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9)[17页]
- 格式:ppt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7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1)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共通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类型:1)非人类传播2)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人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身,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自我创造、自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资料传播学教程⼀、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的类型⾮⼈类传播﹛⼈类传播⾮社会传播:⾃我传播﹛社会传播:①⼈际传播②组织传播③⼤众传播三、传播形式:①符号和信号时代②⼝语时代③⽂字时代④印刷时代⑤电⼦传播时代⑥⽹络传播时代四、⼈类传播的演进规律:①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②加速度发展趋势③传播⽅式是叠加的五、传播学⾸先诞⽣在美国六、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直接导致了传播学的诞⽣】七、主要流派:经验学派(经验主义流派),主要阵地在美国。
⼋、四⼤奠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研究⽬的是实⽤主义﹛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九、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宣传理论:5W 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5W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hith what effect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传播的三⼤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化⼗、⼼理学家:卢因(1890-1947)“把关⼈”:筛选过滤的⼈场论、团体动⼒学、实验法⼗⼀、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两级传播论:哥伦⽐亚学派,调查研究法媒体—舆论领袖—受众⼗⼆、社会⼼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三、传播学的⿐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四、批判学派:阵地在美国两个学派⽐较研究⽬的研究焦点研究⽅法经验学派维护现状传播效果、受众定量分析、重实法、经验批判学派对现状进⾏分析、批判传播体制、控制分析定性分析、重思辨、理论⼗五、符号:是信息外在⾏使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可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六、符号的分类:⑴语⾔符号①有声语⾔(⼝语)②⽆声语⾔(书⾯语)⑵⾮语⾔符号①语⾔符号的伴⽣物(声⾳⾼低字体⼤⼩等)②体态符号(表情眼神等)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习惯、服装等)⼗七、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社会传播的特点(1-2)精神交往理论(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信息社会(2)符号/意义(3)象征性互动理论(3)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人内传播(3-4) 5W模式(4)传播总过程研究(5)人际传播(5)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霍桑实验(7)企业识别系统(7)大众传播(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李普曼/拟态环境(8)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大众传媒的特点(9)“把关人”(10)麦克卢汉(10-11)“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受众(12)大众社会理论(12)“拷贝支配”理论(12)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子弹论(13-14)传播流研究(14)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有限效果”理论(14)“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自信心假说(15)“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议程设置”理论(16)“沉默的螺旋”理论(17)“培养分析”(17)“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杜威/库利/帕克/米德(19)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施拉姆(19)香农/维纳(19)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一章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地位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地位传播学的重要人物和理论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小组讨论法:探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地位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地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传播过程的实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互动讨论法:学生参与传播过程的实例分析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实例分析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形式和途径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交、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作用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形式和途径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交、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作用人际传播的实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人际传播的形式和途径小组讨论法:探讨人际传播在社交、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作用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人际传播的形式、途径和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四章:大众传播4.1 教学目标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形式和渠道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大众传播的实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小组讨论法: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形式、渠道和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五章:跨文化传播5.1 教学目标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策略理解跨文化传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挑战5.2 教学内容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策略跨文化传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挑战跨文化传播的实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跨文化传播的定义、障碍和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跨文化传播的应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跨文化传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跨文化传播的障碍、策略和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流派6.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理论的分类和主要流派掌握各流派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理解传播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6.2 教学内容传播理论的分类和主要流派各流派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传播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传播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理论的分类、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探讨传播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理论的分类、流派和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七章:新媒体与数字传播7.1 教学目标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平台理解新媒体与数字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7.2 教学内容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平台新媒体与数字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新媒体与数字传播的实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数字传播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与数字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新媒体与数字传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八章:传播与社会8.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社会的关系掌握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机制理解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8.2 教学内容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机制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传播的实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小组讨论法:探讨社会传播的实例和传播与社会的关系8.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社会传播的过程、机制和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九章:传播与心理9.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心理传播的理论和方法理解传播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9.2 教学内容传播与心理的关系心理传播的理论和方法传播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心理传播的实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与心理的关系、心理传播的理论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传播的实例和传播与心理的关系9.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心理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章:传播伦理与法规10.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伦理的原则和价值观掌握传播法规的内容和作用理解传播伦理和法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传播伦理的原则和价值观传播法规的内容和作用传播伦理和法规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和挑战传播伦理和法规的实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伦理的原则、价值观和传播法规的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伦理和法规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传播伦理和法规的重要性10.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伦理的原则、价值观和法规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一章:国际传播与全球媒体11.1 教学目标了解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全球媒体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理解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挑战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全球媒体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挑战国际传播的实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国际传播的定义、全球媒体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国际传播在全球媒体中的地位和影响1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国际传播的定义、全球媒体的组织和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二章:危机传播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理解危机传播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和挑战12.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和挑战危机传播的实例分析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危机传播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危机传播的实例和危机传播与管理的原则1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策略和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三章:文化传播与认同13.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理解文化传播在构建认同中的作用和挑战13.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手段文化传播在构建认同中的作用和挑战文化传播的实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在构建认同中的作用和挑战小组讨论法:探讨文化传播的实例和文化传播与认同的关系1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策略和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四章:视觉传播与艺术14.1 教学目标了解视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视觉传播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价值理解视觉传播对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视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视觉传播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价值视觉传播对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视觉传播的实例分析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视觉传播的定义、特点和艺术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视觉传播对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的影响小组讨论法:探讨视觉传播在艺术领域的价值和影响1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视觉传播的定义、特点和艺术应用进行讨论和总结第十五章:传播研究与学术写作15.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要求掌握学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理解传播研究学术写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15.2 教学内容传播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要求学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传播研究学术写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传播研究学术写作的实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学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小组讨论法:探讨传播研究学术写作的重要性及其作用1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传播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和要求进行讨论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