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28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
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
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
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
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
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
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
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
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
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
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
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专题质量检测(三)历史的回声一、基础知识训练(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直走.咸阳走:趋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负栋之.柱之:助词,的C.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戍卒叫,函谷举.举:拔,被攻占D.当.与秦相较当:应当族.秦者,秦也族:灭族解析:选D D项,“当”同“倘”,如果。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②覆压..三百余里③瓦缝参差..④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赂.秦而力亏⑦大江..东去⑧烽火..扬州路A.①③⑥⑧B.②④⑥⑦C.①④⑤⑦D.③⑤⑦⑧解析:选C①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④古义,它实际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⑤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⑦古义,长江;今义:泛指大河,包括长江。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泣.孤舟之嫠妇D.日.削月割解析:选C题干中的“却”是使动用法,“使……退却”的意思。
A项,“礼”是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的意思。
B项,“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的意思。
C项,“泣”是使动用法,“使……哭泣”的意思。
D项,“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近两年来,国家反腐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有些腐败分子还存有侥幸心理,甚至困兽犹斗....,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B.古往今来,许多观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发垂髫....,都对皮影艺术喜爱至极,我们有责任把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C.虽然在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可转眼间,一个个朋友又斗转星移般离他而去,唯独小学时的同学王军一直和他来往密切。
单元综合测评(三)(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望仆不相.师相:互相B.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乃:副词,竟然D.是以见.放见:介词,被【解析】相:指代对方。
【答案】 A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憔悴A.颜色..B.何故深思高举..仆伏法受诛C.假令..D.下流多谤议..【解析】C项,“假令”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假使的意思。
A项,“颜色”古义是脸色;今义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B项,“高举”古义是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是高高地举起。
D项,“下流”古义是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是下游,卑下的地位,卑鄙龌龊。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歌.曰B.见狱吏则头.枪地走C.太史公牛马..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解析】A项是名词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A4.补写下面句子空缺处的内容。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答案】(1)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二、阅读理解(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8分)X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X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
专题三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15分,每题3分)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赂.秦(lù)暴.霜露(bào)殆.尽(dài)下咽.(yàn)B.荆棘.(jí) 为.国者(wéi) 矗.立(zhù) 逦迤.(yǐ)C.参.差(cēn) 酹.江月(lèi) 运载.(zài) 战舰.(jiàn)D.摄.影(shè) 翘.首而望(qiáo) 挪.动(luó) 桅.杆(wéi)解析A项,暴pù;B项,矗chù;D项,挪nuó。
答案 C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初出矛庐面面相觑飞扬拔扈债券B.老态龙肿卷帙浩繁天随人愿执拗C.咄咄逼人犄角之势功亏一溃炮烙D.平心而论鞠躬尽瘁理屈词穷怯懦解析A项,矛—茅,拔—跋;B项,肿—钟,随—遂;C项,犄—掎,溃—篑。
答案 D3.依次填入以下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________,永志不忘。
②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
乐队________。
③________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但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我也感到有连带责任。
A.安静寂然虽然B.肃穆寂然无论C.安静戛然无论D.肃穆戛然虽然解析安静:严正寂静,而“肃穆〞是“严正而恭敬〞;戛然:声音突然停止;寂然:没有声音。
主语是“乐队〞应该用“寂然〞;“无论〞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表转折。
而“虽然〞仅是一般转折。
答案 B4.以下句子标点符号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立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达标检测卷一、(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赂.秦(lù)暴.霜露(bào)殆.尽(dài)下咽.(yàn)B.荆棘.(jí) 为.国者(wéi) 矗.立(zhù) 逦迤.(yǐ)C.参.差(cēn) 酹.江月(lèi) 运载.(zài) 战舰.(.jiàn)D.摄.影(shè) 翘.首而望(qiáo) 挪.动(luó) 桅.杆(wéi)【解析】A.暴pù;B.矗chù;D.挪nuó【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解析】“厌”通“餍”,满足。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全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霁:下雨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D.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解析】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杳不知其所之.也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解析】与:动词,亲附/连词,和;之:动词,到、往……去/结构助词,的。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不能有,输来其间..D.一旦【解析】A.祖父:祖辈和父辈;B.故事:旧事,成例;C.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测试题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赂秦(lù)暴霜露(bào)殆尽(dài)下咽(yān)B.荆棘(jí)为国者(wãi)矗立(zhù)逦迤(yǐ)C.参差(cēn)酹江月(lâi)运载(zài)战舰(jiàn)D.摄影(shâ)翘首而望(qiáo)挪动(luó)桅杆(wãi)2、下列各个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全)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霁:下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D.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杳不知其所之.也/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也相同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也不同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不能有,输来其....D.一旦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六王毕,四海一.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戍卒叫,函谷举B.灭六国者,六国也C.赵尝五战于秦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8.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澄江似练盘旋婉蜒感慨B.舞榭歌台瞋怒巉峭簸箕C.勾心斗角骄健山麓覆盖D.重岩叠嶂殉难警戒刹那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一个普通女人_______像将军一样以其巨大的威严命令我们:“刺吧!”②稍有一点良心的人皱着眉头_______这个残忍的游戏,一点良心都没有的人则大声鼓励,觉得饶有兴趣。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
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
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C 本题考查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原文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强调了不变成“乡痛”的措施,没有提及结果,表述过于绝对;B项,原文第二段说“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从某种意义说,“乡愁”包含了“居民情感”,概念有交叉;“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过于绝对,因而错误。
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故答案为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C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在第三段中只是提到了“综合甄选”的方法而没有提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