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两角
- 格式:ppt
- 大小:361.50 KB
- 文档页数:21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用两角〔教学目标〕1.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AS ﹑ASA )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 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3的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新课引入: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 ﹑SAS )的区别与联系:SSS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的判定方法1)SAS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的判定方法2)从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 )及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AS )的区别与联系来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体会事物间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关系。
提出问题:观察两副三角尺,其中同样角度(300与600,或450与450)的两个三角尺大小可能不同,但它们看起来是相似的。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它们一定相似吗?延伸问题:作∆ABC 与∆A 1B 1C 1,使得∠A=∠A 1,∠B=∠B 1,这时它们的第三角满足∠C=∠C 1吗?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计算11ABA B ﹑11BC B C ﹑11ACA C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角满足通过观察同样角度的两副三角尺,可以发现:两个三角尺大小可能不同,但它们的形状相同。
学生从实物的比较中容易直观地得到: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它们很可能相似。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69导学案 第___周第___课时 课题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聂端英 备课组审核徐其良 张金丽 郝伟艳 级部审核 常明友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同学们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同学们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新知链接1.复习提问:(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 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 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带领同学们画图探究;(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引领同学们探求证明方法.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 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让同学们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二、合作探究例1(教材P46例1)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 B'C'A'A B C例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CD ,AB=6,BC=4,AC=5,CD=217,求AD 的长. 解:三、课堂练习1.如果在△ABC 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2.如图,△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求证:△ABC ∽△DEF .3.已知:如图,P 为△ABC 中线AD 上的一点,且BD 2=PD •AD ,求证:△ADC ∽△CDP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自主学习: 合作与交流: 书写: 综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第4课时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并能用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重点)2.会运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与同伴合作,一人画△ABC,另一人画△A′B′C′,使得∠A和∠A′都等于给定的∠α,∠B和∠B′都等于给定的∠β,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与∠C′相等吗?对应边的比ABA′B′,ACA′C′,BCB′C′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和同学们交流.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如图,在等边△ABC中,D为BC边上一点,E为AB边上一点,且∠ADE =60°.(1)求证:△ABD∽△DCE;(2)若BD=3,CE=2,求△ABC的边长.解析:(1)由题有∠B=∠C=60°,利用三角形外角的知识得出∠BAD=∠CDE,即可证明△ABD∽△DCE;(2)根据△ABD∽△DCE,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ABC的边长.(1)证明:在△ABD中,∠ADC=∠B+∠BAD,又∠ADC=∠ADE+∠EDC,而∠B=∠ADE=60°,∴∠BAD=∠CDE.在△ABD和△DCE中,∠BAD=∠CDE,∠B =∠C=60°,∴△ABD∽△DCE;(2)解:设AB=x,则DC=x-3,由△ABD∽△DCE,∴ABDC=BDDE,∴xx-3=32,∴x=9.即等边△ABC的边长为9.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利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知识得出角相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类型二】添加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如图,在△ABC中,D为AB边上的一点,要使△ABC∽△AED成立,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为____________.解析:∵∠ABC=∠AED,∠A=∠A,∴△ABC∽△AED,故添加条件∠ABC=∠AED即可求得△ABC∽△AED.同理可得∠ADE=∠C或∠AED=∠B或ADAC=可以得出△ABC∽△AED.故答案为∠ADE=∠C或∠AED=∠B或ADAC=AEAB.方法总结: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三】相似三角形与圆的综合应用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CD⊥AB于点D,交AE于点G,弦E 交AB 于点F ,求证:AC 2=AG ·AE .解析:延长CG ,交⊙O 于点M ,连接AM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证明∠ACG =∠E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证明△CAG ∽△EAC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出结论.证明:延长CG ,交⊙O 于点M ,连接AM ,∵AB ⊥CM ,∴AC ︵=AM ︵,∴∠ACG =∠E ,又∵∠CAG =∠EAC ,∴△CAG ∽△EAC ,∴AC AE =AG AC,∴AC 2=AG ·AE .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与圆的知识综合时,往往要用到圆的一些性质寻角的等量关系证明三角形相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四】 相似三角形与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如图,在▱ABCD 中,过点B 作BE ⊥CD ,垂足为E ,连接AE ,F 为AE上一点,且∠BFE =∠C .若AB =8,BE =6,AD =7,求BF 的长.解析:可通过证明∠BAF =∠AED ,∠AFB =∠D ,证得△ABF ∽△EAD ,可得出关于AB ,AE ,AD ,BF 的比例关系.已知AD ,AB 的长,只需求出AE 的长即可.可在直角三角形ABE 中用勾股定理求出AE 的长,进而求出BF 的长.解: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CD ,∴∠BAF =∠AED .∵∠AFB +∠BFE =180°,∠D +∠C =180°,∠BFE =∠C ,∴∠AFB =∠D ,∴△ABF ∽△EAD .∵BE ⊥CD ,AB ∥CD ,∴BE ⊥AB ,∴∠ABE =90°,∴AE =AB 2+BE 2=82+62=10.∵△ABF ∽△EAD ,∴BF AD =AB AE ,∴BF 7=810,∴BF =5.6.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与四边形知识综合时,往往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寻找角的等量关系证明三角形相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五】 相似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如图,在△ABC 中,∠C =90°,BC =5m ,AB =10m.M 点在线段CA 上,从C 向A 运动,速度为1m/s ;同时N 点在线段AB 上,从A 向B 运动,速度为2m/s.运动时间为t s.(1)当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为6m2?(2)当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解析:(1)作NH ⊥AC 于H ,证得△ANH ∽△ABC ,从而得到比例式,然后用t 表示出NH ,根据△AMN 的面积为6m2,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得t 值即可;(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得到有关t 的二次函数求最值即可.解:(1)在Rt △ABC 中,∵AB 2=BC 2+AC 2,∴AC =53m.如图,作NH ⊥AC 于H ,∴∠NHA =∠C =90°,∵∠A 是公共角,∴△NHA ∽△BCA ,∴AN AB =NH BC ,即2t 10=NH5,∴NH =t ,∴S △AMN = 12t (53-t )=6,解得t 1=3,t 2=43(舍去),故当t 为3秒时,△AMN 的面积为6m2.(2)S △AMN =12t (53-t )=-12(t 2-53t +754)+752=-12(t -532)2+752,∴当t =532时,S 最大值=752m2.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证得的相似三角形得到比例式,从而解决问题.三、板书设计 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应用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学法的突破,教学时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素材积累】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内容解析全等是相似中放缩比例为1的特殊情形,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类比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SSS”“SAS”方法,发现并提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单方法.在探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度量,发现结论成立,再通过作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把证明相似的问题转化为证明所作三角形与△ABC全等的问题.“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法与前一个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类似,再次体现了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2)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理解两个判定定理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能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两个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教科书作了一个中介三角形,使之与要证的三角形相似,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和已知条件证明“中介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这种转化的方法学生往往难以想到.其中通过线段的比相等证明线段相等,不同于以往常用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也会给定理的证明带来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明.四、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引入,类比猜想问题1 (1)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便的判定方法?(2)全等是相似比为1的特殊情形.如图1,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判定△ABC 与△A'B'C'相似,是否有简便的判定方法?你有什么猜想?师生活动:问题(1)由学生口答.问题(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对“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是否正确存在疑问,可存疑,留在下一节课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判断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指出本节课先研究“三边”和“两边及其夹角”的情形.设计意图:通过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猜想出两三角形相似的简单判定方法,从而引出下一步要探究的问题.2.画图探究,初步感知问题2 在△ABC 与△A'B'C'中,如果满足B A AB ''=C B BC ''=C A AC''=k ,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生活动:(1)画图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任意画△ABC ,取一个便于操作的k 值(如21,2等),得到△A'B'C'的三边长,再作出△A'B'C'.指导学生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比较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对k 取任意值的情况进行演示,让学生归纳发现的结论.并说明k =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并与他人交流探讨,感受探索过程.k 取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取其他值时,两个三角形相似,进一步感受相似与全等的紧密联系.《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结论.ABCA 'B 'C '图13.构造中介,证明定理问题3 怎样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师生活动:(1)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交流讨论.(2)当学生感到无处入手时,教师用学生剪出的△ABC 与△A'B'C'的纸片为模型,用较小的△ABC 放置于较大△A'B'C'的上(学生取的k 值不同,可能会出现两种图形,但证明的本质是相同的),点A 与点A'重合,点B 在边A'B'上,记为点D ,将点C 在A'C'上的位置记为点E .教师追问1:B'C'与DE 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直观发现B'C'∥DE .教师追问2:由B'C'与DE 的位置关系可得到△A'DE 与△A'B'C'相似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到△A'DE 与△A'B'C'相似.教师追问3:我们先构造了一个与△ABC 全等的中介△A'DE ,得到△A'DE ∽△A'B'C',然后可得△ABC ∽△A'B'C'.这为我们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提供了一个思路:能否在△A'B'C'上作一个与△A'B'C'相似的△A'DE ,再证明它与△ABC 全等呢?如何作?师生活动:(1)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不同作法,并请学生说明△A'DE 与 △ABC 全等的原因.(2)由学生整理出证明思路,教师板书,从而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DE ∥B'C',证明△A'DE ∽△A'B'C',从而把证明“△ABC 与△A'B'C'相似”的问题转化为证明△ABC ≌△A'DE 的问题.4.类比实验,自主探究问题4 全等三角形有“SAS ”的判定方法,类似地,△ABC 和△A'B'C'中,如果满足B A AB''=C A AC''=k ,且∠A =∠A',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生活动:(1)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对k 取任意值的情况进行演示,看△ABC 和△A'B'C'的另一组对应边的比是否为k ,另两组对应角是否相等.问:图中的△ABC 与△A'B'C'相似吗?为什么?学生提出猜想的结论.(2)学生模仿上一个定理的证明,讨论问题4的证明思路,在课后完成证明过程. (3)师生小结判定定理二的内容.并追问:对于△ABC 和△A'B'C',如果B A AB ''=C B BC'',且∠B =∠B',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果将∠B =∠B'换成∠C =∠C',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让学生试着画画看,找出反例即可.设计意图:学生有前面探究活动的经验,教师提出问题后,利用《几何画板》辅助,学生容易获取初步结论,而且仿照上一个定理的证明,容易得到这个命题的证明思路.最后,学生通过考虑“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形,加强对三角形相似条件的理解与记忆.5.运用结论,解决问题例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和△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B =4 cm ,BC =6 cm ,AC =8 cm , A'B'=12 cm ,B'C'=18 cm ,A'C'=24 cm . (2)∠B =120°,AB =7 cm ,AC =14 cm , ∠A'=120°,A'B'=3 cm ,A'C'=6 cm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从题干的条件中是否可能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第(2)题中的角是不是已知两边的夹角.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从现有条件中得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6.变式训练,巩固提高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求出x 和y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答题,写出相应的解答过程,然后互评.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7.回顾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你学到了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你认为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思路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思路. 8.布置作业A BDE C y ° x 4530 54 36 46°20 图2152025402745图11.教科书第34页练习第1,3题. 2.教科书第42页习题27.2第2(1),3题.3.证明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六、目标检测设计1.下列条件中可以判定△ABC ∽△C B A '''的是( ). A .AC AB =''''C A B A B .AC AB =''''C A B A ,∠B =∠B' C .B A AB ''=''C A AC =C B BC''D .''B A AB =''C A AC设计意图:考查对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的条件特征的理解. 2.如图,已知△ABC ,则下列四个三角形中,与△ABC 相似的是( ).设计意图:考查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应用. 3.在△ABC 和△A'B'C'中,AB =6,BC =8,AC =5,A'B'=3,B'C'=4,则当A'C'=______时,△ABC ∽△A'B'C'.设计意图:考查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 (0,2),如果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与点A 不重合),当点C 的坐标为 时,△BOC 与△AOB 相似.设计意图: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考查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P 是BC 上的一点,BP =3PC ,点Q 是CD 中点,求证:△ADQ ∽△QCP .ABCDQP (第5题)A B C 555 555 55 56675° 75°30° 40° A B CD(第4题)设计意图:结合勾股定理,考查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3.难点的突破方法(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48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让学生说出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题的学习,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打基础.四、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如(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4)教材P48的探究3 .五、例题讲解例1(教材P48例2).分析:要证PA?PB=PC?PD,需要证,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证明:略(见教材P48例2).例2 (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分析:要求的是线段DF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AD、AE和DF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和△AFD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略(DF=).六、课堂练习1.教材P49的练习1、2.2.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七、课后练习1.已知:△ABC 的高AD、BE交于点F.求证:.2.已知:BE是△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CD是△ABC的高.(1)求证:AC?BC=BE?CD;(2)若CD=6,AD=3,BD=8,求⊙O的直径BE的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2.1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九年级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为后续几何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启发、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讲练结合法: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详细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2.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3.板书设计:设计清晰易懂的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建筑设计、电路图等,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实例中的三角形相似?2.呈现(10分钟)–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呈现一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相似;–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判断。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27.2 相似三角形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及运用.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刻度尺、量角器、三角板.学生:刻度尺、量角器、三角板.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教师提出问题: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通过证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外,还有判定的简便方法(SSS 、SAS 、ASA 、AAS ).类似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是不是也存在简便的判定方法呢?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SS 方法,我们能不能通过三边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二)探索新知知识点1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三角形相似教师问: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出示课件4)学生答:1.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教师问:还有没有其他简单的判断方法呢?如图,在△ABC 与△,如果满足A'B'B'C'A'C'AB BC AC==,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出示课件5)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测量得到∠A=∠A′,∠B=∠B′,∠C=∠C′,又因为两个三角形的边对应成比例,所以△ABC∽△A′B′C′.教师问: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出示课件7: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B′:AB=A′C′:AC=B′C′:BC.求证:△ABC∽△A′B′C′.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在△ABC的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 ∥BC交AC于点E.∴AD:AB=AE:AC=DE:BC,△ADE∽△ABC.∵AD=A′B′,∴AD:AB=A′B′:AB.又∵A′B′:AB=B′C′:BC=C′A′:CA,∴DE:BC=B′C′:BC,EA:CA=C′A′:CA.因此DE=B′C′,EA=C′A′.∴△ADE≌△A′B′C′.∴△A ′B ′C ′∽△ABC.师生共同归纳:由此我们得到利用三边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出示课件8)符号语言:在△ABC 与△中,∵ ∴△ABC ∽△教师问:在用三边的比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如何寻找对应边?(出示课件9)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利用三边的比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先将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分别计算它们对应边的比,最后由比值是否相等来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考点1 利用三边成比例判断三角形相似例 已知AB=4cm ,BC=6cm ,AC=8 cm ,A ′B ′=12cm ,B ′C ′=18 cm ,A ′C ′=24cm ,试说明△ABC ∽△A ′B ′C ′.(出示课件10)学生独立思考后,一生板演,教师订正并强调解题书写格式. 解:∵41123==''AB ,A B 81243==AC ,A'C'61183==''BC ,B C'''C B A ''''''C A AC C B BC B A AB =='''C B A∴∴△ABC∽△A′B′C′.教师强调: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之一:如果题中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算出三条对应边的比值,看是否相等,计算时最大边与最大边对应,最短边与最短边对应.(出示课件11)出示课件12,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考点2 判断三角形相似例如图,在Rt△ABC 与 Rt△A′B′C′中,∠C=∠C′=90°,且12A'B'A'C'.AB AC==求证:△A′B′C′∽△ABC.(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证明:由已知条件得AB=2A′B′,AC=2A′C′,∴BC2=AB2-AC2=(2A′B′)2-(2A′C′)2=4A′B′2-4A′C′2 =4(A′B′2-A′C′2)=4B′C′2=(2B′C′)2.∴ BC=2B′C′,''1''''.2B C A B A CBC AB AC===∴△A′B′C′∽△ABC.出示课件14,学生独立思考后一生板演,教师订正.考点3 利用三角形相似说明角相等''''''CAACCBBCBAAB==例 如图已知:.AB BC AC AD DE AE==试说明:∠BAD=∠CAE.(出示课件15)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解:∵AB BC AC AD DE AE==, ∴ΔABC ∽ΔADE.∴∠BAC=∠DAE.∴∠BAC -∠DAC=∠DAE -∠DAC ,即∠BAD=∠CAE.出示课件16,学生独立思考后一生板演,教师订正.(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7-23)引导学生练习课件17-23相关题目,约用时15分钟(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4)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吗?(引导学生思考答复)师生一起提炼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能:1.三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三边的比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先将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分别计算它们对应边的比,最后由比值是否相等来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7.2.1第3课时)的相关内容.知道利用两边及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七、课后作业教材第34页练习第1⑵,2⑴,3题.八、板书设计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例题九、教学反思因为本课时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先猜想出命题,然后证明猜想的命题是否正确.课堂上教师主要还是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去证明命题.在本节课中要放手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太和五中张素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二)过程与方法会运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2、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1.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如何判断两三角形是否相似?1.定义法:两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二)、问题引入 类比猜想 问题1:(1)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单的判定方法?(2)全等是相似比为 1 的特殊情形.如图,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判定△ABC 与△A ′B ′C ′相似,是否有简单的判定方法?你有什么猜想?猜想: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AS 方法,我们能不能通过两边及其夹角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三)、类比实验 自主探究问题2:全等三角形有“SAS ”的判定方法.类似地,△ABC 和△A ′B ′C ′中,如果11AB A B =11ACA C =k ,且∠A =∠A ',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探究1: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与∆A 1B 1C 1,使∠A=∠A 1,11AB A B 和11ACA C ABCA 1B 1C 1都等于给定的值k ,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 和B 1C 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 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 与∠B 1,∠C 与∠C 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 和B 1C 1的比都等于k ,另外两组对应角∠B=∠B 1,∠C=∠C 1。
第二十七章 相似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方法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方法2: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方法3: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方法4:?学习目标1. 探索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 掌握利用两角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重点、难点)3. 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并能进行相关计算.新课导入观察直角三角尺,其内外轮廓构成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你是怎么判定的?推进新课知识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和SAS的判定方法类似地得到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那么能否同样地由三角形全等的ASA或AAS类比得到相应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呢?在△ABC 与△A'B'C'中,如果满足∠B=∠B',∠C=∠C',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A'B'C'BAC猜想:△ABC∽△A'B'C'如何证明证明:在A'B'上截取A'D=AB,过D作DE∥B'C'交A'C'于点E,∵DE∥B'C',∴△A'DE∽△A'B'C'又∵∠A=∠A'∠B=∠B',DE∥B'C',AB=A'D∴∠A'DE=∠B'=∠B∴△ABC≌△A'DE∴△ABC∽△A'B'C一般地,我们有利用两组角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理.∠A =∠A'∠B =∠B'△ABC ∽△A'B'C'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3:练习1.如图,当时,△ABC∽△AED(填写一个条件).∠ADE=∠C(答案不唯一)2.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呢?证明你的结论.解:(1)相似(2)相似都符合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例如图,Rt△ABC中,∠C=90°,AB=10,AC=8,E是AC上一点,AE=5,ED⊥AB,垂足为D,求AD的长.解:∵ED⊥AB,∴∠EDA=90°又∵∠C=90°,∠A=∠A,∴△AED∽△ABC.∴∴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个锐角相等,或两组直角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知识点2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思考我们知道,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用“HL”来判定,那么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90°,∠C'=90°,,求证Rt△ABC∽ Rt△A'B'C'.分析:要证Rt△ABC∽ Rt△A'B'C'.可设法证若设则只需证证明:设,则AB=kA'B',AC=kA'C'由勾股定理得∴∴∴Rt△ABC∽ Rt△A'B'C'.练习1.如图,在Rt△ABC中,∠C=90°,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1)△ACD∽△ABC;(2)△CBD∽△ABC.证明:(1)∵CD⊥AB,∴∠ADC=90°.∴∠ADC=∠ACB,在△ACD和△ABC中,∵∠A=∠A,∠ADC=∠ACB,∴△ACD∽△ABC.(2)∵CD⊥AB,∴∠CDB=90°. ∴∠ACB=∠CDB.在△CBD和△ABC中,∵∠B=∠B,∠CDB=∠ACB,∴△CBD∽△ABC.2.如图△ABC中,AB=AC,∠A=36°,∠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求证:△ABC∽△BDC.证明:∵AB=AC,∠A=36°, BD平分∠ABC,∴∠ABD=∠DBC=36°,∴∠A=∠DBC.在△ABC和△BDC中,∠A=∠DBC,∠C=∠C.∴△ABC∽△BDC.3.如图,AD 是Rt△ABC 的斜边上的高. 若AB =4 cm ,BC =10 cm ,求BD 的长.解:∵AD ⊥BC ,∠BAC =90°,∴∠ADB =∠CAB .∴△ABD ∽△CBA ,即 ,BD =1.6(cm).∴综合应用4.如图,△ABC中,D在线段BC上,∠BAC=∠ADC,AC=8,BC=16.(1)求证:△ABC∽△DAC;(2)求CD的长.(1)证明:∵∠BAC=∠ADC,∠C=∠C,∴△ABC∽△DAC.(2)解:∵△ABC∽△DAC,∴,即∴CD=4.课堂小结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个锐角相等,或两组直角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小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方法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方法2: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方法3: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方法4:两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