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 格式:docx
- 大小:24.36 KB
- 文档页数:8
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传说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传说一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传说二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传说三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传说四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
传统节日是一个充满传说和神话的时候。
以下是几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和民间传说:
1. 中秋节和嫦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
有一个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传说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传说中,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喝下了仙药后,飞上了月亮成为了月宫里的仙女。
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就在月亮上寻找嫦娥的身影,同时还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统故事流传至今。
2. 春节和年兽: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有一段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是关于年兽的。
传说中,年兽是一种凶恶的怪兽,每年都在除夕夜出现,吃掉人们和家畜。
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噪音和火,于是在除夕夜放鞭炮、贴红色的春联和窗花,以驱除年兽。
这个传说也导致了中国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红色装饰、舞狮舞龙等传统习俗。
3. 清明节和孟子敬鬼神: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祭拜已故亲人的重要时间。
有一个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涉及到孟子,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
传说孟子曾在清明节时前往墓地,发现有人用不尊重的方式祭祀祖先和死者的鬼神。
于是,他教育人们要尊敬祖先、孝敬死者,认为这是道德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这个故事引发了中国人在清明节期间扫墓、祭拜祖先的传统风俗。
这些传说和民间传说渗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和意义,还反映了人们对于家庭、尊重祖先和天人合一的思考和追求。
它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在节日中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神话传说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民俗文化。
这些传说传承了千年的神秘与浪漫,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以下是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神话传说。
春节:“年夜饭”中的神话传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共度除夕夜并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除夕夜桌上的一道菜——“饺子”,背后蕴藏着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妖怪喜欢在除夕夜找寻食物侵扰人民,大家为了躲避妖怪,便在饺子中包入辣椒和蒜末,这个妖怪非常害怕辣椒和蒜味,于是大家靠吃饺子驱散了妖怪,并带来了新年的好运。
元宵节:“灯谜”中的神话传说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点亮各式各样的彩灯,尤其是喜欢玩灯谜,也叫猜灯谜。
灯谜的起源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汉朝时期,有一位非常聪明美丽的女子叫做女娃。
女娃因为机智过人而吸引了一个名为乌广的神仙,乌广迷上了女娃,一直围绕着她。
女娃为了摆脱神仙的纠缠,便写下谜语,埋在花灯中让乌广去猜。
通过猜谜语,乌广逐渐消耗了神仙的力量,最终被消灭,人们为了纪念女娃的聪明才智,于是在元宵节猜灯谜。
端午节:“粽子”中的神话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和划龙舟。
关于吃粽子也有相应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非常爱国却遭受了不公的待遇。
在河边绝望的时候,他选择了投江自尽。
当地的居民怀念屈原,纷纷下江划船,以免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
同时也把饭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
后来,人们将饭团包裹在芦苇叶上,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每年端午节都会吃粽子以示纪念。
中秋节:“月亮”中的神话传说中秋节是中国古老而浪漫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绘中秋脸谱舞龙等。
中秋节与一个关于嫦娥的神话故事息息相关。
传说古代有十个太阳,人们受不了炙热的天气,于是神仙射下了九个太阳,剩下一个太阳给人类照明。
后来,这个太阳的主人变成了一位叫做后羿的英雄。
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1.过年的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得很凶猛,一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里的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乡亲们又忙着收拾东西往深山里逃,这时,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一老婆婆说:“只要你让我在这里住一晚,我就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2.元宵节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3.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二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1.春节: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很多种,最著名的则是关于“年兽”的传说。
相传,以前有一个吃人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袭击村庄,吞噬村民。
但是村民们发现这个怪兽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在门前挂上红色的灯笼,点燃鞭炮来驱赶年兽。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
传统的节庆习俗通常是赏花灯、吃汤圆和猜灯谜。
据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当时的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防止暗杀,就是在夜晚点燃花灯,让宫廷内的所有灯都亮起来,从而使暗处无法行动。
3.清明节:清明节是阳历的4月5日或6日,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
当代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
清明节的由来源于古代时期的民间信仰,人们认为在这个日子里,祭祀祖先和秉承先人社会道德中的孝敬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4.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或龙舟节。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据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由于忠诚而被皇帝倒行逆施而致身亡。
为了纪念忠诚的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
5.七夕节: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又称“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
这是由一段动人的传说而来,讲的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在一年一度的这个夜晚相会。
两人分别住在东西两个星球上,它们之间隔着银河。
只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银河上才会有一条天桥,两个人才能相会一次。
6.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节”。
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起源传说着迷人:据说一个后羿射日,不仅让百姓得以放心生活,也让大地肥沃。
为纪念这个英雄,人们在此日宴请亲友、赏月,并吃月饼。
7.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又称“登高节”或“老年节”。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九”被视为有吉祥之意。
据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瘟疫,在九月初九这个日子里,人们登山敬祖,祈求消灾。
自古以来,登高赏秋景、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一系列习俗在人们中推广。
七个节日的传说故事1. 春节:年兽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恶龙叫做年兽,每年到了春节这个时候,它就出来吃掉人们的牲畜和孩子。
村民们感到非常害怕,而后来得知年兽害怕红色、火炬和爆竹。
于是,每到春节,村民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色的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以驱除年兽的恶势力。
2. 漂流瓶节:海神的传说在某个漂流瓶节的日子里,人们传颂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渔村中,村民们信仰着一位海神。
每年的这个日子,他们会把自己的祈祷、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写在纸上,并放入漂流瓶中,随波逐流。
相信拾到这些漂流瓶的人将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实现自己的愿望。
3. 清明节:曹操和诸葛亮的传说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纪念曹操和诸葛亮的传说故事。
相传,曹操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虽然立场不同、背景各异,但他们各自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着深切的关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诗句,描述了曹操在清明节去扫墓时,看到诸葛亮的坟墓,感慨万分,泪流满面。
4. 端午节:屈原的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
相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忠诚而爱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他忠于国家,不惧权贵,为了救国,竭尽全力。
然而最终他被逼无奈,投江而死。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就划龙舟、包粽子,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驱散江中的鱼鳞,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5.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传说在中秋节,人们会传颂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个仙境叫做月宫,那里住着一个女神嫦娥。
嫦娥嫁给了一个好心人,但是她的美丽引起了天帝的嫉妒,天帝逼迫她和他分开。
后来,嫦娥吃下了仙丹,变成了一个仙人,并奔月而去,与她的好心人相隔千里。
每年的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就在户外赏月,并吃月饼,以纪念这段爱情故事。
6. 元宵节:灯展百鬼夜行的传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灯展。
相传,在元宵节的晚上,大家会点燃各式各样的彩灯来庆祝节日,同时也为了驱走邪恶的鬼魂。
一、春节1.熬年守岁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恐怖的一晚上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而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餐,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数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路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用饭前先供祭先人,祈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路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宋朝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好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光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庞大非常,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魅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魅,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魅为之惧怕,他们身后变成专门惩办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双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期的转变,桃符本身也在转变,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对联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过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中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
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
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
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
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
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
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中国节日有趣的传说或故事
中国有许多有趣的节日传说和故事,下面我为你介绍几个。
1. 端午节的屈原传说: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据
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遭受政治迫害投江自尽,人们为了
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划龙舟驱赶鱼虾,还投入粽子以供饮食,以示纪念。
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和包粽子的来源。
2. 元宵节的牛郎织女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传说这一天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相传,牛郎是天上的一位牧童,织女是织布技艺精湛的天上女仙。
由
于织女私自下凡寻求人间的爱情,嫦娥奉玉帝之命将其关禁于银河。
每年正月十五,这对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的情侣,可在天河中的银河
水面上鸟桥相会。
人们在这天晚上会点灯、放 lantern、吃元宵庆祝,希望得到美满幸福的姻缘。
3. 中秋节的嫦娥奔月传说: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天观赏月亮、赏月饮茶。
相传古
代有十个太阳,使人们疲倦难受,于是神射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剩
下一个为人们照明。
玉帝授予后羿长生不老药,并叮嘱后羿不要贪心。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误喝了长生不老药后飞上了月亮。
人们便在每
年的中秋节时,赏月思念嫦娥,祈求团圆和喜庆。
这些是中国节日背后有趣的传说和故事,通过传承和庆祝这些节日,
人们能够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希望对你有用!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篇1:中秋节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丈夫。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国传统节日的小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小故事如下:
1. 端午节:端午节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当地百姓得知消息后,纷纷划船出江寻找他的遗体。
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里投放了粽子。
此外,人们还在船上悬挂艾草和菖蒲,用以驱邪避疫。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逐渐演变成了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等习俗。
2. 七夕节:七夕节起源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
相传,天上的织女仙子与人间的牛郎相恋,后被王母娘娘发现并强行拆散。
二人每年只能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通过喜鹊搭成的桥相会。
七夕节这天,姑娘们会进行针线活的比赛,祈求自己拥有织女般的巧手。
此外,人们还会观赏天河两侧的星星,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
3. 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对晋国名臣介子推的纪念。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人陷害逃亡在外,随臣介子推割肉救主。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冬至后第105天禁止生火,吃冷食,即寒食节。
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融合,保留了祭祀、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对嫦娥奔月传说的纪念。
相传,嫦娥为长生不老偷吃仙药,奔月成仙。
每年八月十五月圆之日,嫦娥返回人间与夫君团聚。
后人每逢中秋,便焚香拜月,观赏圆月,共享团圆之乐。
此外,中秋节还有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
这些节日小故事既富有传奇色彩,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数不胜数,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春节: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出现,吞噬村庄的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就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红灯笼,以驱赶年怪兽。
从此,除夕夜成为了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
2. 端午节: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谗言被贬到汨罗江,感到绝望之际,便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救屈原,纷纷划船在江上打鼓、敲锣,吸引鱼虾来吃,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它们吃掉。
同时,也投放粽子配以艾草,以示哀思。
后来,这一传统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3. 中秋节: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嫦娥的美丽女子,因为误食了仙丹,便飞上月球,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嫦娥常常怀念自己的丈夫和人间的亲人,于是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借助月光降临人间,与亲人相聚。
人们为了迎接嫦娥,一般会在庭院或者阳台上摆放月饼和柚子,同时还会赏月、赏桂花等等。
这些传说或来历虽然历史悠久,但至今仍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所以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篇1: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中国民间节日传说故事大全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位名叫许由的老者,他的家乡的山中,住有一种毒虫,每年的九月九日,毒虫会跑出山来伤人。
于是,许由在这一天提醒村民们采摘菊花,并服用酒药,这样就不会被毒虫伤害了。
后来,这一天就成了重阳节,人们都会登高赏菊、喝酒避灾,祝福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2、端午节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他用尽心血为楚国效力。
后来,他因为遭到陷害而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咬食他的身体,楚国百姓纷纷划船撒米,以此来挽救屈原的遗体。
而端午节就是纪念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3、中秋节传说中秋节的传说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十个太阳同时烘烤大地,使得庄稼枯萎,民不聊生。
后来英雄人物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
他也因此得到了王母娘娘的不老不死药。
但他为了不让即将入侵的敌军得到这种药,决定把不老不死药藏起来。
他将这种药放在家中的几个匣子中,交给了他的妻子,嫦娥。
但是后来被他的徒弟发现,于是他临死前把不老不死药吞了下去,便飘飘欲仙般的飞到了月亮,从此开始了月宫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的故事。
这便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传说故事,每个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欢乐之余也能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重阳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传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拜祭。
相传在古代,有个叫做吴王瞿少安的吴王,他的母亲死后非常伤心,于是他便想象出一种'踏青祭祖'的方式来纪念母亲,后来这种方式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的祭祖和扫墓的习俗。
元宵节: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元宵节前一天晚上,玉帝带领了天上的美丽仙女下凡人间。
其中有一位叫做织女的仙女感受到人间的苦难,便留下来和凡间的人共度良宵。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有哪些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节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传统节日往往伴随着各种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历史记忆。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的传说。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据史书记载,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年》的传说。
传说中,有一头凶恶的怪兽名叫“年”,每年除夕夜会出来吃掉人和动物。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开始在除夕夜放鞭炮,贴年红等方式驱赶“年”。
这些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2.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元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
元宵节有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就是《牛郎织女》。
据传说,在这一天,人们可以看到天上的织女和凡间的牛郎相会,但他们的相逢只有短暂的时间。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珍惜。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寄托哀思和缅怀逝去亲人的重要日子。
传说中,清明节的起源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后来因为忠于国家而被贵族排斥,他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他,后来的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划船和踏青的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根据传说,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后来因为忠于国家而被贵族排斥并含冤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这些习俗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和瘟疫。
5.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家庭团圆和感恩的节日。
传说中,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关。
据说,古时候有十个太阳,人们无法忍受高温和旱灾。
后来,神射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被封为王,而仅剩的一个太阳被后羿的妻子嫦娥带走并变成了月亮。
人们为了纪念后羿和嫦娥,每年中秋节都会赏月、吃月饼。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传说和故事。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2020最新归纳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1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相传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
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
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
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自忖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兵。
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诸路神仙也都犯懒不愿意抻头。
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
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
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
灶王爷趁这个时候跟玉帝说搬兵的事,玉帝这时候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
你想他牙被粘住说不出来话呀。
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
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宫里还真有个叫年的。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一.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
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
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
这就是元宵节。
三.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
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
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
“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说完,老人消失在了白烟之中。
强娃和龙华辛苦的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小庙前。
在庙中,他们找到了一把斧子并将其带到深潭旁边。
强娃劈开了山峰,一阵巨大声响过后,水流涌出,一条金龙飞到了空中,下了一场大雨。
人们为了纪念这场“龙雨”,农历二月二日就成了春龙节。
四.清明节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节。
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
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
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
他背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里。
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
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
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
“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
“重耳于是下令烧山。
一场大火烧荒了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死。
重耳十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
各家都要吃寒食。
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
但插柳和清扫祖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五.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这一天,乡下的每家每户都会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为什么人们要吃粽子呢?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在楚国担当重任,在楚战时期以他的功绩为人称道。
背信弃义的君王诽谤他有过失,他被免职了。
不久之后他被流放,过着漂泊的生活。
他因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愤。
农历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罗江投江自杀以唤起人民的热忱。
楚国的人民将米粒抛入江水给屈原献祭。
担心谷粒会被鱼虾吃掉,人们将米包到芦苇叶中并用丝线捆起来。
人们还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绳。
人们在门上插上艾叶,象征击退敌人的刀剑。
六.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
少女们比赛穿针引线来纪念织女。
织女每天为王母娘娘做织布的活计,人间有一位牛郎过着贫苦的生活,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他。
织女爱上了贫穷的牛郎。
她下凡与他成亲。
她为他生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美满。
王母娘娘十分气愤。
她命令天兵天将将织女带回天庭。
一位天将将织女带了回去,牛郎带着儿女骑着老黄牛跟着他。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一根金簪并在天上划了一道线,于是一条奔涌的河流挡在了牛郎前进的路上,隔开了这对夫妇。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们在银河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一天,女孩子们喜欢在织女星旁学习织布。
也是为了庆祝牛郎织女重逢。
七.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
十五。
人们吃月饼,孩子们则买来陶土做的“兔子爷”。
关于中秋有很多传说。
这就是一个。
一位道士对唐明皇说:
“我可以让您升上月宫。
”随后他将自己的手杖抛向天空。
手杖变成了一座大桥。
皇帝登上了桥,随着道士,来到了月宫。
在那里,皇帝看见了捣药的玉兔,和奏乐起舞的仙女们。
他记下了这些美妙的乐曲。
回到人间后,他做了一段曲子并提名为《唐明皇月宫游记》。
八.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在这个节日里留传下来的风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汉朝,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会捕怪的巫师。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的弟子桓景,农历九月九日人间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他会带他去阻止灾难发生。
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诉他将这些带给世人。
乘上仙鹤,桓景去往人间。
他将人们领往高山之巅,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并饮了一口菊花酒。
这样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来了,它急忙赶往已人去楼空的村子。
看到人们都已经聚集在山峰上后,它冲向他们。
但菊花酒的气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却步。
于是桓景用剑杀死了他。
从那时起,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带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九.腊八节是农历的二月八号。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喝腊八粥。
从前有一户家庭,一对老夫妇和一对年轻夫妇,过得很贫苦。
老夫妇不让年轻夫妇做任何活计,怕累着他们。
这对年轻夫妇有吃有穿,一点活也不干,最后什么都不会做。
老夫妇去世了。
这对青年夫妇吃光了所有的食粮又卖掉了他们的房子。
他们除了一间茅草屋以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了,裹着茅草,他们因饥饿和寒冷而发抖。
农历二月八日,他们已精疲力竭。
他们摘了一些茅屋旁的冬麦杆,熬了一锅清汤。
但一阵强风刮过,吹倒了茅屋。
两个年轻人被压死了。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悲惨故事,人们在农历二月八日煮粗粮,人们闲聊这个故事带来的启示,并不再挑食。
十.灶神节农历二月二十三号,孩子们吃年糕,大人们祭灶神爷。
传说从前有一位贪吃的王爷。
他四处寻找美食。
有一天他出宫看看各家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他进了一户人家并索要食物。
他贪婪地吞下了女主人给他的所有甜饼。
然后他要求女主人跟他回皇宫每天帮他做美味的甜饼。
她不同意,王爷就想把她强行带回去。
这一次她很生气,推了他一把,将他拍到了炉灶后的墙上。
她冲他喊:
“既然你这么贪吃,你就吊在这里看别人享受盛宴吧。
”王爷就一直悬在那里。
后来,他变成了灶王爷。
害怕灶王爷说出什么恶毒的话语,每一年,春节前,人们都张贴他的新肖像并供给他年糕。
现在人们已经不贴他的画像了,但孩子们仍然吃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