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4
- 格式:docx
- 大小:29.57 KB
- 文档页数:8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近年来,考研政治的复习备战工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子备考的重要环节。
而政治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深入理解和掌握在考研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答案,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研政治。
I. 真题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本次真题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体从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方面展开。
下面将对真题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解析:1. 认识论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认识规律以及认识方法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出现了对认识的本质和认识方式的提问。
考生需要从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反射性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这一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思辨和实践经验进行回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辩证法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事物发展和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方法以及辩证法的实践意义等方面。
考生需要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在本次考题中,考生需要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应用例子来加深自己的回答。
4.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是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主张历史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等。
考生需要明确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并能够分析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II. 答案解析在面对以上的问题时,考生需要在回答中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系统性理解和深入思考。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及答案详解
整理“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及答案详解”供广大考生备考使用,更多关于历考研政治真题、考研英语真题、考研数学真题等,请访问考研网。
第1 页:单项选择题第5 页:多项选择题第8 页:分析题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及答案详解
孟范昆教授编写答案解读部分
(注意:思想政治理论的试卷选择题部分,采用的是“梅花试卷”,也就是选择题采用多套试卷,同样的试题,同样的答案,但是选项之间之间相互错位。
)
一、单项选择题。
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历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选自历年考研真题) 1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23(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BCD] 一、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
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错选的不给分。
6(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C]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E(商业利润的来源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24(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AC]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A.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 c+v+m构成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7(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B]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25(社会总产品是指:[BCD]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当年历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C(当年所生产的生产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价值的总和条河流。
”这两种说法[C] E(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2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CAC] 派是:[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A(参政党 B(执政党 C(友党D(反对党 E(在野党 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 27(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对科学社会主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有:[ABCD]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CA(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 11(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关系是[B] D(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A(阶级关系 B(商品交换关系 C(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C(金钱关系 D(竞争关系D(“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 12(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B] E(党的建设是无产阶级斗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四、辨析题,辨别和简要分析下列各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由,该题不给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真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__________。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辩证法。
D. 形而上学。
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__________。
A. 实证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
D. 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
A. 阶级斗争。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D.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__________。
A. 社会制度。
B. 社会发展。
C. 社会变革。
D. 社会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
A. 公有制。
B. 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主义。
D. 资本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
A. 实现共产主义。
B. 实现资本主义。
C. 实现社会主义。
D. 实现封建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
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是__________。
A. 反对帝国主义。
B. 维护民族利益。
C. 维护国际利益。
D. 维护国家利益。
2. 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是__________。
A. 维护国家利益。
B. 维护民族利益。
C. 反对帝国主义。
D. 维护国际利益。
以上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真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门课程,深入学习,掌握其核心理论,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06年第3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2 (2015年第2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 (2011年第2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4 (2009年第3题)近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5 (2009年第4题)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6 (2008年第4题)“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科目中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考研真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答案,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
A.人道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实用主义。
答案,B. 唯物主义。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唯物主义,它强调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反对唯心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唯物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实证主义。
答案,A. 唯物辩证法。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是一种以辩证思维方法和唯物观念为基础的认识方法。
4.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
C.实现民主主义。
D.实现资本主义。
答案,A. 实现共产主义。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
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根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阶级斗争。
C.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通过以上考研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科目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对于备考考研政治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考研政治的准备工作。
马原考研题库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研题库答案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唯物主义、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答案:A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B.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C. 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D. 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答案:A、B、C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D.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发生斗争。
阶级斗争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内在力量。
2.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投入的劳动量成正比。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为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刻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将消除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平等,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原考研题库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模拟的考研题目及答案,供参考学习。
题目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
实践性是指它强调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
革命性是指它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来改变社会。
科学性则是指它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
题目2: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也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被剥削的本质。
题目3: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题目4:阐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案: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原则、高度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旨在通过消除剥削、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题目5: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中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以上题目和答案仅为示例,实际考研题目可能会有所不同。
考生应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最新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为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准备。
同时,考生还应关注时事政治,结合实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
考研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以下是一些历年来的真题,供大家参考。
一、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是什么?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包括哪些方面?
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方面?
二、论述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何
重要意义?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我们认识和改造经济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三、分析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观察和改造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何共通之处?
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何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经济社会?
以上是一些历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真题,希望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大家考试顺利!。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2(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现实条件为转移。
这一论断(分数:2.00)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B.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具体实际的指导作用C.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实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20世纪70年代,印度发现了脱离人类社会而由狼抚育并与狼共同生活的“狼孩”。
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分数:2.00)A.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B.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C.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社会性的劳动促使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对于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
狼孩没有意识正说明了这一点。
正确答案是A。
4.部分质变是指(分数:2.00)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部分质变的内涵。
2024年考研政治卷子
2024年考研政治卷子指的是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用于测试考生政治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试卷。
考研政治是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一门公共必考科目,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示例题目:
1.选择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
A.历史定位
B.历史方位
C.历史起点
D.历史支点
2.简答题:请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简答题:请分析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其重要性。
总结:2024年考研政治卷子指的是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用于测试考生政治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试卷。
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
通过这些题目,可以评估考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试题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例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例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 人不能创造规律B 物质决定意识C 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D 意识的能动性是有限的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例题: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存在性B 物质性C 可知性D 运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例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 联系的观点B 发展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D 质量互变的观点5、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例题:“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A 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 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 割裂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 割裂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6、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例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蕴含的哲理是()A 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B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C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D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7、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及答案近年来,考研政治成为众多学子备战考试的重点之一。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本文将提供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及答案,以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下面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正确的是()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D.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选项C正确。
2.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总量分析和边际分析C.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 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科学内涵,选项A正确。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
A. 具有客观性和阶级性B. 是超历史的C. 是主观的自觉行为规范D.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选项D正确。
2. 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因为()构成了党的生命线和根本保证。
A. 党的思想路线B. 党的组织原则C. 党的群众路线D. 党的纪律【解析】党的思想路线构成了党的生命线和根本保证,选项A正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党的领导B. 干部队伍建设C. 开放改革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案】A【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选项A正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C.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D. 坚持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答案】D【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选项D正确。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为考研政治的重要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道考研政治马原的真题,并进行逐步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目】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国家存在的客观规律,并说明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意义。
【正文】一、国家存在的客观规律国家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固化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存在的客观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社会分工与阶级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分工是国家存在的基础。
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分工合作中形成了不同的阶级。
这种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国家是否存在的重要标志。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的存在和变化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经济基础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国家存在的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等超结构。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国家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
3. 国家垄断暴力国家的权力是通过垄断暴力来实现的,具有强制性和一元化特征。
国家垄断暴力的存在,使得国家有能力确保社会秩序和维护统一。
4. 国家的历史不可避免性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存在都是历史的必然。
国家的形式和性质会随历史阶段的变化而不同,但国家作为社会关系的固化体现的本质不会改变。
二、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分析。
1. 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这要求国家创造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产秩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大全模拟试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属于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A. 唯心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机械唯物主义D. 历史唯心主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答案:B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阶级斗争论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物质性B. 多样性C. 规律性D. 动态性答案:A5.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因果律答案:A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C. 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答案:D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改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国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答案:D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A.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B.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C. 所有制结构D. 市场经济的调控方式答案:C10.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 资本主义制度的复辟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D. 社会主义制度的倒退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科学性B. 革命性D. 阶级性答案:ABCD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同D.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答案:ABD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改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ABC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 人民当家作主B. 依法治国C. 党的领导D. 人民民主专政答案:A5.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C. 维护社会稳定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010年应试精华考研政治选择题必考500题精选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2.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3.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这是: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
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
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 剩余价值论B. 阶级斗争理论C. 辩证法D. 科学的实践观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 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B.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C. 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A. 实践B. 运动C. 静止D. 时间和空间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A. 时间B. 空间C. 绝对运动D. 相对静止11.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A. 变化B. 增加C. 创新D. 运动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 形而上学的思想C. 诡辩论的思想D. 唯心主义的思想13.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同一性和斗争性C. 绝对性和相对性D. 对抗性和兼容性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A. 形而上学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 唯心主义观点D. 辩证法的观点16.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A. 与本质无关的现象B. 纯粹偶然的现象C. 人的主观错觉D. 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4(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1.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表现在( )(分数:2.00)A.思维根源于存在√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思维是存在的固有属性D.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即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容割裂。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这属于本体论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认识论的内容。
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与发展的理论。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不能脱离本体论;同时,本体论问题是认识的结果,解决本体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认识论的问题。
选项C把思维看作是存在的固有属性,这等同于是在说“凡是存在都有思维”,实际上这是原始人所认为的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B。
3.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哲学都是世界观√B.世界观都是哲学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二者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种,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所以,世界观的外延要大于哲学。
就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4.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正确理解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混淆了物质的属性与物质本身√D.是正确的命题,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解析:解析:分析题干:通过对题干及选项的分析,可知本题关键词是“物质”、“运动”,由此判断本题考点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分析选项:题干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是因此而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认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别,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
所以,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是BC。
AD选项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故排除。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表现在( )(分数:2.00)A.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B.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绝对运动√C.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D.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
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没有相对静止也无所谓绝对运动,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通过以上分析,ABCD四个选项都正确地表达了题意。
6.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分数:2.00)A.人不能创造规律√B.人不能消灭规律√C.人可以完善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
虽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且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但是,作为认识主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7.对感性的物质世界进行直观性理解的哲学派别是( )(分数:2.00)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的论证。
然而,直观性不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就是因为:费尔巴哈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主张对感性世界进行多种直观:普通直观、自然科学的直观、高级的哲学直观;强调直观是生活的原则,直观提供本质、真理、现实。
在认识论上,直观的唯物主义像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缺乏能动原则,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只是从感性直观上去理解客体;在自然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消极地崇拜自然,把感性世界仅仅看作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没有看到人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在社会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把个人仅仅看作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有机物质实体,而不是处于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实存在的人。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8.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列宁“物质”的经典定义认识错误的有( )(分数:2.00)A.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B.表明物质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和人的感性活动C.揭示了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以及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D.终结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有:第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但就物质本身而言,还有其他的特性和属性。
第二,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第三,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但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A选项混淆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和根本属性(运动)。
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故D选项表述也是错误的。
因此答案选AD。
9.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分数:2.00)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B.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答案是选项ABCD。
10.下列关于发展和运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发展等同于运动B.发展是运动形式的一种√C.发展是前进性质的运动√D.运动是发展形式的一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概念和发展概念的区别”。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的概念外延比发展要大,运动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多种形态,但发展则是运动中的上升和前进运动形态。
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C。
11.关于真象与假象的区别,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正确地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象和假象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分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本质,真象正确地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
故选项中只有选项D的表述才是对的。
按照题意,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分数:2.00)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B.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C.联系概念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D.人们不能改变任何事物的联系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任何联系都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反对诡辩论用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因此,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D选项的说法错误,人们不能改变每个事物的联系,但是可以改变某一事物的具体联系。
13.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分数:2.00)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新生事物基本概念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