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49 KB
- 文档页数:2
俄罗斯文化特点及形成特点:1、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2、其内部结构具有“两极性”;3、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
4、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
5、局部性,封闭性。
6、多样性。
形成原因:(一)疆域分布横跨欧亚,文化特征兼及东西。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也是一个亚洲国家,既是东方,也是西方,他们常为此而感到骄傲。
但是俄罗斯又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
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的1/3;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
俄罗斯人非常强调自己的西方特征,但是西欧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
面对西方,俄罗斯是东方;而面对东方,俄罗斯又成了西方。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俄罗斯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
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既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又是民族性格的象征。
这个双头鹰左顾右盼,期望左右逢源的拟人化形象,绝妙地显露出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二)自然资源丰饶充沛,民族性格自信懒散。
俄罗斯幅员辽阔,广大的空间激发出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比如要做世界的一极,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等等。
同时,取之不尽的丰富自然资源使俄罗斯人容易懒散、不讲效率、时间观念差。
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使俄罗斯人磨练了意志,培养出了忧郁但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可能是由于有太优越的自然条件,俄罗斯人又显得非常懒散,他们喜欢晒着太阳在大街上、公园里唱歌跳舞、吸烟喝酒,而且表情总是庄严、肃穆,凝重似乎多于微笑,沉重似乎多于轻松。
(三)宗教影响多元渗透,群体意识优越坚强。
俄罗斯的风土人情简介俄罗斯,广袤辽阔的国土,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国家。
在这个多样的国家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让人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俄罗斯独特的风土人情。
1.地理和气候特点俄罗斯是一个跨越两个大洲的国家,拥有广袤的领土。
其地理特点决定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
西部地区接近欧洲,较为发达,而东部及西伯利亚地区则相对较为贫穷。
俄罗斯的气候也因地域差异而变化多样,南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而北部地区则属于寒冷的亚寒带气候。
2. 文化和宗教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
俄罗斯正教会是该国最重要的宗教组织,约有三分之二的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
该教派对俄罗斯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俄罗斯还有穆斯林、犹太教、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
俄罗斯文化丰富多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
其中,俄罗斯文学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享誉世界。
俄罗斯音乐亦有独特魅力,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3. 饮食文化俄罗斯人的饮食文化深受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传统的俄罗斯美食包括俄式炖菜、烤肉、浓汤等。
此外,俄罗斯还是世界著名的茶叶产区,人们常常在家里或与朋友聚会时品尝香浓的俄式红茶。
4. 社交文化社交对于俄罗斯人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注重家庭和友谊,喜欢与亲朋好友共度时光。
家庭在俄罗斯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人们常常围绕家庭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圣诞节和复活节。
此外,俄罗斯人有着喜欢沐浴的传统,被认为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和清洁。
在俄罗斯,人们经常会去公共浴场,与朋友共同体验沐浴的乐趣。
5. 节日和庆典俄罗斯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例如,正教复活节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人们会参加教堂的仪式,共度这一传统节日。
此外,俄罗斯人还庆祝农历新年、国庆节和劳动节等重要节日。
综上所述,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历史。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俄罗斯的东西方属性辨析俄罗斯位于东西方交汇之处,欧洲东部及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它横跨欧亚大陆,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芬兰湾,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它的版图占有东方的1/3,而它的发源地和政治文化中心都位于欧洲。
因为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使俄罗斯既具东方魅力,又兼容西方特征。
但这样的双重性格也使其东西方属性模糊不清。
在东方人眼中俄罗斯是西方国家。
在俄罗斯的500多年历史河流中,它所统治的领土发生过很大变化。
俄罗斯国家建立于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联邦的领土面积减少到1710万平方公里,是苏联的76%。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
东斯拉夫人是欧洲最为古老和最为庞大的部族集团。
随着俄国在中世纪和近代的扩张,其他100多个民族开始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
这些民族中有现今的乌克兰人、西伯利亚人、波罗的海地区的一部分人、高加索人和中亚人。
1581年9月1日,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率领840人东征,以拥有火枪火炮的优势,摧毁了兵力30倍于己的乌拉尔山以东的鞑靼人国家。
此后,俄国在西伯利亚再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推进极为迅速。
对西伯利亚的占领使俄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
在从1581年到1639年的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沙俄就从欧洲的东北角扩大到了太平洋沿岸。
19世纪,俄国更是不费一枪一卒就在远东割占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从17世纪末开始的世界性扩张,俄国大大加快了亚洲方向的东进,在亚洲侵略夺得了大面积领土的同时,也在俄罗斯的西方属性中注入了东方文明。
在西方人眼中俄罗斯是东方国家。
从精神文明的角度而言,一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它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
2001年俄权威社会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俄居民55%信奉宗教。
其中91 %信奉东正教,5%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各为1 %,0.8 %信奉佛教,其余信奉其它宗教。
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探寻东方文化的力俄罗斯,作为一个位于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跨洲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个国家的历史深远,与东方文化的交融也为它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寻俄罗斯风土人情中蕴含的东方文化力量。
一、历史渊源中的东方文化痕迹俄罗斯历史上的著名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曾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在莫斯科,可以看到许多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建筑,如圣瓦西里教堂,它的颜色绚丽多彩,仿佛是一幅出自东方民间画的艺术品。
此外,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也充斥着东方元素。
例如,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主人公罪犯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启发,对善恶的思考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些作品在俄罗斯文化中散发着东方智慧的光芒。
二、风俗习惯中的东方文化成分俄罗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也保留了一些东方风俗习惯。
例如,喝茶在俄罗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茶具多出自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
人们坐在一起,品茶谈心,这一场景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承着东方文化的精髓。
此外,俄罗斯人也非常喜欢欣赏和学习东方传统的艺术形式,如茶道、园林艺术等。
他们尊重并追求东方文化所蕴含的平和、自然的观念,希望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艺术形式来塑造自己的品味和精神层面。
三、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俄罗斯风土人情中的东方文化力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局限于某一文化的影响,而是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融合体现在俄罗斯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使得俄罗斯文化独具一格。
以俄罗斯绘画为例,19世纪的俄罗斯画派,如“人民艺术运动”和“金羊毛”等,就吸收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绘画作品在保留了俄罗斯传统艺术的同时,又融入了东方画风的柔美和精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总结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中蕴含着与东方文化的交融,这使得俄罗斯的艺术和文化更富有多样性和魅力。
俄罗斯人民通过继承和创新,将东方文化与自己的传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俄罗斯的特点特点:1、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2、其内部结构具有“两极性”;3、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
4、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
5、局部性,封闭性。
6、多样性。
形成原因:(一)疆域分布横跨欧亚,文化特征兼及东西。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也是一个亚洲国家,既是东方,也是西方,他们常为此而感到骄傲。
但是俄罗斯又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
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的1/3;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
俄罗斯人非常强调自己的西方特征,但是西欧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
面对西方,俄罗斯是东方;而面对东方,俄罗斯又成了西方。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俄罗斯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
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既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又是民族性格的象征。
这个双头鹰左顾右盼,期望左右逢源的拟人化形象,绝妙地显露出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二)自然资源丰饶充沛,民族性格自信懒散。
俄罗斯幅员辽阔,广大的空间激发出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比如要做世界的一极,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等等。
同时,取之不尽的丰富自然资源使俄罗斯人容易懒散、不讲效率、时间观念差。
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使俄罗斯人磨练了意志,培养出了忧郁但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可能是由于有太优越的自然条件,俄罗斯人又显得非常懒散,他们喜欢晒着太阳在大街上、公园里唱歌跳舞、吸烟喝酒,而且表情总是庄严、肃穆,凝重似乎多于微笑,沉重似乎多于轻松。
(三)宗教影响多元渗透,群体意识优越坚强。
浅析俄罗斯文化东方特征的形成作者:董瑞芳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9期董瑞芳内容摘要:关于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特征的研究并不少见,其中侧重于强调俄罗斯文化西方特色的文章较多。
本文作者并不否认西方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而只是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探讨俄罗斯文化东方特征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种特征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方特征形成影响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自民族形成之初就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俄罗斯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东西方文化交融和斗争的历史,俄罗斯这只双头鹰一直在东西方道路之间徘徊和抉择,时而向西,时而向东。
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其著名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指出:“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
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
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和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俄罗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但是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每次向西方的学习都常常伴随并且证明着东方文化影响的存在。
东方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一直是俄罗斯发展道路上举足轻重的因素,是研究俄罗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把钥匙,对这个方向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俄罗斯文化的实质,并且将有助于解决俄罗斯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俄罗斯文化东方文化东方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基辅罗斯时期初步形成了俄罗斯文化的东方底蕴。
9-10世纪,拜占庭文明在当时已经是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罗斯作为一个后起的野蛮国家在与拜占庭的联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拜占庭文化也随之逐渐渗入罗斯。
这种影响的结果是10世纪末罗斯接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基督教即东正教。
基督教是当时欧洲最先进文化的代表,接受基督教无疑使罗斯文化成为欧洲统一文化的的一个组成部分。
俄罗斯文化特点及形成特点:1、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2、其内部结构具有“两极性”;3、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
4、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
5、局部性,封闭性。
6、多样性。
形成原因:(一)疆域分布横跨欧亚,文化特征兼及东西。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也是一个亚洲国家,既是东方,也是西方,他们常为此而感到骄傲。
但是俄罗斯又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
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的1/3;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
俄罗斯人非常强调自己的西方特征,但是西欧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
面对西方,俄罗斯是东方;而面对东方,俄罗斯又成了西方。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俄罗斯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
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既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又是民族性格的象征。
这个双头鹰左顾右盼,期望左右逢源的拟人化形象,绝妙地显露出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二)自然资源丰饶充沛,民族性格自信懒散。
俄罗斯幅员辽阔,广大的空间激发出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比如要做世界的一极,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等等。
同时,取之不尽的丰富自然资源使俄罗斯人容易懒散、不讲效率、时间观念差。
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使俄罗斯人磨练了意志,培养出了忧郁但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可能是由于有太优越的自然条件,俄罗斯人又显得非常懒散,他们喜欢晒着太阳在大街上、公园里唱歌跳舞、吸烟喝酒,而且表情总是庄严、肃穆,凝重似乎多于微笑,沉重似乎多于轻松。
(三)宗教影响多元渗透,群体意识优越坚强。
俄罗斯文化之我见俄罗斯是一个有着伟大发展历程的国家。
这个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国家,日然而然的融合着东西方两种文化,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对于文化知识的丰富理解。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
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
东正教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风貌。
一、俄罗斯文学在欧洲各国中,俄罗斯发展是比较晚的。
文学的发展更是如此。
十七世纪以前,除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之外,俄罗斯文学是一片空白。
十七世纪末彼得大帝向西方开放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俄罗斯文学才发展起来。
十九世纪文学是俄罗斯文学最辉煌的篇章。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
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伊凡·屠格涅夫,代表作品《父与子》等。
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
19世纪俄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和巴尔扎克齐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俄罗斯文化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俄罗斯在两个大洲(亚洲和欧洲)之间及在两种文明类型(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间的边缘状况。
不论是西方派思想家还是与其相反的斯拉夫派思想家,或是后来的欧亚主义,都对俄罗斯命运的认知作了不懈的探索。
直到今天,这种论争还在继续。
俄罗斯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所处的中间位置使其与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矛盾及双重性特征。
历史证明,我们无法将俄罗斯文化统一成某种类型,因此对它的理解必须避免单义的、直线型思维,而要注意使用多元思维。
一、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俄罗斯文化在各个层面是由两个或多个互为依存、互为对立甚至互相斗争的部分或方面构成的,许多现象都是两极的矛盾统一,而且这种矛盾统一贯穿于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始终。
在俄罗斯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固有的矛盾性特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谦恭和反抗、奴性和自由、软弱和残暴;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精选原则和人民性,以及高级别的原始宗教性、对唯物主义的崇拜和对崇高精神理想的喜爱;无所不包的国家性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性;国家的自负和与大国主义相连的民族自负和弥赛亚的万能型;东正教的强制俄化与努力将东正教变为世界性宗教;寻求社会自由与服从国家专制及等级主教制;接受僵化的尘世事件与无限的自由、寻找上帝的真理;西方派所向往的进步、个性自由、合理组织生活与东方派感兴趣的有序、稳定且复杂的与俄罗斯现实相区别的生活……这些现象都是俄罗斯文化中矛盾但又互为依存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二元体系。
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构成性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有矛盾又有统一,但对集结力、向心力、整合力在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重视超过和大于分散力、离心力、分化力。
因此,俄罗斯文化史上尽管出现了注入“双重信仰”、“两种文化”、“两个都城”,甚至将“双头鹰”形象作为国徽等现象,但是始终保持着其文化的完整性,俄罗斯文化一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
俄罗斯的格调俄罗斯,只要提起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格调在吸引着你,自身具备的特殊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了一种迷人的存在,尽管世界文化库琳琅满目,但是俄罗斯还是以其特殊的优势占据一席之位。
这个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国家,自然而然地融合着东西方两种文化,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对于文化知识的丰富理解。
我想每一个选择俄罗斯文化课的都是因为其本身的魅力而被吸引过来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大家都了解了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伟大的发展历程的俄罗斯。
记得第一堂课是从俄罗斯的四个首领人物开始的。
从最初的人物文化到后来的饮食文化等等,在俄罗斯文化课上我们开始全面的了解到这样一个魅力无比的国度。
百度百科上这样描述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联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
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
作为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具有相当的全球影响力,特别是在由10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组织内。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
今日的俄国是一个受国际承认的的世界性大国,亦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输出国。
但是我印象中的俄罗斯的格调还是俄罗斯女孩子金灿灿的头发和阳光般的笑容,还有那本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自己拜读的不是很仔细,对于保罗的记忆还是停留在初中那会。
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的资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世纪,俄罗斯出现了很多的带有批判和讽刺意味的作品,与此同时,文章中的主角人物大多数都是小人物,但是又极具时代特点,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
这些人在俄罗斯的文学历史上被称为“多余人”。
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闪烁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思想光芒,迸发着积极寻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标的火花;而另一半则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消极思想所侵蚀,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复杂的生命形态。
俄罗斯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地理烙印提要: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的民族。
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灿烂而伟大的文化一直是俄罗斯民族的最大骄傲。
而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条件亦对其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文化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的体现。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历史;地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物质生活的体现,是经过长期积累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综合体。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因素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俄罗斯文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形式,而独特的地理特征对俄罗斯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俄罗斯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独特的地理烙印。
一、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
今天的俄罗斯人主要信仰的是东正教。
然而在10世纪之前,古罗斯人信奉的是多神教。
俄罗斯绝大部分土地处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
10世纪之前的古罗斯还处于原始部族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
古斯拉夫人对自然规律没有科学的认识,对大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
他们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无数神灵,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灵意志的体现。
久而久之,这些无法解释的超自然力量便演变成了多神教的诸神。
斯拉夫人信奉多种神灵:家神(Домовй,Дворовой и Банник);水神(водяной,Русалка);树神(Леший);还有太阳神、雷神、火神等等。
从本质上讲,古斯拉夫人的多神教是对自然的一种崇拜。
面对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只有将其神化才能求得心灵的安慰。
988年的“罗斯受洗”为俄罗斯带来了东正教。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单纯的宗教行为,甚至可以说是政治行为。
然而,在“罗斯受洗”的背后也有着深刻的地理因素的影响。
基辅罗斯地处广阔而平坦的平原地带,分散的各个公国位置相隔很远,难以形成统一的军事防御力量。
这也是基辅罗斯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政权的原因之一。
而反映原始部族社会的多神教已不符合这种需求,基辅罗斯需要一种全新的宗教信仰来推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
文化长廊浅析俄罗斯文化的东西属性田丽娜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文化的独特性。
在俄罗斯文化中,东、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并存。
俄罗斯文化的东西属性主要体现在其地理位置、政治、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思想流派等方面。
对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属性问题的剖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俄罗斯文化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属性[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189-0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出来的。
俄罗斯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最终形成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混合型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俄罗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受到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主要指的是来自于东西方民族的影响。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出了其文化的地域归属问题,俄罗斯文化究竟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这是俄罗斯文化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20世纪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俄罗斯文化的归属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俄罗斯不能把自己定为东方,从而使自己与西方对立起来;俄罗斯应当意识到自己也是西方,即是东西方;是两个世界的连接者,而不是分割者。
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别尔嘉耶夫的观点形成了关于俄罗斯文化属性的东西说。
俄罗斯所处的这种地域状况和特征使得俄罗斯和俄罗斯文化总是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来回“摇摆”。
何谓“东方”?东方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多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其内涵既包括地理的,又包括民族的和文化的,同时,也带有某种政治的含义[1]。
在俄罗斯思想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不同层面的“东方”的内涵。
大多数情况下,这不是外在于俄罗斯的东方,而是俄罗斯内在的“东方”,甚至有时用来指代俄罗斯,即一个相对于西欧国家的“东方国度”[2]。
朱达秋在《俄罗斯文化概论》一书中认为,“东方”即亚洲文化,而“西方”则为欧洲文化。
绪论: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探源●地域特点与俄罗斯民族性之关系(介于欧亚文明、东西方文明之间)?在地理方面俄罗斯由于地处欧亚两个大陆之间,既是欧洲又是亚洲,既是东方又是西方。
俄罗斯人在面对东方的时候,强调它的西方特性,而当它面对欧洲时强调自己的东方特性。
它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之间,始终摇摆不定于东西文化之问。
这种东西兼存的文化色彩深深影响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个性。
所以他们的性格里就有懒惰的一面,这和西方民族的性格是样的,而同时,他们的国土大部分在亚洲,又深受东方民族的影响所以有些方面他们又很勤劳,尤其女性,似乎更受东方的影响。
辽阔的原野、无尽的森林,造就了俄罗斯人的粗犷、豁达、心胸开阔。
他们热爱自由,喜欢宽阔之美。
俄罗斯大部分将与处于高纬度地区,黎明和黄昏延续的时间特别长,广袤的原野,漫长的黄昏,滋养了俄罗斯人独有的忧郁气质。
严冬里烈酷的气候则要求俄罗斯人有强健的体魄、与严酷自然斗争的勇气以及忍耐的精神。
俄罗斯人以其独特的豪勇和逞强人性对付大自然的恶劣。
俄罗斯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他们只粗犷经营,不用精耕细作,因此,他们喜欢侥幸、碰运气,凡事摸个大概,不推敲。
俄罗斯冬季长、春季短,俄罗斯人于是爆发性强,其余时间懒惰。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性之关系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是在接受东正教之后才出现的。
统一的东正教信仰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成为俄罗斯民族身份认同的首要标志之一。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不只是在信仰方面,以其为中心的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精神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正是基于这种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一致性,我们才有可能在宗教的层面上剖析谜一般的俄罗斯民族性格。
1 东正教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属性东正教的社会历史地位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宗教性:整个俄罗斯文化就是在东正教的作用下构建和形成的。
民族性格作为民族精神的外在表征,必然会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刍议近代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摘要:中俄两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领域,都有十分密切的交往。
俄罗斯文化在生活、语言、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一、俄罗斯文化的特征(一)疆域分布横跨欧亚,文化特征兼及东西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也是一个亚洲国家,既是东方,也是西方,他们常为此而感到骄傲。
但是俄罗斯又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
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的1/3;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
俄罗斯人非常强调自己的西方特征,但是西欧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二)自然资源丰饶充沛,民族性格自信懒散俄罗斯幅员辽阔,广大的空间激发出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
同時,取之不尽的丰富自然资源使俄罗斯人容易懒散、不讲效率、時间观念差。
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使俄罗斯人磨练了意志,培养出了忧郁但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三)宗教影响多元渗透,群体意识优越坚强俄罗斯文化是深受宗教影响的文化。
早期处于欧洲边缘的俄罗斯,基本上与西欧隔绝,“罗斯洗礼”将俄罗斯带入基督教,不久后东正教又被奉为国教。
多元的宗教影响渗透到俄罗斯各个方面,成为其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主体成分。
但因缺乏理性,又容易陷入病态的献身狂热之中。
东正教主张苦行主义的自我牺牲和人人得救的群体意识,造就了俄罗斯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文化历程几经融合,文明冲突此伏彼起俄罗斯文化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它不断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交互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
摘要: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
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
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文化以独具一格的精神内涵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方西方
一、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
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历史比其他文化要短得多,在俄罗斯文化形成过程中,拜占庭文化、基督教、新教、东方文化、伊斯兰教、佛教、现代西方文化对俄罗斯文化都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
俄罗斯文化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是由两个或多个互为依存对立的部分构成的,许多现象都是两极的矛盾统一,而且这种矛盾统一贯穿俄罗斯文化发展始终。
在俄罗斯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固有的矛盾性特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温顺和残暴,这些部分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二元体系。
1.自然地理因素
俄罗斯的地理特征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几乎所有著名俄罗斯学者的认同,如索洛维约夫、克柳切夫斯基等。
面向北方的俄罗斯平原干燥的气候、森林河流和无边无际的田野――所有这些都是俄罗斯文化形成的基础。
俄罗斯人的形象从其历史源头就与耕作方式、繁重紧张的劳动相连。
2.文化起源因素
在俄罗斯国家起源时,就与外国多元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而且根据其文化的发达程度和水平有所区别。
但是,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俄罗斯自身的多神教文化与拜占庭文化和斯堪的纳维亚文化。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封建割据的条件下,俄罗斯土地正因为统一的文化、语言、文字、基督教的世界观和东正教教会得以保存完整。
3.人种和语言因素
俄罗斯国家由迁来此地的三部分民族――斯拉夫民族、乌拉尔-芬兰语系民族和突厥族组成。
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语言学因素及其他因素不能不对俄罗斯文化的精神气质产生影响。
之后,又加入了西伯利亚民族、高加索民族。
从发展的最初俄罗斯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也是它对其他民族和文化宽容的一个原因。
4.地缘政治因素
对俄罗斯文化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地缘政治因素:俄罗斯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中间地带,边缘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产生了边境文化区域和阶层。
这些区域和阶层,一方面和任何一种发达的文化都没有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对多样性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媒介。
根据别尔嘉耶夫的表述,作为世界历史两大源流的西方和东方融合交汇,同时,这种融合绝不是使它成为某种统一体,而是成为东西方两种要素冲突和对抗的舞台。
二、利哈乔夫对俄罗斯文化属性的认识
近年来,著名学者利哈乔夫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对俄罗斯来说,在其历史发展的初期,南北方的文化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种假说比欧亚大陆更适合用来形容斯堪的纳维亚斯拉夫和斯堪的纳维亚拜占庭,因为他从亚洲获得的非常少。
俄罗斯古代的专家确信,就宗教和文化而言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个欧洲国家。
欧洲的精神文化从南方――拜占庭和保加利亚传到俄罗斯,而另一种文化――斯堪的纳维亚信奉多神教的侍卫王宫军事文化则从北方传到了俄罗斯。
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对俄罗斯国家制度的意义比南方拜占庭的精神影响要复杂得多。
毫无疑问,利哈乔夫的思想并不是复辟诺曼理论的一个新尝试,而是客观认识俄罗斯文化根源的一种努力。
三、俄罗斯历史上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
对俄罗斯在世界文明和文化史中地位的争论一直存在,19世纪更突出。
这说明了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以恰达耶夫的哲学书简为契机,19世纪在莫斯科形成了两种社会思潮――斯拉夫派和西方派。
1.斯拉夫派:观点和代表人物
斯拉夫派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尝试论述什么是俄罗斯思想。
斯拉夫派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和哲学思想流派的代表之一。
他们强调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斯拉夫派的代表人物有作家诗人和科学家――霍米亚科夫、阿克萨科夫兄弟、萨玛琳等人,但他们的观点并不统一。
斯拉夫派的哲学观点具有宗教哲学意味,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启示很大。
这种哲学认为,每一个历史民族都是世界精神的反应,都具有独特性,这个民族应当发扬这种独特性,并履行自己的世界使命。
按照斯拉夫派的观点,村社和东正教是保证俄国优于西方的特殊性因素,是必须固守的传统。
斯拉夫派对彼得大帝的改革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最初的俄罗斯国家具有自由性,它不同于西方,不与人民对立,而是人民的保卫者。
按照斯拉夫派的意见,彼得一世是一切灾难的开始,彼得一世歪曲了俄国的历史,只是给国家移植了上层的欧洲制度,却没能吸收其优秀的精神内涵,所以是西方世界相对停滞的一部分。
2.西方派关于俄罗斯历史道路
与斯拉夫派相对立的是西方派。
西方派同样是自由主义流派,不过他们坚信俄国会沿着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发展。
西方派的代表人物是格拉诺夫斯基、索洛维约夫、卡维林、赫尔岑、别林斯基等。
西方派认为俄国是西方世界停滞的一部分,西方派对彼得大帝的改革极为推崇,认为彼得大帝使俄国走向西方发展道路,走向世界先进文明之列,西方派推崇开明思想,对宗教非常冷漠,也不承认东正教的优点。
此外,他们还批判俄罗斯教会。
3.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矛盾与俄罗斯文化
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争论决定了之后俄罗斯文化的面貌。
如果不考虑到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就无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1831-1881)和托尔斯泰(1828-1910)创作的实质。
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争论在当时并不可能有直接的和肯定的结果。
但从文化发展角度看,两派的争论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同时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祖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