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84
必修一文言翻译复习《劝学》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智慧聪明,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一直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尘土,在地下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如果没有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能藏身的地方,因为(它)用心浮躁。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小的知识却丢掉大的问题,我看不出他聪明。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复习1 背《诗经》两首《诗经》两首知识点1、通假字①爱而不现②说怿女美③自牧归荑④将子无怒⑤于嗟鸠兮⑥犹可说也⑦隰则有泮2、古今异义①将子无怒②三岁食贫③女也不爽④言既遂矣⑤反是不思⑥彤管有炜⑦至于暴矣3、一词多义女①匪女之为美②女也不爽说①说怿女美②犹可说也言①言笑晏晏②言既遂矣《离骚》知识点1、通假字①肇锡余以嘉名②来吾道夫先路③扈江离与辟芷兮④指九天以为正兮2、古今异义①朕皇考曰伯庸②昔三后之纯粹兮③彼尧舜之耿介兮④夫唯捷径以窘步⑤恐美人之迟暮⑥固众芳之所在3、一词多义皇①朕皇考曰伯庸②皇览揆余于初度兮③恐皇舆之败绩与①不吾与②扈江离与辟芷兮4、词类活用①名余曰正则兮②纫秋兰以为佩③夫唯灵修之故也④唯夫党人之偷乐也5、句式①倒装句恐年岁之不吾也②省略句不抚状而弃秽兮一、《诗经》两首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3、阅读《邶风;静女》,完成(1)~(5)题。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相关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和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高三课内文言文总复习(必修一)(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韩愈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古之学者..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圣益.圣,愚益愚。
圣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人之所以..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高中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复习一、《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4.失其所与,不知(“”通“”)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2.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3.图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4.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 ) (2)与郑人盟.( )2.名词作状语(1)夜.缒而出( )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名词的意动用法(1)越国以鄙.远( ) (2)既东封.郑(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用法(1)若不阙.秦(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形容词作动词(1)邻之厚.,君之薄.也(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四)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整理古典诗文10-27 0534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整理《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本店铺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希望大家能谨记呦!!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精心整理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1、穷回溪。
(走到尽头)2、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3、而不知其所穷。
(尽头)(四)绝1、而绝江河。
(横渡)2、不绝如缕。
(断)(五)梦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那么)(八)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九)行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走路)2、余嘉其能行古道。
(履行)(十)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十五)异1、始指异之。
(以……为异)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十六)特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⑷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的)⑹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的)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⑾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的标志)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必修一文言基础知识复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一词多义】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动刀甚微(轻微)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鄙越国以鄙远 (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 (谦辞,谦称自己)【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敢以(之)烦执事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夫晋,何厌之有《荆轲刺秦王》【词语】荆轲.拜谒.督亢.谬.误偏袒.扼.腕厄.运濡.染怯懦淬.火猝.然忤.逆铁杵.创.伤创.办目眩.鲰.生箕.踞: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戮.没:杀戮和没收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土地)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封之(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以骂曰(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其人居远(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进兵北略地(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18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9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用刀割刺)20道芷阳间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21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2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23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24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2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26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使,活) 28从百余骑(从:使动,使,跟从)29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村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鄙俗)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⑤孔子鄙其小器(鄙薄轻视)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自谦之词)⑦北蛮夷之鄙人(鄙陋鄙俗)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②敝人(谦词)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④敝帚自珍(坏,破旧)3、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器)②不及召下兵(士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武器)⑤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武器)⑥故上兵伐谋(用兵的策略)4、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