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舟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204.19 KB
- 文档页数:3
论舟山海岛及环境保护问题试论舟山海洋环境的保护:近年来,舟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
但舟山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主要初探了舟山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舟山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舟山,海岛,海洋,环境保护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共识和潮流,世界各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临海工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服务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环保业、海洋工程等。
事实证明,“向海则兴,背海则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荣败,与海洋经济的强弱休戚相关。
而海洋环境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到海洋产业的发展质量,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人类就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海洋。
因此关注海洋环境,加强海洋特别是近海海域的治理与保护,提高海洋水质是我们以及世世代代的历史重任。
近几年来,我国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把域水质受到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一、舟山海岛是资源的宝库,主要拥有以下资源(一)水产资源主要有:1、鱼类资源.大体可分以下4种生态类型:(1)回游性鱼类.是我国传统的高经济价值的种类,如大黄鱼、带鱼、鲫鱼、鳗鱼等;(2)近岸性鱼类.一生栖息于海岛近岸浅海水域,如鱼是鱼、沙丁鱼等;(3)河口性鱼类.常年栖息于河口附近的浅盐海域,如鲂鱼、梭鱼、黄枯鱼等;(4)岩礁性和底栖性鱼类.栖息于岛礁周围或海底,如真鯛、石斑鱼、鳍类等.我国近岛海域鱼的种类较多,组成复杂,资源相当丰富。
2、海珍品资源.我国众多海岛及其周围岩礁区,是诸多海珍品生物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近岛海域的海珍品种类繁多,资源相当丰富,仅海参类就有22种,鲍类5种,龙虾类5种,还有马蹄螺、碑碟类、扇贝类等・3、虾、蟹、贝类资源.虾类有对虾仁、毛虾等,蟹类以梭子蟹为主,贝类有妁、贻贝、牡砺、蛤、螺等.此外还有经济藻类和药用水产资源,如紫菜、海带、石花菜、鹿角菜、鹤捣菜和章鱼等.(-)生物资源主要有:1、植物资源.有药用植物、用材林、防护林、纤维植物、杀虫植物、油料植物、可食用植物及绿化美化环境的植物等等.如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植物群落,耐盐、耐碱,分布于底质是淤泥或泥沙且风浪较小的海滩上,是防止海岸遭受海浪潮和风暴侵蚀的天然防护带,又有固定土壤,扩大陆地面积的造陆作用.红树林又能够提供给人类多种木材、食品、医药、造纸和制革等原材料,经济价值很高,多分布于海南省,其次是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和台湾等省(区)・2、动物资源.有珊瑚类、两栖类、爬行类、岛类和兽类等.例如,珊瑚种类就有400多种,大部分是造礁石珊瑚.珊瑚非常美丽,人类利用珊瑚优美的造型,做成供摆饰的工艺品,珊瑚还可分离提取有天然活性物质的药物.(三)森林资源海岛森林有自然林和人工林,森林覆盖率21% ,活立木蓄积量约有3・5X 106H12.森林类型主要有黑松林、油松林、刺槐林、栋树林、水杉林、榆树林、香樟林、马尾松林、相思树林、檯树林和椰子林等.(四)矿产资源海岛金属矿产资源较为贫乏,非金属矿产资源则相对丰富,尤其是建筑材料矿产分布广且储量大.据初步调査,海岛较有优势的矿产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钛铁矿、铁矿、标准砂、玻璃沙、花岗岩、粘土、建筑砂等.(五)海盐及海化资源500 m2以上的海岛,有着广阔的海涂,利于海盐生产.海岛周围海水一般盐度在30左右,在季风气候影响下,风速大、蒸发量高,利于海盐生产.海水中还有大量镁盐、漠、钾盐、碘、铀、重氢、锂等90多种元素,可弥补陆地上有些元素短缺,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六)旅游资源海水很少受到大陆沿海工业发达城市的三废污染,绿化覆盖率高,均在40%以上.一片自然生态“净土”,成为各种陆生动植物、海洋生物的乐园,是旅游者休闲观赏、度假疗养的胜地,是科学考察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海岛既有着适宜旅游的气温,还有海市蜃楼的奇观、洁净的滨海沙滩、奇特的山石胜和珍稀动、植物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远古先民的文物、历代名人的踪迹、抵御外夷的故址、宗教文化的观庙、阁建筑和佛像雕塑等人文旅游资源,海岛开发旅游业的潜力很大.(七)土地资源海岛土地资源数量和面积密不可分,海岛土地资源实际上是人口一资源一经济一环系统运行比较有限的空间区域.海洋是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最大潜力的所在,海岛将构成未来综合性海洋业主要物能库之一,海岛是开发海洋产业的主要基地.作为自然资源的有价值的土地资源,管好用好,以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八)可再生能源资源海岛及其周围有较多的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潮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例如东海沿岸海岛,潮差一般在3〜5m,可充分利用,潜力很大.(九)港口资源和淡水资源不少海岛具有建设海港的良好条件,多数港口终年不冻,深水水域广阔, 岸线曲折漫长,岬角和海湾相间形成许多避风条件良好的港湾,可供建港的深水岸线长,这些海岛又多分布在大陆附近,利于开发港口资源.例如山东省荣成市镇耶岛,距岸边3 km处水深已达10 m以上可建50 000 t以上大型码头等.近年来,海洋资源逐年枯竭,渔业资源已经面临着衰退的威胁,同时在海洋经济开发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海洋污染也日益严重。
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有自然、人为两种。
而现今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方法造成的, 本文对温州市洞头岙仔改造发生地质灾害导致原因做出了分析,以及对本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相关技术。
标签:地质灾害原因治理对策1本区域地质灾害导致原因分析1.1人为破坏洞头地处温州东海,四面环海,过去是一个孤岛,以外界只能由水路连接,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民生改造要求强烈,加之海岛本身可使用土地资源十分稀少,于是就出现大量的填海造地,开山平地,削山修路架桥等经济活动.洞头岙仔原为一个海边山头,在当地搞活经济,推动旅游、地产开发的政策下,对此进行了山地改造。
现已建和在建项目主要有:岙仔旧村安置改造、双龙村度假酒店、垅头村开发利用区块(度假、休闲、住宅)、温州市游艇俱乐部等,由此带来一系列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诱因。
2本区域地灾治理对策2.1泥石流2.1.1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并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露天开挖及坑采剥离山体速度较快,产生大量废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基础修筑公路破坏山坡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基础选矿排出的废渣也是泥石流物质来源。
(2)增大了水体补给量。
基础建设中植被遭严重破坏,改变了地面结构,调节雨水的能力显著降低,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废石、弃土堵沟成湖,蓄积了大量的水体。
(3)基础建设改变了地形条件,增强动力条件。
大量的废石、弃土堆放使山坡变陡,地面高差增大,从而加强了侵蚀能力;大量废石、弃土压缩沟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强了流体的动能和冲刷力,废石堆放减少了过流断面,使流体受压缩,流速增大,侧蚀和下蚀能力加强。
2.1.2泥石流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度,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
一般是拦挡、排导和支护措施。
航海知识普及:常见舟山上的风险和应急处理方法解读航海是一项古老而重要的活动,涉及到船只驾驶、导航和海上安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舟山作为一个海岛市,其附近的海域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航海人员需要了解这些风险,并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法,以确保航行的安全。
本文将针对舟山上常见的风险和应急处理方法进行解读。
首先,舟山附近的海域存在着高风险的烟雾、雾霾和大雾天气。
这种天气条件会严重影响船只的导航和行驶安全。
船只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容易迷失方向,发生碰撞或搁浅等事故。
因此,船只驾驶员在遇到这种天气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减速慢行、警戒周围的船只和礁石,或者选择暂时停航等。
此外,船只必须配备适当的导航仪器和通讯设备,以确保及时获取天气预报和导航信息,从而能够提前判断并应对不良天气。
其次,舟山海域还存在着暴风雨和台风的风险。
这些极端天气条件会给船只带来巨大的危险,包括风浪冲击、颠簸和船只的强力摇晃等。
在这种情况下,船只驾驶员需要迅速做出应对,并防止船只倾覆或受损。
应急处理方法包括调整航向和航速,选择安全水域躲避风暴,及时稳固货物和设备,确保乘客和船员的安全,并向岸上发出求救信号。
此外,船只在设计和建造时应考虑到耐风浪的能力,以提高航行的安全性。
第三,舟山海域还存在着浅滩和礁石等潜在的搁浅风险。
由于水域混浊、地理环境复杂,船只在航行过程中很容易遇到浅滩和礁石等障碍物。
这可能导致船只搁浅、受损甚至沉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船只驾驶员应熟悉航道和水深的信息,使用正确定位系统(GPS)等导航设备,同时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与其他船只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然,当船只发现自己搁浅或遇到了礁石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如调整船只姿态、使用巨大的螺旋桨扩散浪涌、寻求救援等。
此外,舟山附近的海域还可能出现海浪和海潮等与海洋环境相关的变化。
海浪对船只的影响较大,容易导致船只颠簸、侧翻甚至翻覆。
因此,船只在航行前应仔细了解海浪和潮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航道和时间进行航行。
地质灾害引发机理与治理对策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对人类活动造成的一种威胁,尤其在山区、河岸等地区。
地质灾害包括土壤侵蚀、滑坡、泥石流等,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性特征、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壳的运动和构造异常,容易引发地震、地裂缝等灾害。
比如,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跃度高,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而且,一些地质构造的特点,如地下溶洞、断层等,也容易导致滑坡和地面塌陷等灾害。
因此,了解地质构造特征,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岩性特征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另一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性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比如,某些软弱的岩土层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给山区居民和农田带来威胁。
而一些脆弱的岩石容易发生岩石崩塌,给公路和铁路运输线路带来隐患。
因此,对不同岩性的地质调查和评估,有助于科学制定预防和治理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如强降雨、干旱等频繁发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降雨过程中短时强降雨导致的山洪和泥石流袭击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加剧了滑坡和海岸侵蚀等灾害。
因此,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采取综合的、科学的措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干预。
首先是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的建设。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警示可能的灾害风险,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
其次是加强环境管理,保护生态系统,防止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
例如,在山区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治理,禁止滥伐山林,保护植被覆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再次,注重基础设施的抗震和抗灾能力。
在工程建设中,要采取设计先进、抗震稳定的建筑结构、桥梁和道路,以提高其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承受能力。
论舟山海岛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策略汇报人:日期:•舟山海岛资源概述•舟山海岛资源利用策略•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目录•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01舟山海岛资源概述0102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舟山群岛由多个岛屿组成,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舟山群岛位于中国东部海域,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重要门户。
海洋生物资源以贝类、海藻类为主,如舟山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盛产各种鱼类、虾类、蟹类等。
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港口、航道、锚地等,舟山群岛拥有多个天然良港,如宁波港、舟山港等。
风能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合开发风力发电项目。
港口资源是舟山群岛的重要资源之一,多个港口具备优良的深水岸线和集装箱运输条件。
舟山群岛的资源类型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港口资源、风能资源等。
资源类型与分布舟山群岛的资源利用主要以海洋渔业和港口物流业为主,近年来也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旅游业。
港口资源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部分港口的运营效率低下,存在浪费和污染问题。
由于过度捕捞、污染等原因,海洋生物资源面临严重压力,部分鱼类、贝类等资源出现枯竭趋势。
风能资源方面,虽然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风能资源,但目前开发程度较低,缺乏规模化开发和管理。
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02舟山海岛资源利用策略资源分类与评估对舟山海岛的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估,明确各类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
规划目标与原则制定资源利用规划目标,明确利用原则,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根据资源分布和利用需求,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规划与布局030201推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资源保护措施资源循环利用采取有效的资源保护措施,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
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030201高效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路径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民和县地质现状,地质灾害的成因,当前防灾存在的问题,防灾对策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防治我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门户,全县总面积189382平方公里,全县共有八镇,十四个乡政府,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又是地质灾害高发区,每年汛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民财产安全。
因此,认清我县地质灾害现状,正确处理现实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公民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
一、我县地质现状2001年省水堪院派专家对我县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区划与调查,共查处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63处。
2004年我局对109国道泥石流做了调查,发现泥石流隐患点2处。
2005年因峡门地区突降暴雨,发现2处滑坡隐患。
目前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7处,涉及全县18个乡镇,47个行政村,其中滑坡49处,泥石流15处,崩塌3处,重大地质灾害点达8处,主要分布在官亭镇,杏儿乡,隆治乡,新民乡,巴州镇,李二卜镇,古山镇等7个乡镇,10个行政村、263户,272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受到危机。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我县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总体上表现在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
1地质条件。
我县地质灾害多发生在侵蚀剥离避低山丘陵区,依据其成因和形成机制,分为黄土丘陵、洋山剥离丘陵1黄土丘陵分布于黄河湟水河两岸阶级以上地带,顶级为风级及黄土状况,一般海拔在24002500米,切割深度为200—500米,沟岸壁陡横断面为型坡面上落水洞屡见不鲜是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区,在沟底可见红色碎销岩出露。
2浅山剥蝕丘陵,分布在黄土丘陵与山丘之间过渡地带,多由第三系红层构成,局部上覆冰水堆积的卵、砾石层海拔在24002500米。
红层表面部分风化强烈,也是我县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区域,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
2自然条件。
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山高坡陡,不少村民就居住在坡度为30—40度的山坡上、破脚下或陡砍下,如果受暴雨影响,极易形成滑坡或崩塌。
六横镇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结合舟山市六横镇已查明的地质灾害类型,从该地地质环境条件、降水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三个方面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针对得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
标签:地质灾害;六横镇;成因分析;防治对策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六横镇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的南部,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宁波象山湾东海洋面上,由六横岛、佛渡岛、悬山岛等105个岛屿组成,面积121平方公里,其中六横岛为舟山群岛中仅次于舟山岛和岱山岛的第三大岛,全镇辖9个渔农村社区,4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0万人,作为全国第一个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舟山群岛和甬台温地区的关键纽带。
六横岛地势总体呈现两头高耸,中间低平,为典型的海岛地貌,加之夏季东南沿海多有台风,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因此,查明六横镇地质灾害成因类型,研究防治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六横镇共发生有较为详细记录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共31处,其中崩塌25处,滑坡6处,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余万元。
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2处,威胁人口100余人,威胁财产500余万元。
从灾害类型看,以崩塌为主,占80.6%。
从规模来看,以小型灾害点为主。
从岛屿分布来看,六横岛已发生地质灾害22处,现存隐患点7处,佛渡岛已发生地质灾害4处,现存隐患点2处,悬山岛已发生地质灾害5处,现存隐患点3处。
1.1 崩塌崩塌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或滚落(跳跃)。
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崩塌是六橫镇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在六横、佛渡、悬山岛等较大岛屿均有发生,主要分布于丘陵坡脚处,多发生于雨季或台风季节。
根据崩塌产生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其中六横镇发生的土质崩塌有12处,岩质崩塌有13处,基本相当。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岛特色山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新探索[摘要]山地既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又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因素。
位于浙江省的舟山群岛新区兼具丘陵山区和沿海平原的特点,形成了特色海岛丘陵地貌。
本文以舟山群岛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岛山地利用背景与现状(城市发展条件、本底开发潜力、制约开发瓶颈、开发现状)的介绍,结合国内外优秀山地城市案例(旧金山、香港、重庆),建立山地空间分区划定体系(分区划定目的、囊括划定因子、明确划定标准、修正划定细节),并提出山地空间分区引导策略(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城镇建设区),从而对舟山群岛新区下一步山地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探索。
[关键词]山地开发利用,生态保育,海岛山地城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是个独特的群岛型城市,具丘陵山区和沿海平原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中心城区的自然山体不断被破坏。
由于山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较脆弱,容易受到破坏但恢复较为困难。
因此如何平衡山体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建设具有舟山特色的海岛山地城市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海岛山地利用背景与现状1.1优良的城市发展条件舟山2011年设立为国家首个群岛新区,近年来社会经济呈快速增长趋势,海岛陆域面积逐步扩大,建设用地面积也逐年增加,但距离省级下达建设用地规模指标仍有差值,因此具备良好的山地空间开发利用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1.2夯实的本底开发潜力(1)地形舟山群岛地质构造属闽浙隆起地带的东北段,为海岛丘陵地貌。
本岛地势东南部较高,南北两侧倾斜,本岛最高点为黄杨尖,海拔503.6米,全市最高峰为桃花岛对峙山,海拔544m(图1)。
(2)水文舟山群岛为独特的海岛气候——北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
舟山市境内河流全部为独流入海小水系,水库多为中小型水库。
(3)耕地舟山群岛现有耕地面积为 2.57万公顷,近五年呈缓慢下降趋势。
经过监测,舟山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均可达标。
朱家尖岛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对策分析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舟山市朱家尖岛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现状地质灾害类型,而后提出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最后结合朱家尖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为朱家尖岛制定灾害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标签:朱家尖岛;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1、环境地质概况1.1 地形地貌研究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属浙东南沿海丘陵区,地貌现分述如下:1.1.1 侵蚀~剥蚀丘陵为研究区主要地貌类型,山体多呈西南—北东向展布,山峰高程一般小于300m,最高山峰为朱家尖南部部的大青山,高程为378.6m。
丘陵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15°~35°,局部35°以上,植被发育一般较为茂密,多为乔木及矮灌木。
表部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3m。
1.1.2 坡洪积、冲洪积斜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山前沟谷地带,地面标高5~30m,坡度小于15°。
坡洪积层厚度一般2.0~5.0m,由含碎石粘性土及含粘性土碎、砾石组成。
1.1.3 海积平原广泛分布于山前地带,地形平坦开阔,地势低平,向海域方向微微倾斜,坡度小于1‰,组成物質为粉质粘土及淤泥质土,地面标高一般0.5~3.0m。
1.2 地层岩性研究区主要出露前第四纪下白垩统地层和第四纪地层。
1.2.1 前第四纪地层前第四纪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的岩浆岩及少量沉积岩。
岩浆岩包括酸性火山碎屑岩、酸性熔岩-流纹斑岩、浅火山岩及少量脉岩。
沉积岩为馆头组下部凝灰质含砾砂岩和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横向上渐变为火山碎屑岩,沉积背景为火山机构外侧地形低洼水盆地沉积。
前第四纪地层表部多被残坡积层(el-dlQ)所覆盖。
1.2.2 第四纪地层研究区第四纪地层主要为:①上更新统坡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麓沟谷地带,岩性主要为含碎石粘性土及含粘性土碎石;②全新统海积物,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带,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和淤泥质土(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