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少年中国说课文全解素材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解释《少年中国说》是一篇散文,为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以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全文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原文: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
《少年中国说》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袭:依照着做。
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
恶:表示感叹的助词,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请:副词,表示尊敬对方,相当于“请允许”。
故: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皆:都是。
已经:已经经历。
惟:只。
行乐:这里不是指娱乐,意思是保持乐观。
怯懦:胆怯懦弱。
盛气:富有朝气。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乳虎:劝虎。
大略:大概。
冤业:罪孽。
业,通“孽”。
举国:全国。
举,副词,全部。
翘足而待:一抬脚就可以等到。
形容时间短,轻易。
吸张:收缩与扩张。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
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
《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
《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译文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张口就叫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叫老大帝国。
这种言论,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
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老了吗?我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
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
正因为怀念往事,所以产生了一种留恋的心情;正因为展望未来,所以产生了一种希望的信心;正因为留恋过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为希望着未来,所以勇于进取;正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
正因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陈规;正因为思索未来,而每件事都是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
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
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为心灰意冷,所以胆怯懦弱,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正因为豪迈雄壮,所以敢于冒险;正因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毁灭,正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
老年人经常厌弃做事,年轻人经常喜好开拓新的事业。
正因为厌弃做事,所以常常感觉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可做的;正因为喜好开拓新事业,所以常常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老年人好象夕阳晚照,年轻人好象初升的朝阳;老年人精力疲惫好象瘦弱的牛,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初生的虎。
这些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形,我梁启超认为:人本来就有这种区别,一个国家也应该这样。
我认为造成现在这样的老大中国的情形,是中国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恶,创建将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年轻人的责任。
那些老朽腐败的官僚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我们年轻人却是新到这个世界,从而跟它结下缘份的。
如果全国的年轻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新兴的国家,它的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全国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么我们中国就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落后的国家,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冀教版少年中国说教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冀教版少年中国说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冀教版少年中国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课文谁愿意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梁启超其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个校训就是受梁启超的启发而拟定。
他来清华演讲,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文章背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短短二十多年,一跃成为亚洲强国,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清朝北洋水师,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款白银两亿两。
此举给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冲击。
广东举人康有为倡导改革得到光绪皇帝支持,开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后来变法失败,部分维新党人逃往海外。
梁启超逃往日本。
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 的代表作。
节选情况介绍:本文属于《少年中国说》最后一段。
原文近3000字。
中间省略部分内容节选展示(ppt)二、总体把握内容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初步感知1.指名读课文。
2.他在读课文时,哪些地方和你读得不一样?3.正音、研究朗诵中的停顿。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2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二.教学设想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和进步知识分子探求救国图强道路的过程。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三教具准备:音频朗读图片[~*@&^]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听歌曲《男儿当自强》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㈡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梁启超[*~#@%]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㈢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
少年中国说作者: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著作,他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人的老幼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通过比较少年人与老年人的性格、思想、生活状态和行事习惯,得出了“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结论,激发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表达了对中国少年的期盼,希望他们能够发奋图强,共同引领中国站起来。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我们需要的依然是当年那样铮铮铁骨、奋发突进的少年人,让全国人民再次振奋起来,成就新的辉煌!这段文字是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精神的表达,强调的是当今社会青年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们应该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在这些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这段文字引用了一些比较富有文艺性的句子,比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些诗意的句子展示了青年们应该有的豁达、创新、拼搏和进取精神。
同时,这段文字也强调中国少年将拥有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未来,这种信心和自信,能够激励青年们更加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总之,这段文字强调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寄托了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同时也是一种对青年自身潜能的激励和启示,希望青年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不断追求进步,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少年中国说》类文赏析素材冀教版《少年中国说》类文赏析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
其实,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成功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成功着。
我们的每一个进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战胜的每一次困难都是成功,关键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感受。
作为一名学生,他完成了学业,升入了上一级学校,这就是成功。
一位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
伟人自然有伟人的成功,但凡人同样也有凡人的成功。
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只有影响历史、载入史册的伟业,才算是成功;也有人认为:只有高官、领袖,只有成名成家的人,或者只有拥有百万资产的富翁,才算成功;甚至有人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将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
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我们说,只要你不停止,不放弃,就没有失败,失败只是暂时的停止和受挫( ),受挫一次,成熟一点,理智一分,距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英国的笛福一生在事业上屡败屡战,忽而发财,忽而破产;一时受到国王的赏识,一时又被捕入狱,但他从未停止奋斗和追求,最后成为著名作家。
人不是为了吃苦而生,也不是为了失败而来。
人生应该是幸福、快乐的。
而幸福、快乐来源于自身的奋斗,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和追求。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人生中的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_____(fān),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变得格外地多彩和生动。
生活应该是一个个成功的纪录,而决不是一次次失败的连缀;人生也应该是由无数个成功构建而成的一个整体,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
在更多的时候,成功只是一种感受,它无需别人的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
在人生中,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太高,也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曾获得过成功。
我们应该学会品尝成功。
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营养,汲取动力,汲取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少年中国说》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袭:依照着做。
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
恶:表示感叹的助词,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请:副词,表示尊敬对方,相当于“请允许”。
故: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皆:都是。
已经:已经经历。
惟:只。
行乐:这里不是指娱乐,意思是保持乐观。
怯懦:胆怯懦弱。
盛气:富有朝气。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乳虎:劝虎。
大略:大概。
冤业:罪孽。
业,通“孽”。
举国:全国。
举,副词,全部。
翘足而待:一抬脚就可以等到。
形容时间短,轻易。
吸张:收缩与扩张。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
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
《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
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
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
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
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
”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相关知识: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
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
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
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
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作者通过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原精神。
二、文章脉络三、写作方法(1)鲜明的政治倾向梁启超自言“自是启超复去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
”他一直以觉天下为己任,以“新思想界之陈涉”自许,从事宣传政治改良主义思想,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政治色彩。
他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之言,直抒胸臆,大声疾呼,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少年中国说》一文就是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腐朽的官僚提出尖锐批评,表现了作者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笔锋常带感情”的艺术特色。
常言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梁启超的文章不仅擅长说理,而且长于抒情。
《少年中国说》通篇就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着情感的奔流,纵笔而成。
一落笔,“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就像久遭禁锢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发,一口气用了十个排比,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两种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反复地进行对比分析。
开头是两个长句,长句中又包括几个短句,分述相异的几层意思,气势稍缓;但越往后,句式越短,节奏越快,奔腾直泻,一发难收。
开头好像是火山的熔岩滚滚外溢,而往后则是短促的,猛烈的、势不可挡的连续喷发了。
最后一段以四言韵语作结,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
这诗一般的文笔,笔锋蘸满了多少激情,洋溢着多少豪气!梁启超在这时化身为一位画匠,工笔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壮美远景,读之令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完全融人他海潮般澎湃的激情中去。
(3)“纵笔所至不检束”,自由运用语言。
为了晓畅地表达思想,梁启超使用词语不求雕饰,不以文害意,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具有文章改革家的气度与胆识。
并且务求说得详尽,不嫌反复强调。
为了充分证明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不惜浓墨重彩,从不同角度,列举种种不同性格,反复论证,极力铺陈,这充分显示出梁启超文章的特色。
(4)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文章形象性。
作者为了表达他那奔纵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反复、重叠的修辞方法,文章酣畅淋漓,热情奔放。
如结尾部分,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对称中富于变化,在整齐中饱含气势。
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和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
又如对比手法的运用,“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比中套喻,通过对比,使读者对封建末世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
不仅把区别的对象说得更清晰、明朗,也使读者更加向往、热爱未来的中国。
四、参考译文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张口就叫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叫老大帝国。
这种言论,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
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老了吗?我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
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
正因为怀念往事,所以产生了一种留恋的心情;正因为展望未来,所以产生了一种希望的信心;正因为留恋过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为希望着未来,所以勇于进取;正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
正因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陈规;正因为思索未来,而每件事都是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
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
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为心灰意冷,所以胆怯懦弱,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正因为豪迈雄壮,所以敢于冒险;正因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毁灭,正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