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腐,大乾坤——浅谈豆腐所体现的哲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97 KB
- 文档页数:3
豆腐哲学由范伟主演的24集都市情感剧《雷哥老范》正在电视台热播,他在剧中最经典的段子当属“豆腐哲学”了。
豆腐,是典型的贵族食品。
它的发明者是汉淮南王刘安,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几千年来谁都离不开豆腐。
人们在品味着豆腐的美味,感悟着豆腐的哲学。
豆腐的形成,就是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一个人生出来,就像一粒又圆又硬的黄豆。
豆子,梆硬梆硬的,谁也不服谁。
可是,因为它又生又腥,没人稀得吃它。
于是就把它放在磨盘里,浇上水,一圈一圈地磨。
刚开始,豆子疼啊,嘎巴嘎巴地直叫唤,慢慢、慢慢地就温柔了,软乎了,就变成了又白又嫩的大豆腐。
所以说,每个人哪,从不成熟到成熟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说豆腐里面有哲学,生活就是一盘磨。
这是范伟饰演的雷哥在剧中提出的“豆腐哲学”,雷哥又曰:“豆腐,发明于贵族,流传于民间。
豆腐可以是皇上餐桌上的御膳,也可以是老百姓家中的粗茶淡饭。
人家不光能上能下,而且还能随遇而安”。
你做干了,我是干豆腐、豆腐皮,还可以做腐竹;水大了,可以做水豆腐、豆腐脑、豆浆;你就给我放臭了,可以成为酸豆腐、臭豆腐、豆腐乳,人要能达到这个境界该多好!范伟的这套豆腐理论,细细一琢磨,实在话里还真是透着人生大道理,其实,又何尝不透着健康饮食的大学问呢。
小小的一块豆腐,也是随遇而安,怎么吃,都是当之无愧的健康食品!说起豆腐的营养,那真是随口就能说出一箩筐,不过,卫生部北京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李长平总结说,其中“三高”最突出,也就是高钙、高优质蛋白、高植物固醇。
这植物固醇和“人人喊打”的动物胆固醇可不是一回事,恰恰相反,它可以和胆固醇产生竞争作用,从而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豆腐虽然营养丰富,但它却很“低调”,本身没什么味道,因此做菜时口味可浓可淡,既可做成口感浓烈的麻婆豆腐,也可以做成清淡爽口的白菜豆腐。
而且它“性格随和”,和所有食材几乎都“百搭”。
“贵族出身”的豆腐既可以做成上得台面的鲍汁豆腐、蟹黄豆腐,也可以“放下身价”随时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餐桌上,鱼头豆腐、家常豆腐、什锦豆腐、豆腐海带,李长平副主任营养师认为,无论是素素搭配还是荤素搭配,豆腐都可以为菜肴的营养和口味加分。
豆腐的来历故事读后感
《豆腐的来历故事》讲述了一个孝子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发明了豆腐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孝顺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为了让母亲能够吃得下东西,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豆腐的制作方法。
最终,他成功地做出了美味的豆腐,让母亲能够享用。
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母亲的爱,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毅力。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他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从未向我们索取过什么。
我们应该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尽我们所能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豆腐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口感细腻,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应该学习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个故事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孝顺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豆腐一声天下白读后感读了“豆腐一声天下白”这篇文章啊,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趣味又满是生活哲理的小世界。
文章一开头提到豆腐,我就感觉特别亲切。
你想啊,豆腐这玩意儿在咱日常生活里可太常见了,白白嫩嫩的,像个安静的小团子。
可这篇文章却把豆腐写得特别有“魔力”。
作者描写豆腐的制作过程时,我就像在看一场奇妙的魔术表演。
从一颗颗豆子,经过泡发、研磨,最后变成豆腐,这其中的变化就像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样惊人。
这让我想到,生活里很多东西其实都是这样,经过各种磨砺和转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模样。
就像我们人,不断学习知识,不断经历事情,就从懵懂的状态变得成熟睿智起来,就像豆子变成豆腐一样,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
而且文中把豆腐和天下联系起来,这脑洞可真够大的。
不过仔细想想也对,小小的豆腐虽然不起眼,但它可是能登上千家万户的餐桌的。
这就好比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说不定哪一天,一个小小的创意或者一个平凡的人就能做出改变世界的大事呢。
就像豆腐一声“白”了之后,它就成为了美食界的“大明星”,在无数菜肴里发光发热。
这篇文章还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简单与纯粹。
豆腐本身味道很淡,但是它能和各种各样的食材搭配,吸收其他食材的味道,变得丰富多彩。
这就好像做人,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锋芒毕露,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地做好自己,就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和事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一盘豆腐做的佳肴,看着平常,吃起来却是满口香醇,越品越有滋味。
让我从豆腐这个小小的视角,看到了大大的世界和生活的真谛。
读完之后,我再看豆腐,就不只是把它当成一种食物了,而是当成一个充满故事和智慧的小宝贝呢。
关于豆腐美食的演讲稿各位: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是关于豆腐美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豆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饮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豆制品企业和行业工作者在弘扬中国豆腐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国豆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丰厚的精神内涵:勤劳、诚信、包容、创新、智慧、清白、朴素等。
对于中国豆腐,可以说它既是高端的,又是大众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包容的。
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去传颂、传承、传播、传扬。
创新精神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有其宝贵的精神内涵,章丘龙山水豆腐制作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生产工艺。
4000多年来,龙山水豆腐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不断地传承,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首先,豆腐的发明是古人的智慧、创新的结果。
豆腐的发明,是我国先人对世界食品的一大贡献,被称为“20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
古人能把一颗大豆种子中的蛋白质用水研磨的方法提取出来,然后加入天然的石膏或盐卤,变成豆腐。
而龙山水豆腐,不用膏,不用卤,就用龙山当地的天然开水点浆——漤水点浆,故又称为漤水豆腐。
这个过程既包含有物理过程,又有化学变化,即便是放到现在的食品加工业,也可谓是创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自此法发明以后,有关豆腐的制作技术、设备、产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仅从制作工艺和产品方面,中国豆腐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八大系列:一为水豆腐,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为半脱水制品,主要有百叶、千张等;三为油炸制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丝;四为卤制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为熏制品,诸如熏素肠、熏素肚;六为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为干燥制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为发酵制品,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
豆腐感想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备受人们喜爱。
每当我想起豆腐,都会浮现出小时候的记忆。
记得那时候,我跟着父母在农村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
每逢逢年过节,我们家都会自制豆腐来招待亲朋好友。
那是我第一次亲手参与豆腐的制作,我还记得当时的豆浆味道,浓郁而香甜。
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将豆浆倒入石膏砂糖水中,慢慢搅拌,待其凝固后,便是鲜嫩的豆腐了。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成就感。
除了自制豆腐,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豆腐供人们选择。
有嫩豆腐、老豆腐、豆腐脑等等,形态各异,品味独特。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麻婆豆腐。
那麻辣的口感和豆腐的柔嫩相结合,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我品尝到麻婆豆腐的瞬间,仿佛能感受到满满的家乡味道,那种温暖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豆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豆腐在饮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既可以作为素食的代替品,也可以与各种食材搭配烹饪。
比如,麻婆豆腐、豆腐汤、豆腐炒肉等等,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餐馆宴请,都少不了豆腐的身影。
它不仅口感丰富,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健作用。
豆腐,这个看似平凡的食材,在我的心中却有着不平凡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代表着家乡的味道、亲情的象征。
每一次品尝豆腐的时候,我仿佛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豆腐,是我心中最美味的食物,也是我对家乡的一种思念和怀念。
我相信,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在外就餐,豆腐都会继续陪伴着我,成为我美食之旅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豆腐的来历故事读后感(最新版2篇)目录(篇1)1.豆腐的来历故事2.故事读后感正文(篇1)一、豆腐的来历故事豆腐,这个源于中国的古老食品,具有独特的营养和美味。
它是由大豆或其他豆类经过加工和发酵制成的。
豆腐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石膏作为凝固剂,将豆浆转化为豆腐。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食品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见证。
二、故事读后感读完豆腐的来历故事后,我深深地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它让我了解到,豆腐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理念的体现。
它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执着追求。
此外,这个故事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
豆腐的发明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追求。
目录(篇2)1.豆腐的来历故事2.故事读后感正文(篇2)一、豆腐的来历故事豆腐,这种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传统食品,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人们喜爱的食物。
据传,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由淮南王刘安发明。
当时,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命令数百名工人负责炼丹,并偶然发现了将豆浆加热凝固的方法。
经过多次试验,他最终成功地制作出了一种凝固体,这就是豆腐的起源。
二、故事读后感豆腐的来历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故事中的淮南王刘安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让我敬佩。
他在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没有气馁,反而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另一种有价值的事物。
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
通过不断尝试和努力,我们可能会发现新的机遇并取得成功。
其次,豆腐的制作方法也让我惊叹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豆浆的凝固体化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精确的控制和严谨的工艺。
这种工艺不仅在当时具有创新性,而且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和发展。
这种创新思维和实用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从“做豆腐”感悟基层成长之道做豆腐是一项看似简单却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艺。
在我刚开始学习做豆腐的时候,我对其基本工艺的要求和细节没有仔细考虑,只是觉得豆腐是一种普通的食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了这个过程中的深意,发现其中蕴含了一些基层成长之道。
首先,做豆腐需要耐心。
制作豆腐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系列步骤。
首先,需要浸泡黄豆和石膏片,然后磨豆浆,再将豆浆加热至凝固。
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排气,以保证豆腐的质地和口感。
这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操控,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和马虎。
对我而言,这就像是从事一项基层工作,需要不断地坚持和付出,艰辛却值得。
其次,做豆腐需要技巧。
豆腐的质量和口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的熟练程度。
例如,磨豆浆时需要控制黄豆和水的比例,豆浆加热时需要适时调节火候。
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至关重要。
这就像在基层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最重要的是,做豆腐需要谨慎。
豆腐制作过程中,一丝杂质或一丁点的不慎都可能导致整个批次的失败。
例如,豆浆过滤时不能有杂质进入,豆腐凝固时需要轻轻地搅拌。
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谨慎态度,不能有丝毫的纰漏和马虎。
只有谨慎地对待工作,才能够确保最终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做豆腐,我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成长之道。
这种耐心、技巧和谨慎的态度不仅适用于做豆腐,也适用于我们在基层工作中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将这些道理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我们才能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价值。
做豆腐,看似简单,实际却需要耐心和技巧。
当我刚开始学习做豆腐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只是觉得它是一种普通的食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做豆腐所蕴含的深意,发现其中蕴含了一些基层成长之道。
首先,做豆腐需要耐心。
制作豆腐的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豆腐,作为一种传统的食材,源自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除了在美食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豆腐在文化和哲学中也有其特殊的含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豆腐的名言,它们代表着人们对于豆腐的理解和思考。
1. 惟愿世间若如豆腐,温和以待,洞达宽容。
2. 豆腐虽然没有牛羊肉多,但是它百搭,做菜没有限制。
3. 豆腐有心食者,万物可演。
无心食者,万物可演变。
4. 豆腐如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蕴丰富。
5. 豆腐虽不豪华,却是料理中的精华。
6. 豆腐从不自卑,它有自己的独特风味。
7. 豆腐的纯洁代表着一种坚持与追求。
8. 豆腐是大自然的恩赐,滋养人体,保持健康。
9. 豆腐象征着朴素与和谐,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10. 豆腐的滑嫩口感,让味蕾领略知足与满足的美好。
11. 豆腐,无需锦上添花,它的本身就是一种华丽。
12. 豆腐教会了我们如何以柔克刚,它是坚韧的象征。
13. 豆腐的制作需要耐心和智慧,其实如同生活。
14. 豆腐寓意着生活中对于平凡和简单的热爱。
15. 豆腐的风味无处不在,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
16. 豆腐可以变化成千变万化的美食,就如人性也是多变的。
17. 豆腐的白色代表纯净,象征善良和真诚的品质。
18. 豆腐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四季,它是岁月的见证。
19. 豆腐的健康饮食理念,传递着健康生活的智慧。
20. 豆腐像人生的经历,从原始到油炸,都有不同的美味。
以上是关于有豆腐的名言,这些名言展示了豆腐在文化和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豆腐的感悟和想象。
无论是在饮食还是生活中,豆腐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代表着和谐、纯净和滋养。
无论是珍馐美味,还是哲理思考,都能从豆腐中找到一种独特的智慧与品味。
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篇二」有豆腐的名言有哪些摘要: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豆腐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句有关豆腐的名言,这些名言以幽默、智慧和哲理的方式描绘了豆腐的独特魅力。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作为中国传统的食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豆腐的制作、食用、象征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民俗传承。
通过对豆腐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感受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品,其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豆腐的发明与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有关。
据说伍奢是楚国的一位农夫,有一天他在大豆汁中放了点稻草灰,结果竟然使豆浆凝结成了一块像豆腐一样的物质。
从此,豆腐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豆腐的制作工艺也是非常讲究的。
一般来说,制作豆腐需要经历浸泡、磨浆、煮豆浆、凝固、压制等多个工序。
首先是将黄豆浸泡在水中,待豆子膨胀后,研磨成豆浆,再加热煮沸,加入凝固剂凝固成块状,最后经过压榨,挤干水分,形成豆腐。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却需要讲究技巧,熟练掌握才能制作出口感细腻、味道鲜美的豆腐。
在食用方面,豆腐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单独做菜品,还可以用来做豆腐脑、豆腐乳、豆腐皮等多种食品。
豆腐还是寺庙素斋的主食之一,因为豆腐富含蛋白质,是素食者的重要膳食来源。
豆腐脑是一种以蒸制豆腐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食品,广泛流传于南北方,是中国豆制品中一种美味的食品。
而豆腐乳是以豆腐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食品,味道鲜美,风味独特。
豆腐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豆腐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诸多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豆腐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如“百姓的肉”、“素食皇帝”等,都表现出豆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豆腐寓意着纯洁、素雅、淡泊的生活态度,代表着中国人对于淳朴生活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中,豆腐更是被视为一种最为纯净的食物,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尊敬。
豆腐在中国的节日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中国的清明节,有吃豆腐的习惯。
做豆腐感悟豆腐,那可是咱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美味。
你可别小瞧这一块块白白嫩嫩的豆腐,做起来可有不少讲究和门道呢!我还记得第一次尝试做豆腐的时候,那真是手忙脚乱。
就像是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
泡豆子,磨豆浆,点卤水,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先说泡豆子吧,这就像是给豆子们洗个舒服的温泉浴。
豆子得泡得恰到好处,时间短了,豆子硬邦邦的,磨出来的豆浆不够细腻;时间长了,豆子又会泡得太软,没了筋骨。
这中间的分寸,不亲自试试还真不好把握。
你说是不是像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太软弱,也不能太强硬?磨豆浆的时候,那可真是个体力活。
一圈一圈地转动石磨,累得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
看着那一点点流淌出来的乳白色豆浆,心里又充满了期待。
这就好比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虽然辛苦,但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能让我们充满希望。
点卤水是最关键的一步,这简直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法。
一点点卤水加进去,豆浆就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慢慢凝结成豆花。
这时候,你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生怕一个不小心,这豆腐就做砸了。
这不就像我们在关键时刻做重要的决定,紧张又期待?最后把豆花压制成型,一块豆腐就新鲜出炉啦!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豆腐,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做豆腐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它需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就像我们的成长,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
它需要细心,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不然就会前功尽弃,这和我们做事不是一样的吗?稍有疏忽,可能就会满盘皆输。
做豆腐还让我懂得了珍惜。
每一块豆腐都凝聚了我们的汗水和心血,所以当我们品尝它的时候,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不也是这样吗?只有付出了努力,我们才会更加珍惜。
总之,做豆腐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它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领悟到了不平凡的道理。
你难道不想也尝试一下,亲自感受这其中的乐趣和智慧吗?。
小豆腐大乾坤
陈旭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上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豆腐是中华美食之一,而位于淮河流域八公山脚下的豆腐文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味之美更是享誉中外.豆腐除了丰富的营养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艺术魅力,加上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使淮南豆腐文化成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淮南豆腐文化的发扬不能仅停留在品质的保证上,还需要加强视觉形象的设计.这需要企业的规范化和人们设计意识的加强,才能寻找到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陈旭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机器有大乾坤——柳工"小机器·大舞台"感受之旅2010年全国巡演启动仪式[J],
2.程落平:砖小乾坤大 [J], ;
3.以小见大,小中藏有大乾坤——读《散步》学“以小见大” [J], 何子芳
4.小筷子,见乾坤——佐藤大筷子设计中的美学思考 [J], 陈子衿
5.题小乾坤大,层次螺旋升
——以求三角形中矩形面积的最大值为例 [J], 杨坤;林运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陈旭
作者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美与时代:创意(上)
页码: 93-9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淮南八公山豆腐 文化艺术 视觉形象设计
摘要:豆腐是中华美食之一,而位于淮河流域八公山脚下的豆腐文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味之美更是享誉中外。
豆腐除了丰富的营养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艺术魅力,加上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使淮南豆腐文化成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奇葩。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淮南豆腐文化的发扬不能仅停留在品质的保证上,还需要加强视觉形象的设计。
这需要企业的规范化和人们设计意识的加强,才能寻找到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豆腐》读后感《豆腐》读后感1泰州这个水乡小城,科技发展与历史文化相交融的地方。
鱼米之乡,自然多美食,那些都是我记忆中的味道。
怀着澎湃的心情,读完了《人间滋味》这本书,我品味到了汪曾祺老家高邮特有的水乡美食文化,也想写一写我的家乡泰州特有的美食味道。
我今天要写的是豆腐。
中国老百姓有个让人惊叹的绝活不是别的,就是制作豆腐。
汪曾祺在《人间滋味》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豆腐》中写到了许许多多带有各地特色文化的豆腐。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
点得比较嫩的是‘南豆腐’。
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我曾去豆腐摊上“抓过”豆腐,有五毛一块,一元一块的,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为豆腐片,再压紧而更薄的是百页,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是为‘豆腐皮’,又叫‘浆皮’,各式各样的豆腐,无其不有。
比起《人间滋味》当中众多的豆腐吃法,我最爱家乡吃法的`拌豆腐,这是豆腐中最简便的吃法,也是我们苏中水乡一带的特色凉拌菜。
这豆腐可以买回来就拌,也可以按照书中的介绍或入开水中略烫,去豆腥气。
同样,用香椿头来拌豆腐是最香了,每年初春时节,街上就会有农人提着满篮的香椿头来卖,那都是刚从香椿树上摘下的芽叶未舒,颜色紫赤,买回家清洗干净用开水烫,切碎去除多余水分后与豆腐拌之,撒上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讲究者可以下几滴香油,只见那香椿头转为碧绿。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汪曾祺也如此评价道。
这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后便不再鲜嫩。
我还爱食松花蛋(泰州人叫‘变蛋’)拌豆腐,这同样是拌豆腐的精品,易做又好吃,永远是我记忆中的味道。
经过处理的豆腐则更有一番韵味,《人间滋味》上提到四川极富盛名的麻婆豆腐、胖头鱼烧豆腐、长沙大宫殿毛主席常吃的黑豆腐、安徽西递宏村的毛豆腐。
我记忆中还是家乡的臭豆腐(泰州人叫‘臭干’)最好吃,‘臭干’有油炸的、有铁板煎的、有油炸后回锅烧的(泰州人叫‘回炉干’)。
解读《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一地鸡毛》是新写实主义作家刘震云的代表作,它描写社会底层知识精英的日常生活,而不管知识精英的学生时代里有多少诗意的生活,在现实生活里,却终究是离不开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这些日常性的生活。
在《一地鸡毛》中几乎没有与社会性事件关系密切的事情,它主要着眼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一地鸡毛》从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开始写起,然后再写到上班迟到,老婆生气,保姆的斤斤计较,老婆想要调动单位,老家来人,孩子看病,辞退保姆,老婆单位通班车,孩子入托,买白菜,帮小李白卖鸭脖子,瘸腿老头求助以及送礼。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的琐碎事件占据了个体的生活中心,豆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将不同事件连缀成线起着线索作用,对豆腐的描写也超出了它们自身的内涵,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
一、豆腐的线索作用在小说的开头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由豆腐变馊这件事开始,讲述了许多后续的很多事件,例如保姆的无动于衷和不尽责,小林老婆和小林因为豆腐的争吵。
这些几乎都是由这块馊了的豆腐开始的。
宋剑华在评论《一地鸡毛》时曾说:“我向来主张读懂一部作品,理解文本中所出现的第一个’意象是把握作家创作思路的重要前提;因为作家既然去人为地设定这—意象,并有意将其放在篇首的显赫地位,那么它就一定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
这开头的一句话而且是单独成段,是个故事叙事的中心线索,应该说后续展开的所有事件和人物,几乎都与那斤变了味的“豆腐”,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一)豆腐和国家体制首先开头写“一斤豆腐有五块,二两一块,这是公家副食店卖的。
个体户的豆腐一斤一块,水分大,发稀,锅里炒不成团”,这里的豆腐有公家和个体户之分,豆腐就已经有了出身的分别了,何况是人呢?同时,借这个豆腐价钱和质量来为后文小林赶早排队去买豆腐埋下了伏笔。
这里还有个隐性的伏笔,那就是公家的豆腐是有价无市,但相比之下同为国家体制内的小林就活得没有那么如意了。
在后文中,作为“国家干部”的小林反而不如作为个体户的小李白活得滋润,这人与物的异化早在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豆腐”与人的相互印证也深刻地反应了现实社会的无奈。
写自己身边有工匠精神的人做豆腐19年前,他是一线工人;19年后,他成了厂长,头顶"市级劳动模范""时代新人·晋阳工匠"光环。
一路走来,他在"磨豆子"的过程中磨励人生,他的创新工作室继承发扬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完成技术革新、工艺改进32项,为企业节约、创收上千万元。
他就是老字号"六味斋"的豆制品厂厂长、43岁的巩宝亮。
与“豆”结缘“这套正上线的新设备,能为工人们降低80%的劳动强度。
”昨日,记者走进位于清徐的“六味斋”食品工业园区,豆制品厂厂长巩宝亮如数家珍。
眼前的他,肤黑清瘦,介绍起新设备,眼中有光。
扎根厂子近20年,“下一线”仍是他的工作日常。
“这两天上设备,基本停工一半,车间里少了嘈杂声,感觉挺别扭。
”巩宝亮戏谑地说。
别看他嘴上这么说,刚进厂时他“相当抵触”,“磨豆子”的生涯磨励了他的人生。
2000年,巩宝亮怀揣会计专业的文凭,却在“六味斋”里做起了豆腐,枯燥、机械、重复的工作让他很不甘心。
2003年“非典”时,市场上做豆制品的一下少了许多,为满足供应,他与工友们加班加点连轴转都忙不过来,就在那时,他意识到了老企业的存在感与社会责任。
也就打那时起,他的职业轨迹与“六味斋”的发展完美重合。
“豆”里乾坤俗话说:“人生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巩宝亮说,起初做豆腐的路并不好走,一本30多页的专业书籍,他硬是“啃”了两年多才看懂,四五个年头才掌握了基本知识。
如今,他已从一位普通的豆制品压榨工人,成长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首批技术专家,小豆腐里做出了大文章。
泡豆、磨豆、加水稀释、除渣、煮浆、点浆,这是做豆腐的主要工艺环节,环环相扣,不能有半点疏漏。
传统工艺全靠人工把控,随着相关设备的引进,生产效率相应提高,但这些远不够。
“六味斋”的花干是畅销产品,但好吃难切。
过去,每天需要15个工人手工切700多公斤,劳动强度超大,工人累得腰酸背疼、胳臂根本抬不起来。
小豆腐,大乾坤——浅谈豆腐所体现的哲理
我们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我们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很多诸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各种发明创造。
不过,在国外历来都有人在质疑这些发明是否系中国首创。
但是,外国人却均毫无争议地公认,豆腐的确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
也没有哪个国家跳出来跟中国争夺豆腐的“专利权”。
俗话说,“和尚不吃豆腐——怪哉(斋)”。
豆腐不仅在国内成为日常菜肴中必不可少的“座上宾”,还以其多变的物理形态和丰富的烹饪方式深深地征服了外国人的味蕾。
据说,当年李鸿章的公子就是靠组织人员在法国卖豆腐而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企业家之一。
我认为,豆腐之所以能如此风靡,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用于制作豆腐的黄豆含有极其丰富的蛋白质,而是因为豆腐的高度灵活的变通性、可塑性和对烹饪条件的适应性。
同样的黄豆,做出来的豆腐可以是多种多样,例如豆腐干、豆腐脑、老豆腐、嫩豆腐、油豆腐等等。
豆腐可加工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有臭豆腐、豆腐汤、煎豆腐等,不胜枚举。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各种豆腐在各种烹饪方式下,丰富的黄豆蛋白均得以保留。
因此,豆腐的这些特性,不正是体现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高境界的“外圆内方”么?这其中的“圆”,就
是豆腐的各种形态和烹饪方式;这其中的“方”,就是豆腐所富含的黄豆蛋白。
我不得不惊叹,豆腐的出现正是对“外圆内方”的完美诠释。
也许正是由于中国古人最早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最先发明了豆腐这种神奇的食品。
“外圆内方”的内涵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豆腐恰恰就具备了这一“优良品质”。
可硬可软,可香可臭;可煮可蒸,可炒可煎。
在笔者的家乡,有一道客家名菜,“客家酿豆腐”。
相传,当年因为岭南少产小麦,思乡的中原移民便以豆腐代替面粉,把肉塞入中空的煎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作为北方饺子的替代品。
豆腐具有如此之“功效”,怎能不讨人喜欢?
庄子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向他的子弟解读何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庄子同他的弟子们一同出游,看到一山民伐树,高大笔直栋梁之树皆被砍到,而歪扭的小树则幸存下来,庄子对学生说:“无用乃大用。
”晚上在一农家借宿时,农家杀鸡待客。
恰有两只公鸡,一只会打鸣,另一只不会打鸣,农夫对他妻子说:“先杀那只不会打鸣的!”此时庄子对学生说:“有用乃大用”。
学生们当时就晕了,问:“到底该无用还是有用?”庄子总结,“当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在天为龙,在地为蛇。
一龙一蛇,游刃有余,逍遥人生,何其自在。
”天与地,龙与蛇,其实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因形势、时宜不同而已。
当在天
空需要飞时,自然就要像龙一样;当在地上需要爬时,自然就跟蛇一样。
就像黄豆,如果只是煮熟后直接食用,非但不能激发食欲,反而会使肠胃胀气。
如果此时在黄豆与其他能促进食欲且不会导致胀气的食物之间进行二选一,想必谁也不愿选择黄豆,即使它更富含蛋白质。
此时的“有用”不见得就是“大用”。
然而,一旦黄豆制成豆腐,就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食材。
在保留营养的前提下,可以用多种烹饪方式制作,成为美味佳肴。
做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既要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保持独立的个性,又要讲究技巧方法,认清时务,懂得变通。
法国著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曾在素有“饮食圣经”之称的《厨房里的哲学家》一书中说道,“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同理,一个民族喜欢吃的食品,也能反映这个民族的特性和文化传承。
广大“吃货”们,当你们在大快朵颐,享用饕餮盛宴之时,可曾细细品味这其中的奥妙?谨以小诗一首作结——
豆腐块虽小,各式味皆妙。
此中有乾坤,世人可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