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的“设疑”和“释疑”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导入设问质疑是当前初中英语课堂中最常见和便捷的导入方式之一。
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以及所授话题相关联,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引领学生由生活走向文本。
[片段一]教师A执教话题为“Travel Tips and Advice”的阅读课时,首先播放教师家乡南岳衡山的一些风景图片,让学生猜测教师来自哪里,顺势引入问题: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can we travel in Nanjing? What places have you ever been to?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foreign country? 然后播放一段关于旅行的录像视频,学生观看后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What should we know before traveling? What do we need to take when we plan for our travel? 教师顺势引入本课的词汇travel, agency, cash, credit card, passport等,完成阅读前的语言铺垫。
教师通过提问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用英语来表达,达成了预期的热身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二]教师B执教话题为“Animals in Danger”的听说课时,先让学生从课件展示的字母A-I中选择任意一个字母,然后根据看到的语言描述猜测动物名称。
如:T:Which number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S1: C.T:Look. I’m tall because I have a long neck. What’s it?S1: It’s a giraf fe.以此类推,I’m long and thin without legs. (A snake); I’m big and I have a long nose. (An elephant)...猜测类游戏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简单语境中从已学知识向新知识过渡,整个过程自然、真实、流畅。
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四重四轻”现象课堂重形式轻内容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广大的外语教师的不懈探索与实践,英语教学危机有所改观,课堂教学渐露生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但是,我们非常清楚,新课程理念尚未真正走进每个英语教师的心中,英语课堂教学尚未完全体现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功能,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继续影响和阻碍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重形式,轻内容不管内容,不问体裁,不看学生,一视同仁的以一种框架或形式来演绎,已成了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流。
比如,以山东杜郎口中学自主构建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法为例,这是凝聚了该校十年之久的智慧与经验,成功与失败而形成的一套适合该校特点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些教学模式确实对提高该校的英语教学成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学校和教师以为“他山之石,定能攻玉”,因此,在尚未真正领会这些教学法的内涵及真谛的情况下,便不顾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大跃进”式的“一哄而上”。
这种用静态的程式图解动态的认知过程的不得要领的做法必将导致“画虎类犬”。
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不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反而使得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加剧,导致对英语学科的“厌学弃学”现象的提前产生。
另外,部分学校英语教师打着“新课改理念背景下的集体备课”的幌子,把一学期十二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承包给每个教师,即“一人一单元,全组共分享,省时又省力”。
然而,这种无视学生的心理差异和教材本身内涵的差异,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以固定的模式为标准,把英语课上得千篇一律,千课一面的做法,怎能呈现教材的独特魅力,展现教师的个人风格,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毋庸置疑,这样的备课方法必将造就更多的“懒汉与无知”,严重遏制了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过程公式化、授课表演化”的形式主义现象必须休矣。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设疑[摘要] 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才能充分发挥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带动作用,以问带学,以问促学。
[关键词] 小学英语有效设疑以问带学以问促学康托尔说过:“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设疑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基本功,它是沟通学生与教材的重要媒介,是重要而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有效的课堂设疑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当堂反馈、控制、调节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分析多数情况是教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答案一个接一个地回,称赞一句接一句地送,这是小学英语低中段课堂上较多见的现象;与之相反,在小学高段课堂上,又多见提问后门庭冷落、有问无答的现象。
这些都不是教师主观想要的,但又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细究起来,主要是由教师提问的随意性造成的。
二、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问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它的最基本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增进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
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设疑艺术,减少不恰当的提问,实现课堂教学设疑的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要遵循激发兴趣的原则、启发思维的原则、难易适度的原则。
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导入新课时提问。
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导入新课的艺术性,他们往往用设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在pep新起点二年级上册unit3 parts时,我就是用提问导入新课。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i can see……(指着前两课的图片让学生回答)where is the duck? where is the boy? (并帮助学生回答)the duck is on the lake。
the boy is behind the tree. 这样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既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的障碍,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条件。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15年6月 3新课堂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设疑引思胡艳华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四中学,河北 邯郸 056000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手段也必须随着新的形式更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如何转变观念、构建新形式下,以培养学生兴趣,讲究设疑艺术,激发学生思维为目的的新课堂设疑,成了英语教学者应注重的一个问题和努力探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下;巧妙设疑;创新教学;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14-0003-01通过课堂设疑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课堂设疑使我们的学生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解决的问题:英语课堂设疑是指的在课堂上对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是英语课堂中最普遍的师生互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有效教学的主要载体。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本课题初探,力求解决如下问题:(1)找寻现行教学模式下课堂设疑存在的问题 (2)解决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表面性设疑。
(3)解决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未经设计的习惯性设疑。
(4)探索英语教师课堂设疑的相关策略。
2 课堂设疑存在的几点问题: 2.1 课堂设疑缺乏目的性:课堂设疑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既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又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设疑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是一些机械性的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并没有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应有的迁移,或者强化其已有的知识运用。
2.2 课堂设疑期望值过高:学生的词汇量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候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很正常。
期望值过高导致老师过多地否定学生,而且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学生不准确的回答我们不能用一句看似很普通的“No ,no ”予以否定,这既不符合英语语言的温和宽容的习惯,显得教师的态度很硬,也让学生难以接受,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影响课堂设疑的效用。
完美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步骤如果在教学中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够完美地落实好“设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这四个步骤,就能得到课堂整体效益的最佳设计,就能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
一、设疑诱导。
一开始的“设疑”,可以是教师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组织课堂,引领课堂,在学生的质疑、答疑中间,穿针引线,做好点评。
这是对教师的考验,既考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的水平,也考验教师的组织与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有关于教学内容的提问而引入,巧妙地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当然“设疑”也可以是学生提出。
而此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知识,去探究知识的奥秘。
教师在具体的诱思引导中,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循序渐进,步步深化。
采用启发手段,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二、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环节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环节。
目标确定之后,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探究提纲,要求学生先不与任何同学讨论交流,自己动脑思考,在提纲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学探究任务。
自学结束后,出示小组探究的具体步骤。
要求每个学生在探究时必须人人发言,避免了小组学习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使优中差各类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本前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困惑,随时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这样一种意识和习惯,遇到问题不急于问别人,不依赖教师给出答案,而是自己先思考、探索和实验,当解决不了的时候再求助别人。
所以,自学首先是一种独立自主意识。
浅析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摘要从任教以来,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紧紧的困扰着在我的教学当中。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进呆板教学方法,使呆板的英语课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质量策略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与交际性较强,具备着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完美性等特征。
学生是创造活动的主体,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
而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用“爱”来促进教育,用“趣”构建教育模式,用“玩”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学习,激发和保持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高效、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下面把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策略进行浅析研究。
一、提高英语教学中的学生因素1、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探索自然的心理倾向。
它就像一块巨型磁铁,吸引着人们努力奋斗。
对学生来说,兴趣尤其重要,只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牢固的掌握知识,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指这个道理。
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和消极情绪,这样老师讲得再多,也不会有满意的教学效果。
要想学好英语,首先要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如采用多方位诱导,激发兴趣;学用结合,提高兴趣;寓学于乐,广泛开发兴趣资源;表演法、课堂用语英语化;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等。
2、要多实践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设疑亮化英语课堂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
诚然,提问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层度。
关键词:有效;频度;趣味性教师教学提问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好的教学提问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思想性,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作用也不同一般。
通过课堂上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妙提问,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
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例如,在牛津英语8b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 话题中,学生对大熊猫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问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大熊猫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保护大熊猫这3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提问的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导入新课前提问,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提问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
它可以是问题式的,也可以是图片式的,也可以是free talk 式的,关键是要能引出当堂课的新授内容,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有意关注。
牛津教材中,每一单元comic strip部分eddie 与hobo之间的对话都能引申出该单元相关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图片,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去寻找本单元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英语课堂的“设疑”和“释疑”【内容提要】:“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
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巧设疑问,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学生“师云亦云,书云亦云”的被动学习态度,激活英语课堂。
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构建“设疑—思辨—释疑”的动态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运用技能。
【关键词】: 设疑释疑课堂教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
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
一.设疑1. 导入设疑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设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
例如NSEFC Module 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 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以标题为疑点导入:What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will tell us in this unit? 让学生针对标题“Wildlife protection”展开预测,结果学生思维很活跃,有的回答“How to protect wildlife” ,有的回答“wildlife in danger”, “the bad environment”, 还有的回答“Why do we need to protect wildlife?”等。
以标题为疑点,通过标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引发对课文的好奇,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兴趣,使有关“wildlife”的话题讨论顺利展开,水到渠成。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教师设计“疑问”要把握难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保证课堂的顺利过渡。
如在The Olympic Games 课堂教学中,我以一首北京奥运主题歌导入并设疑:What does this song express? 以此启发学生领悟奥运会的精神和课文的思想。
然后学生在接下来的课文阅读中就有了情感导向。
2.课堂重难点设疑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认知过程中的“鸿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把难点设在学生不易领会、易于忽略或难以深入的关键处,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桥梁”,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疑点的思考达到解决难点和掌握重点的目的。
课堂设疑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重点或难点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解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带动学生积极探索,并产生释疑后的喜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高三的阅读理解训练活动中,有的文章篇幅长,内容复杂,语言难度也很大,让学生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会产生惧怕心理,所以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目的,在细读文章之前让学生对文章首先有个整体的轮廓,在课堂上我通常设计这样的疑问:What can be a good title of this passage?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我根据学生的难点所在,会设计不同的疑问,启发他们思考。
在议论文中,我经常设计这样的疑问:What is the writer’attitude? Negative or positive? 在说明文中,我有时候要求学生列出要点,有时候根据内容要求学生画示意图,以此引导学生把一些晦涩难懂的信息具体化、形象化、清晰化,然后接下来的细节理解和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在课堂上抓住重点和难点层层设疑,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渐深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作业设疑课后作业设疑,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与拓展,并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为接纳新知识打下基础。
在结束课时,教师既要对本课作小结,同时找出本课与下一课知识的交接点,并精心设计问题,于平淡处起波澜,就能把学生思维的齿轮启动起来。
笔者曾在宁波效实中学听过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
课题是NSEFC Module1Unit4 Earthquake, 这位上课的老师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整堂课围绕thinking—learning—thinking的思路展开,在课堂的结尾,她给了学生这样一个作业:Question for further thinking: What do you think ar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in China to prepare people for earthquakes? 由于课堂上学生已学习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和灾难性破坏,教师还联系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由汶川地震这一灾难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科学的热爱,但教师的目的并不到此为止,她将学生的思路又引向防震的问题研究上。
由此促使学生课后重新复习、理解课文内容,并发散思维,挖掘创新潜力。
“疑”的目的在于“释”,只有通过“释疑”才能使学生解开疑团,在教学中,对那些学生比较生疏无法解决的问题,大都要采用“释疑”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疑”与“释”的关系,既要善于设置疑问,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疑问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释疑主要有以下几点:1.暗示法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如在一篇有关Healthy foods pyramid 课外阅读分析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上有些模糊,于是,我根据这篇文章的主线,让学生根据文章中这么几个句子画出这个healthy foods pyramid: 1. ---that dairy foods are kind of in the middle---.2. ---meat and chocolate are closer to the top--- . 3. At the very base of the pyramid is water.4. There is even a little blank space at the very top for your favorite treat--, 学生根据这些句子的提示,很快就画出了这个金字塔,然后根据这个金字塔,头脑里对“healthy diet”就有了非常直观而清晰的概念,接下来检查自己的阅读理解题时,很多疑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
通过暗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
2. 对比法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
例如,“that”与“what”的区别是学生语法学习中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对“what”与“that”在名词性从句中的不同用法有个更清晰的概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What China got in the 2008 Olympic Games made the whole nation very excited.b. That China got the first place in the 2008 Olympic Games made the whole nation very excited. 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what 与that 在主语从句中的不同功能。
又如在非谓语动词语法课上,我根据学生对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用法上的疑点,设计了这么两个简单的句子让学生找出不同点:a. Seen from the mountain, the village is very small.b. Seeing from the mountain, I find the village is very small. 于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就会发现两个句子之间的主语的区别,进而感悟到区分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关键点。
这样,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深入浅出,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不但容易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
学生的错误说明学生在知识上有疑点或在能力上有某些不足,如果这些错误教师认为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就不必急于指正或解释。
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让学生自己认识这种错误的根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
如在2008高考天津卷的短文改错中有这么一道题:I must work hard to improve my spoken English (63) so that I will not be able to communicate freely with foreigners. (64) 很多学生忽视了句子的完整性,把64题与63题分开看,结果百思不得其解。
我明白学生犯错的根源所在,但我不想直接点破,我故意大声地朗读这个句子,并让学生跟读,读了两次,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在作文批阅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一些普遍性错误时,往往也不直接指出,而是把它们放在投影上让学生自己讨论。
学习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不必立即给予更正,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根源,由错误中发现疑点并通过思考达到释疑和学习的目的。
释疑并不等同于教师的讲解,教师要尽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