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技术2断层解释多媒体
- 格式:ppt
- 大小:26.16 MB
- 文档页数:168
地震断裂识别解释组合
地震断裂识别解释组合是一种用于识别和解释地震数据中可能存在的断裂带或断层的技术方法。
该组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和分析手段:
1.地震勘探技术:通过使用地震波反射或折射的原理,对地下结构进行探测。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地下岩层的速度、密度和反射界面等信息,有助于识别潜在的断裂带或断层。
2.地震层析成像: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差异,构建地下速度结构的三维图像。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确定断裂带或断层的位置、走向和形态。
3.地震波形分析:对地震波在不同位置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振幅、相位、频率等参数。
通过对比不同位置的波形差异,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变化,进而识别断裂带或断层。
4.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地震数据与其他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如地质图、钻井数据、重力和磁法测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这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地下构造和断裂带的特征。
5.三维可视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地震数据和解释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断裂带或断层的空间分布和形态。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提高对地震断裂的识别和解释能力,为地震灾害评估、工程建设和资源勘探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技术选择和应用会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和数据可获取性进行调整。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5.断点组合技术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2、地震子波提取3、井地标定4、初始模型建立5、反演参数选取6、反演处理7、砂体追踪描述8、成图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
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
静校正sta 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
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
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record sectio 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
2010年第5期0引言当前常用的地震解释(包括交互工作站解释实质上是三维资料的二维平面解释,从三维数据体中沿主测线inline和联络线crossline抽取若干个剖面进行解释。
这样不仅使大量的地震资料未能有效利用,而且成果精度较低,难以发现小的构造和地层特征,造成小断层和小构造的漏失,大大降低了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精度,同时也降低了三维地震的应用效果。
利用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将不能很好的进行小断层的解释,甚至会出现假断层的现象[1]。
随着三维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方法和技术也向着更真实、更准确、更清晰地反映地下地层各种地质信息的方向突飞猛进。
目前,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发展最快的是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该技术不仅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提供较准确的钻探井位,利用先进的解释软件打破常规的三维资料二维解释,充分利用三维数据信息,获得更精细的构造形态。
因此,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1三维地震勘探的精细解释技术1.1小断层的正演模拟对地质模型进行波场正演计算可以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明确地质体地震记录的特征,同时也能提供地下地质体地震波岩石物理响应特性,为正确研究地下地质环境提供地震波波场证据,以便对解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设计一个三层介质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实验,图1(a是小断层的地质模型。
模型参数:煤的断距为5m,煤层厚度为8m,煤层速度为2000m/s,围岩地层速度自上而下分别为1800m/s、3200m/s、3200m/s;图1(b为小断层正演模拟的地震响应。
根据正演模拟后的地震响应分析,断距为5m的小断层,地震剖面有一定的变化,为后期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提供了依据。
(a地质模型(b地震响应图1正演模拟doi:10.3969/j.issn.1672-9943.2010.05.005能源技术与管理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秦晶晶1,李德春1,程慧慧1,王空前2(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要]论述了几种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小断层的应用方法,为了确保解释的精度,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正演模拟试验,为做好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指根据地震信息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地震勘探的地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资料的正确与否。
而要正确地解释地震资料,必须了解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性及其与地质剖面的内在联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地震响应;要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剖面上的假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也要明确,在沉积岩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还要明确一点,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多解性和局限性。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
很显然,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地震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运动学信息,另一类是动力学信息。
运动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反射时间t0及旅行时差,同相性和速度(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地质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
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反射特征,如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
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此确立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圈闭油气藏。
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等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及性质、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
Petrel是Schlumberger公司研发的以三维地质模型为中心的一体化油藏工作平台。
Petrel 一体化油藏工作平台实现了以地质模型为中心的,从地震综合解释到油藏数值模拟的工作流程。
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技术挑战,Petrel创造了一个允许地质、地震、测井、油藏、钻井、数据管理多专业共享知识和成果的开放环境,Petrel也成为国际油公司解决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难题的首选。
Petrel平台使用了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先进技术,包括断裂系统自动提取、复杂构造建模、多点相建模、裂缝系统分析、全三维可视化显示和解释、不确定性分析、模型自动更新工作流等功能。
Petrel以其友好的界面、强大的显示功能、无缝的数据整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多用户、多学科协同工作环境。
使各学科研究人员更好地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的准确性。
Petrel作为受到业界广泛应用和认可的软件平台,其一体化的工作理念、开放的研发环境和先进的技术功能已经引领软件发展的潮流。
Petrel平台分地学核心系统、地球物理系统、地质建模系统、油藏工程系统等共20多个功能模块,在地学核心系统和高级核心系统的支持下,系统中的每个模块均可独立运行,用户可以根据工作需求合理组合所需功能模块。
2.1核心模块Geoscience Core地学核心系统,是运行Petrel和其它模块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包括基本系统和三维网格建立。
应用它进行三维断层建模、生成层面图以及加载井数据和井的分层数据。
它能用于生成/编辑多边形,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方便宜的查询工具。
例如,浏览管理、质量检查以及查询PETREL TM工区等,所有信息的在线帮助系统也是这个模块功能的一部分。
2.2地球物理(1) SEISMIC INTERPRETATION地震解释Seismic Interpretation模块提供了主要的地震解释功能。
包括地震数据体二、三维显示和浏览,使解释人员快速浏览地震数据体,优选研究目标区;断层手工解释和自动解释(Automatic Fault Picking功能);层位的二、三维手工解释和自动解释追踪功能;构造模型与地震数据体的同时显示,提高对地下地层和构造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