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修复十二载 新增装具树丰碑
- 格式:doc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题(2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A.狡黠.(xiè) 诘.难(jié) 心旷神怡.(yí)B.惆.怅(chóu) 曲.解(qǔ) 朝.朝暮暮(zhāo)C.谚.语(yàn) 拘泥.(nì) 铢两悉称.(chèng)D.驱遣.(qiǎn) 契.合(qì) 栩.栩如生(xǔ)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 分)A.统畴寂寥闲情逸致吹毛求疵B.意蕴渲染豁然贯通惨淡经营C.旷远笼统浮光掠影味同嚼腊D.苟安藻饰信手粘来轻描淡写3.【2020·凉山州】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这里的三个人:你、我、他,都必须去。
B. 今天的早餐品种丰富,你是吃稀饭馒头,还是吃豆浆油条?C. “体考和实验考试结束后,我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搞文化复习了。
”小明激动地说。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2020·济宁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6分)翻过山峰,突然眼前一亮,众人齐声惊呼“哇——哇——”!但见花如潮涌,汪洋恣肆,绵沿数里,铺陈山脊。
____①____,连片的鲜花依山就势,高低起伏,像(一幅/一副)长轴画卷,铺展浩荡,壮丽辉煌。
人在花海徜徉,恍若置身仙境。
蓦然回首,红色深浅交织,而又层次分明。
川梭的游人,时而漂浮于花海柔波,时而被漩涡淹没,但总是沉醉其中,(徘徊不前/流连忘返)。
____②____,在花海里循环往复,无止无休……我不禁想:龟峰山是大自然亿万年的心血造化,面对大自然坚辛的付出、多情的馈赠,我们的确应该自觉地加以爱护。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绵沿恣.(zì)肆山脊.(jī)B.川梭徜.(cháng)徉蓦.(mù)然C.漂浮漩.(xuán)涡不禁.(jīn)D.坚辛心血.(xiě) 馈.(kuì)赠(2)依次选用文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一副徘徊不前B.一幅流连忘返C.一幅徘徊不前D.一副流连忘返(3)在文段中的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①放眼望去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B.①驻足近观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C.①驻足近观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D.①放眼望去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由于消防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消防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敦煌英雄美术指导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石窟以其丰富的壁画和雕塑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而在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背后,有一支英雄的美术指导团队默默付出,为敦煌石窟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敦煌的石窟艺术历史悠久,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兴盛于唐、五代、西夏等朝代,延续至明清时期,共有洞窟千余个,壁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
这些壁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岁月的沧桑和自然灾害的侵袭,敦煌石窟的壁画和雕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破坏,急需专业的美术指导进行保护和修复。
敦煌英雄美术指导团队应运而生。
他们由一批艺术专家和技术工人组成,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深入石窟现场,对壁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调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复方案。
他们致力于石窟壁画的定期清洗、防腐、补绘等工作,以确保壁画的长久保存和艺术价值的传承。
敦煌英雄美术指导团队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复,更是对敦煌石窟艺术的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壁画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探索其中蕴含的艺术风格、技法和意义。
他们不断与学界进行交流和探讨,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推动石窟艺术的研究和传播。
敦煌英雄美术指导团队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敦煌石窟内进行,更是走向国内外,为世界呈现敦煌石窟的美。
他们在国内外举办了多次艺术展览和巡回展览,将敦煌石窟的壁画艺术带到了更多的人们面前。
他们还参与了国内外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传承赢得了国际声誉。
敦煌英雄美术指导团队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事业。
他们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让敦煌石窟的艺术之美得以永久留存,让后人能够领略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宝库。
敦煌英雄美术指导团队是敦煌石窟宝库中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人肃然起敬。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千年敦煌“活”起来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
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
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
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
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
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
”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一、本文概述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而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矗立着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莫高窟。
莫高窟内的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珍贵的壁画也面临着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
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修复这些古代壁画,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围绕古代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展开探讨,旨在介绍数字化技术在壁画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文章首先将对古代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保护现状进行简要概述,然后详细介绍数字化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接着分析数字化技术在壁画保护中的优势与局限性,最后展望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技术在未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古代敦煌壁画保护工作的关注,同时也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敦煌壁画的现状与保护挑战敦煌,这座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文化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举世瞩目的敦煌壁画。
这些壁画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壁画面临着诸多保护与修复的挑战。
目前,敦煌壁画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自然因素如风沙、温湿度变化、紫外线照射等,以及人为因素如游客参观、环境污染等,壁画出现了严重的褪色、脱落、开裂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壁画的艺术价值,也对其保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保护方面,敦煌壁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壁画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复杂,使得修复工作异常困难。
由于壁画面积巨大,数量众多,保护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巨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在保护传统壁画的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和展示,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敦煌壁画二维图像虚拟修复———以莫高窟220窟南壁为例丁晓宏吴健俞天秀罗毓颢(敦煌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0)摘要:为盘活海量的数字资源,深度挖掘敦煌石窟艺术内涵及数字资源的艺术价值,提升敦煌艺术展览的展示效果,在览展示以及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中,体现敦煌壁画艺术的精美。
方法通过对目标修复的壁画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查阅,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壁画数字图像上进行虚拟修复。
针对莫高窟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分别选取了人物形体、图案、色彩等不同形式的7处破损内容,参考查阅的资料,运用不同的修复工具和方法进行了修复,修复成果为敦煌艺术的弘扬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而有力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敦煌壁画;220窟南壁;二维图像;虚拟修复中图分类号:P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33-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22一、敦煌壁画二维图像虚拟修复的意义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莫高窟壁画,然而也只能对壁画“延年益寿”,达不到永久保存的目的。
因此,敦煌研究院探索使用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数字化保护。
通过壁画数字化形成的档案可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1]虚拟修复可以使数字化成果更好的在展示、创意和弘扬等方面被有效的利用,为敦煌文化弘扬、文化产业开发和缓解旅游开放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图像虚拟修复方法的研究,总结出图像修复的规律,为将来的图像虚拟修复提供参考,形成一套规范的数字化虚拟复原流程,为以后的壁画虚拟修复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案。
修复之后的图像可以作为艺术设计、展览展示、文创产品研发的素材,也可以为保护、研究提供图像参考。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内容图像的调查,形成专题性的图像规律,为考古和保护研究提供学术参考;色彩的对比研究对美术研究提供参考;在展览展示、创意研发和艺术弘扬方面,不仅可以为展览展示中的壁画提供更加精美的观赏效果,还使其在艺术设计、创意研发方面的素材可以更加丰富,同时使得人们对于敦煌文化更加向往;在将来的虚拟修复工作中,也可以参照此课题研究的方法,为图像研究人员提供图像规律参考;在展览展示中,为观众呈现尽可能完美的画面,展示敦煌壁画精美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增强展示效果;在创意研发方面,创作素材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龙源期刊网 匠心躬耕在沙漠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44期2019年3月1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暨颁奖典礼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尤为引人注目。
他就是被誉为“壁画医生”的敦煌研究院著名文物修复师——“大国工匠”李云鹤。
1956年,为积极响应国家有志青年支援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李云鹤和几位同学从山东出发,一同踏上西去新疆的漫漫征程。
途中因外祖父要去探望在敦煌工作的舅舅,所以在敦煌逗留了几日。
未承想,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大高个儿”,他邀请李云鹤留下来。
李云鹤从打扫莫高窟洞窟卫生做起。
3个月后,李云鹤成为当年全所唯一转正的新人。
1957年,国家文化部邀请捷克斯洛伐克文物保护专家约瑟夫·格拉尔到敦煌474窟做修复实验,李云鹤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主动请缨担任助手一职。
他仔細留意这位外国专家操作的每一个工艺细节。
然而,格拉尔修复壁画时所使用的技艺和材料始终对中国人保密,他所采用的欧式壁画修复方法对敦煌石窟的病症并不十分适用,修复过的壁画开始出现胶水渗漏、地仗龟裂、纹理粗糙等现象。
资金匮乏,材料紧缺,李云鹤和同事打破局限,就地取材。
他们去窟区树丛寻找红柳死木做骨架,将宕泉河的淤泥晒干制成质地细腻的澄板土,加水和成“敦煌泥巴”,反复揉捏,制泥上泥,有效控制用胶量。
他不断研究摸索,将自主合成的修复材料放在炉子上烤、冰面上吹晒。
洞窟里光线不好,他就用镜子将阳光反射进洞窟,再借白纸反光修复壁画。
时至今日,李云鹤用“土办法”改良过的修复工具,依然是敦煌文物保护界的“王牌武器”。
李云鹤把所有能想到、能找到的工具都拿来琢磨;表面除尘、二次除尘、黏结滴注、三次注射、柔和垫付、均匀衬平、四处受力、二次滚压、分散喷洒、重复滚压、再次筛查、多次起甲修复……这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年轻人,硬生生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修复方法!敦煌莫高窟386 窟壁画起甲病害修复前后对比3年后,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李云鹤手中“起死回生”。
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的最佳实践案例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化遗产遭受了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时间侵蚀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寻找最佳的实践案例。
一、敦煌莫高窟的修复与保护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蚀和游客的涂鸦破坏,莫高窟的壁画和石雕面临着严重的危险。
为了修复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首先,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团队,由专业的艺术修复师和考古学家组成。
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对受损的壁画进行了细致的修复。
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大规模的风沙治理工程,以减少风沙对莫高窟的侵蚀。
其次,敦煌研究院还加强了对游客的管理和教育。
他们设置了严格的参观规定,禁止游客触摸壁画和进行涂鸦。
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公众教育活动,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如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游客的涂鸦现象也得到了明显的减少。
这一成功的案例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埃及金字塔的修复与保护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金字塔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修复和保护这些宏伟的建筑,埃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埃及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金字塔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他们聘请了一批专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受损的金字塔进行了细致的修复。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金字塔周围环境的管理,减少了自然侵蚀的影响。
其次,埃及政府还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保护金字塔免受游客的破坏。
他们设置了严格的参观规定,禁止游客攀爬金字塔和进行涂鸦。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游客的教育,提高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如今,埃及金字塔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游客的破坏现象也得到了明显的减少。
中国文物修复案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文物遗址和古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物遗址和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专业修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以下将介绍几个中国文物修复的成功案例。
首先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修复。
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物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秦始皇陵中发现的这些兵马俑是规模宏大、数量庞大的陪葬品,但由于年代久远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兵马俑出土后迅速失去色彩。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珍贵的文物,中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了专门的兵马俑博物馆,对兵马俑进行保护和展示。
其次,通过先进的修复技术对兵马俑进行修复,恢复了它们的原貌。
修复过程中,专家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修复涂料来重现原来的色彩,并采用细致的修复工艺使兵马俑的细节清晰可见。
这一修复工程不仅恢复了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古老的杰作。
其次是敦煌莫高窟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长时间的风沙侵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莫高窟的壁画出现了剥落、褪色等问题。
为了修复这些壁画,中国政府和专业机构采用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莫高窟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植被恢复和风沙控制等措施减少自然环境对壁画的破坏。
其次,使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对壁画进行修复。
修复人员采用非接触式技术进行清洗、补充和修复,使壁画恢复了原来的色彩和细节。
通过这些努力,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得以修复并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播。
最后是北京故宫的修复。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北京故宫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淋和日晒雨淋,许多建筑和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老化。
为了保护故宫,并使其更好地展示给公众,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修复的过程中,专家们使用传统的修复技术,如传统木工和泥人艺术等,以保持故宫的原貌和历史风貌。
同时,引入了现代科学技术,如气候控制和防火系统等,以保护故宫的建筑和文物免受自然灾害的损害。
丰碑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丰碑是指什么?A. 古代的石碑B. 古代的石雕C. 古代的建筑D. 古代的纪念碑答案:D2. 丰碑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 纪念历史事件B. 纪念历史人物C. 作为地标D. 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答案:B3. 以下哪个不是丰碑的特点?A. 历史悠久B. 具有艺术价值C. 体积庞大D. 移动方便答案:D4. 丰碑通常由什么材料制成?A. 木材B. 石材C. 金属D. 塑料答案:B5. 以下哪个是著名的丰碑?A. 长城B. 金字塔C. 自由女神像D. 埃菲尔铁塔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丰碑在历史上的作用包括哪些?A. 纪念B. 教育C. 装饰D. 宗教答案:ABD2. 丰碑的常见形状有哪些?A. 方形B. 圆形C. 柱形D. 锥形答案:ABC3.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丰碑的保存?A. 自然环境B. 人为破坏C. 材料质量D. 社会变迁答案:ABCD4. 丰碑上通常刻有以下哪些内容?A. 历史事件B. 历史人物C. 诗歌D. 神话故事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丰碑的保护措施?A. 定期清洁B. 限制参观人数C. 建立保护罩D. 进行修复答案:ABCD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丰碑的建造通常需要________的工艺。
答案:精细2. 丰碑的________是其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
答案:铭文3. 丰碑的________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答案:雕刻4. 丰碑的________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答案:象征意义5. 丰碑的________是其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答案:教育功能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丰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在现代社会,丰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它们代表了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是艺术和工艺的展示,对教育公众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2. 描述一下丰碑的建造过程。
敦煌:兼收并蓄中彰显文化自信作者:郑炳林朱建军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17期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接着又来到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表示肯定,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指出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他勉励大家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工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前的2016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曾经指出: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历史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敦煌,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时正式得名。
东汉应劭注释为:“敦,大也,煌,盛也。
”唐《元和郡县图志》说:“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
”裴矩也在《西域记》中说过,去西域道路有三,“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史料可见,历史上的敦煌,就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基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中心。
敦煌的“桥头堡”地位,让这里成为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以石窟壁画、敦煌遗书为代表的敦煌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窟壁画:千年间中西文化互鉴的延续凿画从4世纪至14世纪,即上起十六国,下至元代,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在内的敦煌石窟群在连绵千余年间陆续营建完成,现存数百洞窟保存著历代塑像2000余身,壁画5万余平方米。
尼泊尔12座世遗建筑损毁修复需5至10年修复需五至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预备帮助尼泊尔重建历史遗迹及建筑自媒体网友“悟空”和同事制作的地震受损重要古建筑名单显示,截至昨日傍晚六时,尼泊尔8.1级强震中,共计损毁了14座重点古建筑,其中12座为世界文化遗产,大部分为完全坍塌,重建时间估计长达5至10年。
在患病强震重创前,加德满都谷地的古建筑早已濒危,震后被损毁建筑修复难度极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管波克娃(IrinaBokova)近日在声明中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预备帮助尼泊尔从“巨大的灾损中重建,包括历史遗迹及加德满都谷地的建筑”。
坍塌的为何都是砖木结构古建筑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曾晓泉副教授2023年春节去尼泊尔,考察了加德满都杜巴广场、老皇宫、杜利凯尔建筑群等许多地方,这两天看着网上震后损毁的古建筑照片,她觉得“特别伤心”。
“震后坍塌的都是砖木结构古建筑”,曾晓泉介绍说,和中国传统建筑类似,尼泊尔古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
纯木结构抗震性能会好一些,由于砖的受力形式不是太好,抗震性就比较弱。
在尼泊尔的寺庙,大部分是由砖砌到三到五层楼那么高。
同济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鹏介绍,现在新建筑设计寿命一般是50年或100年,而文物建筑可能已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地震对建筑来说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但是尼泊尔建筑常用的砖石墙体,适应于承受压力,但不适合承受弯矩,在地震水平力作用下就特别脆弱。
张鹏在新闻里看到加德满都地标建筑比姆森塔坍塌,他分析说,对高耸建筑来说,由于重心高,当地震作用下有微小的倾斜产生后,自重作用的力臂会很大,再加上地基不稳,从而导致进一步倾斜,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倾覆。
吉林高校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则认为,“一旦地震发生以后,古建筑是首先简单遭到破坏的,它不像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有肯定的抗震力量,但古建筑往往不堪一击”。
他说,古建筑抗不过强震,一方面由于古代建筑时间长,抗震力量越来越差了。
天梯山石窟壁画病害及其修复作者:卢秀善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18期[摘要]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天梯山搬迁壁画病害及其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对其部分进行实验修复,可以为后期大规模的修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保障。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壁画修复;文物保护[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8-0060-04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后经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等朝代开窟或重修,现存洞窟18窟。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学界有“石窟鼻祖、石窟源头”之称。
1958年,天梯山石窟所处地兴修黄羊河水库。
为了保护石窟文物,1959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和甘肃省博物馆对天梯山石窟的壁画彩塑进行搬迁,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2005年,在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天梯山石窟的壁画彩塑除少部分由甘肃省博物馆保存,其余绝大多数运回武威,现存放于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库房。
由于该批文物搬迁时损坏严重,不利于长期保存,亟需保护修复。
2013年初,敦煌研究院对该批壁画塑像进行了病害现状调查,根据病害调查结果编制了《甘肃武威天梯山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方案》。
2014年8月,敦煌研究院派遣十余名修复人员,在天梯山石窟管理处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下,对部分壁画进行了试验修复。
一、壁画的病害(一)病害种类经现场勘察分析,确定了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的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颜料层起甲:壁画的底色层或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呈鳞片状卷翘(见图1)。
颜料层脱落:颜料层脱离白粉层。
粉化:壁画结构中任何一个或多个结构层内部内聚力丧失。
烟熏:因炊烟、取暖的烟火或香火将壁画熏污(见图2)。
敦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敦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通知正文:----------------------------------------------------------------------------------------------------------------------------------------------------敦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敦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通知敦政发〔2016〕122号各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敦各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切实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项目申报、资金争取和合理利用工作,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将敦煌工艺骆驼制作技艺、敦煌三月三西云观庙会、敦煌写经等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纳入敦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现予公布。
附件:敦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敦煌市人民政府2016年6月21日敦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共计1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一、传统美术(共计1项)1 Ⅶ-06 敦煌写经敦煌市文化馆二、传统技艺(共计5项)2 Ⅷ-07 敦煌工艺骆驼制作技艺敦煌市文化馆3 Ⅷ-08 敦煌夯筑技艺敦煌市文化馆4 Ⅷ-09 敦煌杏皮水制作技艺敦煌市文化馆5 Ⅷ-10 敦煌民间青砖瓦制作技术敦煌市文化馆6 Ⅷ-11 敦煌布鞋制作技艺敦煌市文化馆三、民俗(共计9项)7 Ⅹ-15 敦煌三月三西云观庙会敦煌市文化馆8 Ⅹ-16 敦煌煎饼敦煌市文化馆9 Ⅹ-17 敦煌榆钱饭敦煌市文化馆10Ⅹ-18 敦煌浆水面敦煌市文化馆11Ⅹ-19 敦煌苜蓿面敦煌市文化馆12Ⅹ-20 敦煌韭菜盒子敦煌市文化馆13Ⅹ-21 敦煌高粱面片片敦煌市文化馆14Ⅹ-22 敦煌猪血饼敦煌市文化馆15Ⅹ-23 敦煌油棒子制作技艺敦煌市文化馆——结束——。
祖国之瑰宝——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
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敦煌壁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敦煌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著名的“丝绸之路”在这里贯穿东西,在这种背景下,敦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壁画艺术也随之产生和发展。
敦煌壁画是一幅幅立于天空之巅的彩绘壁画,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科学发展等各个方面表现的真实反映,它为人们描绘出了一个绚烂多彩、五彩缤纷的古代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多样,形式丰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它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顶尖之作。
莫高窟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因其广泛而深远的历史背景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壁画以其广泛的历史背景和各种题材为特色,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加之艺术性和象征性的描绘,使得这些壁画具有着难以言表的艺术价值。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吸收了中亚的壁画艺术,这也是中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交融之处。
莫高窟的壁画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佛教艺术是敦煌壁画的一大特色,因为在敦煌的历史时期,佛教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它迅速地传播到中国内地,也成为了敦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敦煌的壁画艺术,也成为了全国各地佛塔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和载体。
敦煌壁画还反映出了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文化成就,例如敦煌五松堆中史前人类的生存、敦煌93窟中的矿物厂、地质图以及天文学图,都为日后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证明。
敦煌壁画的保存和传承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敦煌壁画的保存环境需要得到保护与改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内涵,加强对敦煌壁画的传承与研究,不断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水平,涵养人们爱好文化的心灵与情感。
关于敦煌壁画修复的作文在我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有一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那里藏着无数的艺术瑰宝——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那可是历史的“大画册”,每一幅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曾有幸亲身接触到敦煌壁画修复的工作现场,那场景,真的让我终身难忘。
当我踏入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洞窟时,一股陈旧而神秘的味道扑面而来。
洞窟内的光线有些昏暗,但当我的眼睛逐渐适应后,那些色彩斑斓却又略显斑驳的壁画就像活过来了一样,向我展示着它们曾经的辉煌。
眼前的壁画,有的地方颜料脱落,露出了粗糙的石壁;有的线条已经模糊不清,仿佛被岁月的大手轻轻抹去了痕迹。
而修复师们,就像是一群与时间赛跑的“魔法师”,小心翼翼地施展着他们的“魔法”。
我看到一位修复师姐姐,她正坐在一个特制的高脚凳上,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一小片壁画。
她的手上拿着一支极其细小的毛笔,笔尖蘸着特制的颜料,一点点地填补着壁画上的缺失部分。
她的眼神是那样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她和那片壁画。
我凑近看了看,发现她正在修复的是一幅飞天的图案。
那飞天原本飘逸的裙摆处有了一块破损,修复师姐姐需要根据周围的色彩和线条,将这处破损完美地修复。
她先轻轻地用软毛刷清理了一下破损处周围的灰尘,那动作轻柔得就像是在抚摸一个熟睡的婴儿。
然后,她开始一点点地调色。
那调色的过程简直就像是一场精细的化学实验,她不停地在几个小碟子中加入不同的颜料,然后用毛笔蘸一点,在一张白纸上试色,直到调出的颜色与周围的色彩完美融合。
调好颜色后,修复师姐姐开始极其小心地落笔。
她的手稳得让人惊叹,每一笔都像是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却又带着一种自然的流畅感。
我在旁边看着,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自己的呼吸会影响到她。
随着她一笔一笔地勾勒,那飞天的裙摆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飘逸而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壁画中飞出来。
旁边还有一位修复师大哥,他正在处理壁画上的一处裂缝。
他先沿着裂缝的边缘贴上了一层薄薄的宣纸,然后用一种特殊的胶水将宣纸固定住。
国家文物局关于莫高窟12窟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的批复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莫高窟12窟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的批复文物保函〔2018〕1197号甘肃省文物局:你局《关于莫高窟第12窟壁画彩塑保护修复方案的请示》(甘文局发〔2018〕101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莫高窟12窟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和你局意见。
一、对所报方案提出如下具体意见:(一)应进一步深化价值评估,加强艺术史研究,分析说明12窟制作材料和技术对莫高窟唐代壁画彩塑制作工艺的贡献。
(二)应针对12窟的具体情况调整细化保护修复方法,提高保护措施的针对性。
(三)应进一步论证监测仪器的设置密度和选点位置,深化对窟内微环境的全面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部分病害的成因,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修复方案,同时提出保护管理建议。
二、具体方案由你局指导有关单位按照上述意见修改、完善并经你局批准后实施。
三、施工前请你局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工地现场布置管理、岗前培训、围挡和支护等各项准备工作。
施工中请加强协调和工程监管,及时开展工程检查,督促项目管理单位和方案设计单位加强施工全过程指导,督促项目施工单位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做好施工组织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文物、人员安全。
四、工程竣工后,由你局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严格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五、请你局切实加强管理,督促、指导相关单位做好修缮后相关文物的日常养护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专此函复。
国家文物局2018年9月27日——结束——。
敦煌建筑保护措施方案关于敦煌建筑保护措施方案的几点建议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自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敦煌莫高窟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敦煌莫高窟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敦煌莫高窟周边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缺乏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游客前往参观莫高窟时往往需要跋山涉水,这不仅给游客带来不便,也给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敦煌莫高窟周边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便捷的道路和交通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参观环境。
其次,加强人员管理,确保莫高窟的安全。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岩石洞窟,由于年代久远,洞窟内的壁画和石刻存在一定的脆弱性。
因此,为了确保莫高窟的安全,我们需要加强人员管理,限制游客数量,并对游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监护,严禁触摸和损坏壁画和石刻。
另外,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对莫高窟的科学研究,开展壁画和石刻的保护修复工作,并与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进行学术交流,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
最后,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文化保护意识。
保护和传承敦煌莫高窟的任务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人员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敦煌莫高窟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认识。
例如,可以举办相关展览和讲座,组织公众参观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为了保护和传承敦煌莫高窟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员管理,确保莫高窟的安全;加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文化保护意识。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的修复与保护张平内容提要:本文综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敦煌遗书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对不同历史时期修复与保护工作所采取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比较。
讲述了敦煌遗书修复原则的产生与装具设计过程。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敦煌遗书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万六千余号"敦煌遗书",约占全世界敦煌遗书存量的四分之一。
《敦煌遗书》与《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赵城金藏》并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四大"镇库之宝"。
敦煌遗书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科技、艺术、医药等各个门类。
有中文、古龟兹文、梵文、古叙利亚文、古回鹘文等众多语言的文字资料。
文献书写年代从公元4世纪到10世纪。
各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原料的纸张,为我们研究中国造纸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采用不同装帧方法装订的敦煌遗书,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书籍初期装帧形式的演变过程。
因此,敦煌遗书堪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
保护好这份珍贵的祖国文化遗产并使其能够长久流传下去,是我们古籍修复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敦煌遗书现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6000余号敦煌遗书中有相当数量的卷子存在破损现象。
破损较严重卷子的纸张已经老化一触即碎,到了完全不能展开阅读的地步。
有的卷子曾被泥土、油(古人使用的灯油或蜡油)、水浸泡,,变得脆硬,糟朽。
每展阅一次,常常掉下来碎渣、碎片。
三、敦煌遗书修复由于敦煌遗书自身的文献价值,从古到今敦煌遗书的修复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如果按照时间和修复方法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⑴1900年以前修复的敦煌遗书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最早的敦煌遗书成书于四世纪。
阅览过程中的磨损与保存条件的不佳,使书籍的损坏在所难免。
由于当时还没有专门的古籍修复技术人员,修复工作自然就落在了一些僧人的肩上。
在国家图书馆藏新0329号中就留有著名的三界寺僧人道真写下的修复工作日记:長興五年歲次甲午(934)六月十五日,弟子三界寺比丘道真,乃見當寺藏内經論部祑不全,遂乃啓顙虔誠,誓發弘願,謹於諸家函藏,尋訪古懷經文,收入寺中,修補頭尾,流傳於世,光飾玄門,萬代千秋,永充供養。
1900年以前修复的敦煌遗书在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法上具有明显的特征。
这一时期修复所选用的修复材料比較单一,只有纸张。
采用的补纸有两种:一种是抄写经书时剩余的素纸。
另外一种是被废弃了的文书书叶。
昃97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此卷残破断裂,在卷子的背面有四块补丁。
且四块补丁相互重叠,四补丁的形状均为长方形,全部是敦煌遗书写经素纸。
具体尺寸如下:1#补纸长48cm,宽24.8cm。
厚0.28mm,有帘纹。
2#补纸长28.2cm,宽25.5cm,厚0.12mm。
无帘纹,有栏线。
3#补纸长13.5cm,宽14.8cm.厚0.12mm.有帘纹,有栏线。
4#补纸长30.5cm,厚0.12mm。
有帘纹。
此卷修补用粘合剂采用的是淀粉类浆糊。
(淀粉类浆糊只是敦煌粘合剂中的一种,另有一种为棕黄色,粘度很高不易揭开。
其成分有待分析)。
通过观察补丁的粘补位置笔者发现:四块补丁是分四次粘补上去的。
第一块补丁,也就是最下面的一块的面积最小,后面三块的面积依次变大。
前后四次修复所采用的修复技法相同。
均是用刀或剪将补纸裁剪成长方形进行粘补。
前三张的纸张厚度相同,第四张纸的厚度比前三张厚了一倍多。
由此可以想见古人的修复理念,即修复破损了的经卷要选用与经卷纸张相同的纸张作为补纸。
且补纸的厚度不得低于经卷的纸张厚度。
粘补面积要大大超过破损面积。
从昃97的破损处我们看到补丁粘补的地方并没有出现缺损,只是有横向的断裂口子,裂口处两边的字迹完全可以缀合。
在这种情况下,补纸的宽度竞达14.8cm。
从这块补纸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只有补纸有足够的强度和宽度才能避免卷子的再次折断,粘接面积越宽越牢固。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补丁过厚,使用的粘合剂过稠(补纸厚度决定粘合剂的浓度),使补纸与写经纸的结合边缘形成了台阶,而敦煌遗书是卷轴装必须卷起存放,用厚纸修补的经卷虽然暂时不会折断,但由于修补过的地方纸张厚度已比未修补的地方增加了一倍,经数次收卷补丁的横向台阶处便出现新的断裂。
于是便粘贴第二第三第四块补丁,补纸的厚度也随之增加。
以至形成纸板很难卷收。
古人修复的敦煌遗书虽然在修复技法上不够成熟,但其所体现出的修复理念是值得称道的.最值得肯定的是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原件不做任何改动。
⑵1900年——1990年修复的敦煌遗书据《敦煌石室经卷总目》记载:1910年由藏经洞移交京师图书馆的较为完整的敦煌遗书共计8679号(有一号多卷的情况)。
1922年编纂的《敦煌劫余录》实施一款一号,共编成8738号。
1927年写经组将残余的经卷编写成《敦煌石室写经祥目续编》新增1192号。
其后又从各地陆续收藏了一批敦煌遗书,其主体部分编为1600余号。
在这批入藏的敦煌遗书中,其中部分被人修复过。
修复时间应在1900至1954年之间。
在修复技法上呈现出多样性。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①完全按照中国字画传统装裱法中的手卷装裱法进行装裱的《无上秘要》。
唐开元六年(718)写本《无上秘要》。
此卷加装的天头、隔水、迎首、拖尾等一应俱全。
写经纸上下各镶有仅1毫米宽的局条,手卷端面光亮、平整。
拖尾前部右下角,钤“故宫博物院修整组修复”朱文印章一方,此卷的装裱技法堪称精良。
凡熟悉中国传统手卷装裱方法的人都知道,手卷的外观十分讲究。
为了达到手卷端面平整、光滑的效果,有两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削卷即对芯纸进行切削,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使芯纸变窄。
二是往卷芯和托纸鑲料上刷胶矾水。
矾就是硫酸铝,现代研究表明硫酸铝在有水分存在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水解反应呈酸性。
酸是促进纸张老化变质的最主要的原因。
从此卷的外观效果上看,装裱时添加胶矾已屬必然。
②采用不同于传统装裱法中手卷装裱法进行修复的大谷收藏品。
大谷收藏品是由文化部于1954年从旅顺博物馆调入国家图书馆的。
大谷收藏品的纸张状况基本完好,大多数只有轻微破损。
当时人们出于保护这批藏品的良好愿望,对其进行了托裱。
观察其装裱形式笔者发现:这批大谷收藏品并未采取中国传统字画装裱法中的卷轴装装裱法进行了装裱。
除了在卷尾加装了地杆和轴头,在卷首粘接了包首外,没有添加任何镶料。
以新0011《妙法莲花经卷第七》为例:此卷宽25cm,撒金纸天头长21cm。
通卷托裱。
托纸采用机制纸,纸厚0.06mm。
卷首前端裱接了一长20.7厘米的白纸与天头和包首粘接.从包首所用织锦和托纸材料看,此次装裱时间应在1920至1954年间。
大谷收藏品的装裱工作,是一次对敦煌遗书进行保护的尝试。
这次修复工作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但却第一次跳出了传统装裱的方法,证明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传统修复方法的弊端。
是人们寻求、探索新修复方法的体现。
十分难得可贵。
另外,从加装的直径达2.1厘米的轴杆来看,说明此时的人们已经试着加大轴杆的直径来取代拖尾。
当然,大谷收藏品装裱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目了然的。
由于在经卷的背面粘接了一层托纸,使人不仅看不到书写在背面的字迹,而且也影响了对经卷纸张的研究。
③在国家图书馆善本室的修复记录簿中有这样的记载:《敦煌资料》.10.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八日.。
这条纪录反映了在1985年国家图书馆曾经进行过敦煌遗书的修复工作。
对个别敦煌卷子进行了尝试性修复。
可惜在修复方法上没有创新,仍然沿用将经卷纸张搓薄、整卷托表的传统手卷装裱方法。
当时任善本部主任的李致忠先生明确指出此种修复方法不妥,在没有研究出科学的修复方法前应停止修复。
许多专家对修复结果也不满意,于是,修复工作停了下来。
⑶1991年以后开展的敦煌遗书修复工作1.时代背景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交流日益频繁。
1974年至1976年间,英国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霍华德.纳尔逊和东方文献保护室负责人比得.劳森都曾访问过中国。
其后英国图书馆在85年和88年分别派遣东方文献保护室的马克.伯纳德和比得.劳森等修复人员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学习中国古籍修复技术,同时表达了邀请中国古籍修复专家到英国帮助修复英藏敦煌遗书的愿望。
1990年,中国国家图书馆派出杜伟生赴英国图书馆帮助修复敦煌残片。
此次英国之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成功修复了英藏敦煌遗书残片,而且带回了英国图书馆在开展敦煌遗书修复方面的一些经验教训,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制定敦煌遗书修复方案奠定了基础。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感谢英国图书馆东方部的吴方思博士。
是她促成了此次中英图书馆之间的交流。
2.修复方案的产生经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成规模地修复工作始于1991年3月。
在任纪愈馆长的领导组织下,此项工作列入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八五”其间的重点工作。
在冀淑英等馆内一批老专家的指导下,善本特藏修复中心认真总结了前人以及国外修复敦煌遗书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局部修补”为核心的全新的修复方法。
经众多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后,制定出了敦煌遗书修复方案。
此後,这个方案成为了指导敦煌遗书修复工作的重要原则,并逐渐为英法等世界发达国家修复敦煌遗书时所效法。
十三年的敦煌遗书修复实践证明,这个修复方案的主体是正确的。
下面摘录的是敦煌遗书修复方案:(一)在指导思想上,严格贯彻"整旧如旧"的方针,尽可能保持遗书原貌。
这里所谓的"整旧如旧",不是企图恢复该遗书没有损坏以前的原貌,"如"古代的"旧"。
古代的那个"旧",不可能再恢复。
而是尽可能保持该遗书修复前的原貌。
而所谓"尽可能保持该遗书修复前的原貌",就是在修复工作中仅使该遗书的残破部分得到养护,绝不使遗书其它部分的现有状况产生任何形态上的改变。
(二)在修复方法上,坚决屏弃传统的通卷托裱,采取对原卷的保存现状与残破现状作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处理的原则,妥善处理"保护"与"使用"这一对矛盾。
做到既充分保证原卷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再损坏,以保障研究者的使用与保管者的管理;又尽量少修,尽量保持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卷子原状,尽量保留原卷的各种研究信息。
(三)在外观效果上,要求修复时附加的裱补纸与原卷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避免因修复工作而干扰原卷固有的研究信息。
(四)在保留处理上,要求修复工作本身是可逆的。
即现在的修复不会对原卷形态造成任何不可逆转的变化。
将来如果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便可以清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
也就是说,现在的修复不会对原卷造成任何损害,如有必要,随时可以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书。
上述修复原则与方法的提出,在世界范围的敦煌遗书修复工作中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