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恶心、呕吐、便血、黄疸、腹泻考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744.35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1常见症状1.(1)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或异样感,如……(2)体征:医师或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如……(3)症状和体征很难绝对分开,统称为症状。
2.症状和疾病的关系:①症状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或线索,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②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症状,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症状。
因此需要综合分析诊断。
第一节发热1.定义:正常人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保持相对恒定,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体温升高提高免疫,大多是防御疾病的反应)2.发热的分度: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3.热型: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在体温单上标记每次的测量值,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成体温曲线,该曲线形状可有一定规律。
(1)稽留热:恒定在39~40℃,一日内波动不超过1℃,持续较长,甚至数日不退。
多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2)弛张热:39℃以上,波动大,但仍在正常以上。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济州上升到39℃以上,持续后下降至正常,经间歇期体温再次升高,反复发作。
多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逐渐上升至39℃或更高,后又逐渐下降,至一定程度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呈波浪型。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急骤上升到39℃或以上,数天后骤降至正常,几天后高热再次出现,如此反复。
可见于回归热、淋巴瘤。
(6)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第三节皮肤黏膜出血1.定义: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由毛细血管内进入皮肤或黏膜下组织,常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所致。
2.基本病因:血管壁缺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以血管和血小板疾病多见。
3.临床表现(1)出血点/瘀点:d不超过2mm的皮肤、黏膜出血,大多如针头大小,尤以四肢和躯干下部多见。
小儿腹泻必考知识点总结一、病因小儿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感染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等。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摄入病原体引起,如大肠杆菌、沙门菌、中肠炎弧菌、霍乱弧菌等。
饮食因素包括饮食不洁、冷饮过量、食用过多生冷食品等。
药物因素主要是因为某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或者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二、临床表现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便,有时伴有腥臭味或秽臭味,腹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有时伴有呕吐、发热等。
有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明显的脱水、体征衰竭甚至休克等情况。
三、诊断小儿腹泻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询问主要了解患儿的饮食史、既往病史、生活史等情况。
临床表现要仔细观察患儿的大便情况、腹部体征、生长发育状况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大便常规、便微镜检查、病原体抗原检测、血常规、电解质测定等。
四、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腹泻症状进行治疗,包括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停止引起腹泻的食物、对症用药等。
病因治疗主要是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因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抗寄生虫治疗等。
五、预防小儿腹泻的预防主要包括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疫苗接种等。
饮食要讲究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品、生水、垃圾食品等;饮食要均衡,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孩子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按照预防接种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包括轮状病毒疫苗、肝炎疫苗、霍乱疫苗等。
六、饮食指导在小儿腹泻期间,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在腹泻期间,孩子的食欲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进行饮食指导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证水分摄入。
腹泻期间,孩子身体失水较快,因此要保证孩子充足的水分摄入。
2. 饮食要清淡。
在腹泻期间,孩子的胃肠道功能较弱,不能负担过重的饮食,应注意清淡饮食,少油少盐,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恶心与呕吐
恶心、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常为呕吐的前期表现;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体外的现象。
恶心与呕吐均是复杂的反射动作。
病人可以是有恶心而无呕吐,或有呕吐而无恶心。
(一)病因
病因
反射性呕吐
(1)消化系统疾病(2)其他系统疾病:心力衰竭、青光眼等
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2)全身性疾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早孕等
药物或中毒
洋地黄、抗癌药物、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中毒等
(二)临床表现
恶心时常伴有面色苍白、出汗、流涎及心动过缓。
无恶心先兆,胃内容物突然喷出体外,吐后不感觉轻松,呈喷射性呕吐,多由颅内压升高引起;
肠梗阻呕吐量较多,可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含有大量酸性液体者多有十二指肠溃疡;
育龄妇女晨起呕吐见于早期妊娠;
餐后近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多由食物中毒所致;
有机磷农药中毒呕吐物常带蒜味。
(三)伴随症状
1.腹痛、腹泻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急性食物中毒等。
2.头痛及喷射性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症或青光眼。
呕血与黑便
呕血与黑便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当胃内储积血量在约300ml吋,血液从胃经口腔呕出称呕血。
若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0ml,血液进入小肠,血红蛋白中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形、色如同柏油,称柏油样便,也称黑便。
呕血常伴有黑便,黑便不一定有呕血。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伴随症状
上腹痛
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多为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且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并伴有厌食、消瘦或贫血,应警惕胃癌
黄疸
寒战发热、黄疸伴右上腹绞痛并呕血——胆道疾病;黄疸、发热及全身皮肤黏膜有出血者——败血症;出血后发热——失血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便血
便血多为下消化道出血,指大便带血或从肛门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
临床表现:主要是粪便带血。
下消化道出血速度快、量多时呈鲜红色;
速度慢、出血量少,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则为暗红色
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黏液、脓血与粪质混合呈黏液脓血样便
痔的出血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在粪便表面
消化道出血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需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称隐血便。
伴随症状
腹泻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
急性腹泻起病急骤,慢性腹泻可超过2个月且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起病急,若因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病人每日排便数次甚至数十次,多呈糊状或水样便,少数为脓血便。
腹泻严重时,病人可有口渴、尿量减少、呼吸深快、眼窝凹陷等表现。
慢性腹泻表现为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也可带黏液、脓血。
长期腹泻可出现营养障碍、体重减轻。
伴随症状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质干硬。
可长期持续存在。
(―)病因
功能性便秘
1)食物中纤维素少或水少;
2)正常排便习惯改变;
3)腹肌或盆腔肌张力差;
4)肠蠕动减少;
5)滥用药物,药物依赖
器质性便秘
1)直肠与肛门病变:痔、肛裂等;
2)肠梗阻、糖尿病、甲减、脑血管意外等;
(二)临床表现
便秘时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嗳气。
急性便秘可有腹部隐痛或胀痛。
排便时用力可发生肛周疼痛,甚至引起肛裂和痔出血。
严重者排出粪便坚硬如羊粪,排便时有下腹痉挛性疼痛及下坠感。
长期便秘会有大便带血或便血,病人可因此产生精神紧张而恐惧排便。
慢性习惯性便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三)伴随症状
呕吐、腹胀
见于肠梗阻
腹部包块
见于肠肿瘤、肠结核
和腹泻交替
见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
黄疸
黄疸既是症状也是体征。
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称黄疸。
若胆红素浓度升高,但临床上未出现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伴随症状
1.发热
见于肝脓肿、病毒性肝炎、大叶性肺炎
2.上腹剧痛
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等3.肝大
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肝癌
4.腹腔积液
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