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五帝世系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的关系_桂珍明
- 格式:pdf
- 大小:144.30 KB
- 文档页数:2
2022年重庆万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A 卷)(开卷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
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2.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
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3.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
这些举措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4.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
这反映出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5.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据右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各国变法改革多方面大变革加速社会进步各国谋求富国强兵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战国七雄” ①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6.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
史记中的小知识:1五帝之间的血缘关系根据《史记》记载,五帝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即黄帝是少典之子,名叫公孙轩辕。
轩辕黄帝又记载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léi zǔ]。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从以上《史记》原文中可知,黄帝与嫘祖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玄嚣和昌意。
高阳是昌意与蜀山氏女之子,也就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死后,高阳即位,便是帝颛顼。
帝颛顼“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这段是说,帝颛顼死后,继位的并不是颛顼之子穷蝉,而是玄嚣之孙高辛,也就是帝喾。
从前文可知,玄嚣乃是帝颛顼的叔叔,那么玄嚣之孙帝喾,便是帝颛顼的侄子,黄帝的曾孙。
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娶娵訾[jū zī]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
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喾娶了两位夫人,陈锋氏生下了放勋;娵訾氏生下来挚。
帝喾死后,娵訾氏女之子挚即位,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于是陈锋氏女之子放勋即位,也就是帝尧。
由此可知,帝尧是帝喾之子,而帝喾乃是黄帝的曾孙,那么帝尧便是黄帝之四世孙。
“虞舜者,名曰重华。
重华父曰瞽叟[gǔ sǒu],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gōu wàng],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虞舜名重华,父亲是瞽叟,瞽叟父亲是桥牛,桥牛父亲是句望,句望父亲是敬康,敬康父亲是穷蝉,穷蝉之父便是帝颛顼。
穷蝉乃是帝颛顼之子,昌意之孙,黄帝之曾孙。
于是可知,帝舜乃是黄帝之八世孙。
浅析《史记•五帝本纪》五帝说——兼论先秦时代产生的两种五帝说《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历来都是研究者们的重点,不同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
例如对五帝问题的考究,大家对五帝是哪五帝,、历史上有几种关于五帝的观点、各自的背景如何等都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对五帝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主要分析了现存古文献中关于五帝说源流的记载。
一、现存文献中的“五帝”异说“五帝说”是学者对历史上的五帝构成及其排序的观点。
“五帝”一词在周朝的文献中便有记载,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尝麦解》中:“赤(炎)帝未摄,乃说于黄帝,执虽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太常),用名之曰绝鲁之野乃命少吴,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
”此后,在各种先秦文献中有关五帝的记载陆续出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五帝说: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说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五帝说,在《五帝德》中始有明确提出。
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礼记·祭法》、《古乐》、《尊师》等。
《史记·五帝本纪》也同样采用了这种五帝说,这使得这一五帝说在我们国得到了巩固地位。
2、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五帝说这种五帝说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主要的特点是它将太皞、少皞这两位在东方古史传说中有名的两帝结合起来了。
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淮南子•时则训》、《天文训》、《汉书•魏相传》。
这种五帝说与上一种五帝说是两种先秦时代最重要的五帝说,也是之后各种五帝说的基础。
3、少昊、颛顼、喾、唐尧、虞舜五帝说。
这种五帝说的来源是五行相生论,最早出现在《世经》当中,同此观点的文献还有《古文尚书•序》、《尚书•大传》、《三坟》、《五典》等。
4、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五帝说这种五帝说成为“六人五帝说”,是上一种五帝说加上黄帝为首而来,记载在郑玄的《中候敕省图》中。
5、喾、尧、舜、禹、汤五帝说这种五帝说是王莽时期所创,并定位了国家典制,后随着新朝的灭亡而被废除,记载在《汉书·王莽传》中。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
馀者悉是骃注解,并集众家义。
【索隐】: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又纪,理也,丝缕有纪。
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後代纲纪也。
【正义】:郑玄注中候敕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
”又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
”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
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第者,次序之目;一者,举数之由:故曰五帝本纪第一。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正义云:“左阳,故记动。
右阴,故记言。
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黄帝者,【集解】:徐广曰:“号有熊。
”【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
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
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
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亦号轩辕氏。
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
【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於寿丘。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兗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
封泰山,禅亭亭。
亭亭在牟阴。
少典之子,【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
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史记类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古代中国五位帝王和其他古代政治家的政治和军事事迹。
它是由中国古代史学家淮南子的弟子司马迁(145-86年)编写的,首次发表于公元前102-91年的汉代。
它是传统古代中国编年史的著名实例。
《史记五帝本纪》以五位帝王为主,共44章,分别是上古时代的伏羲、神农、炎帝、堂伯和汤帝;中古时代的夏禹、汤、文、武和周;下古时代的汉、魏、晋、南朝宋、北朝齐,以及后起的隋、唐、宋、元、明、清这几位帝王历史概况。
此外,《史记》还涉及到两汉战国时期的其他著名历史人物,如英雄谋士孙武、刘邦和左丘明,以及秦朝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也都被纳入了《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范围之中。
《史记五帝本纪》以文字叙述,记录了五位帝王在位时期,他们的政治观点、公共政策、军事活动和社会文化等,并深入地剖析了帝王拥有的政治风格和政治思想。
此外,《史记五帝本纪》除了介绍五代帝王的政治和军事活动,还涉及到他们的文化和思想,比如他们的诗文、谚语、哲学、信仰等等,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史记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编年史代表性著作,是对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科技等方面的一部宏伟的历史纪录。
它不仅是指导后代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
记五帝本纪》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文体,厚重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编年史文学史上留下了深重的印记,为人们了解古代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帝本纪的有关内容【五帝本纪的有关内容】自古以来,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重要历史记载。
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五位圣明的帝王,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
下面将对这五位帝王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是黄帝(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598年)。
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据《史记》记载,黄帝精于治理国家,制定了许多重要法规和制度,如钓鱼法、战国策略等。
同时,他还对人类开展了农业、炼丹和医药的研究,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颛顼(公元前2597年-公元前2514年)。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其治理国家的能力备受赞誉。
他提倡农耕和禅让制度,并把一个大型部族联盟转型为一个较为完备的国家政权。
颛顼的治理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下来是帝喾(公元前2513年-公元前2436年),他是颛顼的曾孙。
帝喾以其开明的政策和善于选拔人才的眼光而闻名。
他改革了封爵制度和名讳制度,以平衡不同部落间的利益关系。
帝喾的治理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是帝尧(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256年)。
帝尧是传说中的圣明之君,他在位时实施了一系列以德治国的法规。
帝尧的治理哲学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提倡了仁爱和道德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治国理念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统治者,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石。
最后是帝舜(公元前2255年-公元前2205年)。
帝舜继承了尧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他重视人才选拔,改革官员任命制度,并通过“刑德用兵”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五帝本纪所记载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帝王。
他们的治理和思想不仅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理解中国治国理念的演变,五帝本纪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史记五帝本纪原文与解析古代中国的史书中,有一本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的《史记》。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前1世纪,是一部既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又富有文学艺术魅力的巨著。
在《史记》中,五帝本纪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将着重对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进行解析,探寻其中记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史记五帝本纪原文如下:启者,帝颛顼之子也。
颛顼者,黄帝之子,而帝喾之孙也。
帝喾者,帝颛顼之子也。
皇极既没而帝喾立,是为启。
启父喾,大庭坚,大屠杀之。
共工之乱,象居启辟,帝喾从之宜桥山,以平共工,共工奔北,宜野。
启舍共工于宜野,曰:"共工不適居吾地,吾何以故居之?民之胥靡愠我,我亦将復適之。
"共工闻之,怒,舞干戚以应启曰:"来!若无他志,爾其來放民金聚!"帝启乃引师初征之,匡启曰:"至于困民,又奚用师!"乃止。
帝启崩,子太康立。
太康者,帝启之子也。
太康崩,子相立。
相者,帝太康之子也。
相崩,子少康立。
少康者,帝相之子也。
少康崩,子予立。
予者,帝少康之子也。
予崩,子慎立。
慎者,帝予之子也。
慎崩,子虞立。
虞者,帝慎之子也。
虞崩,子夏后氏立。
夏后氏者,虞之后也。
以上便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
解析:五帝本纪是《史记》中记录中国古代五位传说中的帝王的篇章。
在史书中,五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而黄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
从古代文化中可见,五帝既具有历史性,同时又富有神话色彩。
五帝本纪的原文中记述的是五帝的世系与继承,帝王的名称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演变与更迭。
在五帝本纪中,启被认为是第一位帝王,他是颛顼的儿子,也是帝喾的孙子。
启在乱世中平定了共工之乱,重建了秩序。
他保护百姓,不轻易发动战争。
然而,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
太康在位期间,由于统治不善导致国家动荡。
太康之后,相、少康、予、慎、虞等帝王相继登基。
五帝本纪的原文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五帝的政绩和具体时期,更多地强调了帝王的继承和统治顺序。
五帝本纪原文及注释五帝本纪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古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以下是其原文及注释。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蚕、麦始生,而黄帝乃興師征南巴,踰夔而西至岷山,遂南过岭,至江水,葆光之野,作黄帝之都,号曰有熊,因以为天子名。
岁在癸巳,天下大旱,黄帝乃祀南岳,禹亦来观禮。
黄帝崩,葬渭水之阳,是為陵寝。
传至帝颛顼。
注释:此段记述了黄帝自幼聪明好学、德才兼备,长大后统一南巴,开创中华文明,建立天下霸业,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颛顼者,高阳之苗裔,姓姬,名昌意,字孔甲。
其時蠡吾氏為帝,不才,失民心,诸侯不臣,為帝所伐。
帝奔涿鹿,而箕子、仲由相继代立,是為三代。
颛顼自涿鹿徙居西河之阳,陶唐氏之地,遂用事于虞夏之间。
居余杭,德配天地,养五常之德,至德不息。
以马服知,制礼典,教民以时,讲究衣服,别条级,别乐音,修身齐家,撝節用度,選賢舉能,以为上下序,而民治其業。
颛顼崩,葬于江南,是为高陵。
注释:这段记述了颛顼作为虞、夏国的第一位君主,他治理得当,勤勉好学,重视礼仪制度,培养自己和众臣子的德行,是中国古代一位明君。
帝喾,少典之子,姓契,名聖,字重華。
幼學文習武,有受命之才。
喾父幽,不能即位,國人立喾爲帝。
喾娶重華氏之女簡狄,生放勛、擊龍、為天下先後貴戚。
喾深仁厚泽,恩及外夷,诏不杀俘,赐之糓米以餓。
喾铸鼎彭祖、弥合,以治水激?,致文德之盛。
喾興仁政,以道邦國,和親於外,欽賞賢良,以振萬民,大治財物,積聚富厚。
喾崩,葬澤里崇,是为明陵。
传至帝尧。
注释:这段记述了帝喾的事迹,他才德兼备,深仁厚泽,颇具人性化的治理理念,以及他着力强化社会治理、改善百姓生活、养成良好人品卓越的执政手段,是中国古代一位聪明仁厚的君主。
尧者,陶唐氏之後,姓陶,名弘景。
尧父丹朱,以商人見,娶有虞女,生尧于羽山之阳。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
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统治逐渐衰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祸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
于是轩辕就动用武力去讨伐那些不守纪律,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因而诸侯都对他表示臣服与追随。
而蚩尤最凶暴,没有人能够制服他。
炎帝也好欺凌他人,因此诸侯们都拥护轩辕。
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pí,皮)、貔(pí,皮)貅(x iū,休)、躯(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三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
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
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
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
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
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
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
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
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
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
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
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
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
史记中五帝传说的总结归纳古代中国的历史充满了各种传说和神话,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关于五帝的传说。
这些传说来自于《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
通过对史记中关于五帝的记载进行总结归纳,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五帝的起源、行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帝,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和尧,他们在古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祖先。
不同于后来的帝王,五帝并非统治者,而是发明了农业、钻木取火、立法和治理的人物。
以下是对五帝传说内容的总结归纳:伏羲:据史记记载,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早的人物之一,也被视为人类的始祖。
他是墟落社会的首领,懂得制作火并用画符来记录事物。
伏羲还发明了钓鱼和狩猎的技巧,被人们称为“渔猎之神”。
他的贡献使得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业社会。
神农:神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创始人,又称为炎帝。
他发明了农具和农业技术,教人们农耕之道,指导人们种植五谷杂粮,使得农业生产得以发展。
神农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先祖,并被尊奉为农民的守护神。
黄帝: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又称为轩辕黄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王,被尊称为皇帝。
黄帝以德治国,制定了日、月、星辰的历法。
他还组织人民进行战争,并创立了战争的规则和仪式。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和精神领袖。
颛顼:颛顼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也被称为颛顼帝。
他是黄帝的孙子,被认为是考古学、农业和社会制度的创始人。
颛顼帝提倡“仁爱”之道,鼓励人们互相帮助和珍惜彼此。
他的理念与道德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尧:尧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传说中的圣人,也是夏朝的创始人和主要统治者。
尧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改革,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物之一,以贤能、公正和仁爱著称。
总结归纳以上五帝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五帝不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卓越的理念和道德标准。
伏羲的火和符号记录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基础;神农的农耕技术为中国农业社会的兴起提供了支持;黄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开启了封建君主制度的时代;颛顼的仁爱理念为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尧的智慧和道德标准成为后世君主的楷模。
五帝本纪的简要概括摘要:1.五帝本纪的概述2.五帝的概述3.五帝的时代特征4.五帝的历史意义正文:五帝本纪的简要概括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的生平事迹。
五帝本纪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上古史及先秦诸侯国的重要史料。
五帝的概述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这五位帝王在上古时期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统治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又称公孙轩辕,是五帝之首,他统一了中原地区,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尊奉为炎黄子孙的始祖。
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他继承了黄帝的事业,进一步扩大了领土。
帝喾,是颛顼的侄子,他在位期间,注重礼仪教化,推行德政,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唐尧,又称陶唐氏,他实行禅让制,推崇贤能,注重民生,使得国家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
虞舜,是唐尧的继承者,他秉持唐尧的治国理念,继续推行禅让制,选拔贤能,加强国家治理,使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五帝的时代特征五帝时期是华夏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与分裂:五帝时期,各部落逐渐走向联合,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
在五帝的统治下,国家逐渐实现了统一,但同时也存在着各部落间的分裂与矛盾。
2.礼乐文明:五帝时期,礼仪教化开始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帝喾在位期间,注重礼仪教化,使得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唐尧、虞舜时期,更是推崇礼乐文明,强调道德教化,使得国家政治清明,民众向化。
3.禅让制:五帝时期,实行禅让制成为惯例。
唐尧在年老时,将帝位传给虞舜,而不是传给儿子,体现了禅让制的精神。
虞舜继位后,也遵循禅让制,传位于贤能之人。
五帝的历史意义五帝本纪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统治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帝时期,国家实现了初步的统一,礼乐文明得到了重视,禅让制成为惯例。
这些都为后来的夏、商、周等朝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的古史观《五帝本纪》是《史记》首篇,司马迁对先秦时流传下来的文献史料(如《世本》《大戴礼》《尚书》《孔子家语》《春秋》《国语》等)加以整理和谨慎选择,并亲赴各地做采访调查(“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有体系地叙述了传说时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事迹。
司马迁客观求实的治学态度固然值得敬佩,但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与其说《五帝本纪》是信史,不如说是司马迁心目中的古史,它反映的是司马迁的“古史观”。
《史记》五帝谱系读《五帝本纪》,不难概括如下几个特点:一、五帝之血缘关系“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五帝从黄帝到舜禹,为同一家系。
颛顼之后诸帝,皆为黄帝与妻子嫘祖的子孙,血统一脉相承,只不过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国号,用以彰显各自的德业。
二、完美的帝王形象司马迁笔下的五帝,个个都是伟光正的全能王,他用尽了溢美之词: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
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史记》之黄帝家族内部的禅让制,夏商周秦的血源关系。
史记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契为商,姓子氏。
弃为周,姓姬氏。
轩辕杀蚩尤后,诸侯们尊其为天子,代替了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崩后由其孙子颛顼登基,颛顼崩后由其侄儿帝喾登基。
帝喾崩后其长子挚代行一段时间后由其次子帝尧登基。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是说尧当“太上皇”28年。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崩。
合计100岁,结合尧死的时间,舜实际掌权实在30岁时,正式登基是在58岁。
综上尧活了98岁,比舜大40岁。
不知什么原因尧、禹是黄帝的第三代孙子,舜是黄帝的第七代孙子,年龄却错了位。
想起我的家族,同辈的最大者已经有90多岁,最小的30岁不到。
远古人寿命短,像尧舜这种超级寿星的简直就是外星人,年龄和辈分出现代差也可以理解。
结论一: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王都是黄帝得封国的儿子们得直系子孙。
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就是说有黄帝有十四个儿子领有封地,直接成为封地部落首领,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践天子位。
而所谓“禅让制”就是这些处于统治地位的部落首领的族亲间的内部的相互推举,整个大部落联盟中的其他外姓氏族部落首领可能只有参与联盟会议举手投票的份。
至于契、弃、大业的父系身份则来路不明,或者还处于落后的母系氏族社会。
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即商王朝的祖先契是母亲吞燕子鸟蛋而生的,显然其部落与帝喾的中央统治部落是联盟关系,可能帝喾作为部落首领可能和被联盟部落的女首领有名义上得联姻关系。
)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五帝本纪》的文化功能《五帝本纪》是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约前86年)撰写的《史记》的第一篇(卷),在我国政治史、民族史与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面对当时百家称"黄帝"而文辞不雅驯,通过实地考察,对传闻"五帝"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和研究,反映了卓著的史学眼光与时代意识。
《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血缘联系,"黄帝"是始祖,"颛顼"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是黄帝之曾孙、玄嚣之孙、蟜极之子,"尧"是帝喾之子(名放勋),"舜"是昌意的七世孙(即黄帝的八世孙)。
当然,《夏本纪》记载继承"舜"大位的"禹"是昌意的三世孙(即黄帝的四世孙),其间显有错讹与矛盾,则是另一问题,也愈益凸显了这个世系与谱系的重构本质。
"五帝"并不是中国古代原本就有的概念或提法,而是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完善的。
但是,据龙山文化遗址等考古发现,相当于"五帝"时期的历史时代是客观存在的。
在客观与逻辑意义上,《五帝本纪》反映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重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历史建构与历史重构的基础和前提。
炎帝、黄帝等上古帝王,不见于《诗经》《尚书》的记载。
炎帝、黄帝的记载,在流传文献中最早见于《国语·周语》。
司马迁重新梳理勾勒历史,以黄帝为首重建上古史的谱系,既是对五方上帝神观念的扬弃,也是对人文历史认识的自觉化与理性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关于这种历史重构中的诸多复杂问题,例如如何处理神话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司马迁尝试"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恰恰反映了对神话传说历史价值的尊重和赋予现实历史价值的双重努力,体现了历史重构在面对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社会需要时的多重考量和曲折历程。
简明中国史之五帝本是一家人,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代!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黄帝出生之前,部落联盟的盟主是神农氏。
盟主嘛,就是大家长,部落之间的大事小情都要处理,大家也要定时的去看望盟主。
这个大家长是世袭制的,可黄帝跟神农氏并没什么血缘关系,他又是怎么成为天下之主的哪?原来啊,在黄帝成年的时候,那一代的神农氏已经没落了,没办法给诸侯们主持公道,一些个大的部落就开始欺负小部落。
神农氏自己没有本事帮诸侯解决问题,也就没人把他当回事了,只有黄帝是个例外。
当时的天下有三个部落比较强大,一个是炎帝部落,一个是蚩尤部落,还有一个就是黄帝部落。
炎帝和蚩尤仗着自己身体壮,公开的不把神农氏放在眼里,每次打完别人都是一副“我就打你了,没有为什么”的表情。
黄帝就不一样,他也经常吞并周围的小部落,可打完了总会讲讲理,我打你,是因为你不尊重领袖“神农氏”。
那会几乎没有部落尊重神农氏了,所以黄帝这个理由打完谁都用的上。
虽然同样是挨打,可被黄帝打完的感觉有点不一样,这哥们有种替天行道的光环加身,以后跟着他混肯定不会亏待自己,所以很多小部落心甘情愿的归顺了黄帝。
黄帝这实力一天天增强,内心也是泛起了波澜,披着虎皮都这么威风,这要是变成老虎那得是什么感觉,他就有心往盟主的位置上进步一下了。
黄帝首先从内部开始动作,他制定了很多规定,都是鼓励大家精诚团结的,然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让大家吃饱穿暖,最后整顿军队,让自己的具备一统天下的战斗力。
黄帝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是炎帝,这时候炎帝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所以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才分出胜负,黄帝部落征服了炎帝部落,两个部落合并组成一个新的更强大的部落。
此时黄帝的对手只有蚩尤了,本来蚩尤部落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部落,可现在黄帝部落已经进化升级了,所以黄帝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就打败了对手,还杀掉了蚩尤。
这时候黄帝放眼望去,已经是一望无边没有对手了。
四方的小诸侯也很识趣,就推举黄帝为新一任的诸侯盟主,黄帝就此取代了神农氏,被诸侯们称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