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417.89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七、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粗略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只有表象的认识,对运动规律认识模糊,且缺乏椭圆的相关知识,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存在一定的障碍。
八、教学过程
九、课后反思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有了直观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空间概念较差,对“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还存在疑惑,反映出的问题较多。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案第一课时经纬网一、经线和纬线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二、经度和纬度1、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用、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2、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南北半球划分——三.经纬网1.用来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也是建立地理事物之间空间位置的一个重要途径。
2.地理方位的判断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方向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方向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③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
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极则相反;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例1、如图一为南半球,问 C在B 的什么方向?图一例2、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3.球面最短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航海和航空的线路设计中经常应用①同一经度上的两点,其劣弧线就是经线②北半球上的两点,劣弧线“向北凸”;南半球上的两点,劣弧线“向南凸”。
③计算:纬度一度:所对应的经线长度为110(千米)经度一度:所对应的纬线长度为110×当地地理纬度的余弦(千米)。
思考题:在野外迷路了,你有哪些确定方向的办法?罗盘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手表定向。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预习案【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叙写】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主预习,仔细阅读教科书和学案,勾画重要的字、词、句,并加以识记。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生成疑难问题或拓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2、难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教材助读】昼夜长短1.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为昼弧与夜弧。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
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的昼长和夜长。
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3.昼长的计算:①昼长 = 昼弧长度(弧度数)÷15°②昼长 =(12-日出时间)×2 或昼长 =(日落时间-12)×2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①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②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极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公转》导学案一、导入引入1. 观察实验:请同砚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地球上,感受地球公转的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地球是如何公转的呢?2. 提出问题: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原理是什么吗?地球公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二、观点诠释1.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盘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公转周期为一年。
2. 地球公转的原理是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地球盘绕太阳做椭圆运动。
3. 地球公转对我们的影响包括季节变化、昼夜交替、时间计算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标: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观察太阳的光线对地球的照射情况。
2. 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小球等。
3. 实验步骤:a. 将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小球代表地球上的物体。
b. 将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小球在不同位置时受到的光线照射情况。
c. 旋转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观察太阳光线对地球的照射情况的变化。
4. 实验结论:地球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季节地球接受太阳光线的照射水平不同。
四、拓展延伸1. 了解地球公转的历史:提及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定律。
2. 探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干系:说明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3. 讨论地球公转对生物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植物发展等。
五、小结反思1. 总结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
2. 反思地球公转是如何影响我们平时生活的。
3. 对地球公转的认识是否有了更新和深化?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公转的知识。
2. 观察太阳在不同季节的高度角变化,思考其与地球公转的干系。
3.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水平如何?3.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必定和改进的地方?。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特点。
2. 掌握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
3. 能够诠释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干系。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日晷的原理。
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公转运动2. 地球公转的特点3. 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4.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干系5. 日晷的原理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引出地球的公转运动。
2. 进修:介绍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地球每天公转一周的规律。
3. 探究:通过实验或模拟,让学生感受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如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干系,诠释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
5.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日晷的原理,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四、导学案设计1. 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盘绕太阳公转,每年公转一周,形成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而且是顺时针方向公转的。
2. 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叫近日点,最遥的时候叫遥日点。
地球的公转轨道倾斜23.5度,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地球公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使得地球各地的气温和光照时间不同。
地球的公转速度和轨道形状也影响了季节的变化。
4.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干系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使得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不同,导致了春夏秋冬的变化。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5. 日晷的原理日晷利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原理,通过太阳光影在刻度盘上的挪动来显示时间。
当太阳光影指向12点时,即为正午。
五、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特点,掌握地球公转的原理和影响,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干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诠释日晷的原理。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应用,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预习案】【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纲要求】能进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掌握四季的划分并理解其含义。
【学习目标叙写】1、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及空间变化。
2、理解这些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3、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划分、分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5分钟:自主预习,认真阅读课本21-24页内容(包括“活动”和“阅读”)。
20分钟:再次阅读课本,完成预习案内容,教师指导。
10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预习案内容,主动生成疑难问题或拓展问题。
【教材助读】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由于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的变化、的变化以及的更替、的划分。
2. 太阳高度指,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是;正午太阳高度指。
正午太阳高度在上最大,为,向南北两侧降低。
3.P22页图1-16中,太阳直射,日期为,节气为。
地球上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4.P22页图1-17中,太阳直射,日期为,节气为。
观察到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5.P22页图1-18中,太阳直射,日期为,节气为。
观察到正午太阳高度在最大,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观察到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6.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长。
7. 上永远昼夜等长,日全球昼夜等长。
8.根据课本P22插图分析一年内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填写下表:二.四季和五带9.南北回归线之间为带,有现象;南北极圈内为带,有现象。
10.地球公转造成地球地区明显的四季变化。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和的季节变化。
11.夏季是的季节;冬季是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季节。
11.在下图中表示五带的划分:【预习自测】1.画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分布图(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夏至冬至春秋分【我的疑问】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探究案】【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纲要求】能进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掌握四季的划分并理解其含义。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会计算昼夜长短; 4.了解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1.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面和黄道面的关系即黄赤交角来表示(如甲图所示)。
请在图中找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填写度数)。
甲图乙图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并且存在 ,由此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移动规律如乙图所示,将图示内容补充完整。
3.黄赤交角与五带、极昼极夜的范围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同时也决定着南北极圈的度数,由此确定了五带的范围。
请在下图中填写五带名称。
春分秋分6 22 冬至倾斜热 北温北寒 南温南寒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1.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2.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①黄赤交角 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
③黄赤交角 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1.下图中GH ⊥PQ ,据此完成(1)~(2)题。
(1)若PQ 为地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图中MN 所示平面上,则角②的度数是( ) A .23.5° B .47° C .66.5° D .不能确定(2)若PQ 为地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图中GH 所示平面上,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 A .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B .全球极昼范围扩大C .春节时北京均温升高D .里约热内卢气温的年际变化增大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 四季五带等于互余 等于昼夜长短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中地理_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第⼀课时)科⽬:地理课型:新授教学时间:课时1执笔者:【学习⽬标】知识⽬标:1.通过预习及反馈,掌握地球公转的⽅向,轨道,速度及周期。
2.理解黄⾚交⾓的含义及影响。
3.通过学画⼆分⼆⾄⽇的光照图,掌握⼀般光照图的读图、析图。
技能⽬标:1.能正确演⽰地球的公转。
2.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意图。
3.能运⽤图⽰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交⾓的形成。
4.能⽤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标:让学⽣树⽴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培养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学习重难点】1. 黄⾚交⾓及带来的影响。
2.画⼆分⼆⾄⽇的光照图。
【教法学法】⽐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主探究学习法等。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20—21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球公转?2.地球公转的⽅向是怎样的?在右图中AB之间画出地球公转⽅向,在A处画出⾃转⽅向。
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4.地球公转的轨道叫什么,是什么形状,太阳的位置在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发⽣变化呢?请在右图中标注近⽇点和远⽇点,并注明时间。
5.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1、⽅向:2、周期:3、速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活动设计⽴意复习前课【复习提问地球⾃转的基本特点】教师提出问题,学⽣复习前课,思考并回答。
通过复习地球⾃转的基本特点,⽤⽐较法加强了地球公转特点的教学效果,提⾼了教学效率。
导⼊【联系现实⽣活,提出问题,导⼊新课】观察⽣活,我们每天的昼长有没有变化?现在的昼长如何变化?正午太阳⾼度冬季和夏季有何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昼长的变化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教师联系实际⽣活提出问题,引导学⽣思考并回答。
联系实际⽣活导⼊新课,让地理知识与实际⽣活联系起来,提⾼学⽣学习的兴趣。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教案教室:郭碧荣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及成因;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推导的过程,并且在往后的学习中学会独立分析某一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问:我们已学完地球的自转,问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
用PPT一一解答讲解回忆。
承转: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日公转。
刚刚我们回忆了地球自转的一些特征和规律,那么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地球的公转)二、新课讲授这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二是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我们先讲第一个方面,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板书)1、地球公转的概念(板书)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以太阳为绕转中心围绕太阳转动。
2、公转的方向(板书)问:第一节我们讲到的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结合第一节讲的八大行星运动特征之同向性来讲。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板书)3、公转的周期(板书)1恒星年(真正周期),1回归年(板书)黑板上画图示意一恒星年是如何得来的,1回归年先按下不表,等讲完二分二至后再回过头来讲。
4、公转的轨道(板书)椭圆轨道,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板书)讲解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日地距离是会改变的,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
那么日地距离会改变,那么日地之间的引力会改变,那么公转的速度也会有大小变化,从而引出下面要讲的公转速度。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徐泓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投影空白表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补充。
参考答案:【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今天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昼夜交替与时差(板书)1.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板书)【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色虚线)。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参考答案:有。
因为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有光照的半球为白天,无光照的半球就是黑夜。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参考答案:没有。
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会有半个球永远是白昼,半个球永远是黑夜,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因此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内(24小时),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合起来为24小时。
但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还有极昼、极夜现象。
【多媒体演示】逐步演示夏至日晨昏线的画法你们能画出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多媒体演示】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的画法【学生练习】在学案中的A图、B图和C图上分别绘出晨昏线。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了解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5.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6. 五带的划分.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地转偏向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2.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讲授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教室里坐着,实际上我们每天移动了八万里。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球在运动、在自转。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新授课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讨论问题(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自转)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明确: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2)地球的自转示意阅读图1.15,根据该图,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想过地球是如何运转的呢?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今天我们就来进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探索这个奇奥的世界。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观点;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和方向;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1.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盘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所以太阳似乎是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所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息变化的。
3.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生物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影响了植物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作息。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影响了气候和气温的变化,从而影响了生物的繁殖和生存。
四、小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观点、周期和方向,以及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转的基础,也是我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条件。
五、练习与思考1. 为什么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2. 为什么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六、拓展延伸1. 了解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 探索地球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3. 钻研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七、课后反思通过今天的进修,你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吗?你觉得地球的运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希望你能继续探索这个奇奥的世界,不息进修和思考。
2010——2011年度高一学年上学期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制定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时间:编号:06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现象、晨昏线、地方时、区时、时区、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太阳高度角。
重点知识: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知识: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及黄赤交角自主学习:一.地球自转1.概念:。
1).方向:。
2).周期:。
3).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2.地理意义(教师讲解)1).意义:①。
②。
③。
2).地方时:3).时区和区时:4).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二.地球公转1.黄赤交角2.概念:。
1).方向:。
2).周期:。
3).速度:。
3.地理意义(教师讲解)1). 四季的产生2). 五带的划分3). 正午太阳高度角互助学习小组讨论:1.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如下图)2.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的日期。
3.推导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
反馈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N116°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2.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A.365天B.30天C.23小时56分D.24小时4.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C.昼夜更替D.昼夜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A.自东向西转B.逆时针转C.顺时针转D.自西向东转6.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B.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7.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界线是( )A.23.5°S和66.5°NB.23.5°S和23.5°NC.66.5°S和66.5°ND.23.5°N和66.5°S8.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A.昼夜B.昼夜更替C.昼夜变化D.昼夜长短的变化9.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A.有无太阳的直射和斜射B.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B.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D.有无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10.我国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白昼最长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1.这一天南极点的太阳高度为A.40° B.20°C.23°26′ D.0°12.下列有关全球昼夜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极昼极夜的范围达最大B.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C.南半球昼长夜短,昼可能渐长D.赤道地区昼夜并不等长二、综合题(经线和纬线)1.读图(1-4),完成下列要求。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学习目标导引二、预习提示1、地球上看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2、欧洲足球锦标赛直播我们为什么要深夜或凌晨才能看到?3、为什么夏天北京白天长过广州,而冬天北京白天又比广州短?三、知识结构线索产生时差,地转偏向力等地球自转赤道平面昼夜长短变化时间变化形成四季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公转黄道平面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纬度变化划分五带四、重难点突破1、通过活动,类比来理解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到户外一个开阔的地方,把自己比作地球,在离自己5米的地方插一根杆当作太阳,在远处找一个标志点作为恒星,自己站立,一只手平举指向杆和远处的标志点成一直线,先假设地球不公转,只有自转,自己原地转一圈代表地球自转一周,请同伴观察——自己的手转了一圈后仍然“同时”指向杆(太阳)和远处标志点(恒星),然后再模拟地球的真实运动即自转的同时公转,自己旋转身体的同时向前走,请同伴观察自己旋转一周后手指向了远处的标志点(恒星),但还没有指向杆(太阳),要继续转多一个角度才能指向杆(太阳),然后请每个同伴自己做一遍,以理解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别。
2、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日照图设问,画图计算来理解、掌握地方时、区时计算,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与日期的关系。
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日照图(1)在图中画出中时区、东一区、西一区、东十二区、西十二区、东八区、并且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当北京时间十月二日九点时,东一区、东十二区、分别是几时?东十二区、西十二区分别是几日几时?(3)地球自转由西十二区转到东十二区,转过了几个时区?由此可见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少 小时,所以,东、西十二区时间 、日期 。
3、读完整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填表,理解巩固地球公转意义的有关知识。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___年=____天____时____分____秒 规律:(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规律:(3.)四季和五带中国传统四季:以_____为起点 四季划分 西方天文四季:以________为起点 五、典例剖析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点名称】【课标内容对照(含选修)】(济南F)关注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版本对照(含选修)】【三维目标】1.(人教J)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
2.(人教J)运用地球运动的道理,解释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地图J)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难点知识】(地图J)本节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图J)本节的难点是:地球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更替。
(学案)本节的重点是:1.(学案)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并能运用理论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3.(学案)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学习时要用“运动”的观点,可借助实验、图像、动画等教学手段理解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最基本是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情况,但不能死记硬背结论。
4.(学案)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常见的日照图有侧视图和俯视图。
判读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根据日照图的经纬网,判断属于何种日照图,如果是俯视图要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第二,确定经纬网的基本特点,了解经线或纬线每隔几度画一条;第三,根据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确定直射点及日期,进而解决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计算时间等问题;第四,熟练掌握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知识的图文转换,这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学考要求】1.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自主学习】二、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1、绕转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2、公转轨道:⑴形状: ___________________⑵太阳位置: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地球位置: _________ 月初位于近日点,__________ 月初位于远日点3、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北极上空看,呈 _____________ 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_________ 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4、周期:1年,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过角度为360 °5、速度:角速度约59' /天,线速度大约为30千米/秒,近日点公转速度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远日点公转速度较_____________(二八黄赤交角1、概念: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__________ °2、地理意义: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⑴纬度变化规律①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从_______________ 日到__________日),北半球 _________ 长夜_______ , 纬度越高,昼越__________ ,夜越 _______ ,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______________ 现象;在南半球则昼________ 夜______ ,纬度越高,昼越 __________ ,夜越_______ ,在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__ 现象。
赤道上各地的全年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当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昼夜状况与上述相反。
⑵季节变化规律: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日,全球昼夜;⑵二至日,各地昼夜长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⑴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 ____________________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______________ 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 __________________ °。
⑵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纬度变化规律a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 _____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 向 _____________ 降低;b、夏至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____ 向 _____________ 降低;c、冬至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____ 向 _____________ 降低;结论:正午太阳高度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大,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低。
②季节变化规律a 、0°〜23.5 ° N之间地区,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___ 日达一年中的最小值;b、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______________ 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_____ 日达一年中的最小值;c、0°〜23.5 ° S之间地区,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 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___ 日达一年中的最小值;d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________________ 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_____ 日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四季更替⑴四季更替的表现: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____________ 纬度地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⑵四季的划分①我国传统四季:以二十四节气中的_____________ 作为四季的起始点,从_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 为春季,以此类推。
②气候四季:在北半球,每年的_______________ 月为春季, ________ 月为夏季,__________ 月为秋季,________ 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
4、五带的形成⑴五带划分的依据:根据各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划分五带。
⑵五带的界线①南北回归线(其度数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南北极圈(其度数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五带的划分①南北回归线之间为__________ 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②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为__________ 带,既无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又无_________________现象。
③极圈以内为_________ 带,有________________ 现象。
【深化探究】探究点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S(一)、昼夜长短的判读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夜,反之昼夜。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⑴哪个半球昼___________ 夜 _____ ;⑵越向该半球高纬,昼越_____________ 夜越短_________ :⑶高纬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极昼现象;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⑴哪个半球昼变_________________ 夜变 ________ :⑵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____________ ;3、任意地点一年中的最大昼长与最小昼长之和为__________________ 小时。
(三)、计算公式夜(四)、利用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分析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渐,极夜由_____ 缩小到 ___________探究点三、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⑴公式1: H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式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 $为当地纬度;S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 ⑵公式2 :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减;若两点分别在南、北半球,纬度差 为两地纬度值相加)规律: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 __________ 。
⑶公式3: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⑴.确定地方时:一天中,某地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该地地方时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 ⑵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日影方向 ________________ 太阳) ① 长短:一天中,正午日影最 _________ ;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 _____________ ;反之越 ________ 。
② 方向:直射点以北地区,12时经线上日影朝 ; 0时经线上(包括北极点)日影朝 。
直射点以南地区,12时经线上日影朝 ; 0时经线上(包括南极点)日影朝 。
⑶楼间距与采光: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 _______________ ;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 ______________ 。
楼房间隔L 的计算:L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H 即当地全年最 _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⑷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角 = ___________⑸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咼度最大差值昼渐,极昼由____ 大到」 __________ 昼最全极昼昼 夜 纬度越高 昼越_ 夜越昼 夜 纬度越高 昼越 夜越B 昼最_____ 内 全极夜昼渐,极昼由_____ 小到 _____________昼渐 极夜由扩大到①热带地区介于 ________ 和 ______ 之间,具体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温带地区是 ___③寒带地区是46° 52 /,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探究点四、光照图的判读内容和步骤⑴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①侧视图,通常是上__________ 下_______ ;②极地俯视图,可根据“北逆南顺”确定极点;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半球,顺时针自转为_____________ 半球。
⑵确定晨昏线(见“晨昏线的判断”)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 A.地方时__________ 时的经线;B.平分____________ 半球的经线。
C.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
D.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经线。
②直射纬线的确定: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B.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C.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昼长长则该直射北半球)。
⑷时间的确定:①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_______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_ 时。
②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时间: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昼半球则经线时间为12 时,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夜半球则经线时间为24 ( 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