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病人的术前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31
创伤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使患者在手术或其他疼痛性操作中无感觉或无意识。
对于创伤病人来说,麻醉处理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能面临严重的疼痛和紧急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创伤病人的麻醉处理的标准格式。
一、麻醉前评估在给创伤病人进行麻醉处理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麻醉前评估。
这包括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麻醉风险,可以确定最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选择。
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等,特别关注与麻醉相关的疾病或手术史。
2.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患者的基础生理状态。
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和血液状况。
4. 心电图和胸片:对于需要手术的创伤病人,进行心电图和胸片检查,以评估心脏和肺部功能。
二、麻醉方式选择根据创伤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常见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腰麻等。
1. 全身麻醉:适用于需要大面积手术或对患者要求无痛感的情况。
全身麻醉可以通过静脉药物给药或吸入麻醉剂来实现。
2. 局部麻醉:适用于小手术或局部区域的疼痛处理。
局部麻醉可以通过局部麻醉药物注射或表面麻醉来实现。
3. 腰麻:适用于下肢手术或腹部手术。
腰麻通过在腰椎间隙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手术期间无痛感。
三、麻醉药物选择根据创伤病人的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镇痛药、镇静药、肌松药等。
1. 镇痛药:用于控制术后疼痛。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吗啡、芬太尼等。
2. 镇静药:用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常见的镇静药物有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3. 肌松药:用于放松患者的肌肉,便于手术操作。
常见的肌松药物有琥珀胆碱、罗库溴铵等。
四、麻醉监测在创伤病人的麻醉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全程监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麻醉效果。
创伤早期评估和处理创伤患者的早期评估包括初次评估与二次评估。
➢一、初次评估是指采取A、B、C、D、E法则的评估。
依次对气道(A)、呼吸(B)、循环(C)、残疾(D)、环境控制(E)进行的快速评估,在这过程中如发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应立即复苏,复苏与评估同时进行。
1、气道通畅与颈椎保护(A irway maintenance with cervical spine protection)对创伤患者的初步评估首先应评估气道是否安全。
创伤早期气道梗阻的原因—般包括误吸、吸入外来异物、以及颌面部与气管软骨骨折。
如果病人能够进行语言交流,那气道不可能立即有危险,但在后续的评估过程中仍需反复关注气道是否持续通畅。
此外,患者因颅脑外伤等原因造成意识水平改变而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时也通常认为气道是不安全的。
如评估发现气道不安全,—般开始时可以暂时采用仰头提颏法或双手托颌法开放气道,然后进行气管插管等确定性气道开放措施。
在气道评估与处理时,应尽可能的保护颈椎,应避免头颈部过伸、过屈或夸张的左右转动等颈椎过度运动,应时刻警惕创伤后颈椎损伤的可能性。
钝性多系统创伤尤其是伴有意识改变或锁骨以上平面损伤时更应警惕颈椎损伤的可能性,而神经系统检查没有阳性发现也不能排除存在颈椎损伤。
因此在伤后,应常规对患者颈椎实施颈托保护。
而颈椎损伤确定性评估,如颈椎X线或颈椎CT检查可以在直接或潜在危及生命的因素被解除后进行。
如果颈椎损伤明确诊断前因操作需要暂时移除颈托(如气管插管等),那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手法保护稳定患者颈椎。
在评估的最初阶段就必须识别气道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维持气道通畅,同样也要努力识别潜在的、有可能恶化的气道问题。
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频繁地反复检查气道是必须而且尤为重要的。
2、呼吸:通气与氧合(B reathing: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呼吸道通畅并不能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通气,还需要有足够的气体交换能力才能实现充足的氧合和最大化的排出二氧化碳。
创伤病人失血量评估和成份输血的相关问题出血和失血性休克是战创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在常规武器战争中,发生率约10~20%;在核战争时,其发生率可达20~30%,或更高。
战创伤性出血或休克的临床表现或给机体带来的危害除了严重的组织或器官损伤伴有大量失血或失液外,还与与伤员过度疲劳、饥饿、脱水、中暑、受寒、感染等因素有关。
与战创伤有关的出血或血容量减少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1)大量失血如炸伤(炮弹、地雷)引起的多处伤、肢体残缺、骨折、腹腔脏器伤、血气胸等。
(2)心脏、大血管伤以及内脏出血未被迅速制止;(3)遭受枪弹、弹片伤,或挤压后软组织血管内的血浆大量外渗到组织间隙;(4)心脏损伤(或受压)导致心脏的血液回流及搏血障碍;(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肺动脉栓塞(组织碎片、脂肪颗粒、微血栓等),造成血流障碍,使回心血量及左右心搏血量减少。
尽管如此,指战员在受伤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及后送,以及后方医院的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许多伤员是可以避免致残甚至死亡的,其中正确估计失血量,及时、准确、有效的输液输血(包括合适的晶胶液体和血液成份)是极其重要的。
一、怎样估计失血量和血容量(一)院前失血量的评估所谓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入院时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2020院前创伤急救评估(全文)创伤中常见基本概念1、创伤:主要是各种外力或者机械因素接触人体以后对人体的器官、组织造成的一种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创伤有切割伤、离断伤、擦伤或者是功能障碍、出血等。
另外,它在急诊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同时也是造成青壮年死亡或者伤残的第一大危险因素。
2、复合伤: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
如核爆炸时冲击伤合并辐射、烧伤,机械伤合并化学、生物武器伤等。
3、多发伤:是在单一致伤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的损伤,至少一个危及生命。
4、联合伤:指同一致伤因素所引起的两个相邻部位的连续性损伤。
常见的有胸腹联合伤、眶颅联合伤、颅颈联合伤等。
5、合并伤:两处以上的损伤,除主要较重的损伤外尚有其他部位较轻的损伤。
如严重颅脑损伤合并肋骨骨折,肋骨骨折为合并伤。
创伤严重程度分级按创伤的严重程度及依轻重缓急的处理顺序分为三类:危重伤、重伤、轻伤。
1、危重伤:创伤严重,伤员有生命危险,需行紧急救命手术或治疗。
生命体征表现:呼吸<10次/分或>35次/分,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脉搏≥120次/分或<50次/分,意识障碍严重。
如窒息、内脏大出血、颅脑伤合并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张力性气胸等。
2、重伤:伤员生命体征稳定,需手术治疗,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及适当检查,可力争在伤后12小时内急救处理者。
如胸外伤不伴有呼吸衰竭、胸腹贯通伤而无大出血可能、深部软组织伤未发生休克等。
此类伤员需严密观察,防止因处理不及时而转为危重伤员。
3、轻伤:伤员意识清楚,无生命危险,现场无须特殊处理,手术可延至伤后12小时处理。
如为感染的软组织伤、闭合性四肢骨折、局限性烧伤等。
创伤评估量表1.创伤指数(TI):是以患者生命体征为基础研究的创伤计分法,它包括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呼吸和意识5个方面的评定(具体见表1)。
该评分方法根据每个方面的异常程度计以1、3、5或6分,5项计分相加即为TI总分:总分≤9分为轻度或中度损伤;10~16分为重度;≥17分为极重度;≥21分则病死率剧增;≥29分则80%在1周内死亡。
创伤病人麻醉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彭敦建发布时间:2021-08-26T09:18:06.98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8月8期作者:彭敦建[导读] 闭合性创伤又分为挫伤、扭伤、爆震伤及挤压伤等,开放性创伤又分为擦伤、切割伤及撕裂伤等。
邛崃市东华医院通常所讲的创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伤是指由于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引起的损伤。
有人甚至将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创伤也包括在内。
狭义的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损伤,为动力作用造成的组织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
例如:皮肤损伤而失去屏障作用,血管破裂而出血,关节脱位而不能正常活动。
现在所讲的创伤指狭义创伤。
人体在遭受创伤后会出现局部和全身的反应。
局部的创伤反应除了创伤直接造成的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外,主要是创伤性炎症、细胞增生和组织修复过程。
伤后的全身性反应则是机体对各种刺激因素的防御、代偿或应激反应。
一般较轻的创伤如小范围的浅部软组织挫伤或切割伤,全身性反应轻微。
较重的创伤则有明显的全身性反应,而且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现代创伤往往为多发性损伤,且伤情大多比较严重,创伤所致死亡率及伤残率也较高,应予以高度重视。
现代创伤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以下三种方法分类:(1)按创伤的部位分类:如颅脑创伤、胸部创伤、腹部创伤、脊柱创伤、四肢创伤等等。
(2)按皮肤或黏膜表面有无伤口分类:如闭合性创伤、开放性创伤。
根据局部组织的损伤情况,闭合性创伤又分为挫伤、扭伤、爆震伤及挤压伤等,开放性创伤又分为擦伤、切割伤及撕裂伤等。
(3)按损伤组织与器官的多少分类:如单个伤、多发伤、复合伤。
多发伤为两个系统以上的组织或器官的损伤。
若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创伤,则称为复合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意外伤害导致的多发伤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这类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变化快,而且死亡率还很高。
现如今如何急诊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及提高生存率,已成为重中之重。
那么创伤救治的目的是:1、维持伤员生命;2、避免继发性损伤;3、防止伤口感染;4、恢复器官功能。
院前危重症及创伤分类法院前危重症及院前现场检伤分类法北京急救中心一、院前常用评分标准(一)院前指数:用于急重症患者判断。
院前指数主要用于院前急重症患者病情的判断。
此法简便易行适用于院前医疗急救但缺少定量的评价标准。
主要用于院前急救时对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初步评估。
(使用院前指数判断分数超过分以上时即进入院前急重症的抢救状态应给予积极的现场救治)。
PHI分为轻症分为重症。
(二)院前急性危重症分类法:此法以反映重要生命器官生理变化的生理参数、病人的年龄、意识与运动的反应、重要器官严重损伤或功能不全、心跳骤停五个方面为依据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得出总积分。
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危险性就越大抢救的难度也越大。
此法对抢救病人的严重程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定量的评价标准。
、积分法:按下列内容逐项评估并加分。
()年龄积分:()意识与运动反应积分:()十项生理参数积分:()手术前器官功能与损伤状况积分:(a)有严重器官损伤需要进行急诊手术者分(b)有严重复合伤需要急诊手术者分()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成功者分危重病人总积分=项生理参数积分手术前器官功能与损伤状况积分年龄积分意识运动反应积分发生心跳骤停积分。
积分与死亡率的关系积分~死亡率达积分~死亡率达积分~死亡率达积分~死亡率达积分~死亡率达院前危重症评分法的统一要求:(a)凡定为院前危重症者均用“危重症评分法”进行一次评估。
(b)凡积分在分以上的院前危重病人均应给予积极的院前抢救尽快稳定病情再行转运治疗。
并计算抢救成功率。
二、院前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的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的医院。
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
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创伤病人的麻醉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疼痛控制和安全操作的条件。
对于创伤病人而言,麻醉更加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技术,以保障他们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探讨创伤病人麻醉的一些重要问题。
一、创伤病人麻醉的特殊性创伤病人的麻醉相比一般手术而言,更具有挑战性。
创伤病人往往有多重伤,且伤情复杂,需要尽快接受手术治疗。
这就要求麻醉团队在时间上更为迅速和高效。
同时,创伤病人往往由于体内失血、器官功能受损等原因,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会降低,这需要麻醉师在用药方面更加谨慎。
二、术前评估与麻醉方案制定在创伤病人进行手术前,麻醉团队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这个过程包括患者的病史了解、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旨在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并发症,并为麻醉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麻醉方案的制定应根据创伤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风险。
例如,对于创伤伤情较重的患者,常采用快速诱导、全麻或深度静脉麻醉,以确保手术能够尽快进行并缩短手术时间。
三、麻醉管理与监测在创伤病人麻醉的过程中,麻醉师需要进行细致的管理和监测,以确保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首先,麻醉师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血压等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及时响应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麻醉师需要做好麻醉深度的监测。
深度监测可以通过监测脑电图、瞳孔反射等指标来进行,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恰当的麻醉深度。
最后,麻醉师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
创伤病人可能存在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代谢和排泄药物的能力下降,因此需要谨慎使用麻醉药物,以减少药物的积累和不良反应。
四、并发症的防治在创伤病人麻醉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潜在的并发症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创伤病人由于伤势复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能面临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风险。
在麻醉管理中,麻醉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并通过调整液体输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方法,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第一章创伤之初级及次级评估及处置张珩蓝国征陈颖信纲要●到院前处置及检伤分类之知识●初级评估●急救处置并稳定生命征象●次级评估●确定治疗之内容●治疗或转送目的1.确认外伤病患初级、次级评估的优先级。
2.指出外伤病患初级、次级评估的内容。
3.获得外伤病患受伤机转及病史的重点。
4.解释外伤病患稳定生命征象和确定治疗的原则及技术。
5.指出外伤病患初级、次级评估及处置常见的陷阱,避免错误发生。
6.利用正确的创伤初级、次级评估处理外伤病患。
前言创伤在精神上乃是属于「可避免之死亡」,有50%死亡于到院前,有30%死于急诊治疗之过程,只有20%死于治疗后之并发症中。
如何利用精确的初级评估判定病患生命征象之危险级数以利有效之急救(resuscitation)进而稳定病患之生命征象,可以帮助这些「可避免之死亡」不致发生。
在稳定生命征象后,我们亦必须明辨「创伤病患」与「非创伤病患」在次级评估上之差异。
评估「非创伤病患」之重点在「症状与诊断间之因果相关不明确,诊断困难,但是诊断只有一个」。
故而「非创伤病患」之评估要注意「诊断上之错误」。
而「创伤病患」之特点在因果关系明确,诊断容易,但诊断往往不只一个,易遗漏诊断,因此「创伤病患」之评估要着重「勿遗漏诊断」。
根据上述精神可知创伤病患初级评估之目的在进行稳定病患之生命征象,而次级评估之目的则在整体而详细的评估病患以免遗漏诊断。
二.到院前处置1. 生命之链:到院前紧急救护及医院紧急医疗2. 检伤分类:检伤分类流程表及小儿创伤指数处理外伤病患主要有两个阶段包括到院前(prehospital phase)的紧急救护和医院急诊室内(emergency department phase)的紧急医疗。
到院前的紧急救护应包括:维持呼吸道畅通、控制外出血和休克、适当搬运病患和转送至适当的责任医院(创伤中心),主要依中级救护技术员创伤病人之评估与处置原则实施。
EMT于现场实施紧急救护完毕后,应与后送医院连络并报告伤患的病情,后送医院才能及早准备以接收伤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