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学生地理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地理的重要时期。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地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高中学生地理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就高中学生地理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培养方法。
一、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地理逻辑能力是指学生对地理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高中学生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地理知识体系地理知识是地理逻辑能力的基础,学生要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实地考察等方式,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2. 强化地理思维训练地理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通过开展地理思维训练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开展地理逻辑演练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学生地理逻辑能力,使学生具有预测、分析、推理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辩证地看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1. 加强地图能力训练地图是地理空间的重要工具,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地图能力才能更好地认识地理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地图基本知识、地图解读技巧和地图绘制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技能,提高学生在地图上进行空间思维的能力。
2. 进行立体思维锻炼地理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学生在学习地理空间时需要进行立体思维训练。
可以通过地理实地考察、地球仪模拟、三维地理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立体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地理空间。
3. 发展地理空间想象力地理空间想象力是指学生利用已知地理信息和知识,对地理空间进行设计、规划和想象的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地理空间模拟、地理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让学生懂得地理空间是可以进行设计和规划的,激发学生对地理空间的兴趣和热情。
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地理教学已经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培养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提高地理逻辑思维的基础。
地理学科涉及的概念众多,而且很多概念之间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概念,并帮助学生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地理问题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概念,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对地理问题的逻辑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提高地理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
地理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地理问题中考虑不同的因素,并综合运用各种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是提高地理逻辑思维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地理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而如何获取和利用这些地理信息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过程,同时也可以借助数字化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让学生了解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对地理信息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提高地理逻辑思维水平。
倡导跨学科地理教学也是提高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激发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综合学科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举一反三,通过地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学科的问题,让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逻辑思维模式。
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在2017年高中地理课程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我国教育改革落实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提出引导学生对人文地理进行深度学习,要求老师在上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结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已知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
地理学科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在高中地理教学之中,通过引入个人生活、社会及历史现象,让地理现象教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分析其相关的联系,逐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1.高中地理综合能力及思维能力分析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显得愈发重要,使得高中地理课堂中发现的地理事物及现象,不是独立的个体知识。
而是两者之间存在多层次化、多维度化及多角度的联系,通过对各种环境进行描绘和研究,同时还对地理环境整合发现地理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
而地理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贯穿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的必备基础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要求学生需要全面系统的对地理因素问题、地理现象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客观的分析事物、全面地看待生活中的现象问题,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及思维能力,伴随着地理区域这方面进行对自然人文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而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教学之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其原因在于地理问题之间具有强大的关联。
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时,经常会出现语文、数学、历史等其他科目中的问题,所以如今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必须要具备“裙带联系性”思维。
同时高中的地理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方面,比如说时间空间、整体区域、自然人文等都有接触,所以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针对高中地理学习,应该从全面整体出发,利用综合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学习。
因此老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需要反复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和学习质量。
2.现如今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学生对课程兴趣低下尽管教育教学制度在不断改革,但有些地方的老师依然没有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沿用“灌溉式”教学方法,让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死记硬背課本上的各个知识点,然而这种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不到太多有用的知识,即使记住了但也不能理解,从而让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产生乏味或者是厌学心理,相对应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中,学生的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也难以全部发挥出来。
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除了传授地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是指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联想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见解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结合地理教学实际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培养方法。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只有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科水平。
3.符合社会需求综合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对高中生的一种基本要求。
现代社会变革快速,信息爆炸,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综合思维能力正是人才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通过地理教学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提高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1.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综合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地质构造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地质构造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一种跨学科思维,它要求学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跳跃。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相关的地理案例、地理文化历史等,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引导他们通过联想思维深入思考地理问题。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调研,进行地理实地考察,或者进行实地调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创新思维。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理论指导必要性现代地理教育理论认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
”地理学科不仅是一门感性知识丰富且重要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理性知识丰富且层次高的学科。
现代地理学科重视思维能力,以逻辑思维控制大量的地理素材。
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几个方面。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出内部联系,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正如地理新课标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思维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它控制和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指挥和调节各种能力的运用。
所以,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广泛的联系性,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按照学科分类,各门学科分别属于自然学科或社会科学两大类别,唯有地理学科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综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要素,具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教育的能力。
二、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可行性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过程,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离不开思维能力发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理论联系实际,使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诱发抽象思维,概括其中的规律,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有利于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如结合他们对县城区的了解来阐述,长途汽车站为何要设在城区外缘?县城高级住宅小区分布在城区的哪些位置及影响因素?商业步行街分布及最佳的区位条件是什么?弄清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更能理解有关地理知识和规律。
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地理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地理素养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个需要观察和描述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球、图表和直观实物等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然后通过描述的方式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表达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科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图表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进而用分析的结果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无论是观察力和描述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素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谈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地理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综合思维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问题,分析综合思维的内涵及其在地理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文章首先将对综合思维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地理教育中综合思维培养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培养策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文章将总结综合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综合思维的概念与内涵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时,应具备全面、系统、动态的思考能力。
综合思维不仅要求考虑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相互联系,还要深入理解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综合思维的概念涵盖了多个方面。
它要求具备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将地理事物视为一个整体,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强调系统性,即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地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其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
综合思维还关注动态性,要求关注地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理解其演变的机制和过程。
综合思维的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地理空间思维、地理系统思维、地理过程思维等多个方面。
地理空间思维强调对地理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认知,要求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格局。
地理系统思维则注重将地理事物置于系统中进行考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地理过程思维则强调对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机制和原理。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时,应具备全面、系统、动态的思考能力。
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地理课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下面就如何通过地理课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地理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思维过程。
地理课堂可以通过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对不同地理现象进行综合思考。
在学习地球表面地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他们根据观察到的地貌现象,结合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综合思维能力。
在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因此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课堂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比较、对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人口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地理过程和地理事件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条理性,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有条不紊。
地理课堂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和行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地理课堂可以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环境保护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案的设计,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创新性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课堂可以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中地理中思维导图的运用2、高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3、高中地理教学导入设计4、高中地理复习教学优化分析5、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策略全文总字数:14070 字篇一:高中地理中思维导图的运用高中地理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思维导图的概念,然后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作用,最后总结了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即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旧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思维导图;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复杂,知识点众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1]。
思维导图这一新时代发展中衍生而来的新型教学工具,可作为直观地辅助学工具,为教学服务。
教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这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属于新颖教学模式,是在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分解、整合,并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图像将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不断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形成初始知识框架,并逐步将有关、必要内容补充进来,最终形成的完整教学构图。
思维导图这一新型教学方法表达直观、展示效果优良、适应性强,将之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作用(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地理知识的信息量较大,知识结构比较复杂,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可以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并可借助符号、图形和颜色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教学,可以一改传统教学中沉闷、呆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高中地理知识是复杂而抽象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思维导图教学可将各种抽象知识整合成一个直观的体系,让学生直接观察,缕清知识脉络,增进其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并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理解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强、高度实践的科学,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地理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地理教学需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篇文章将从地理教学的方法、手段及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和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可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全面深入探究和思考,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探讨和应用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数字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具,辅助学生体验、认知和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空间,进行地理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实际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和实际应用,提高地理逻辑思维水平。
三、巧妙融合应用与实践在地理教学中,科学有效的应用和实践是提高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用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实际应用效果,探究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设计基于实验室研究、社区考察、城镇规划等多个方面的多层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真实情境及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数据和理论的逻辑思维,提高地理解决问题能力。
结语:总之,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
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应用方法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高中地理教学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而要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知识繁杂,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动力。
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结合地理案例进行讲解,提供真实的地理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如果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更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地理是一门需要具备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和观察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自然风景区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维分析和推理。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和地理实践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智能的核心和重点。
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
作为地理教师应该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思维逻辑思维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20-01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1、常见的学生地理思维现象分析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思想认识狭隘,原理把握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
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只加强对地理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便无从下手。
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死套公式,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便束手无策。
1.2 思维缺少深度,综合分析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
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地理的论文•相关推荐关于地理的论文(通用14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地理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的论文篇1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认识不正确、学习不科学、依赖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提高学习效益等措施,进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学习思维多元化地球知识高中地理是一门认知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
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学习的难度较大。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反映出的状况非常的不理想,因此,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1、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中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
高中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
因为高中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
探索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地理思维能力是处于各种能力的核心地位,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其的培养凸显重要。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较为鲜明地反映了地理教学、地理命题、地理学科发展的共性特点,即培养、考查学生地理思维方法是最本质的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若干方式。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思维培养方式1 引言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
随新课标改革逐步深化,高考命题者更加注意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考生往往没有运用地理思维而导致失分严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备考的重点课题。
笔者以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2 地理思维的培养方式2.1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培养地理形象思维,为提升抽象逻辑思维作铺垫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资料、设置地理情境等方式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理解地理概念、规律。
比如在介绍西北地区位置时,首先展示中国地形模型让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和地形情况有感性的认识,在学生脑海浮现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周边高原、高山,地处较封闭的地形知识,笔者对此进行点拨“地形和位置对气候有何影响”,学生就可以联想到气候干旱;再展示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图、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图片,这样让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农业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然后语言点拨让学生自然联系到气候的不同。
2.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键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分类和比较法分析和综合法归纳和演绎法
在高中教育中,理被归为文科学科。
学习当中,文科学习采用比较多的是感性思维。
但很多人都认为地理实际上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在地理学习中,还应该重视理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
在此,笔者对平时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一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同行和的高中文科学生,有所裨益。
什么是逻辑思维呢?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通过教会学生自如运用分类和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分类和比较
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用到分类和比较思维方法的地方很多,而比较的常用形式是列表进行比较。
如在进行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等几种农业地域类型进行比较,在比较时可
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表格。
常用的表格如下:
在完成表格设计和填注之后,再要求学生对以上几种农业地域类型按照生产对象进行分类,并找出同一类农业地域类型在生产对象、区位条件上的共同点。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使用分类和比较思维的地方很多,如同一种气候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较、沼泽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类型的成因、北半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北界在中国和日本的差异及原因、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比较、工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比较、工业区位选择的类型和比较等等,都可以大胆让学生来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分类和比较思维的能力。
2、分析与综合
所谓的分析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教学常用的由果推因的方法。
在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推崇案例式教学。
而在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法的能力的。
比如在进行水土流失的教学时,课改之前的教材在选修二中是以黄土高原为例来进行的。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案例的材料首先确定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
流失,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在平时作业和考试当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不管是作选择题还是作综合题,有的时候题中会给出大量的文字和图表信息,学生做题时面对大量的信息,往往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种时候就可
以让学生先看题干的要求,以确定该题所要考查的问题的类型,再根据问题类型回过头来确定答题思路和需要从已知材料中获取什么信息,这样就可以避免面对大量的已知信息,学生花很长时间去分析但对解题毫无用处,甚至陷入题中有意设置的陷井当中,浪费时间但效率低下。
如:
(2010年四川文综)图5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
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
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
10.若图5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地区的夜长约为()
a.15小时~16小时20分
b.17小时~19小时20分
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答案:10.a)
解析:做题的时候,我们通过题干可以确定本题考查的是昼夜长短的计算。
我们知道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南半球的夜长等于北半球的昼长,所以本题实际上是要我们计算北半球地区的昼长。
而要计算北纬的昼长,就需要找出该地区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
分析至此,解题思路已经相当确确了。
如图所示6月22日状况,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北纬40°-50°日出的地方时大约是3:50至4:30左右,昼长大约为15小时-16小时20分,所以a正确。
在高中地理作业中,凡是那些典型题型,基本上都可以使用分
析法的思维方法,如地方时计算、时区和区时计算、历时和共时问题计算、日期问题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
而所谓的综合法的思维方法,在地理上就是我们常用的由因及果的方法。
比如还是有关水土流失的教学,我们这次把区域选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
要训练学生应用综合法的思维方法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先给出区域地图,提出问题——该地可能存在哪一种生态破坏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由此我们可以再给出该地区的板块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分析此地的地形特点、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学生通过分析该地地形起伏较大,重力作用强;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活动,地表组成特质破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此时,学生就可以推出此地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3、归纳与演绎
归纳法,在高中地理中可以理解为从个别推出一般。
还以水土流失的教学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分析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和东北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如表1。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总结分析一个地方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分析思路。
它应该包括:
自然原因:①地形起伏。
要出现水土流失,地形起伏要大,重力作用才会明显。
②地表组成物质。
地表组成物质要较破碎或疏松,才有水土流失的物质来源。
③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差,地表缺乏植
被保护。
④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是水土流失发生的诱发因素。
人为因素: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带来植被破坏,使地表组成物质缺乏植被保护;且会使地表变得更加破碎,产生水土流失新的物质来源。
得出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一般分析思路之后,可以再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判断我国新疆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地区水土流失是否严重,并说明原因。
(2)试分析印度德干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会根据已经得出的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判断出新疆地区降水少,缺少暴雨冲刷;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起伏较小,重力作用不明显。
所以三个地区都不会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德干高原地形西高东低,有一定起伏;地表为火山灰物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地质疏松;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降水集中,多暴雨;种植业发达,对植被破坏严重,使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且会使地表变得更高破碎。
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德干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经常使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是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逻辑思维》
[2] 智库百科《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