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血缘礼法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古代法律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而且对现代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埃及的法老法典到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再到古希腊的民主法治和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这些古代法律体系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和实践经验。
古埃及的法律体系以法老的权威为核心,强调社会等级和宗教信仰,其法律条文多与宗教仪式和道德规范相结合。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则是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它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原则著称,同时也包含了财产权、契约关系和家庭法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法律体系虽然简单,但它们奠定了法律成文化的基础,对后来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希腊的法治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民主法治有着直接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和审判,这种直接民主的形式对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公民参与和法律透明度有着启示作用。
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则更为复杂和完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它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罗马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和整理,则为后世的法律科学和法学教育提供了范例。
现代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法律的精髓。
例如,现代法律中的合同法、财产法和刑法等,都可以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找到源头。
同时,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公平正义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成文化的实践,都对现代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法律体系发展的基石。
通过研究古代法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法律的根源,以及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古代法律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法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一直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而且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的法律体系,虽然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例如,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民事、刑事、商业等多个领域,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法律对现代法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法律为现代法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法治”的观念,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这一观念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
其次,古代法律为现代法律提供了制度借鉴。
例如,古罗马的法律体系,以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古代法律为现代法律提供了实践指导。
例如,古印度的法律体系,强调道德与法律的结合,倡导以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这一思想在现代法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后,古代法律对现代法律的影响还体现在法律文化的传承上。
古代法律的许多理念和制度,如公平、正义、人权等,已经成为现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法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虽然与现代法律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对现代法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古代法律,汲取其智慧,为现代法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古代法律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治实践,它们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作用,而且对现代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法律的许多原则和制度至今仍能在现代法律中找到其影子。
以古罗马法为例,其法律体系是西方现代法律的重要源头。
罗马法中的许多概念,如合同、财产权、继承权等,都被现代法律所继承和发展。
罗马法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也是现代法治精神的核心之一。
此外,罗马法中的程序正义观念,即通过公正的程序来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对现代司法程序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如,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尤其是《唐律疏议》所体现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对东亚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律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的罪行才能受到惩罚,这一原则在现代法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唐律中关于法官独立审判、重视证据等司法原则,也为现代司法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还体现了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例如,古埃及法律强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古印度的《摩奴法典》则融合了宗教和法律,强调道德规范在法律中的作用。
这些法律体系中的道德和秩序观念,对现代法律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指导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古代文明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法律发展的基石。
它们不仅为现代法律提供了丰富的法律概念和制度框架,而且在法治精神、司法原则和法律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对现代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法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法律的根源和发展,从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从习俗到法治试析英国法治传统形成的历史渊源陈晓律内容提要 英国的法律体系经由习俗到普通法,再到议会立法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英国的宪政体系和法治传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下而上的法律渊源,诺曼贵族的法制努力,以及英国社会经济力量的变化和各阶层的抗争,都对英国法治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法治 法制 习俗 普通法 议会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其自身的组织、政治以及行政的制度,甚至在有些时段创造其经济的结构。
但法律方面却不同,只有欧洲的人民将其习俗转化成为了知识的法律体系。
因此,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法制体系与其民众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 法律制度 的简称。
有了法律制度的国家就可以称之为法制国家,但还不是法治国家。
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
法治的概念包括法律的至高权威,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个人权利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
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制则不必然地具有这些内涵 。
简言之,法制是硬件,法治是要求法律按上述原则运行的软件,只有在法制存在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法治,而法治反过来也有利于良法的产生。
一般而言,一个以保护所有社会成员权利为基本原则的法律制度易于产生一种法治氛围,也易于在法制与法治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一个民族构建这类法律体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民族形成自己法治传统的过程。
因此,一个民族以什么方式产生什么类型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它能否形成法治的传统。
在西方的法律体系中,只有控制着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普通法非常独特地从英国发展起来,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英国法治传统。
这种法律史上的独特现象,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这一结果是英国法制体系经由三个相互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历史阶段演变而形成的。
由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 ,因谭家康: 法治 与 法制 (法治论苑) 人民网 1999年11月10日。
血缘关系与我国行政立法的变迁【摘要】我国行政立法的变迁与血缘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历史背景下,血缘关系曾是我国行政立法的主要依据,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影响逐渐减弱。
在我国行政立法中,血缘关系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未来,我国行政立法需要更加注重法治化,减少血缘关系对立法的干扰,以确保立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血缘关系与我国行政立法的关系深远而复杂,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探讨,以推动我国行政立法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血缘关系、我国行政立法、变迁、历史背景、现代社会、影响、角色、未来发展、关系深远、重要角色、法治化、减少干扰1. 引言1.1 血缘关系与我国行政立法的变迁血缘关系和行政立法是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深远的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血缘关系对行政立法的影响一直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传统社会,而在古代的行政立法中,家族和血缘关系往往能够带来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代社会对血缘关系的依赖逐渐减弱,而法治和规则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当今社会,血缘关系对行政立法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家族势力依然存在于政治和行政体系中,这会导致一些行政立法的不公正和失衡。
一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依然受到血缘关系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在我国行政立法中,如何处理好血缘关系和法治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行政立法需要更加注重法治化,减少血缘关系对立法的干扰,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有效的法治体系。
血缘关系与行政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深远的,只有在不断探讨和完善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更好的立法效果和社会发展目标。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血缘关系与行政立法在历史背景下,血缘关系与我国行政立法密切相关。
在古代中国,家族血缘关系是社会重要的组织形式,家族内部的亲属关系对于政治权力的传承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礼制对中国法制史的影响摘要: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的礼与以申、商、韩为首的法家的法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和实践领域里各领风骚,并以其辉煌成就而影响今日之中国。
本文认为礼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人们和社会总的行为规范,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历史始终受着礼制的支配和影响,是一部礼法结合的历史。
本文试图通过从礼与法的关系去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底蕴。
关键词:礼制;法制;礼法合治礼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人们和社会总的行为规范。
它与古代的法律观点和法律规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儒家与法家的礼治与法治之争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现象。
当时对于如何看待礼与法的相互关系,虽曾发生过儒法两家激烈争论,但不过是对于统治人民应该侧重使用哪种方法的争论两家主张并非冰炭不同炉,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总体来说,整个中国古代法制历史始终受礼制的支配和影响,一部中国古代法制史实是礼法合治的历史,这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礼的概念古代的礼,不是现代意义的礼节仪式。
有的著作把它说成“阶级等级的名份”也不全面。
关于礼的起源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起源于自然:“夫礼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左传昭公二十五》)另一种认为起源于人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虽然对礼的起源主张不同,上述两种议论都共同承认礼是人们行为规范。
古代社会,尤其在春秋,礼、法是不分的。
周礼,是当时统治者制定和采用的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维护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统摄着社会结构中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各个层面。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祠,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典礼》)。
古代以血缘宗法关系来巩固政治统治——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十一在中国早期,国家初步建立之后,与西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氏族血缘关系被保留和延续下来,并成功地将宗法制转变为宗法政治体制,而不是像古希腊那样,血缘关系被打破,出现了城邦林立的状况,在古希腊,存在多种政治体制,如斯巴达国王专权的寡头制;再如雅典政权相对分立的民主制;还有少数贵族统治的议会制等。
中国上古时代生活于黄河流域的氏族群体,一直保持着浓厚的氏族血缘关系,这为宗法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后来演变为宗法制,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来分配国家权力,形成世袭统治。
商朝中后期盘庚迁都之后,原本“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两种世袭方式,逐步被较为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所替代,自此,原则上只允许正妻(王后)所生的长子才可以继承王位,这标志着宗法制已初步形成。
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发展基本完备了,周代的宗法制有几个基本特征:其一,族分大小宗。
宗族中,不是所有的宗派都是平等的,宗族中分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子,于是,周王室是天下大宗,天子除了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皆被封为诸侯;此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诸侯对于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而卿大夫对于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其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亦是如此。
其二,族内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中的大宗,大宗有各种权力,首先是对宗族成员具有统治权,后来,便将族权、政权、神权和夫权结合起来,形成严密的宗法体制。
其三,嫡长子是法定的继承人,“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是其根本原则。
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宗法制的核心规定性。
而继承制决定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形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同时,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其四,分封制与宗法制高度统一。
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而功臣、姻亲、殷商降族等是分封的属体;分封使诸侯国拥有在其封国内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成为维护周王室统治的屏障,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法硕论述礼法结合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影响
礼法结合是指将传统礼教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相结合,通过法律规范和法治思维来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
这种结合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社会秩序:传统礼法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礼法结合可以强化社会主义法律的执行力度,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作为一种制度保障,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减少社会犯罪和不良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2. 培养公民道德:传统礼法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礼法结合,可以将传统道德与法律制度相结合,让公民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道德行为,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
3.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法律规范和法治思维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传统礼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等,通过礼法结合,可以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增强法律意识:传统礼法对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有很高的要求,通过礼法结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通过了解和遵守法律,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古代西方血缘礼法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作者:安哲明
来源:《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年第10期
[摘要]在古希腊罗马形成了古希腊罗马部落与城邦的制度。
古代法律就是血缘祭礼的总集,而关于所有权,继承权的法律就散见于祭祀、葬礼等仪式中。
氏族部落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制度体系,而在城邦之中礼法决定着一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资格,也关系与其他城邦的关系。
可以说礼法对于古希罗马以及之后的西方法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文章就血缘及其礼法对于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血缘;祭祀;部落;法律制度
原始崇拜和血缘祭祖几乎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且至今一直对人们产生重大的影响。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罗马,而这种文明之中宗教对于这种文明的形成以及制度构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信仰与礼法的比较可知,存在着某种原始的崇拜,它是奠定希腊、罗马家庭,确定婚姻及父权,制定亲疏关系,形成财产权及继承权的基石。
这样一种传统,从家庭出发向外推广而组织起更大的诸如城邦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以治理家庭的方式来治理城邦的。
[1]
一、西方部落的法律制度
古希腊罗马和其他的人类早期一样,是由于人认知的限制、对自然的神秘以及对死亡的不解,让人产生对于亡者以及自然力量的畏惧,继而出现希望得到护佑的希冀。
以此沟通神灵与安慰鬼魂就变得很重要,而祭祀就因此出现,就如中国的“王”一样是沟通天、地、人三界的关键一样,古希腊时期也有“王”的存在,起初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祭祀,也就是与鬼神交流。
在原始的部落氏族中原始的崇拜就在小范围的血缘团体中随着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发展逐渐产生。
而不管占卜凶吉寻求护佑,还是想要得到死后世界的安逸,或者出征、灾难、丰收都要询问神意或者答谢神灵,于是宗教的祭礼变成了一个部落的头等大事,所以能传达神意的祭祀者无疑成为了一个部落中最有权威的人,部落的大事都得问他,听从他的指挥。
而这一职责的担任者自然就成为了部落的首领,总领祭祀和部落的管理。
直至今天我们在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到古希腊一些“王”族也就是部落首领们的存在,而他们在早期也是一个城邦最重要的领导者。
至此,我们看到古希腊原始社会中血缘和自然的崇拜很自然地就建立起了一个部落的管理制度。
早期崇拜逐渐定型形成之后,祭祀成为一个部落一个氏族最重要的事,而关于祭祀的程序、要求等也成为最严格的的要求,而因为这些规则,也逐渐演化出了各种制度。
早期其所保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种的延续。
依据希腊、意大利最远古的信仰,供灵魂度来生的地方不在现世之外。
这些死者的亡灵仍在人间并居住在地下。
[2]而安葬于故土并且享有祭品才可以让亡者不因为饥饿而到处飘荡,而在地下安稳生活并且保佑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后代,这些观念即使在今天也有遗存。
但不论怎样,祭祀先祖在古希腊人那里就变成了头等的大事。
古希腊人
认为,避免祖先和自己死后就变成“孤魂野鬼”,唯一办法就是延续后代,从而保证祭祀不会断绝。
而后代得到保佑的唯一办法也就是祭祀,献给祖先祭品,所以祭祀就不能断绝。
这样宗教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了起来,而人也一代代地延续下来。
所以所谓的这些鬼神说,其实更多的是在为人类种的延续而做出贡献。
而原始崇拜的出现,使得很多制度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且给予了这些制度神圣性从而保障了这些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古希腊罗马主持和举行祭祀,必须是家主,而家主死后必须由他的儿子主持祭祀,因为只有他才能为亡者和祖先奉献祭品,从而让祖先继续保佑自己的子孙而不是别人,而祖先也因得到子孙的祭品而在地下安居而不会被抢夺祭品,因为每家的祭祀礼都不相同,别人不知道祭礼就不知道如何奉给祖先以祭品。
而女儿要出嫁,不再在祖宅居住,所以也就不能主持祭祀,嫁入他家之后住在他人祖宅就在他家的祖先的保佑之下,而自己的先祖就不再保佑她了。
所以女子相应的就没有了继承权而只有一些嫁妆,因而只有男子才能继承家产,因为财产与祖先密不可分,而财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障祭祀。
古希腊每家都有象征着神灵和先祖的圣火,而祖先又葬于土地,所以土地和房屋都因此具有了神圣性,而古人最重要的财产莫过于此,所以这种神圣性也使得财产变得不可分,只能由一人来继承,所以长子继承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长子继承和财产不可分性因宗教而产生。
而一个氏族中其他的次子们生活在部落氏族之中,受到整个家族的庇护,虽然他不享有教权和处分财产的权力,但是却享有家族的福利也能够参加祭祀以得到护佑。
各氏族部落首领也就是掌管祭祀的人,在古希腊古罗马被称之为“父”,他们掌管财产通晓祭礼掌握法律,由他们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血缘社会,父们依据着整个家族和整个部落的发展,也达到了延续种的繁衍这一目的,从而保证了一个族群的延续和壮大。
二、西方古代城邦法律制度
部落之间相互的博弈和竞争最终让他们走向了联合,于是几个部落一起组成了城邦。
城邦由部落组成,所以也必然摆脱不了这种祭祀体系,而此时这种祭祀体系相较于之前也变得更加完善。
各部落在共同生活的区域里有共同信仰的自然神,而他们的祖先也不再只限于自己家之中了,神话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产物,是一种“原始的哲学”,是原始人了解世界、解释自然和自身的一种尝试。
[3]而此时几个部落之间形成的共同的神和他们的祖先的形象慢慢开始重合,而他们各自家所代表的自己祖先和神灵的圣火也融合成了邦火,此过程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希腊神话,而城邦的崇拜就此产生。
在几个不同血缘的部落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且更大的社会里,而城邦的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支配了城邦的生活。
这时由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人口的增加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善,所以种的延续问题不再像以前那么迫切,而此保持种的纯洁开始逐渐变得更加重要。
柏拉图就认为法律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神作了指示,因此,神给统治者所作的第一条重要启示便是保护种的纯洁性。
[5]所以其在人口扩大之后其职责可能更多地变成了保持自己血脉和氏族血缘而不至于被冲散而保持族群的凝聚,而且由此形成和衍生了各种的制度,种的纯洁便成了最需要的保障。
对于城邦内部来说各部落统一于这种礼仪之下,他们参加一样的仪式,而参加这些仪式的人才能有资格参与到城邦的公共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仪式给了他们参与城邦活动的资格和神圣
性。
而也唯有组成城邦的部落的人才有参加各种宗教仪式的可能性。
而重要祭祀的参与者和各自部落的祭祀主持者无疑成为了城邦的最佳决策人,如罗马的元老院最早就是由各个部落或者氏族的“父”们组成的,所以组成城邦的各氏族控制了整个城邦而不容外人染指,外邦人不论品德高低或者富有贫穷都不能参与到城邦大事中。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城邦就变成了最大的社会聚居组织,而各地有着一个个不同的城邦,不同的城邦有着不同的保护神,各城的祭祀和利益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人不同神也不同,若是城邦之间交恶也就是城邦之间的神的交恶。
而获得护佑的祭礼也就成为一个城邦的最大的秘密和保障,所以外邦人是永远不能参加其中的,所以城邦的联合也是神的联合,而征服另一个城邦被征服城邦就只能毁灭,征服另一个城邦意味着让他们失去神的护佑,但征服者自己的神只会护佑自己,而又因为祭礼纯洁和神秘性被征服者是永远不能参加的所以只能沦为奴隶。
就像特洛伊之战一样,人的战争也是神的战争,而特洛伊被征服后的命运最终也只能毁灭而没有妥协。
这种城邦的宗教信仰使得城邦的氏族们变得忠诚和有很强的凝聚力,对于一个血缘群体来说利于他们的继续壮大和对抗外族。
这种神圣的宗教性对于几个氏族的联合来说,使得他们的契约也同时具有了“神”性,这种性质使得这些氏族愿意也能够遵守契约,就算争权夺利也绝不敢越城邦之神一步。
而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保持种的纯洁性这一目的。
三、古希腊罗马宗教对于法律制度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血缘及祭礼和它们的制度紧密相连,可以说因血缘和相关祭礼形成了法律。
其很好地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当时的社会要求,而且左右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氏族里因其确立权利义务关系,城邦的氏族之间在神圣性下相互联合在一起,而他们相互之间建立的契约也有了神圣性,所以在古希腊罗马城邦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性,各氏族之间因为血缘的关系紧密相连却有又互有区别,所以在这种联合和分立下,我们看到在这些城邦形成了诸如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等不同的政体,形成了独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
而这种影响不只是对于古希腊罗马,对于当代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西方的法律发展过程中法律价值的形成发端于宗教精神,诸如自由、民主、人权等都可以从宗教精神中延伸,甚至于功利性价值也可以从宗教的经济学中找到影子。
[4]西方的宪政体制等制度也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即使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借鉴和引入西方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就是我们不应该只是用死的制度,而是要从死的制度中走出来,把社会人要求的内在活力引上正路,这样才能建设运行良好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代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M].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西塞罗.图斯库鲁姆谈话录[M],Ⅰ,16.
[3]高师宁.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的发展与走向[J].世界宗教研究.1998(04),22.
[4]李建新.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辩证互动的历史轨迹及其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06(5):58.
[作者简介]安哲明,男,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在读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类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