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案 苏教版(2017)
- 格式:docx
- 大小:177.11 KB
- 文档页数:5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精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了解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3.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进行分类。
4.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6.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7.能基于身边材料的生活经验,对常见材料有感性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难点:能利用实验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棉花、腈纶棉制品、烧杯、量筒、镊子、打火机、水、木屑、砂纸、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等。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塑料尺和燕尾夹。
【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小东西,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提问】这个尺子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预设】塑料。
【提问】回答的很好,那这个燕尾夹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预设】金属。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
【展示】展示建筑。
【提问】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预设】沙子、水泥、钢筋、玻璃、混凝土等。
【过渡】材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离不开材料。
那么。
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呢?【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展示】展示高楼大厦。
【提问】建筑房子的时候要用到水泥、沙子、瓷砖、钢筋等材料。
沙子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那么水泥呢?【预设】人工生产。
【展示】展示木材、棉花、羊毛、人造革、玻璃、纸等物品。
【提问】请同学们发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想一想,这些材料都来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提问】如果老师让你们将这些材料分一分类,你们会按照什么标准将它们分类呢?【学生活动】学生分类后汇报。
【总结】这些材料按照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棉花、沙子、羊毛、木材等取自大自然,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利用,属于天然材料;而不直接来自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者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制造出来的。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目标:1、知道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材料是天然材料,哪些材料是人造材料。
2、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他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点,初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他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比较,了解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棉花、晴纶棉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我们身边的物品,想一想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自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33页的一首小诗:爸爸用木头,给妈妈做小桌子,那木头是哪来的?妈妈用布,给我做花裙子,那布是哪来的?我用纸,给洋娃娃折扇子,那纸是哪来的?2、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木头、花布和纸张分别是从哪里来的?3、教师引导:同学们,木头、花布和纸张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探究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4、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材料的分类。
板书课题: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二、探究生活中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探究建造房子的材料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座大房子里幸福的生活。
同学们,你们知道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吗?学生说一说造房子需要用到的材料。
预设:沙子、水泥、砖头、木料、钢筋、铝合金、玻璃、瓷砖、电线、大理石、灯具、塑料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这些材料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属于天然材料的有:沙子、木料、石料、大理石。
属于人造材料的有:水泥、钢筋、铝合金、玻璃、瓷砖、电线、灯具、塑料等等。
三、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概念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材料,一类是人造材料,那么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呢?出示课本3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预设:天然材料是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科学态度:1.能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观察与分析。
2.能基于身边材料的生活经验,对常见材料有感性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知道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能利用实验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制品,烧杯,量筒,镊子,打火机,水木屑,砂石,纸,塑料,玻璃。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与问题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图片,你能从中找出建造它所需要的材料么?2.生观察后回答。
3.师引导: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你能按来源区分身边的材料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研讨与发现1.认识天然材料。
出示:砂石、木材、棉花师:这是什么?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生:大自然。
师:对,像砂石、木材、棉花等这样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
2.认识人造材料出示:玻璃加工过程视频提问:玻璃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它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吗?生:玻璃是用石英砂等天然材料为原料,经过烧制而成。
生:他不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它不是天然材料。
随机出示:玻璃、塑料、金属、陶瓷图片师:像玻璃、塑料、金属等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叫人造材料。
3.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前面这幅图,你能直接找出造房子的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吗?生:砂石是天然材料、木材是天然材料。
玻璃、钢材、水泥等是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品入手,放手让学生去发现。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材分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一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材料,而人造材料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制成的材料。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常见的材料有所了解。
但在分类和对材料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味等方法,认识和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定义,能够分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味等方法,培养对材料的感知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难点:让学生能够分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触摸体验法:让学生触摸不同材料的物品,感受它们的质感,从而加深对材料的认识。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材料的分类和鉴别。
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和应用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木头、棉花、塑料、玻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属于什么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2.学习天然材料(1)展示天然材料实物,如木头、棉花、羊毛等,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它们的质感。
(2)引导学生分析天然材料的特点,如木头是植物的果实,棉花是植物的纤维,羊毛是动物的绒毛等。
4.1.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书籍、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这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这两种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材料的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对一些常见的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木头、纸张、塑料等。
但是他们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这两种材料的区别和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对材料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应用。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衣服、桌子等,引导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2.讲解示范:详细讲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和用途,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材料。
3.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设计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刘惠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引领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起概括作用。
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观察图片思考造房子所需的材料,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所谓“天然材料”指的是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都属于人造材料,如纸、玻璃、塑料等。
第二部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身边具体物品的比较,如校园里的树、课桌、书包、文具、衣服等,发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根本区别在于产生方式和自身性能的不同。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浸一浸、烧一烧等方式比较棉花和晴纶棉,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初步感知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性。
第三部分是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将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形成人造物,体会到性质决定用途,进一步了解材料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阅读了解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旨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
3.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
难点:1.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多、少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五、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1.出示房子图片,思考建房所需材料。
提问:你知道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吗?2.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教师出示图片:木材、钢筋、砂石、水泥等。
3.揭示概念:(1)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材通过图片和生动的实例,使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有了直观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材料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本质区别认识还不够清晰,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材料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认识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让学生对材料有直观的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如天然材料(木头、石头等)和人造材料(塑料、钢铁等)。
2.准备PPT,展示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准备问题纸条,让学生写下对材料的认识和疑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材料属于哪一类,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如木头用于制作家具,塑料用于制作包装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材料的区别,让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材料(如木头、石头、塑料、钢铁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尝试,分析这些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意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感官观察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2、能通过分析知道一些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2、知道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由一种材料制成,有的物品由多种材料制成。
二、教学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1、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各种物体,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
2、学生每人自带一件玩具。
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特别打扮了一下来上科学课,谁能用简洁的语句来描述一下老师?师:谁能说说老师身上的穿戴分别是由什么制成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丝绸、布、皮、橡胶、金属、塑料等)像这些我们称为“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新课讲解:研究教室里的物品,认识常见材料: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构成的。
你们想研究一下吗?1、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2、学生观察、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小结。
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就找出了这么多的材料,可见我们的材料世界真是丰富多彩。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种材料,想认识一下吗?一起看投影,辨认一下是什么材料?给常见材料分类:1、讲述:材料的分类方法有许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成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有的材料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由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2、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感触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3、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常见材料,你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学生讨论汇报)4、师: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的例子?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大家的鞋子,穿的衣服、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窗户的玻璃、吃饭用的碗、勺子等和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看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2、学生研究,并填写记录表。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科学教案《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身边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用的铅笔、坐的椅子,这些东西都是怎么出现的呢?其实啊,它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天然材料,另一类是人造材料。
先来说说天然材料吧!天然材料就是大自然直接给我们的东西,像棉花、木头、石头、羊毛,这些可都是天然材料哟!就拿棉花来说,那白白软软的一团团,多可爱呀!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地种出来,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变成了我们穿的衣服、盖的被子。
你们想想,要是没有棉花,我们冬天得多冷呀?再看看木头,大树在森林里长啊长,被工人叔叔砍下来,就能做成桌子、椅子、床。
哎呀,没有木头做的桌子,我们怎么写作业呢?没有床,晚上怎么能睡个好觉呢?石头也是天然材料哟!那些大大的石头可以用来盖房子,小小的石头能铺成漂亮的小路。
走在石头小路上,“哒哒哒”,多有趣啊!接下来,咱们聊聊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可不是大自然直接给的,而是人们通过加工天然材料或者用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
比如说塑料、玻璃、钢铁,这些都是人造材料。
塑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用的文具盒、玩具,好多都是塑料做的。
你们看,塑料又轻便又耐用,多好呀!但是,塑料也有不好的地方,要是乱扔塑料垃圾,那可就会污染环境啦!玻璃呢,亮亮的、透明的,窗户上要安玻璃,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外面的风景。
镜子也是玻璃做的,每天照镜子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钢铁就更厉害了!建高楼大厦需要钢铁,造汽车、火车也离不开钢铁。
钢铁是不是特别重要呢?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哪个更好。
小明说:“我觉得天然材料好,天然材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没有污染。
”小红却不同意:“人造材料也很好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我也忍不住说:“其实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都有它们的用处,缺了谁都不行。
”你们说,我说得对不对?在我看来呀,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就像我们的两只手,一只手给我们带来了大自然的温暖和美好,另一只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2课《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例,使学生对天然材料如木头、石头、棉花等和人造材料如塑料、玻璃、钢铁等有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分辨和运用这些材料。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和分辨不同的材料。
但学生对人造材料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能够分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及应用。
2.难点:人造材料的概念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实物、材料样品、活动器材等。
2.学具:每人一份材料样品、活动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材料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提供各种材料样品和活动器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分辨和归类材料。
4.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掌握情况,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5.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合理使用这些材料?”并分享一些环保和节约资源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
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
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
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在对棉花和腈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
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4.1.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书籍、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1.展示:一座房子的图片。
师:请问这座房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建造而成的?2.生:独立观察并进行思考两分钟,回答问题。
3.师:你能用表格将这些材料的名称记录下来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4.学生记录。
并尝试进行分类。
5.学生活动:汇报记录结果。
其他小组聆听汇报,并对他人的结果进行点评或者补充。
教师汇总意见,并进行评价。
6.小结: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7.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学习,请调查一下你同桌的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请记录在表格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能初步对材料进行分类。
]三、研讨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特点。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
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
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
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在对棉花和腈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
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科学态度:
1.能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观察与分析。
2.能基于身边材料的生活经验,对常见材料有感性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
知道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
能利用实验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制品,烧杯,量筒,镊子,打火机,水木屑,砂石,纸,塑料,玻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与问题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图片,你能从中找出建造它所需要的材料么?2.生观察后回答。
3.师引导: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你能按来源区分身边的材料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
二、研讨与发现
1.认识天然材料。
出示:砂石、木材、棉花
师:这是什么?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
生:大自然。
师:对,像砂石、木材、棉花等这样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
2.认识人造材料
出示:玻璃加工过程视频
提问:玻璃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它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吗?
生:玻璃是用石英砂等天然材料为原料,经过烧制而成。
生:他不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它不是天然材料。
随机出示:玻璃、塑料、金属、陶瓷图片
师:像玻璃、塑料、金属等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叫人造材料。
3.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前面这幅图,你能直接找出造房子的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吗?
生:砂石是天然材料、木材是天然材料。
玻璃、钢材、水泥等是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品入手,放手让学生去发现。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认识不同材料。
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
三、探究发现
1.师:在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样东西,你能区分它们是什么材料么?
生:棉花——天然材料
腈纶棉——人造材料
2.师:你能否用看一看、摸一摸、浸一浸等方法去发现它们的特点?
生动手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让学生直观感知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发现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同特性。
]
四、拓展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你认为我们身边天然物品多还是人造材料做的物品多?为什么?
师: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满足未来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许许多多新型材料。
同学们也要努力学习,将来研制出更多的材料,方便人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积累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板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课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材料,学生小组合作研讨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两点:1.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本节课一开始,我利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房子进行谈话:造房子需要用哪些材料?随后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观察周围的物品。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许多的常见材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穿戴的物品、书包中的物品,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也存在不少的缺点。
1.评价方式、语言单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心灵交融的)“对话”都是优质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堂”抑或“满堂彩”,都不可取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握好对学生的评价,比如在汇报时没有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到汇报中,只愿意自己说,而不太愿意找别人的优缺点。
2.对细节的关注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曾经有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
在教学中,我认为细节也可以决定一节课的精彩。
比如:在引导学生填写报告单时,有的学生写错字,应当充分让学生意识到书写不认真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