隙结构等特征。
延长组泥页岩可划分为泥岩岩相、含粉砂泥岩岩相和粉砂质泥岩岩相3种岩相类型。
泥岩岩相的有机碳含量最高,粘土矿物含量高(>50%),成岩作用较弱;粒间孔和粒内孔是中生界泥页岩储层主要的孔隙类型;微孔主要集中在0.4 1nm ,中孔主要集中在3 5nm ,中孔对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的贡献好于微孔。
根据现有资料认为,延长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塑性矿物含量高,成岩作用弱,对储层后期改造提出了严峻挑战。
关键词:岩相;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储层特征;富有机质泥页岩;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rich shales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Er Chuang 1,2,Zhao Jingzhou 1,2,Bai Yubin 1,2,Fan Hao 1,Shen Wuxian 1,2(1.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5,China ;2.Shaanxi Key Lab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Geology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5,China )Abstract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study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organic-rich shales.A series of analyses and tests ,including thin sections ,SEM ,XRD ,physical property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were made to reveal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rich shales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Fm )in Ordos Basin.This paper also defined the lithofacies ,mineral types ,diagenesis ,pore typ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Three types of lithofaci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organic-rich shales ,including muddy shale ,silt-bearing shale and silty shale.The muddy shale has the highest TOC content ,clay content of more than 50%and rela-tively weak diagenesis.The dominant pore types of the organinc-rich shales in the Yanchang Fm are intragranular and intergranular pores.The pore sizes of micropores are mainly within 0.4to 1nm and those of mesopores are mainly within 3to 5nm.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esopores to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icro-pores.The high content of ductile minerals and weak diagenesis of the organic shales in the the Yanchang Fm make the reservoir stimulation more challenging.Key words :lithofacies ,pore type ,pore structur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rganic-rich shale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页岩气是一种自生自储的连续型气藏,储层研究是页岩气基础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富黄地区延长组层序特征与岩性油藏预测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
其中,富黄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中最具潜力的区块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了解富黄地区的沉积层序特征和岩性油藏预测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是富黄地区主要的沉积层序单元,其下部为五峰组,上部为长庆组。
延长组的层序特征主要表现为激发期、高位期和终止期。
激发期是指沉积物供给增加、沉积速率加快的时期,主要由河流冲刷、风成沉积和湖泊沉积等过程形成。
高位期是指沉积物供给逐渐减少、沉积速率降低的时期,主要由湖泊和河流沉积为主。
终止期是指沉积物供给减少至极低的时期,主要由湖盆内部沉积为主。
富黄地区的岩性油藏类型主要包括砂岩油藏、灰岩油藏和泥岩油藏。
砂岩油藏是最常见的类型,其储层主要由砂岩组成,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灰岩油藏主要由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是孔隙和裂缝。
泥岩油藏主要由泥岩和页岩组成,储集性能较差,但富含有机质,具有一定的勘探价值。
根据富黄地区延长组的层序特征和岩性油藏类型,可以进行岩性油藏预测。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剖面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层序单元的空间展布和岩性特征。
通过岩心分析和物性测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参数。
结合地震反演和模拟实验,可以建立岩性油藏的模型,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潜力。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富黄地区的延长组层序特征和岩性油藏预测是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研究延长组的层序特征和岩性油藏类型,可以有效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这对于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优化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深入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和页岩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油气产区,广泛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的延长组长7段优质烃源岩,致密砂岩油和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
虽然长7段内作为储层的页岩和致密砂岩物性普遍较差,且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但其中的原油普遍具有较高的轻质组分含量、较低的密度以及较好的流动性,这也是该区非常规油藏得以大规模成功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致密砂岩和页岩储层本身的物性特征与成因分析,但对其中原油组分偏轻、流动性较好的原因至今没有系统而详细的解答。
此外,由于传统页岩油潜力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页岩形成的环境变化较大,长7段内页岩油藏资源潜力的准确评价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7段不仅是延长组页岩油最重要的勘探层位,也是致密油的主要储集层段。
本文系统采集了盆地内长7段致密油和页岩油样品以及致密砂岩和页岩样品,同时采集了长6段致密油样品作为对比对象。
在对原油样品进行物性、族组成、分子组成与分子碳同位素等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致密砂岩储层和页岩的无机-有机组成、孔隙分布以及原油在其中的赋存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技术分析了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在生油窗范围内的生烃过程。
本次工作主要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盆地范围内延长组致密油和页岩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和低凝固点的特征,主要与原油高饱和烃含量(一般大于75%)、低芳烃/极性化合物含量(一般低于25%)以及较高含量的低碳数链烷烃有关。
原油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33‰到-30‰),结合分子标志物和低成熟页岩的热解产物组成特征,认为原油母源主要为长7段湖相I-II型有机质,高等植物来源蜡质的贡献低,为轻质致密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烃源条件。
(2)原油、致密砂岩和页岩抽提物甲基菲异构化比值的大量分析结果表明长7段现今R<sub>o</sub>范围主要在0.8–1.3%之间,致密油与致密砂岩储层抽提物正构烷烃平均δ<sup>13</sup>C值随未出现随成熟度增加明显偏重的趋势,结合模拟实验结果可以将致密油成熟度限定在Easy R<sub>o</sub> 1.4%以下,证明长7段主要处于生油高峰到生油阶段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