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定静功夫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太极拳的静、松、正声明:本文纯属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研究,不代表本会观点。
太极拳的静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它是一种道德高尚,修心为上的内家拳。
太极拳的静,包括“敬,静,净”。
敬:习拳者对太极拳要知其历史和传承,更要了解其拳理拳法,对太极拳有恭敬之心;了解老师的道德、武功,对老师有尊敬之心;对朋友要有一颗平常心,互敬互学,取长补短。
习拳先修德,德高则功高。
这个敬包涵了道德品质的修为,为习练太极拳下定决心,树立信心,保持恒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静:习练太极从内心要学会放下,放下你的身份和地位,放下你的烦恼,保持心身的愉悦。
从思想意识上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安静。
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做到静,先从无极桩开始练习;两腿平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屈膝松胯、十趾贴地。
帮助入静方法之一:两眼微闭站立,然后意想把眉心打开,眼帘松下,意守丹田。
帮助入静方法之二:体会呼吸对身体的影响,以一念代万念,感觉松静。
净:我们做到了以上提到的敬和静,还要做到内心和心灵上的净。
安静的结果以达内心、心灵的纯净,达到忘我的程度。
思想上的安静、体内的安舒为整体的放松创造了条件。
太极拳的松松静无限,松柔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夫,贯串了形神意气、上下内外、自始至终。
“松”对习练太极拳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分松一分功。
现在我们就来介绍放松的具体操作方法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1、肩、肘、手的放松知道了敬,思想上做到了静,从而心灵空松,达到了净的要求。
这就为太极拳的“松”的修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为肩、肘、手是全身最为灵活的器官之一,也是太极拳最重要的运动器官。
所以,肩、肘、手的放松也最为重要。
肩、肘、手放松训练: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仔细体会肩的放松。
保持肩的松,手指舒张领劲,让手向前起于胸前,双手有沉重感。
训练方法之一:左手屈肘托住右手小臂,放松右肩右肘右手腕,体会右肩、肘、手的重量。
然后保持右肩、肘的松,右手指舒张领劲立腕,然后再放松右手稍节。
54刚柔太极体悟太极拳是文武结合拳,是文化哲学拳,更是清静境界拳。
什么是太极拳的清静境界?笔者就训练境界浅说几点意见。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太极拳的清静训练境界指拳者的性命双修、身心同练、意气流通、阴阳相济、丹田内转、形神妙合、天人合一的程度。
这是任何训练者都逃脱不了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须明确清静含义。
清静指心无挂碍下的全身肉体、关节乃至内脏与毛发爪齿的放松。
这种放松程度制约训练境界。
以我的训练与研究,太极拳的训练境界可大致分为三级。
1.过渡与“画瓢”境界。
过渡境界是指从一无所知地开始训练,到对太极拳有初步感知的过程。
“画瓢”境界,即俗话说的“依葫芦画瓢”,此境界拳者多在外形模拟中上下徘徊。
2.运劲境界,在动作、招式、套路较为熟练后,实训中已感悟到运作中内气与内劲的运行,对太极拳滋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产生了不可阻挡的训练动力。
3.通神与天人合一神明境界。
通神指运拳者心意精气神与皮肉筋骨髓的高度和谐,动作随心所欲,出神入化。
而天人合一的神明境界,指拳者运拳,一举手一投足,一闪眼,一念间,都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文/翁心诚刚柔太极体悟在化境中,神妙莫测,功力广大,别人不知,自己明白,达宇宙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之状态。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每一层境界还可细分,智者晓了,迷者昏昏。
下面对三级境界做具体些的解说。
二、过渡境界与“画瓢”境界是太极拳的基础境界其特点与训练方法表现是:从无到有,从无极到太极,从无知到有所知,必须有一个过渡期。
这个过程中,注重外形的相近相似。
足移手出,用意用眼,具有盲目性与不自觉性。
过渡阶段对太极拳的名词、术语的内涵必须初步熟悉了解。
比如八门五步、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及常见的三四十个动作名称,诸如起式、野马分鬃、搂膝抝步、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倒转肱、揽扎衣、手挥琵琶、青龙出水、摘星换斗等。
有的招式一样,名称不一,门派不同,说法不一。
还须特别注意近似招式中的区别。
刘贵珍内养功功法内养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功法,具有防治疾病,保健延年的作用。
内养功历史上皆以单传口授相继承。
1947年家父刘贵珍工作劳累过度,加上抗战时期环境艰苦,缺医少药,因而积劳成疾,身患肺结核、胸膜炎、胃溃疡和严重的神经衰弱,后学得内养功法并静心练习,身体完全康复。
经组织批准,家父正式拜内养功的传人刘渡舟老人为师,开始系统挖掘继承内养功功法。
在功法整理过程中还得到了李维华、张幼天两位前辈的协助。
1949年家父在冀南行署干部休养所将内养功功法应用于临床治疗,结果发现疗效甚佳。
1953?年在河北省唐山市政府程玉林等领导的支持下,家父倡导成立了气功疗法研究小组,对内养功的功理、功法、临床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并经多种医疗仪器和手段的检测,得到了大量的医学指标数据,证实了内养功疗法的科学性及医学价值。
由于家父研究和推广内养功疗法成绩显著,1955?年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表彰和嘉奖,李德全部长为其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从此,气功疗法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得到国家的承认,广泛应用于临床,由此创建了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河北省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并向全国进行推广。
1957年家父著《气功疗法实践》一书,先后发行百万余册,畅销国内外,深受广大患者和气功爱好者欢迎,使气功保健活动得到空前的普及,被后人称之为“新中国第一功”,即第一个走进医院,并进行临床科研观察的功法,第一个被国家认定并向全国推广的功法,我国当代的第一个气功热潮就在当时形成。
十年动乱中内养功曾遭到扼杀,但他深深活在人们的心中,内养功至今仍是我院临床治疗康复的重要功法。
内养功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活动中,其内容不断充实,功法更趋完善,适应症有所扩展,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笔者根据家父的遗稿,结合自己近年来的练功教功经验,对内养功进行了重新整理,姑且定名为刘贵珍内养功。
内养功的特点内养功要求身、息、心并练,配合调整饮食。
既要求规范的形体调练,又要求意守丹田、默念字诀、舌体起落,同时强调悠、匀、细、缓、深、长的腹式停闭呼吸,具有大脑静、脏腑动的锻炼特点。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以其柔和的动作和内外兼修的特点广受世人尊重。
在太极拳中,有一种名为“清静训练”的方法,用来修炼心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所谓“清静训练三级境界”,指的是太极拳修炼者在清静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的三个境界,分别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无动无静”。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三个境界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主要通过呼吸调节和身体放松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太极拳强调内外兼修,所以在外观上,修炼者的动作也应该保持柔和舒缓,但是在内心却要保持平静。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需要通过专心致志的训练,逐渐领会到“静中有动”的境界。
他们会发现,自己在保持身体柔软和放松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宁静。
这是太极拳清静训练的第一步,也是进入修炼的重要基础。
接着是“动中有静”,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逐渐领悟到动作中的内在平静。
太极拳的动作是柔和流畅的,但是在这种柔和当中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和稳定。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领悟,修炼者会逐渐感受到身体在运动时的平和和稳定,他们会发现,自己在太极拳的动作中不再感到紧张和焦躁,而是体会到了一种安静的内在状态。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动作,以达到一个动中有静的境界。
这个阶段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但是一旦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修炼者就会发现自己在太极拳中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
最后是“无动无静”,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通过对“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领悟和融会贯通,逐渐达到了无动无静的境界。
这里的“无动无静”并不是指修炼者停止了一切的运动和思维活动,而是指他们在动静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和和谐。
他们的动作依然是流畅柔和的,但是在这种流畅柔和当中已经不再有任何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心境也依然是平和宁静的,但是在这种平和当中已经不再有任何的波动和纷扰。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太极清静训练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它能够帮助练习者提高心境,增强内力,提升修炼的效果。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内外修炼是不可分割的,而太极清静训练正是内修方面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所谓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外家拳主要注重的是肌肉力量的运用,而内家拳则更加注重内部的调养。
太极清静训练就是太极拳的内修过程,通过调整呼吸、意念和身体的状态,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从而更好地练习太极拳。
太极清静训练有着三个不同的境界,分别是舒缓放松、静定安宁和虚无无为。
舒缓放松是太极清静训练的第一级境界,它强调的是身心的放松。
练习者需要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使全身的肌肉和骨骼松弛下来,心态也变得平和。
只有当身心都放松下来,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拳的内在力量。
在舒缓放松的境界中,练习者能够感受到身体的自然节奏,并且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的环境。
虚无无为是太极清静训练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身心的空灵。
当练习者能够在静定安宁的境界中达到一定的境地后,就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意念,使自己的身心空灵起来。
在虚无无为的境界中,练习者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自己内在力量的运用。
通过虚无无为的训练,练习者能够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力量。
太极清静训练的三个境界相辅相成,每个境界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舒缓放松训练可以帮助练习者调整好身体的状态,使练习更加顺畅;静定安宁训练可以提高练习者的专注力和耐心;虚无无为训练则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内在力量。
只有在经过三个境界的训练后,练习者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太极拳的奥义,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太极清静训练是太极拳练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着舒缓放松、静定安宁和虚无无为三个不同的境界。
通过这三个境界的训练,练习者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内力水平,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更好地练习太极拳。
太极清静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心灵的成长,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气功历史悠久,流派多,内容丰富。
自先秦到清代,有气功文献数千种。
以下对一些主要的气功古籍,按年代进行整理,并对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希望能对气功爱好者有所帮助。
先秦周易简称《易》,分经与传两部分。
传说由伏羲、周文王、孔子演络共同完成此书。
它原是占筮之书,但它的丰富哲学内涵使它成为儒家群书之首。
书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与气功内炼要求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相通。
书中阐述了气功意念入静的道理。
后世气功家尤其是内丹家,十分重视该书。
东汉·魏伯阳等人依据《周易》原理,结合黄帝、老子的学说,以及炼丹的经验,著成“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以及北宋·张伯瑞著的《悟真篇》均用卦象来说明内炼过程。
后世内丹养炼的书,在理论上很少有离开易象来描述的。
可以说《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炼养内丹的原头。
老子道家经典著作。
分为八十一章。
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为周·李耳著。
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主张清静无为、贵柔、守雌、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以养生的道理解释治国,以治国的道理指导养生,融汇了古代气功学说的精华,被后人尊为气功经典。
北宋·张伯瑞在《悟真篇》中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
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载形魄抱一,能无离乎”等。
这些论述已成为气功实践的指导思想。
尽管后世功法千变万化,但基本要点乃与《老子》相同。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
为周·庄周撰。
又称《南华真经》,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
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列子道家经典著作。
为周·列御寇撰。
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八篇。
以“至虚”、“终天”的思想家为本,其宗旨与《老子》、《庄子》相同。
休养定静功夫
作者:吴敏之
来源:《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4年第03期
“一切都无所谓,这是外貌;骨子里却有着坚实的壁垒,因而任何外力才攻不破,这是心境的彻底安然,所以可以算作最高的禅悦。
”读张中行先生智慧之语,不禁忆起了郑英老师,这位秀外慧中且把班主任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的智慧之师。
其实,缘结郑英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全是奔“有滋味”三字而去的。
孰料,徜徉于文字间,时觉月到风来,清辉于心,怡情理性。
以全书观之,郑老师班主任工作之所以“有滋味”,与其于细微处用心,不走寻常之路息息相关。
就班级管理而言,班主任所做之事琐碎繁杂,再加上各方压力,我们常会感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然而,郑老师不是。
单就学生的名字而言,就被她整出了艺术,整出了智慧。
像讲述名字里的故事,在游戏中轻松记住名字,用学生名字作藏头诗,为学生量身定做谜语,将学生名字编入习题……熟悉的地方被郑老师点化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令人赞叹。
相较自己,天壤之别则是自然。
这么多年的班主任生涯,除了能于评语中善加利用学生名字,其他的,基本被我忽略掉了。
于细微处如此用心,太难得,太了不起!然而,亦隐隐觉得,郑老师的精彩似乎并非只限于此,比如能把名字串连成文,能把名字编入习题诸如此类,一般人可做到否?她分明是赋予了汉字以另一种生命,赋予了教育以另一种风景,而这只是她用心故?是否,还有什么在支撑着她?
奖励学生,亦是班级管理当中的寻常小事。
只是,若没有教师智慧相融,亦会上演“德西效应”,违背奖励初衷,影响教育效果。
为避免奖励陷入误区,郑老师留心观察身边的种种现象,用心实践,结果把小小的奖励酿成了神奇的蜜。
比如奖品,她总会变换花样,不拘一格,或图书杂志、或书券、或贺卡、或教师本人的绝版照片……虽微不足道,却能融物质奖励和精神熏陶于一体,富含情趣和意义。
像这样的奖励智慧于郑老师处时时可显、处处可见。
她会借助反向奖励,使表扬与督促并行,寓贬于褒;她会借助纸条于无声中悄然奖励,虽秘而不宣,却成了学生成长的“跑道”。
简简单单的奖励,郑老师应人应时应机,演化出如此多的丰富与精彩,桩桩件件,无不饱含着她对每一个孩子的真诚与关爱,无不饱含着她对每一个孩子的期待与渴盼。
一幕幕平凡却感人的场景,一行行平淡却真挚的叙述,浓而不烈,香而不艳,更令我味之不尽,感之不绝。
小小的奖励,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只源于郑老师于细微处用心,只源于她不喜走寻常之路么?是否,还有什么在支撑着她?
制作班徽为班级的第一件高品质“睡袍”,借用规则之美拟定“学子形象”,收作业讲究技术含量,开家长会不让家长遗憾,筹班费名正言顺,倒计时也有讲究……瞧瞧这些琐事,看看这些所为,不论是微如尘土,还是凡如细沙,无不见其如泉之智慧直抵学生心灵,煦若春风,清如秋水。
动静合宜,出入无碍,能做到如此者,是否需要什么支撑?
为何,寻常之事,却处处能见不寻常之美?为何,郑老师能于熟悉的地方探寻出不一般的风景?文字的言说背后,是否还要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支撑着郑老师,而现在的我们又需要什么来支撑?此书,被誉为“一线班主任的实用宝典”,只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让我们知晓,让我们借鉴与模仿吗?
不知哪位智者说过,永远不要模仿和复制别人的成功,因为成功是不能复制的。
再翻阅,发现,书中的那些案例寻常却很生动,言说的故事寻常却意味深长,那些意外的机智应对,那顺手拈来的名言典故,那顺口而出的幽默风趣,除了那深沉的师爱,无不承载着厚重的涵养,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时时处处,无不是智慧的凝结与圆融的呈现。
原来,这些细腻、温润、厚重的文字,早已清清楚楚告诉我们,那显性的“精炼”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隐性的“丰富”来支撑,这些有意味的言说早已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胸藏千秋腹有底蕴,作为老班欲想临变而不动乱,须修养定静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