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 格式:ppt
- 大小:19.56 MB
- 文档页数:69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作业(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8分)《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8分)《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63页课后古诗词阅读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何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之凋敝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