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4.doc
- 格式:doc
- 大小:99.10 KB
- 文档页数:3
《战略大决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1.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2.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知道南京吗?南京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城市,南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总统府就是南京市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它见证了历史上南京国民政府的兴亡更替,那么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是如何被推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二、新课学习(一)三大战役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战略大决战吗?战略决战:战略决战是指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使用主力进行决定战争胜负的作战,通常由一系列战役、战斗组成。
其主要目的是歼灭敌方主力,剥夺对方的战争能力,夺取战争的决胜权。
2. 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决战?教师出示材料:从1946年6月到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数据①教师:展示材料:1946年6月、1948年8月,国共双方军队人数的变化。
人民解放军人数从130万上升到280万,国民党军队人数从430万下降到365万。
结论:敌我兵力对比差距缩小。
②教师出示图片介绍解放区和国统区在后方、兵源、士气等方面的显著的不现,从而得出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的背景: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教师补充: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
山东省枣庄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自主学习】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进行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_月):三大战役决战前,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什么?1、辽沈战役:_______年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
参战部队:_______。
意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海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3、平津战役我军的战略部署是什么?此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哪座古都和平解放? 拍摄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时,你们将给观众展示什么样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平津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4、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______年_____月,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______路渡江作战。
2、______月______日,南京解放,标志着_____ ________。
【合作探究】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三大战役:1、学生根据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中原逐鹿”——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战和并用”——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内容分析第18课《战略大决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第二课。
本课讲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解放战争的胜利,上承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内战烽火的点燃及转折,下启新中国的建立,是衔接中国近现代史非常重要的一课内容。
关于本课内容,新课标确定的标准是“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由于前面已有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及战略反攻等相应的解放战争的知识基础,对战略大决战的到来及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等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史料搜集、分析及历史评价和概括等能力,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主及合作学习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及学生学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2)总体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3)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1)从“关注身边历史”导入,到“留下历史痕迹”呼应,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历史并探究和记录历史痕迹的意识,引导树立“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观念。
(2)通过文字、图片及图示等史料展示和战局变化分析等,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提高概括、对比、分析、理解等基本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学会搜集史料以及表达观点、合作学习等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和讨论,认识到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决定因素,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四、教学环节及过程设计(一)【关注身边历史】(导入)出示学生英雄山扫墓(济南战役纪念馆前)的照片,并引导学生联想:还知道哪些纪念济南战役的地点?——出示解放阁图片导入:发生在1948年9月的这场战役不仅解放了我们这座城市,还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第18 课战略大决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战略大决战》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部署和人民群众的踊跃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以后进行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
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二、课程标准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的原因”。
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目标: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电脑等手腕,展示三大战役形势示用意,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进程有直观地熟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熟悉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斗胆略和宏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缘,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熟悉。
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教师: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画面。
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楼顶,扯下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时间是1949年4月。
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原因安在?本课从两边大决战讲起。
(设计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情绪被感染,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讨第一篇章: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教师:全面内战暴发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学生:1946年6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内容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
【关键字】历史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束缚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在束缚战争中,人民束缚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束缚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从而感悟“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最伟大”的道理。
二、课程标准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束缚;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束缚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束缚等基本史实;通过对束缚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束缚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课件,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束缚。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束缚军束缚南京。
难点:束缚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五、教学过程第一篇:未雨绸缪——劣势转优势(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束缚区2、人民束缚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大决战(二)教师引领自主探究第二篇:三胜敌军、灭其主力——三大战役展示:《三大战役形势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三大战役的地理位置有个整体的认识)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展示:阅读材料及课本93页《三大战役形势图〉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材料一:东北野战军拥有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及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团约70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百万,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上海市淮海路》、《徐州市淮海医院》、《淮海公园》、《淮海中学》图片,并抛出问题:这些地名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淮海”二字。
来自于什么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那么除此之外,三大战役还有哪些战役呢?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读教材共同探究第一篇三大战役——主力决战三战三捷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出示《国共力量对比表》。
并提问: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由430万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国民党主力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第一捷、辽沈战役——决战东北关门打狗出示材料:材料一:到1948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军在东北的正规军有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第18课战略大决战附: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渡江战役的胜利和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
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
●○教学与方法教法:讲述法、谈话法。
学法:讨论与探究。
●○教学资料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录像带或VCD光盘:故事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风雨下钟山》。
投影片地图、图片(或电脑课件):《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格》《渡江战役示意图》《三大战役空白表格》《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格》。
●○板书设计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①主力决战的时机和条件②三大战役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①渡江战役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全面内战爆发于什么时间?以什么为标志?②全面内战爆发后,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怎样的?这种战略态势是何时转变的?其标志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导入新课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悍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
由于党中央战略方针的正确,解放军官兵机动灵活的英勇作战,加之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敌人的进攻便被粉碎。
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1、完成三大战役简表,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史实,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2、掌握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讨论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毛泽东等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
2.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教学难点: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2)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的?(3)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是什么事件?教师讲述: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认为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略大决战,看人民解放军是如何一步一步直捣蒋介石老巢的。
2.学生阅读第18课课文。
3.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卡自学内容,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或适时点拨,或为下面的讲解分析做好准备。
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交流自学成果,教师作针对性点拨精讲,或矫正或补充,引导学生达标。
(1)找出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背景是什么?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
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2)阅读课文及相关地图,完成表格,掌握三大战役的概况和意义:平津战役历史解放军北解放、2余人(意义)(3)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国民党军队到长江北岸,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完成填空,掌握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史实:①发动: 1949年 4 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分 3 路渡江作战。
②结果: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4月23日, 南京解放,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