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5
《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dān sì),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cùěr)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27)勿丧:不丧失。
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孟子》五章(一)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 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 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梁惠王曰: “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
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 [此处为加强]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10┏凶:不吉利;饥荒;┗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10 11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