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 中国人物画》教案下载
- 格式:doc
- 大小:32.43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
画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物造型还缺少一定的欣赏能力,需要用多种方式去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传神写照
以标题“传神”和“写照”为切入点,让学生来诠释它们的字面意思,教师引入本课内容。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梦中在洛水与洛神相会,醒来之后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即取材于此。
2【讲授】欣赏感悟
多媒体课件放映《洛神赋图》。
1. 看(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
2. 析(绘画特色):全图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将绘画艺术与历史的美学融为一体,向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那个真挚纯洁而又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中国人物画》中的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以及演示如何掌握传神写照的技法。
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以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人物形态、特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理解传神写照的涵义;掌握传神写照的技法,如人物肖像的精细处理、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分层练习,提高人物画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了解如何细致观察,去发现和抓住人物形态特征;了解如何在画面上构建准确比例的人物形象;了解如何选好适当的颜色和使用技法,使肖像画的形象更加立体明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对人性尊重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2.传神写照的技法及肖像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
1.如何观察人物的形态特征,去发现和抓住细节;2.如何掌握传神写照的技法,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五、教学内容1.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中华文化悠久,人物画也源远流长;•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包含了“形神兼备”和“意境表现”;•精神的人物特征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表现方式。
2. 传神写照的技法•传神写照的含义;•传神写照的构图技巧;•传神写照的色彩运用方法;•分层练习人像画技巧。
3. 练习与实践•学习通过对名人的形态特征分析和练习,掌握传神写照的技法;•观察身边的人物,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了解形态特征。
六、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导读、案例分析、分层练习、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资源黑板、粉笔、画板、颜料、画笔等。
八、教学评价方法通过分层练习作品、口述或书面作品分析和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介绍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2.分析传神写照的技法及肖像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方法;3.分层练习人像画技巧,并让学生观察身边人物形态特征;4.总结课程内容,进行交流和反馈。
传神写照——人物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人物画,是绘画中的一大类别,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审美形式。
人物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需要学生掌握人体结构、肌肉构造、角度和神态等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人物画的学习与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学生对人物画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和绘画技能,具体实现以下目标:1.掌握人体基本结构知识和技法;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与思维能力;3.以人物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审美领域,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人物画作品;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人体结构与构图的基本知识;2.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气质;3.人物肢体动态的表现。
2. 教学难点1.人体结构与肌肉构造的表现;2.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形象特征的表现;3.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人体结构、肌肉构造及构图等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画的要领。
2.指导法老师对学生进行绘画技法及创作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和技巧。
3.示范法教师现场作画以示范合理的绘画思路和技巧,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创作示范。
五、教学流程1. 教学前期准备1.准备教学材料:画纸、颜料、调色盘、画笔等。
2.给学生简单介绍人物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人物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步骤讲解1.讲授人体结构知识,比如头、手、身体和腿等各个部位的比例和构造。
2.讲解人物画的基本构图,包括面部特征、身体的骨架和重心、人物的气质等。
3.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如人物的轮廓、肌肉、衣服和发型等。
4.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作业,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与自主创作能力。
3. 教学总结在教学的最后,教师为学生总结人物画的基本要素,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创作和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六、教学评价1.学生绘画作品的评价2.学生对于人物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七、教学后期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传神写照—人物画》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2、了解宋代以来人物画的理论精华。
3、了解当代人物画的发展。
内容结构:文献记载的肖像画理论和创作实践。
古代人物画的不同形式举例:历史故事画(如《步辇图》),人物肖像画中的行乐图(如《幽篁坐啸图》)和标准像—十分面。
默记默画的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形象塑造。
20世纪人物画部分代表性画家和作品。
重点和难点:1、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2、20世纪初期人物画从整体发展上处于衰落时期,到中期以后有新的发展。
许多人接受西方造型基础训练,提高了造型能力。
3、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科二、鉴赏过程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古代人物画作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唐阎立本《步辇图》历史故事画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
李世民坐在宫女们抬着的步辇之上,他穿着的是平常的装束,但眉宇间很有神采,禄东赞身穿团花衣,立于一名朱衣执笏引班的官员之后,神情恭谨而机警,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卷》历史人物画表现的是自汉至隋的十三个帝王: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蜀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图卷以每一位帝王及男女侍从为一组,每位帝王的上角都有墨笔楷书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反映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成就。
它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以展现夜宴活动的丰富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
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一、授课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二、授课时间: 2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及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2、能力: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熙载夜宴图》对韩熙载性格的刻画,及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体会韩熙载少年励志读书习武胸怀远大抱负,年老时南唐统治岌岌可危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时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五、教学难点: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六、课业类型:讲授,提问探究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探究八、教具学具:教材,ppt九、板书设计:十、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韩熙载夜宴图》提问1:看看这个名字——《韩熙载夜宴图》什么意思?v 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绘写的是夜宴的全过程。
提问2:猜猜韩熙载是谁?介绍韩熙载生平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志向。
问题3:猜想一下夜宴应该是什么样子?v 夜宴只是家里人吗?v 表现的是一个场面吗?v 猜猜画家画了多少个人?v 宴会上都做什么事情?v 气氛什么样子?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v 顾闳中五代,绢本,宽28.7——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问1: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
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第一段欣赏:琵琶曲音频配合欣赏提问思考:出现的宾客较多。
猜一猜画面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
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
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
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案
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古代人物画,进一步深入了解人物画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教学难点:现代人物画对古代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穿着现代的服装,课余时间可以上上网、打打游戏和看看电影等。
但有没有想过距离我们几千年的古代人,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就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而渴盼的心,走进他们的世界。
三、新授:
老师简介古代人物画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引出古代传神写照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并简介其背景(学生课前已预习)。
形神兼备——中外人物画审美识读学情分析:本课题是欣赏评述模块教学围绕人物画开展的,本作为七年级下学期第一课进行。
本节课尝试在八年级借班上课,已有基础是中国人物画和外国肖像画,在这前提下从提高审美能力出发,在对比中认识外国历史画、宗教画,进一步提高人物画的识读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
注意复习,关注生成。
模块教学:本课是欣赏评述模块,将教材上三个主题串在一起,兼涉及一些其他领域内容。
信息很大,但是从语言角度,大量看图,找到共性。
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语言特点:线造型、固有色主观色,托物言志人定胜天追求意象之美。
外国人物画文艺复兴完善的明暗色彩造型语言科学观察理性解剖知识。
外国在照相技术发明了后向东方学到了探索造型语言多样的表现方式,从线条、色彩、空间等方面打破自然写实的理性造型风格。
中国自国门打开后向西方学习,在绘画中加入了光影焦点透视,徐悲鸿为首流派中西兼长,开始了写实道路。
本课从综合美术语言角度出发,由内容到形式,教会学生人物识读方法。
教学目标:赏析中外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人物画,表达对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到形式,在比较中了解中外美术语言特征,训练图像识读技能,逐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为下一单元人物画造型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采用以画论画的方法,将中外人物画对应起来,通过描绘、分析、比较和讨论,从内容到形式,探索中外人物画美术语言的特点。
一、(举例)按题材或表现形式找最对应的画面《免胄图》VS《勃鲁达的投降》二、找中外人物画对应作品3-4组(作业5~10′)讨论归纳对比中外人物画题材承上启下:从“图像识读”出发,进而形成“审美判断”是美术欣赏的重点。
三、(举例)对比分析中外人物画美术语言(可以让学生尝试回顾已有知识点)《韩熙载夜宴图》VS《最后的晚餐》归纳美术语言四、小结:19th末20th初,东西方美术语言融汇(难点突破)徐悲鸿VS凡高五、拓展(按时间调整)1、构思:如何表现信仰?《千手观音》VS《西斯廷圣母》2、构图:如何表现宏大?《八十七神仙卷》VS《最后的审判》3、经营位置《高贤读书图轴》VS《杜普教授的解剖学科》4、形象特点《簪花仕女图》VS《蒙娜丽莎》5、造型手法《泼墨仙人》VS《戴帽的芙劳》6、元素重组《女娲补天图》VS《大提琴手》六、下次课试着画一组对应中外人物画的草图,体会其创作构思特点,进一步领会其美术语言的具体应用。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案教案标题: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历史、特点和发展;2. 学习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的技巧和方法;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绘画技巧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中国人物画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展示一些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作品,引发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兴趣。
知识讲解:1. 讲解中国人物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包括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风格;2. 介绍中国人物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如线条运用、色彩运用、人物形象的表达等;3. 分析一些著名中国人物画作品的技法和艺术手法。
实践操作:1.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中国历史人物或文化代表人物作为绘画对象;2. 指导学生观察所选择人物的特点和表情,了解其生平和背景;3. 介绍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的技巧和方法,如线条的运用、面部特征的表达、服饰和姿势的绘制等;4. 学生根据所学技巧和方法,进行人物画的绘制实践;5.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发挥,展示个人的艺术特点和创造力。
展示和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人物画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2.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3.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中国人物画艺术家或美术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欣赏能力;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或美术馆,了解更多中国人物画的作品和艺术家。
教案评估:1. 学生的人物画作品展示和评价;2. 学生对中国人物画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和表达;3.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观察力、绘画技巧和创造力的展示。
教学资源:1. 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作品图片;2. 绘画工具和材料;3. 中国人物画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人物画的技巧和方法,尝试绘制其他主题的绘画作品,如风景画、动物画等;2.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媒介,如水彩、油画等,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参考教案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及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2、能力: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熙载夜宴图》对韩熙载性格的刻画,及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体会韩熙载少年励志读书习武胸怀远大抱负,年老时南唐统治岌岌可危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时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欣赏《洛神赋图》、《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重点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提问1:听画名,你能想到什么场景?提问2:猜猜韩熙载是谁?介绍韩熙载生平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志向。
问题3:猜想一下夜宴应该是什么样子?夜宴只是家里人吗?表现的是一个场面吗?猜猜画家画了多少个人?宴会上都做什么事情?气氛什么样子?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绢本,宽28.7——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问1: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
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第一段欣赏:琵琶曲音频配合欣赏学生讨论交流第二段观舞:提问1:刚才是听琴,现在看情节是什么内容?提问2:韩熙载在干吗?——韩熙载脱去外袍,挽起双袖亲自为舞伎王屋山击鼓伴奏。
提问3:一般击鼓心情是什么样子的?韩熙载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心情?——寡欢。
问题4:找找画中有没有什么不合常理的?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他的动态表情是什么样的?问题5: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眼神、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服装轻浅…呼之欲出。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
第三段歇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
第四段是“清吹”。
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
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欣赏中国人物画、初步认识和了解人物画发展的特点、以及其中“以形传神”的代表作品。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不同时代人物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1、人类早期对自己的关注:岩画、彩陶画2、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战国帛画欣赏《龙凤人物图》:分析技法:线描勾勒形象:体态优美,色彩单纯,富有装饰味。
重点语:以线勾勒。
现在最早的人物画,属战国时代作品。
此画画在丝织物上,又称帛画。
师: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始于战国。
(展示图片)这是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画面中描绘了什么(学生描述)师:此画运用了什么技法来表现人物(线描—以线条勾勒)师:描绘的人物有什么特点师介绍:画面主要位置描绘一位侧身而立的细腰女子,身着长袍,头梳长髻,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她的上方绘一龙一凤。
人物侧面造型,体态优美,色彩单纯,富有装饰味。
师小结:《人物龙凤图》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此画画在丝织品上,又称帛画。
(二)人物画的风格初步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1、师:人物画的风格初步形成阶段是魏晋南北朝,(展示《洛神赋图》)这幅画是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杰出诗人曹植所写的著名的《洛神赋》而作,这幅画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曹植与洛水之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2、展示图片1,介绍画中人物:曹植:站在岸边,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
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吹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上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3、师:我们再来看画家描绘人物采用了什么方法(线描)对,同样都是以线条勾勒人物,那么,《洛神赋图》与《龙凤人物图》的线条有什么区别人物特点有什么不同师小结:《洛神赋图》的线条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称为“游丝描”。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渊源和特点;2.学习人物画的构图、表现手法和色彩运用;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唐代以前的人物画;–唐代至宋元时期的人物画;–明清时期的人物画;–近代以来的人物画。
2.人物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人物比例、体形和动态;–线条和笔法的运用;–眼、鼻、口、耳等面部特征的描画;–衣饰和饰品的描绘。
3.人物画的色彩运用:–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色彩运用;–彩色人物画的色彩运用;–彩墨兼用的人物画的色彩运用。
4.人物画的创作实践:–观摩和学习古今人物画;–模仿和练习人物画的构图、表现手法和色彩运用;–完成一幅自己的人物画作品,并进行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1.人物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2.传统和现代人物画的色彩运用;3.创作一幅自己的人物画作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个别辅导和群体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3.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渊源和特点1.讲授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和发展;2.分析中国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的差异;3.展示中国历代著名人物画家的代表作品;4.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和欣赏其他中国人物画作品。
第二课时:人物画的构图和表现手法1.讲授人物画的构图要点和表现手法;2.展示中国历代人物画家的构图和表现手法;3.分析学生自己的人物画作品,指导其修改和改善。
第三课时:人物画的色彩运用1.讲授传统和现代人物画的色彩运用;2.展示中国历代人物画家的色彩作品;3.分析学生自己的人物画作品,指导其改善色彩运用。
第四课时:人物画的创作实践1.讲授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和要求;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进行创作;3.督促学生按照前三课时所学知识进行创作;4.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侪评价和师生点评。
六、教学评价根据学生表现、作品质量、自我评价和同侪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一、授课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二、授课时间: 2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及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2、能力: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熙载夜宴图》对韩熙载性格的刻画,及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体会韩熙载少年励志读书习武胸怀远大抱负,年老时南唐统治岌岌可危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时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五、教学难点: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六、课业类型:讲授,提问探究
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探究
八、教具学具:教材,ppt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韩熙载夜宴图》
提问1:看看这个名字——《韩熙载夜宴图》什么意思?
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绘写的是夜宴的全过程。
提问2:猜猜韩熙载是谁?
介绍韩熙载生平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志向。
问题3:猜想一下夜宴应该是什么样子?
夜宴只是家里人吗?
表现的是一个场面吗?
猜猜画家画了多少个人?
宴会上都做什么事情?
气氛什么样子?
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绢本,宽28.7——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问1: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
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第一段欣赏:琵琶曲音频配合欣赏
提问思考:出现的宾客较多。
猜一猜画面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
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
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
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
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
第二段——观舞
使他备感窘困,尴尬地拱手背立,但又不住侧耳静听这动人的舞乐。
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是“歇息”。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
第四段是“清吹”。
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
第五段是“送别”,
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
结束了整个画面。
弥漫着冷清、缠绵的氛围
小结:画面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情景。
由“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五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构成,每一个画面以屏风相隔。
三、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之一:传神——深刻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情
思考题1: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夜宴图》中的韩熙载在欢宴时,非但不是心情欢畅,反而表现出悒悒不乐、心情沉重的表情。
学生讨论
韩熙载纵情声色、为了躲避拜相。
其原因是后主李煜统治时期,南唐统治岌岌可危,而李煜却不想有所作为。
韩熙载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了,而且亡国当俘虏的命运迫在眉睫,个人内心和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痛苦在折磨着他,表现出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
使他除了以声色自娱来安慰和消磨自己外,已别无出路。
心情沉重的表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