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规律图
- 格式:ppt
- 大小:224.50 KB
- 文档页数:15
水稻分蘖消长规律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了解水稻分蘖消长规律对于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分蘖初期水稻种子发芽后,第一叶片伸长,初级分蘖开始生长。
随着植株的发育,水稻初期生长迅速,主茎上的分蘖也同时开始生长。
一般来说,水稻一株可分蘖4-6个左右。
当水稻生长到2-3叶期时,次生分蘖就开始发展。
一般情况下,每个主茎上会长出2-3个次生分蘖,而每个次生分蘖会生长出1-2个三级分蘖。
在这个时期,由于种植条件和品种的不同,有些水稻可能会分蘖更多。
在水稻分蘖后期,新分蘖的生长受到限制,同时还会出现早期分蘖断裂的现象。
此时,水稻开始抽穗,而新产生的分蘖则会逐渐停止生长。
分蘖逐渐达到稳定状态,数量也不会再增加。
二、分蘖高产的栽培技术1. 适当的密植适当密植可以有效促进分蘖,提高水稻产量。
在不同的地区和种植条件下,在确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利用不同的密度来提高水稻的株密度。
一般来说,适宜的栽植密度是:早熟品种20,000-25,000株/亩、中晚熟品种17,000-20,000株/亩。
2. 合理的施肥充足的营养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分蘖,并且对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
应定期施肥,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来选择不同的肥料类型。
在生长快速的时期,应该给予综合营养肥,而在成熟期应使用钾肥、有机肥等营养元素。
3. 确定适宜的种植时间适宜的种植时间对于促进水稻分蘖、成熟和高产有关键作用。
在不同的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时间和适宜的品种种植。
一般情况下,早季水稻应在4-5月份种植,晚季水稻应在7-8月份种植。
4. 控制灌水量灌水是控制水稻分蘖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遵循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不能盲目使用水资源。
在灌溉过程中,应根据土壤墒情、水源和气象条件控制灌水量,避免出现过度灌溉或缺水现象。
总之,水稻分蘖消长规律对于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合理地利用以上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证水稻分蘖的巨大潜力被充分挖掘,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水稻叶龄模式水稻不同品种的主茎叶数比较稳定,每片叶称为一个叶龄,叶与其他器官有同伸关系,因此用叶龄做指标掌握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和长势长相,比较简便而准确。
运用叶龄模式进行计划栽培,要先知道所种品种的主茎叶龄数。
1、伸长节间数=主茎总叶片数÷31.1叶品种伸长节间数=11÷3=3.7 即4个伸长节间为主,少部分有3个伸长节间1.2叶品种伸长节间数=12÷3=4 即4个伸长节间。
1.3叶品种伸长节间数=13÷3=4.3 即4个伸长节间为主,少部分有5个伸长节间。
2、出叶与分蘖:分蘖盛蘖叶位=主茎总叶数÷212叶品种的分蘖盛蘖叶位=12÷2=6 即6叶为盛蘖叶位3、有效分蘖临界叶位:有效分蘖临界叶位=主茎总叶数-伸长节间数12叶品种的有效分蘖临界叶位=12-4=8 即8叶为有效分蘖临界叶位4、功能叶:N-2叶为功能叶例6叶出生:6-2=4 即4叶为6叶的功能叶5、出叶与内部心叶分化生长的关系:按同伸规律,N叶尖露出=N叶叶鞘伸长=N+1叶叶片伸长=N+2叶组织分化=N+3叶组织分化开始=N+4叶原基分化。
如5叶露出,5叶叶鞘伸长,6叶叶片伸长,7叶组织分化,8叶组织分化开始,9叶原基分化。
由叶原基分化到露尖长出,经过4个叶龄期,某叶露尖长出,其内部还包有3个幼叶和1个叶的原基。
6、出叶与根系的生长,有其同伸关系。
N叶伸出,N节根原基分化≈N-1~N-2节根原基发育≈N-3节根发根≈N-4节根长一次分枝根≈N-5节根长二次分枝根。
这种关系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因条件有早发和迟发情。
各节位发根数量、长度和粗度,随节位上升有所增加,因条件而有变化。
分蘖的出根规律与主茎相同,所以根数激增期比分蘖激增期晚15~20天。
根系生长所需的无机营养,由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有机营养必须从地上部茎叶中供给,地上部有机营养不足,就难以长出好的根系。
不同节位的根系,对产量形成的作用不同,下层根(移栽后到幼穗分化前出生的根系),是分蘖期的功能根系,到抽穗占总根数的41.2%。
第4章 水稻第一节 概述(0.5学时)一、水稻的国民经济意义1、水稻是世界第二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我国水稻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3%,次于印度而居第二位。
单产338.5kg,总产16642万吨,占44%,均为世界第一。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我国2/3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2、稻米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含量略低于玉米,但稻米中易消化吸收的养分居主要禾谷类作物之首。
稻米蛋白质的生物价较高,赖氨酸含量高达4%,远高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
3、稻米还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尤其一些名、特、优品种,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如天津小站稻,一度以产量高、米质好而驰名中外。
4、稻米还是重要的加工、酿造业的原料,稻草、稻糠等副产品可作为饲料、造纸原料和大棚保温材料及食用菌培养基(稻壳)。
二、水稻的分布及种稻条件1、分布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丁颖将全国水稻产区划分为六个稻作带,后来中国水稻研究所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六个稻作带即华南双季稻作带、华中单双季稻作带、西南高原单双季稻作带、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带、华北单季稻作带、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
各稻区播种面积分布不均,91%分布在南方。
北方稻区包括华北、东北、西北三个稻作带,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9%。
天津市属华北单季稻作带,本区平原面积占土地面积3/4强,有利于发展水稻。
本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140~200天(天津<170天),稻作期间平均气温19~23℃,≥10℃积温3500~4500℃,日照时数1200~1600小时,总降水量400~800mm,光照条件较好,水稻生产潜力较大。
主要问题是春旱与后期低温(<17℃延迟性低温冷害)。
2、 种稻条件2.1种稻的水量条件:种稻需要大量水分,水量多少是种稻的首要条件。
所谓水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稻田本身的需水量,二是天然的降水量,二者共同决定能否种稻。
水稻生长期间,叶面蒸腾、株间蒸发和地下渗漏的水量合称稻田的需水量。
水稻分蘖规律一、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分蘖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深入研究水稻分蘖规律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什么是分蘖?分蘖是指主茎在生长过程中侧枝的形成和发育。
在生长初期,主茎会逐渐伸长,并且侧枝也会随之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侧枝会逐渐发育成为新的茎干,并且继续向外伸展。
三、水稻分蘖规律1. 生理基础水稻分蘖是由植物激素调控的。
其中,赤霉素和玉米素是两种最为关键的激素。
赤霉素可以促进主茎生长和抑制侧枝生长,而玉米素则可以促进侧枝生长。
2. 影响因素(1)光照条件:充足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主茎生长,抑制侧枝生长。
(2)温度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水稻分蘖。
一般来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稻分蘖。
(3)植株密度:植株密度越大,水稻分蘖就越少;植株密度越小,水稻分蘖就越多。
(4)土壤养分:充足的土壤养分可以促进水稻分蘖。
3. 分蘖类型(1)单行穗型:主茎上只有一个穗子,没有侧枝。
(2)低分蘖型:主茎上只有一个穗子,并且有少量的侧枝。
(3)中等分蘖型:主茎上有一个穗子,并且有较多的侧枝。
(4)高分蘖型:主茎上有一个或者多个穗子,并且有很多的侧枝。
四、水稻分蘖调控技术1.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赤霉素和玉米素等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调控水稻的分蘖。
通过喷洒叶面肥或者浸种处理来实现对水稻的调控。
2. 适宜的种植密度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水稻分蘖。
一般来说,每亩种植量在90-120kg之间比较合适。
3. 适宜的施肥量充足的土壤养分可以促进水稻分蘖。
在施肥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度施肥,以免影响水稻分蘖。
4. 光照控制通过遮荫或者增加光照等方式来控制光照条件,以达到调节水稻分蘖的目的。
五、结论水稻分蘖是由植物激素调控的。
在生长过程中,光照条件、温度条件、植株密度和土壤养分等因素都会影响水稻分蘖。
通过使用生长调节剂、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以及控制光照等方式可以有效地调控水稻分蘖。
什么是水稻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水稻种子萌发进程分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植物产生的分枝,一般有多少分蘖,是从接近地面的数量来算的。
分蘖也有级别之分,比如一级分蘖、二级分蘖,如果生长条件好的话,一些植物会出现第三分蘖、第四分蘖。
以种植水稻来说,在分蘖上面,大家讨论得最多的不是分蘖的多少问题,而是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的问题。
那到底什么是无效分蘖?什么是有效分蘖呢?肥料湘军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
水稻分蘖的发生与生长1、水稻分蘖的发生规律水稻的主茎般有11-18个节,基部每个节都能长出一张叶,每一片叶的叶腋间都有一个分蘖芽。
以后随着主茎叶片数的增加,新的分蘖不断产生。
同时,当每个分蘖本身长出第3片叶时,就在分蘖芽鞘上长出分蘖芽鞘分蘖。
凡是由主茎上直接出生的分蘖,称为一次分蘖,由一次分蘖上出生的分蘖称为二次分蘖,依次类推。
2、水稻叶蘖同伸规律当某一叶开始出生时,其下位第三叶的叶位节上的分蘖与此同时生长。
如某叶以N表示,则N-3的叶位节开始出现分蘖。
例如,当主茎第5叶出生时,在第二叶位节上的分蘖芽开始长成分蘖。
分蘖再产生次一级分蘖,其发生规律也完全相同。
所以,只要条件适宜,某一主茎叶出现,必有若干分蘖与它同期出现,这些分蘖叫做该主茎叶片的同伸分蘖。
例如当主茎第9叶出生时,第6叶节上长出一个一次分蘖,在第3叶节位上长出一个二次分蘖。
由于这两个分蘖同时伸出,所以叫分蘖的同伸关系。
叶蘖以及分蘖之间的同伸关系,都是分蘖发生的内在规律,但是这个规律能否实现,与肥水、密度、气候、土质等外界条件关系密切,如果某个分蘖发生时,环境条件不适宜,这个节位的分蘖就不再发生。
因此,生产上要掌握好时期及时促进。
另外,根据主茎新出叶的叶位,可以推测分蘖发生的早迟和节位高低,作为预测分集是否有效和分蘖穗大小以及制种上的花期早期预测参考等。
3、影响分蘖发生的内外因素水稻分蘖发生早迟与多少,除与品种的分蘖特性有关外,还受到内部因素与外界条件的影响。
水稻分蘖力强中弱的划分
水稻分蘖力是指水稻植株产生侧蘖的能力,通常根据水稻植株产生侧蘖的数量和速度来划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
首先,我们来看强分蘖力的水稻。
强分蘖力的水稻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多个侧蘖,这些侧蘖生长旺盛,数量多,使得水稻植株形成较为茂密的株型。
这种类型的水稻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如果不及时进行管理,容易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影响产量和品质。
其次,中分蘖力的水稻植株产生侧蘖数量适中,生长势较为平衡,这种类型的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植株的生长平衡,不会出现过于密集的茂密株型,也不会出现过于疏松的瘦弱株型。
这种类型的水稻在一般的管理下,容易实现较为稳定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弱分蘖力的水稻植株产生侧蘖数量较少,生长势较为瘦弱,这种类型的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往往形成较为疏松的株型,植株间的竞争较小,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因此,在管理上需要更加细致和及时,以确保产量和品质的稳定。
总的来说,水稻的分蘖力强中弱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水稻植株产生侧蘖的数量和生长势来进行划分的。
不同类型的水稻在管理上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证最终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生长曲线
水稻生长曲线是描述水稻从播种到成熟整个生长期间生长状况的一种曲线。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播种期:从播种开始,此时水稻种子开始吸水膨胀,准备发芽。
2.发芽期:种子开始长出胚芽,逐渐形成稻苗。
3.扎根期:稻苗开始长出根系,深入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
4.分蘖期:稻苗开始分蘖,形成多个分蘖,为后续的生长打下基础。
5.拔节期:稻株开始拔节,逐渐长高,同时茎秆也逐渐变粗。
6.孕穗期:稻穗开始形成,同时稻株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和水分。
7.抽穗期:稻穗从叶鞘中抽出,此时稻株已经接近成熟。
8.成熟期:稻穗上的谷粒逐渐成熟,颜色由绿变黄,最终变成金黄色。
在生长曲线上,这些阶段通常会呈现出先慢后快再慢的趋势。
在生长曲线的绘制上,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可以表示水稻的高度、重量、干物重等生长指标。
通过生长曲线,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稻的生长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水稻24节气生长过程水稻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受到季节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水稻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生长期、分蘖生长期、拔节生长期和灌浆成熟期。
这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状态都与气温、光照、水分等相关因素有密切关系。
通过研究水稻生长过程,可以更好地掌握水稻的生长规律,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萌芽生长期是水稻生长的第一个阶段,它是指水稻种子从土壤中出土开始到幼苗形成,主要持续约10天。
这一阶段的水稻对光照的需求不高,但温度的影响较大。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幼苗的活力。
在气候较冷的地区,可能需要使用覆膜等保温措施,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水稻的早期生长和发育。
分蘖生长期是水稻生长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之一,主要持续约20天。
在这一阶段,水稻开始分蘖,形成多个嫩枝。
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是水稻分蘖的重要影响因素。
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促进分蘖的形成。
适宜的温度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分蘖的顺利进行。
拔节生长期是水稻生长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之一,主要持续约40天。
在这一阶段,水稻开始形成节间,并逐渐形成幼穗。
光照和温度对水稻的拔节和幼穗形成有很大影响。
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有利于幼穗的早期发育。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幼穗的发育质量。
灌浆成熟期是水稻生长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持续约40天。
在这一阶段,水稻的幼穗逐渐成熟,籽粒开始灌浆。
水稻对温度、光照和水分的要求较高。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水稻的籽粒灌浆,使水稻籽粒充实,质量好。
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增加幼穗的养分供给。
适宜的水分可以保证水稻的灌浆和籽粒的生长发育。
总结起来,水稻的生长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过程,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萌芽生长期、分蘖生长期、拔节生长期和灌浆成熟期是水稻的四个生长阶段。
水稻叶蘖同伸规律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叶蘖同伸规律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从水稻的生长过程、叶蘖的形成机制和合理管理措施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水稻叶蘖同伸规律。
首先,水稻的生长过程分为幼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
在幼苗期,水稻的叶片还比较少,叶蘖尚未形成。
随着水稻进入分蘖期,主茎逐渐延伸,并开始分蘖。
这个阶段是水稻的关键生长期,也是叶蘖同伸规律的主要表现期。
在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主茎停止生长,主要专注于穗的形成和籽粒的灌浆。
最后是成熟期,水稻籽粒变硬、变黄,并准备着糙米的收割。
其次,水稻叶蘖同伸规律是指水稻的主茎和分蘖茎的生长速度大致相等,叶片的分布均匀。
这一规律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激素调控和光合物质的分配。
水稻叶蘖同伸的关键在于两个营养系统的平衡和合理分配。
当激素水平不平衡时,会导致茎的生长过快,而叶片发育不良,影响产量。
因此,合理管理激素的使用和施肥是实现叶蘖同伸的关键。
最后,要实现水稻叶蘖同伸,合理的管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选择合适的品种是保证叶蘖同伸的基础。
一般而言,早熟、矮秆、分蘖力强的品种叶蘖同伸效果较好。
其次,在播种和灌浆期间,要适时追肥,并掌握好施肥量和施肥时机,保证水稻的充分营养供应。
此外,适当修剪茎叶,促进叶蘖的生长和分布均匀,还可以增强植株的光能利用率,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
总结起来,水稻叶蘖同伸规律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合理利用激素,合理分配养分,加强管理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水稻叶蘖的生长,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同时,选择适合水稻叶蘖同伸的品种也是关键。
相信在科学的栽培管理下,我国的水稻产量将会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