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二)进行新课一、联系的普遍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1、联系是普遍的(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相关链接”以及“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什么是联系?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综合上面所学内容,思考什么是联系?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客观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破坏生态不利于人的生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材分析』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客观世界首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的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层次上说明这种联系的,都是普遍联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因此,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
3、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来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认识到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注意处理与同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难点:客观性和多样性『学情分析』普通班学生对学习本来就有一定的厌倦情绪,加之哲学又比较抽象都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本身枯燥乏味,这样对政治课内容缺乏一定的兴趣,对学习的理解上又增加了难度。
怎样通过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寓教于乐是一件值得努力探讨和辛勤耕耘的事业。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美国次贷危机的引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二)、教授新课『合作探究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引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1、什么是联系?2、这说明了联系具有什么特征?试举例说明3、联系的普遍性是不是说任何两事物都存在联系?4、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怎么做?『合作探究二』人们乱砍森林引发生态危机1、人们乱砍森林引发生态危机危及自身这蕴含什么哲理?2、从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这是什么性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是客观的?为什么?3、联系的客观性是不是说人在联系面前不能为力?试举例说明4、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怎么做?『合作探究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引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体现联系的多样性1、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引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你能看出事物间存在哪些联系?试举例说明﹙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2﹚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4﹚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怎么做?板书设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理解联系的含义。
2.通过探究雾霾天气产生的影响理解联系的普遍性;通过探究解决雾霾天气的措施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
课内探究观看视频:大雾版《北京北京》探究1 为什么会出现雾霾天气?探究2 雾霾天气对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探究3(1)有人出主意:请“雨神”萧敬腾来帮我们举行求雨仪式,下场暴雨来缓解雾霾天气。
可行吗?为什么?(2)你还有哪些治理雾霾的方法?当堂检测1、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的开采资源。
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民的生存环境。
从辩证法的角度,上述事实说明()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④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④D ①②④2、据报道,为了坐上教室里“人气宠儿的最佳风水方位”,河南商丘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网上占卜后,缠着老师给自己调换座位,理由是这样能提高自己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
这种思想 ( )A.否认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B.否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C.没有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D.没有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3、中国电信家校通系统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使学生家长能及时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也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这体现了( )A.科技进步改变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D.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间接性和多样性4、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5.请你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以“拯救地球家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主题,写一篇倡议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设计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以达到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联系实际法、启发互动法6、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与哲学》这本书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和认识论(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智利8级地震》合作探究一:智利地震带来了哪些次生灾害?除此外,还会影响到哪些领域?自然?社会?思维?(学生讨论,然后从三个方面展示图片)通过智利地震涉及到的各个领域我们从中能看出什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孤立的吗?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第一篇: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要求。
本框题共三目:第一目:联系普遍性。
这一目得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结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把握事物之间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 学情简要分析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关于普遍联系的知识也贴近学生生活,很能引起学生兴趣,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
在自学和分析中,学生一定会存在一些疑问,通过课上对这些疑问的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分析能力。
但是,学生哲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还不明晰,所以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
●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 教学策略与方法【整体思路:】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相关资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四、教学设计:哲学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政治认同:观看雾霾形成和治理的视频,充分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国家治霾的顶层设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制度自信。
●理性精神:全面分析雾霾的成因,把握国家治霾的措施和决心,理解在事物的联系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培养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增强法治精神。
●公共参与:通过学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调动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图表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4、教学过程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认识论,它们分别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首先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学生表演《小故事大哲理》学生思考:1、故事中捕鼠器和老鼠是一种什么联系?2、捕鼠器与母鸡、山羊、老黄牛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课】【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四、教学设计:哲学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政治认同:观看雾霾形成和治理的视频,充分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国家治霾的顶层设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制度自信。
●理性精神:全面分析雾霾的成因,把握国家治霾的措施和决心,理解在事物的联系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培养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增强法治精神。
●公共参与:通过学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调动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图表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4、教学过程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认识论,它们分别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首先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学生表演《小故事大哲理》学生思考:1、故事中捕鼠器和老鼠是一种什么联系?2、捕鼠器与母鸡、山羊、老黄牛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课】【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是存在着联系的?学生举例:(略)。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板书】(二)、联系的特点展示图片: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人类社会中的房地产业、和人的思维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教师: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相关推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1日本大地震》每当我们提到512,每一个中国人脸上都会显现出一股哀伤、痛苦的神情,一次里氏8级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天,而2011年3月11日这一天,无疑又是让无数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同学们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在这一天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相信关于这次日本的大地震,我们的地理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做了一定的分析了,下面我就请咱们的同学们针对这次大地震谈谈你们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学生活动:(提示学生可以从地震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来谈)提问:好的,通过我们对日本大地震的分析,我们得知,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日本,但是它的影响会波及到全世界,那么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其他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讲授新课:刚才我们通过日本大地震得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它找出来。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要求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及方法论要求运用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懂得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三、课前自主探究学习(一)主干知识梳理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以及事物之间的、和。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 .注: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方法论: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的,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不论哪种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既不能忽视或消灭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
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教学课件、相关案例导入新课:视频《天津滨海爆炸的影响》师:天津滨海爆炸对天津的铁矿石贸易,对天津港的船运和港口都有影响,通过这个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学生集体回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新课:一、联系的含义找学生回答师分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找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师: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事例?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同学发言,通过咱们同学的发言,我们看到,不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其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以及内部要素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