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微观经济学_重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20
经济学习笔记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一、重要名词解释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
(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19世纪末,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被发现。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边际产量值VMPL: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又称为边际收益产量。
(产品的边际收益通常是对产量而言,故称为产品的边际收益;边际产量值则是对要素而言,是要素的边际产量值。
因为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多,其边际实物产量递减,从而边际产量值也逐渐下降,所以边际产品值曲线为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资本指能够增值的价值,即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
)二、重要摘抄1.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在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上,商品与服务数量用Q、商品与服务价格用P表示;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数量用L、生产要素成本用W表示。
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因此,边际产量值曲线也是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之间存在关系:每增加一单位的劳动输入,增加的边际产量就是MPL,而增加的成本就是W,因此,边际成本就是MC=W/MPL。
又因为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的劳动量要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VMPL=P×MPL等于工资W。
因此就有MC=(P×MPL)/MPL=P。
因此,当一个竞争企业雇用的劳动达到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时,它的产量也就达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
16、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的短期权衡取舍。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7、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 波动。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1、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3、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4、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5、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10、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6、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 源的情况。
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 的影响。
13、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 品与劳务量。
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在一种物品的生产者之间的比较。
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在一种物品的生产者之间的比较。
3、进口: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4、出口: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1、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1.经济学十大原理1.1.在效率(efficiency)和公平(equality)之间权衡和取舍1.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1.3.理性人(rational people)考虑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1.4.激励(incentive)1.5.贸易1.6.市场能够很好地组织经济活动1.7.市场需要产权(property rights),政府有时可以促进效率和平等,但也可能因为市场权力或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1.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即生产率(productivity),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1.9.通货膨胀(inflation)1.10.在经济周期中,人们需要平衡通货膨胀和失业2.经济思维2.1.科学的方法2.2.假设思维2.3.经济模型2.4.循环流量图(circular-flow diagram)2.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2.6.微观(microeconomics)与宏观(macroeconomics)2.7.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与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3.贸易4.供给与需求4.1.市场:某服务或物品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群体。
4.2.需求量(quantity demand):买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量。
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此为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5.弹性(elasticity)5.1.弹性是数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替代品(substitutes)、奢侈品往往富有弹性,互补品(complements)、必需品往往缺乏弹性;广义的市场缺乏弹性(inelastic),狭义的市场富有弹性;长期比短期市场更富有弹性。
《曼昆一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第1篇导言懐1章经济学十夭原理尤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人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9边际成本來做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在经济学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价格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睡: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势力。
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町用的技术。
・经济学十人原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酋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人们如何相互交易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整体经济如何运行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Z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P2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町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P28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Z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权衡収舍可以改变。
・人篡数经济学家一致同意的十个主张訂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贸易町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町以专门从事他们具冇比较优势的活动。
第2篇市场如何运行环■章供给与需求的両珈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1.可供销售的物品时完全相同的;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影响买者的变屋: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2015年6月2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王美琦2015-06-27CHAPTER 5:E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王美琦 [2015年5月]Th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弹性 The price elasticityDeterminants①Availability of close substitutes :相近替代品的可获性Goods with close substitutes②Necessities versus luxuries :必需品与奢侈品Necessities have inelastic demands ,luxurious have elastic demands③Definition of the market :市场的定义Narrowly defined markets broadly defined markets④Time horizon :时间框架 Over longer time horizonComputing①定义法: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变动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②中点法求弧弹性:)(21)(2112121212P P P P Q Q Q Q ----=需求价格弹性 ③点弹性: QP dP Q *d =需求价格弹性 The income elasticity 需求收入弹性 收入变动百分比需求变动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Normal goods positive Inferior goods negtiveThe cross-price elasticity 交叉价格弹性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物品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21=Substitutes positive Complements negtiveTh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给弹性Determinants①Ability of sellers to change the amount of good they produce ②Time horizon :时间框架 Computing价格变动百分比供给变动百分比供给价格弹性=Case study 供给需求弹性应用 ①农业好消息对农民的负面影响 ②OPEC 不会一直保持高油价 ③禁毒在短期长期中增加犯罪CHAPTER 6:Supply,Demand and Government PoliciesControls in prices价格控制Price ceiling价格上限Not binding非限制性价格上限>均衡价格Binding constraint限制性约束价格上限<均衡价格Case study:房屋租金、汽油价格控制Price floor价格下限Not binding非限制性价格下限<均衡价格Binding constraint限制性约束价格下限>均衡价格Case study:最低工资Evaluating price controls评价Against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二章知识点归纳1.妨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商品自身的价格(反向);消费者收入水平(同向);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同向,互补反向);消费者的偏好(同向);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同向)。
2.妨碍供给量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商品自身的价格(同向);生产的成本(反向);生产的技术水平(同向);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反向,互补同向);生产者对将来的预期(同向)。
3.均衡价格、数量的计算及供求定理:Qd = α-β·P Qs = -δ+γ· P Qd = Qs (α、β、δ、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别变的事情下,需求变动分不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不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4.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计算(P38-43)、类型(5种类型)及妨碍因素妨碍因素:(1)可替代性(同向);(2)重要程度(反向);(3)用途广泛性(同向);(4)支出比例(同向);(5)调节时刻(同向)d d6.供给的价格弹性的计算(P50-52)、类型(5种类型)及妨碍因素妨碍因素:变动时刻(同向);生产成本增加程度(反向);生产周期(反向)。
7.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P54)及商品关系的推断(正值为替代,负值为互补,零为别相关)8.需求的收入弹性的计算(P55)及商品的分类eM0,正常商品(eM1,奢靡品)9.恩格尔系数及富裕程度的推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系数越小表明越富裕,反之相反。
恩格尔定律:其他条件别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下落趋势。
或者关于一具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越高,食品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10.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基本原理及应用(P58-59)11.“谷贱伤农”现象的解释(P59-60)12.蛛网模型的三种类型: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第三章知识点归纳1.效用含义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脚程度。
经济学习笔记第10章外部性一、重要名词解释外部性:也称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矫正税:又称庇谷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价格)的作用。
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
原因主要有: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获取某种产品质量信息的成本,如产品价格、使用性和耐久性等;交易双方进行谈判的成本;交易双方履行合同的成本。
)二、重要摘抄1.由于买者与卖者在决定其需求量或供给量时忽略了他们行为的外部效应,因此在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均衡并不是有效的。
外部性的影响如果是对旁观者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2.如果生产铝会造成环境污染,那么由于该过程会产生负外部性,生产铝对于社会的成本大于对于铝生产者的成本,因此考虑社会成本的铝的供给曲线应当左移(或者说上移)收缩,这就会导致铝的均衡数量大于社会的最优量。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1 知识结构导图1.2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1:什么是经济学(1)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2)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现实中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均以稀缺性为前提。
【名师点读】经济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①经济个体是理性的,即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②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消费的前提是生产分配及交换,而生产的前提是有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必须进行选择。
深刻的理解理性人假设及资源的稀缺性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
考点2:经济学十大原理【名师点读】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是对经济学研究的各领域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考生应理解并记住。
(1)经济个体在追求最大化目标时,其理性行为受到限制,因此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十分强调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
做出决策时,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用其所放弃的机会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人们根据其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行为。
(2)关于整体经济,考生需理解一些基本概念。
如生产率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水平,是生活水平差异的最终根源,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等。
具体内容在后续章节有具体讲到,考生需熟练掌握。
1.3 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原理-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应用-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第二章: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计算和意义-市场福利和市场效率-市场结构和垄断的产生及其对市场机制的影响-价格歧视和公平性的讨论第三章:个体消费者行为-效用理论和效用最大化原则-预算约束和货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和计算-混合品和边际替代率的应用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出递减-边际成本的概念和计算-长期和短期成本的比较-规模经济和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第五章:市场结构和垄断-垄断的特点和存在原因-垄断定价和利润最大化-垄断的福利损失和政府干预-自然垄断和垄断竞争的比较第六章:企业策略和市场均衡-市场竞争和均衡价格-不完全竞争的特点和存在原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 Oligopoly和游戏理论的应用第七章:财政与政府干预-公共产品和原则代理的概念和分类-税收和供给侧政策的效果-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福利的考量-政府干预的成本和效果评估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正面和负面外部性的影响和后果- Pigouvian税和补贴的应用-公共物品和市场处置的问题第九章:信息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性质-隐性行动和道德风险-信号模型和屏蔽效应的应用-信用市场和逆向选择的问题第十章:劳动经济学-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工资决定-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和分化-最低工资和劳动合同的效果第十一章:地租与土地市场-土地价格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土地和城市规划的问题-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冲突以上只是对微观经济学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具体内容可能因不同教材和教授的教学方式而有所差异。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还应注重理论的应用和例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微观经济学1第一章导言一、经济学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
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
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
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
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
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
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
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
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
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
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
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目录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二、循环流量图(资本循环、要素循环) (1)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四、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1)五、几种价格弹性与商品关系 (2)六、需求价格弹性 (2)七、政府限价对市场的影响 (3)八、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 (3)九、曼昆的市场有效(EFFICIENT) (3)十、税收的代价 (4)十一、国际贸易与关税 (4)十二、公共部门——外部性 (5)十三、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 (7)十四、市场结构 (7)十五、寡头与古诺模型 (8)十六、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 (8)十七、减少贫困的政策 (8)十八、无差异曲线与收入替代效应(斯勒茨基方程) (9)十九、博弈论 (10)二十、微观经济学前沿 (11)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①人们面临权衡的取舍。
②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取得它所放弃的东西。
(也就是机会成本)③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选择)④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⑤贸易能使每个人都获得好处。
⑥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⑦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失灵时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力量)⑧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⑨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⑩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二、循环流量图(资本循环、要素循环)实证分析是描述性的,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规范分析是命令性的,企业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
例子:(实证分析)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失业。
(规范分析)政府应提高最低工资。
四、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案例:假设中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50个烧饼或4件毛衣;英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40个烧饼或2件毛衣。
烧饼毛衣名称产量机会成本产量机会成本中国50 0.08 4 12.5英国40 0.05 2 20数量价格●有弹性无弹性单位弹性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在生产烧饼和毛衣上都有绝对优势。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2.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由于-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们的经济学学习就应该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原理一:人们而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要求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效率(efficient):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平等(equality):是指将这些利益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曲所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opportunity):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
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人通常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做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胁做出反应激励(incentive)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经济学导论1.稀缺:①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来讲,物品是希少短缺的②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并不意味着希少,而指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有其他经济物品交换③稀缺规律:商品普通是稀缺的,只能得到有限供应,必须通过价格或者其他形式进行分配④稀缺原因:一定时期内〔大前提〕,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2.选择的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抛却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注:理论上讲是资源改做他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但由于信息不彻底只能是其它使用中能获得的比较满意的选择3.经济学十大原理:①人们面临选择〔人们为得到一样东西,就不得不抛却另一样东西〕〔效率是社会从稀缺性资源中获得的最多的东西,平等是把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的分给社会成员〕②机会成本〔由于稀缺性,人们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③边际量〔人们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编辑成本而做出抉择〕④激励〔理性决策者会做出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决策〕⑤贸易会是每一个人的状况越来越好〔贸易可以使人们做最擅长的事〕⑥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家庭和企业→合意的市场结果;价格指引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⑦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时即市场本身不能进行资源配置时,政府干预经济, 可以促进效率和平等;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⑧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他的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活水平的不同由于生产率不同〕⑨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水平上升⑩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短期失业之间的权衡〔↓↑〕第二章需求和供给1.需求〔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①需求表②需求曲线注:当供=需时,有均衡价格③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④影响需求的因素a 商品本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b 消费者的收入与社会的公平程度;的偏好;的对未来的期望. 的数量与结构c 政府的消费政策⑤需求函数:需求量Qd=a –b P⑥需求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化〔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变化, 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化〔点的挪移〕2.供给〔一定时期内,厂商愿意供给的商品量〕①供给曲线②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③影响供给的因素: a 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b 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期望c 生产价格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动 d 政府的政策④供给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变化〔曲线的位移〕〔技术引起〕供给量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变化〔点的挪移〕〔价格引起〕3.供求①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同一价格〔两曲线相交时〕②均衡价格的形成:供求双方在竞争中自发形成,是价格自发决定的过程〔市场机制下,供求不均衡状态会自己消失〕〔量等价不等,价等量不等〕③供求定理: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下降4.弹性〔弹性大,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大,则函数越倾斜,则通过降价增加产量〕①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涨价和降价产生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②需求价格孤弹性:即P 与Q 都取平均值a E>1 富弹性:需求变化比率>价格变化比率,奢靡品,较倾斜直线〔薄利多销〕b E<1 缺乏弹性:< ,生活必需品,较陡直直线〔谷贱伤农〕c E=1 单位弹性:= ,正双曲线d E=0 无弹性垂直x〔Q〕轴的直线〔价格如何变,需求量总不变〕e E = 无穷大平行于X 轴〔价格既定,需求无限〕③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可替代性;重要程度;用途广泛性;可支出比例;使用时间〔必须程度越大弹性越小;消费决策中,支出比例越大弹性越大〕④互补品:两种商品互相补充共同满足一种欲望〔如:汽车和汽油〕〔价格与需求反向变化〕〔Ec<0〕⑤替代品:两种商品互相替代共同满足一种欲望〔同向变化〕〔Ec>0〕〔替代效应: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而是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多〕⑥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分类:a 收入富弹性Em>1 优等品如:家电,旅游b 收入单位弹性=1 如:衣服c 缺乏弹性< 1 生活必需品d 无弹性=0 即收入变化了需求量彻底没变化如:食盐e 负弹性<1 劣等品5.价格政策:价格政策有其不完善性,短期性和无序性,所以需要政策来调整支持价格〔>均衡价格〕:支持农产品,稳定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业投资. 以保障粮食安全支持价格原理知,供给过剩,措施是:收购多余粮食限制价格〔<均衡价格〕原理知,供给不足,措施是:政府实行配给制限制价格的利与弊: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不利于刺激生产,产品短缺;不利于抑制需求,资源浪费;社会风尚败坏,黑市交易.宏观经济学第1 章1.①GNP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总和〔收入概念〕GDP 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国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生产概念〕②区别:GDP 按国土的原则,是生产概念;GNP 按国民的原则,是收入的概念③GDP 的特点:a 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劳务b 按市场价格计算,不包括自产自用〔GDP 的计算受市场价格的影响〕c 仅计算本年产品价格总和,不包括以前产出〔是流量而非存量〕 d 是最终产品而非中间产品〔避免重复计算〕④GDP 的缺陷: a 不少经济活动无法计入 GDP b 反应福利水平变化存在较大局限性 ⑤GDP 的计算方法A 支出法〔产品法〕:把一年内购买所有的产品的支出加总〔住宅是投资的增加而非消费 的增加〕GDP=C 消费〔不包括建造房屋〕 +I 投资+G 政府购买〔不含转移性指出,公债利息等,如:救济金,财政补贴等〕 +X-M 〔X 出口 M 进口,净出口〕B 收入法〔供给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起来要素报酬收入,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厂商收入 C 生产法〔部门法〕注:投资:今年卖掉去年的存货对 GDP 无影响,但消费增加;出国买香水,消费增加,进口也 增加.GDP 不变 2.总产出核算校正名义 GDP :用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准确反映经济变化〕实际 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假象〕 3.消费物价指数CPI :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即在普通家庭的 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 〔选择基年,通货膨胀率=去- 今/今〕 第 2 章经济增长率:每小时工人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和Y 一 Yt 一1 〔y 为总产量,t 为时期〕作用:提高生活水品决定因素:物资资本,人力资本, 自然资源,技术知识公共政策:储蓄,投资,教育, 自由贸易,研究与开辟,产权与政治稳定,人口增长 第 3 章1.总需求曲线〔y 与 p 右下斜〕 总需求=GDP=总供给GD=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① 总需求函数〔1〕a 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b 实际货币:以实物形态衡量亮的货币c 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价格上升,人们变的相对贫困,则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降低,则消费水平 和总需求量降低 <2>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价格上升,则利率上升〔同向变化〕 ,则投资和产出〔反向 变化〕降低〔3〕与净出口:外贸效应:价格升高,则出口减少,进口增多,则净出口减少②AD 函数曲线变化: 水平挪移由于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 旋转挪移由于价格,斜率绝 对值越大表示对价格越迟钝2.①古典供给曲线〔价格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垂直〕: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不受价格影响垂直横轴〔最终会充分就业〕 含义:增加需求,不会增加产出,只会造成物价上升 ②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倒 L 型〕 〔时常不能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率 G = t t 一1 t Y假设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不能进行调整到达最大国民收入之后,价格再怎么涨, 国名收入也不增加③常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降低,供给减少〕粘性工资理论:工人会对工资的下降进行反抗,因此,工资只能上升不可下降,但由于货币幻觉, 工人会反抗价格水平不变的工资下降,却不会反抗工资水平不变的价格上升④短期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第4 章1.凯恩斯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与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 c 消费= c <y> 收入2 线性消费函数〔随收入增加APC,MPA 减少〕:c = a 自发性消费+ b 边际消费倾向y <1 > b > o>①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例〔1〕APC 平均消费倾向= c / y , APC < 1 则消费<收入,产生储蓄〔2〕MPC 边际消费倾向=△c / △y 〔 1 > MPC > 0〕3 储蓄〔随收入的增加APS,MPA 增加〕线性储蓄函数:s 储蓄=y 收入-c 消费=y –< a + by >= -a + <1 –b >y [a >0 , 1> b>0 ](1) APS 平均储蓄倾向(2) MPS 边际储蓄倾向4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互补函数由y=s+c ,同除y,则1=APS+APC , 同理1=MPS+MPC5 投资的决定〔资本的形成〕① 决定投资的经济因素:a 利率〔与投资反向变化〕b 预期利润〔同向〕c 折旧〔同〕d 预期通货膨胀率〔同〕② 投资函数〔减函数〕:投资于利率之间的关系I = I 〔r〕,I= e 自主投资–d 投资系数r 利率6 IS 方程均衡条件时I = SS=-a+<1-b>y , I=e-dr .所以–a +<1-b>y =e –dr 得出y 与r 的表达式注:r =f<y>时斜率1-b/d 表示产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越大越敏感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 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 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7 利率的决定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和供给,货币供给由国家货币政策控制,是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垂直.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L1=ky 由收入决定投机动机L2=-rh 由利率决定8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率极低时,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增加货币供给,不会促使利率再下降.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再也不上升,而会跌落, 于是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9 货币需求函数① 实际货币需求:L=L1+L2=ky - hr② 名义货币需求L=〔L1+L2〕P=<ky –hr >P加工10 货币供给:是一国在某个时点上,所有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狭义货币实际货币m=M/P11 LM 曲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 = m 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①推导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m=L所以m = ky –hr 则y = <hr + m>/k斜率为k/h 的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③曲线的挪移(1) 水平挪移取决于m/h12.IS,LM 分析IS 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是产品市场均衡LM 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是货币市场均衡使两个市场均衡则连立两个方程第5 章1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 以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① 包括:a 减税: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消费增多,社会总需求增大〔则增加生产和就业〕,对货币的需求增大,利率上升,投资减少b 改变所得税结构〔高收入者增低收入者减〕:刺激总需求c 扩大政府购买多搞经济建设<增加支出>:增加消费,利率上升,投资减少d 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增加投资,刺激需求,增加消费,利率上升②其效应:乘数效应:当扩X 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在LM 上〕,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挤出效应:扩X 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LM 不变,右移IS,均衡点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LM 的收入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y3 –y2〕。③财政政策效果a 在LM 不变时IS 陡峭,利率变化大,IS 挪移时收入变化大,财政策效果大.IS 平整,利率变化小,IS 挪移时收入变化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用同一利率做标准〕b 在IS 不变时LM 越平整,收入变动幅度越大,扩X 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大.LM 越陡峭,收入变动幅度越小,扩X 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此时位于较高收入水平,接近充分就业.C 综上:LM 曲线越平整,IS 越陡峭,则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政策非常有效.如果LM 是水平的,IS 是垂直的,则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彻底无效〔凯恩斯极端〕.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的反应又不很灵敏时,惟独财政政策才干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货币政策效果很小④扩 X 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变动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① 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a IS 形状不变货币供给增加,LM 平整,货币政策效果小.LM 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大.〔LM 平整时,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少,对投资和国民收入造成的影响小;反之,LM 陡峭时,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多,对投资和 国民收入的影响大.〕 b LM 形状不变IS 陡峭,收入变化小,为 y1-y2. IS 平整,收入变化大,为 y1-y3. 3IS, LM 斜率对政策的影响IS 、LM 斜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LM 斜率越大,财政越不明显.LM 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 IS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 IS 斜率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 IS 、LM 斜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IS 斜率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明显;IS 斜率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不明显. LM 斜率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不明显; LM 斜率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明显. 第 6 章1 通货膨胀〔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原因: ① 货币供给过度② 需求拉动〔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价格上升〕 ③ 成本推动〔即成本提高而引起的普通价格上升〕财政政策〔IS 挪移〕 货币政策〔LM 挪移〕政策效果垂直< >IS 斜率水平<0>垂直< >LM斜率水平<0> 政策效果彻底彻底彻底彻底0 0彻底彻底大小大小挤出效应 利率2 通膨与失业的关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成反向关系第7 章1 国际贸易①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②措施:限制进口:进口关税;进口配额;非关税壁垒〔数量限制;价格限制;国内销售限制;技术壁垒;环境壁垒〕鼓励出口:财政措施;信贷措施;倾销措施;特区措施2 汇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①汇率标价: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单位的本币.汇率=本币/外币=7¥/1$=7¥汇率升值=本币贬值②汇率作用a) 汇率上升,本国货币贬值,外国商品相对昂贵,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 汇率下降,1 单位外国货币能够换取的本国货币减少,本国货币升值、商品相对昂贵,所以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汇率与X 〔进口〕为正向关系,与M 〔出口〕为反向关系.③ 购买力平价理论〔了解〕:购买力平价:一种汇率理论,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根据单一价格规律的原理得出的.根据单一价格规律,在所有地方同一种物品都应该按同样的价格出售.如果单一价格规律不正确,就可进行套利,并最终导致两个市场上不同的价格必然趋同.所以,一种通货必然在所有国家都有相同的购买力,而且汇率要调整,直到具有相同的购买力.。
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
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包括:
1. 人们面临权衡和利益:人们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不同选择之间的权衡和利益。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目标,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
2. 机会成本:做某个选择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
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某个方案而放弃的所有其他可能的收益。
3. 边际分析: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会考虑每个额外单位的收益和成本。
边际分析帮助他们评估做一个决策对整体效果的影响。
4. 市场机制:市场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分配资源。
价格在市场上起到引导资源配置和决策的作用,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形成。
5. 政府干预:有时候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这时政府会进行干预。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实施税收和补贴、监管市场等方式来改善市场效率。
6.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资本积累等方式实现。
7. 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是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失业是劳动力未能充分就业的状况。
经济学原理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
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它们。
8. 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和产品的交流。
全球化则进一步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依赖。
9.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它提供了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补充和改进。
以上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的重点内容,其中没有使用与标题相同的文字。
曼昆微观经济学精要笔记
本文档将对曼昆微观经济学的精要内容进行概述,重点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市场供求关系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市场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在市场中,供给方提供商品或服务,需求方购买这些商品或服务。
供求双方的行为决定了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2. 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其效用和预算限制。
效用指消费者对商品满足程度的度量,预算限制指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
3. 生产者行为
生产者行为是指企业在生产商品时所做的决策和行为。
生产者会根据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决定生产量和价格。
生产者的行为也会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
4.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价格和利润的形成。
5.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包括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公共物品等。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修正市场失灵。
6. 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
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佳替代品的成本。
边际分析是指在做出决策时考虑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变化所带来的效益与成本。
以上是曼昆微观经济学的精要内容概述。
希望本文档对您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一、题型名词辨析(4分×5=20分)选择题(1分×20=20分)判断题(2分×10=20分)计算题(10分×2=20分)论述题(10分×2=20分)二、知识点第1章•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边际、激励以及市场失灵、外部性和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含义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边际变动:对行动变化微小的增量调整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熟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2、所得的成本就是放弃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增量大小的比较决定选择,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关键。
4、人们根据刺激做出决策,并随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5、交换可以使有关各方都得到好处。
6、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局限,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垄断等。
8、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9、货币发行过多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10、短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有替代关系。
•领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含义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大炮vs黄油;环境vs收益;效率vs公平)第2章•理解循环流向图与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两个模型的内容循环流向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p21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表明了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改变。
《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第1篇导言·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在经济学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价格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势力。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可用的技术。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经济学十大原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P2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P28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衡取舍可以改变。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描述性的)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规范性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致同意的十个主张·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学会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交易的机会成本: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进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第2篇市场如何运行·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1.可供销售的物品时完全相同的;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影响买者的变量: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变动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其变动使需求曲线移动。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影响卖者的变量: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表现为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其他变量的变动将使供给曲线移动。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过剩:供给量>需求量的状态。
短缺:需求量>供给量的状态。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当供给或需求变动时,价格和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动·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框架。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总收益: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
总收益=该物品的价格×销售量 (P ×Q )学会利用弹性的定义计算价格或需求量的变动需求价格弹性的中点法1212P P Q Q Q P P Q P P Q QE p -÷-=⨯∆∆=∆∆=需求价格弹性理解需求曲线形状与弹性的关系,以及弹性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E p>1 富有弹性曲线平坦降价销售可以增加销售收入E p<1 缺乏弹性曲线陡峭提价销售才能增加销售收入但是,由于同一条直线上弹性值不同,这就决定了在陡峭的曲线的上部,降价也能增加销售收入,反之,在平坦曲线的下部,降价则要减少销售收入。
E p=1 单位弹性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动E p=0 完全无弹性一条垂线E p=∞完全富有弹性一条水平线能够利用弹性概念分析“谷贱伤农”的含义当粮食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时,也导致了销售量的增加。
但因为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所以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下降。
·价格上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价格下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价格上限与下限对市场结果的影响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
价格下限引起了过剩。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税收对买方价格和卖方价格的影响·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
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
·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
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更多了,而卖者得到的更少了。
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
唯一区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
•理解供求曲线的弹性与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 p134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税收负担更多得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因为,在本质上,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
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生产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当对这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好的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第3篇市场和福利·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掌握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总剩余等概念·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买者的支付意愿—市场价格)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
反映了经济福利。
·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市场价格—卖者成本)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
总剩余:两者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买者的支付意愿—卖者成本)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
理解经济效率的含义·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特性。
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1)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給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衡量。
2)自由市场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給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3)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均衡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学会利用供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及其变动p157图市场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贸易的好处——买者评价与卖者成本之间的差额——小于税收。
一旦征税,这些贸易就无法进行。
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由于供给和需曲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的反应程度,所以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随着税收规模提高,无谓损失的增加越来越快,且快于税收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