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新中国禁毒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0
建国初期禁毒运动述论烟毒是旧中国的一大社会顽疾,历代统治者养痈遗患,致使其愈演愈烈,极大地危及了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全国范围内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一系列禁毒斗争。
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就基本肃清了祸害中国百余年的烟毒,创造了世界禁毒史上的奇迹,为中国乃至世界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标签:建国初期禁毒措施成果一、建国初期严峻的禁毒形势1.种植毒品情况严重,吸毒现象随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究竟有多少耕地种植罂粟不可计数。
据统计,解放前夕,全国种植罂粟面积高达100万公顷,烟地面积占据耕地面积相当大的比例。
烟毒泛滥必然会导致烟馆林立、吸食成风的现象出现。
以较大城市为例,昆明市有烟馆1187家,贵阳市有1000多家,成都市有714家,重庆市有270家。
在川北的广元城区,几乎每个杂院都有两三个小烟馆。
此外,在西南各地还有流动的篼篼烟馆。
而吸食毒品的烟民之多更是惊人。
据统计,解放前夕,全国约有烟民2000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4.4%。
众多烟民终日吞云吐雾,形同枯槁。
2.制毒技术先进,贩毒活动猖獗。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中国的制毒技术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技术更加先进。
他们中有些是小批量生产的手工作坊,有些是雇佣技师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的工厂。
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贩毒活动也是十分猖獗。
据初步统计,当时全国约有毒贩30余万人。
一些地区,残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反革命分子直接进行武装贩运,妄图以此来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此外,一些地主恶霸、乡保人员利用地痞流氓组成帮派,勾结土匪进行贩运,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
二、建国初期禁毒运动的实施步骤与具体举措第一阶段:全面排查,初步打击。
禁毒的第一阶段是指从各城市解放到1950年2月。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调查烟毒情况,初步打击种烟、吸毒、贩毒、售毒人员。
禁烟运动最早从东北开始,1946年8月25日东北人民根据地辽吉区人民政府发布了《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和《禁烟禁毒条例》,具体地规定了打击种、贩、售、吸毒人员的各项细则。
中国禁毒的历史事件
中国禁毒的历史事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鸦片、
海洛因等毒品在国内广泛流行。
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的现象,中国政府
开始采取禁毒政策,宣传毒品的危害并加强对毒品的打击力度。
1950年代,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禁毒委员会,并开始对毒品进行全面的监管和打击。
此后若干年间,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禁毒工作,开
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建立毒品检测机构和戒毒机构,对毒贩和吸
毒者予以严厉打击。
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继续加大禁毒力度,推出一系列新的禁毒政策和措施。
同时,政府还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开展跨境禁毒行动,共同打击毒品犯罪活动。
总的来说,中国禁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毒品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有所下降。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禁毒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引言概述禁毒是指通过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根源上杜绝和控制的制造、贩卖和使用,保护公民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禁毒事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法律和社会治理领域,中国自古以来对的禁止和打击一直秉持着零容忍的原则。
本文将围绕中国禁毒的历史展开分析,旨在探讨中国禁毒事业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推动禁毒事业的进展。
正文内容1.大清禁毒运动1.1鸦片战争及对禁毒运动的影响1.2广西禁毒斗争的先驱1.3圣旨与禁烟运动1.4禁毒运动的实施效果与不足1.5影响禁毒运动的因素2.中华民国时期的禁毒进程2.1禁止鸦片的国民政府政策2.2禁毒工作的组织与实施2.3禁毒成果与局限性2.4法制进步与禁毒战略调整2.5社会恶劣形势对禁毒的挑战3.建立后的禁毒斗争3.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禁毒工作3.2开展大规模禁毒宣传教育3.3成立禁毒执法机构与国际交流合作3.4加强法律建设与立法改革3.5成果与挑战:一体化打击跨国犯罪4.当代中国禁毒现状4.1禁毒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4.2禁毒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4.3禁毒执法力量的加强与合作4.4种类与使用趋势的变化4.5领导重视与禁毒工作创新5.中国禁毒事业的未来展望5.1加强国际合作与共同打击犯罪5.2推动禁毒宣传教育更加全面深入5.3加强预防与康复治疗工作5.4进一步完善禁毒法律体系与执法机制5.5精细化打击犯罪与全面禁毒战略的形成总结中国禁毒事业经历了从大清以来的历史进程,在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取得成果,并在当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禁毒举措,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更加全面深入的宣传教育,加强预防与康复治疗工作,并进一步完善禁毒法律体系与执法机制,以形成精细化打击犯罪与全面禁毒的战略。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有信心在禁毒事业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内蒙古地区的禁烟禁毒运动研究(1950-1953)》篇一一、引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其中之一便是解决内忧外患的毒品问题。
作为国家的重要部分,内蒙古地区在建国初期的禁烟禁毒运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禁烟禁毒的背景、实施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当今的毒品治理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二、内蒙古地区禁烟禁毒的背景建国初期,内蒙古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毒品问题严重,尤其是鸦片、大烟等毒品的泛滥,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禁烟禁毒的行动。
三、禁烟禁毒的实施措施(一)政策制定与宣传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禁烟禁毒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报纸、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禁毒知识,提高人们对毒品危害的认识。
(二)加强执法力度政府组织了专门的禁毒队伍,对制毒、贩毒、吸毒等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同时,还对涉毒人员进行教育改造,帮助他们戒除毒瘾。
(三)开展医疗救助政府组织医疗队伍,对已经成瘾的吸毒人员进行医疗救治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四、内蒙古地区禁烟禁毒的成效与影响经过三年(1950-1953)的努力,内蒙古地区的禁烟禁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制毒、贩毒的现象大幅减少,吸毒人数也明显下降。
这一工作的成功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禁烟禁毒工作也为后来的毒品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五、结论与启示(一)结论通过实施严格的政策、执法、宣传和教育措施,内蒙古地区的禁烟禁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时期的工作为后续的毒品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二)启示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政策和法规。
其次,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毒品危害的认识。
再次,应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毒、贩毒等行为。
分析:1949-1953新中国成立后扫毒成功的方式和原因(与现在菲律宾的杜特尔特扫毒对比与预判)参考:新中国扫毒方式:○1把禁止栽种鸦片和土地革命结合,把毒品放在缉私的首位(消除源头)○2颁布法令法规,设立禁毒局○3取缔烟馆,进行特殊药物管制○4打击哥老会,土匪,等反动势力,摧毁毒品犯罪关系网○5群防群治○6加大宣传,形成人人喊打的声势○7设立戒烟所,帮助吸毒人员戒毒○8全国性禁止种植毒品植株,改种粮食,国家对相关地区给予经济贷款○9期间统一指挥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禁毒运动(取得巨大成绩)个人觉得杜特尔特的扫毒手段相对粗暴单一,经济和政治上支持的力度不够大,也没有真正做到广泛发动群众,宣传欠缺,难以真正唤醒民众的意识(但杜特尔特的做法也有一定国情的原因)新中国扫毒成功的原因:○1国内政权稳定,一党专政,为扫毒提供了有利支持。
○2建国初邦交国家少,中国相对封闭○3中国建国初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本市场不活跃○4建国初,各阶级进行了流动,新政府及其各级官员与毒品贸易的利益关系被彻底切断○5政策明确,运动中始终集中打击制毒,贩毒,运毒,争取了胁从,偶犯,毒犯家属和为数众多的毒瘾民○6集中处理。
逮捕和处决毒犯都大张旗鼓地采取了集中处理的方式,完全显示了运动的威力和政府的决心。
○7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手段○8运动与常态防治相结合(由于国情,杜特尔特采取的方式和新中国不太一样,杜特尔特的法令可能在短时间内打击到小毒贩,减少吸毒者,但对大毒枭影响不大,治标不治本,未来可能还有大举措。
该法令可能造成一定无辜者伤亡,使社会产生动荡,但另一方面发动了群众,尽管是无序的,加大了毒贩和普通民众的矛盾,给予了毒贩压力,使其脱离民众的掩护。
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因为禁毒对于菲律宾发展来说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
禁毒手抄报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禁毒运动第一个里程碑: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我国开展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
《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发布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严厉惩办与改造教育相结合,收缴毒品,禁种罂粟,封闭烟馆,严厉惩治制贩毒品活动,八万多名毒贩子被判处刑罚,2000万名吸毒者被戒除毒瘾,并结合农村土地改革根除了罂粟种植。
短短三年时间,就基本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
至此,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以"无毒国"享誉世界近30年。
第二个里程碑:1990年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禁毒的决定》,我国禁毒工作开始有法可依。
《关于禁毒的决定》为禁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决定颁布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于1990年月专题研究禁毒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1年2月下发加强禁毒工作的五号文件;国务院成立全国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对外称国家禁毒委员会,并于1991年6月召开第一次全国禁毒工作会议,在全国范围全面部署加强了禁毒斗争。
第三个里程碑:1998年5月至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观看全国禁毒展览,极大推动了我国禁毒工作进程。
这次展览,被当时的媒体誉为建国以来展期最长、观众最多、规格最高、社会反响最大、教育效果最好、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展览。
这次展览后,国务院于1998年批准公安部成立了禁毒局,于1999年重新组建了新一届国家禁毒委员会,于2000年发表了《中国的禁毒》白皮书;国家禁毒委员会于1999年8月在包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禁毒工作会议,我国禁毒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第四个里程碑:2007年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为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禁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2005年以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过程中,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从依法禁毒、保障禁毒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高度,部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并于2007年底出台,标志着党和国家把禁毒工作依法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由此进入到依法全面推进的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我国禁毒斗争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理论研究 商业2.0233新中国成立初期烟毒问题的治理张亚林 (天津商业大学)摘要:1949年10月1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这个古老的国家以新的身份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焕发着勃勃生机,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而烟毒问题也是新生政权需要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烟毒状况及烟治理方法和治理成效三个方面来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烟毒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鸦片;治理;新中国;社会问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烟毒品状况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百多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鸦片源源不断的输入到这个古老的国度,泛滥的鸦片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成为阻碍新中国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作为困扰旧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的烟毒主要包括毒品和鸦片,而鸦片的分布范围更广,对国民的危害更为严重,据统计显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罂粟在全国范围内种植达2000万亩,约有1000万以上农民参与种植罂粟。
而吸毒在全国各地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烟民数量惊人,各地烟馆林立,甚至有些地方烟馆比旅店,饭店还多。
可以说十室之邑,必有烟馆。
而吸食鸦片,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甚至把烟当做应酬品。
而如此泛滥的烟毒,对国际民生,社会安定,新生政权的稳定产生的危害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存,鸦片的种植会挤占大量的田地,而且会使土质变硬,土地肥力下降,造成粮食产量下降,及其容易引起饥荒,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活。
第二,烟毒肆虐,对社会财富流失严重极,同时吸食鸦片也对人的身心造成极大危害。
自鸦片战争以来,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一方面造成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另一方面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鸦片吸食者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不振,一旦停止吸食则会生不如死。
戒烟者需要强大的自制力,那些不幸染上烟毒的人,在无烟可吸时甚至会卖儿卖女筹集烟资。
正如泉州民谣所说:“鸦片是土,吃了糊涂,妻子不顾,靠壁穿绔” [1]第三,吸食鸦片会败坏社会风气,容易引起各种犯罪。
1950新中国禁毒运动新中国建立之后,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存在着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鸦片烟毒流行,赌场、妓院林立……这些丑恶现象毒害人民的身心健康。
新政权建立之初,这些丑恶现象继续污染着社会风气,并且许多烟馆成为反革命分子和盗匪的藏身落脚之地,严重地危害着新中国社会秩序。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禁毒运动展开了。
历代禁烟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禁烟运动。
1729年,雍正皇帝颁布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烟法令。
由此便揭开了人类史上禁烟运动的序幕。
1839年,林则徐任禁烟钦差大臣,发动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虎门销烟。
清末民初,中国政府又发动了第二次禁烟运动。
这场运动分前后两期,前期是晚清新政为了挽救垂亡的政权而发动的禁烟运动,后期是民初政府为了除旧布新,巩固新生的制度而发动的禁烟运动。
这场运动前后经历了十年,它的最大成果就是在外交上阻止了英国的印度鸦片的合法进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我国开展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
《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发布后,各级政府坚持严厉惩办与改造教育相结合,收缴毒品,禁种罂粟,封闭烟馆,严厉惩治制贩毒品活动,八万多名毒贩子被判处刑罚,2000万名吸毒者被戒除毒瘾,并结合农村土地改革根除了罂粟种植。
短短三年时间,就基本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禁毒运动中,查实以种植、贩运、销售毒品为业的人员369705名,其中51627名被依法处理,800名罪大恶极的罪犯被判处死刑;缴获鸦片类毒品339万两,制毒机械5716套,用于武装贩毒的枪支882支。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制止了罂粟种植,并通过自行戒除和强制戒除的办法,帮助上千万烟民戒除了烟瘾。
1953年,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消灭了前人未能消灭的陋习。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整整30年的时间,我国毒品问题出现了一个由滥到治的相对稳定期。
西南地区:“几乎无户不种”建国前夕,全国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鸦片原料罂粟。
如西南地区调查,云南省罂粟种植面积占耕地的33%,贵州的安顺地区则“几乎无户不种”;西康省种罂粟土地占耕地面积的48%以上;整个凉山地区烟片种植户占各县总户数的60%-80%。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西南区种罂粟曾多达1545.46万亩,以亩产15两计,年产鸦片2.3亿两。
如果用这些土地种粮,以亩产230斤计,年损失粮食35.55亿斤以上。
国民党反动政权把禁烟当作财源,搞“寓禁于征”,“以征促禁”,以禁烟敛财,除烟亩税金,过境税(含杂收保护费等)外,还大收特收烟馆捐、烟民开灯吸毒“证照费”等,如广西从1932年-1935年,“禁烟”税均为省税中第一大税。
巨额“禁烟”税的征收,庇护和助长了制贩吸毒活动的发展,鸦片烟毒流及全省。
据统计,1936至1940年,全省共登记烟民300592人,全省城乡共设烟馆3000余家,仅南宁市便有烟馆100家,其中大烟馆9家。
桂林市一天销售烟土量就达2000两。
1949年,桂林绥靖公署一次就从外地运进烟土四五百担,配售给烟民和毒贩。
四川广安县烟民讽刺国民党政府的禁烟政策诗歌写道:“我有三亩田,政府叫我种烟,我种了烟,好抽窝捐;我有一两银,政府叫我买烟,我买了烟,好抽灯捐;我已种烟买烟而吸烟,为何又叫我戒烟?”那个时代烟毒危害之烈,仅解放前夕西南地区烟民数量就高达600余万,占总人口8%强。
无数吸食上瘾的烟民,不仅被戕害身体,耗散资财,甚至破产堕落,沦为游民无赖,如娼妓、盗贼、扒手、乞丐等,造成劳动力的大量丧失,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生产。
1950年春西康、川南地区严重饥荒,就是因为种烟过多,严重缺粮造成。
大西南禁毒在鸦片种植泛滥严重的西南地区,1950年3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的《关于1950年春耕及农业生产指示》,特别指出要严禁种植鸦片。
1951年春,西南地区就基本禁绝了鸦片种植。
如云南嵩明县民权乡,农民自动订立公约,保证不让一粒烟籽入土,并将烟地改种其他农作物。
由于建国初期种植和吸食毒品的人太多,而禁毒的人力、物力又有限,因此初期禁毒工作采用了卡死流通环节的战术,着重打击贩运及出售毒品的罪犯,当时称之为“拦腰一棍”。
这样一来,种植鸦片的卖不出去,吸食鸦片的又买不着,因而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在烟毒泛滥的西南诸省,1950年即破获各类烟毒案1万余起,烟毒犯1万余人,判有期徒刑1000多人,缴获鸦片毒品94.8万两又7000余包,查获烟具22万余件,查封烟馆5400余家,没收贩运毒品汽车13辆,登记烟民3万余人,戒除1.3万余人。
政务院《通令》发布以后,四川各省、市、行署即各大区之后,相继成立了各级禁烟禁毒委员会,部分地区农村也成立了禁烟禁毒小组。
各级禁毒组织重点工作就是进行广泛的禁烟毒宣传,掀起群众性的禁止烟毒运动。
各地大都在人民代表会议、农民代表会议,以及减租退押中作了广泛深入的禁烟毒宣传教育。
形式有专题讨论、诉苦大会、街头宣传、漫画标语等,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如四川广安县,组织烟民自编自演节目,如《烟民回头》《烟民自叹》等,同时还利用花鼓、金钱板等方式,劝谕烟民。
还有就是由各禁毒机构组织宣传队,收集创作一些戒烟歌谣,广为传唱:“毛主席号召大禁毒,我们全民要响应。
砸掉烟枪烧掉大烟,叫它们永世不出现。
禁了大烟身体壮,甩开膀子把劳动干;禁了大烟省了钱,支援朝鲜打胜仗,支援国家搞建设。
”四川省涪陵县(现属重庆)于1950年12月召开两万余人的群众禁烟大会,广泛宣传烟毒危害,公布政府禁止烟毒措施,当众焚毁烟土烟具,并判处13名毒犯有期徒刑,4名死刑。
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深入宣传,仅城区在三天之内就有1863人登记请求戒瘾。
许多烟毒犯纷纷交出烟毒具,要求自新。
城区各学校、治安组、民众夜校经常进行宣传,发动亲属友邻劝戒。
该县禁烟委员会扩大戒烟所,沿江各大市镇均成立禁烟戒毒支会,将禁毒工作深入到全县各个角落。
在四川南川县(现属重庆),1950年冬至1951年春全县一方面采取检举、揭发、规劝、说服的办法,另一方面,以辖区为范围,把全县划为10个禁烟点,分期分批分别集训瘾民,每期2至3个月,共集训瘾民21116人,缴烟具23万余件。
全国至1952年底,除甘肃、四川、湘西、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个别地方禁烟毒延长到1956年和1957年以外,内陆省市及边远省份的汉民区,全部肃清了毒品。
《史林》武明新中国建立之后,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存在着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鸦片烟毒流行,赌场、妓院林立……这些丑恶现象毒害人民的身心健康。
新政权建立之初,这些丑恶现象继续污染着社会风气,并且许多烟馆成为反革命分子和盗匪的藏身落脚之地,严重地危害着新中国社会秩序。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禁毒运动展开了。
历代禁烟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禁烟运动。
1729年,雍正皇帝颁布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烟法令。
由此便揭开了人类史上禁烟运动的序幕。
1839年,林则徐任禁烟钦差大臣,发动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虎门销烟。
清末民初,中国政府又发动了第二次禁烟运动。
这场运动分前后两期,前期是晚清新政为了挽救垂亡的政权而发动的禁烟运动,后期是民初政府为了除旧布新,巩固新生的制度而发动的禁烟运动。
这场运动前后经历了十年,它的最大成果就是在外交上阻止了英国的印度鸦片的合法进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我国开展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
《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发布后,各级政府坚持严厉惩办与改造教育相结合,收缴毒品,禁种罂粟,封闭烟馆,严厉惩治制贩毒品活动,八万多名毒贩子被判处刑罚,2000万名吸毒者被戒除毒瘾,并结合农村土地改革根除了罂粟种植。
短短三年时间,就基本禁绝了为患百余年的鸦片烟毒。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禁毒运动中,查实以种植、贩运、销售毒品为业的人员369705名,其中51627名被依法处理,800名罪大恶极的罪犯被判处死刑;缴获鸦片类毒品339万两,制毒机械5716套,用于武装贩毒的枪支882支。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制止了罂粟种植,并通过自行戒除和强制戒除的办法,帮助上千万烟民戒除了烟瘾。
1953年,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消灭了前人未能消灭的陋习。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整整30年的时间,我国毒品问题出现了一个由滥到治的相对稳定期。
西南地区:“几乎无户不种”建国前夕,全国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鸦片原料罂粟。
如西南地区调查,云南省罂粟种植面积占耕地的33%,贵州的安顺地区则“几乎无户不种”;西康省种罂粟土地占耕地面积的48%以上;整个凉山地区烟片种植户占各县总户数的60%-80%。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西南区种罂粟曾多达1545.46万亩,以亩产15两计,年产鸦片2.3亿两。
如果用这些土地种粮,以亩产230斤计,年损失粮食35.55亿斤以上。
国民党反动政权把禁烟当作财源,搞“寓禁于征”,“以征促禁”,以禁烟敛财,除烟亩税金,过境税(含杂收保护费等)外,还大收特收烟馆捐、烟民开灯吸毒“证照费”等,如广西从1932年-1935年,“禁烟”税均为省税中第一大税。
巨额“禁烟”税的征收,庇护和助长了制贩吸毒活动的发展,鸦片烟毒流及全省。
据统计,1936至1940年,全省共登记烟民300592人,全省城乡共设烟馆3000余家,仅南宁市便有烟馆100家,其中大烟馆9家。
桂林市一天销售烟土量就达2000两。
1949年,桂林绥靖公署一次就从外地运进烟土四五百担,配售给烟民和毒贩。
四川广安县烟民讽刺国民党政府的禁烟政策诗歌写道:“我有三亩田,政府叫我种烟,我种了烟,好抽窝捐;我有一两银,政府叫我买烟,我买了烟,好抽灯捐;我已种烟买烟而吸烟,为何又叫我戒烟?”那个时代烟毒危害之烈,仅解放前夕西南地区烟民数量就高达600余万,占总人口8%强。
无数吸食上瘾的烟民,不仅被戕害身体,耗散资财,甚至破产堕落,沦为游民无赖,如娼妓、盗贼、扒手、乞丐等,造成劳动力的大量丧失,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生产。
1950年春西康、川南地区严重饥荒,就是因为种烟过多,严重缺粮造成。
大西南禁毒在鸦片种植泛滥严重的西南地区,1950年3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的《关于1950年春耕及农业生产指示》,特别指出要严禁种植鸦片。
1951年春,西南地区就基本禁绝了鸦片种植。
如云南嵩明县民权乡,农民自动订立公约,保证不让一粒烟籽入土,并将烟地改种其他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