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哲学_第二单元_世界的物质性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104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政治学科体系严谨,交叉密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好好归纳一下重要知识点。
学完每个章节号要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本人整理了人教版必修四的知识点,欢迎阅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1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_________ 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及唯一特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_________。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_____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_____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_____特性,到低等生物的_________,到动物的_____和___ ___,再到人类_____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_____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_____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_______,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_________。
4.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_________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_________的结果。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
质性》优质课教案(两课时)
【教材分析】
《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
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阐明了我们需要具备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掌握物质的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人类社会的构成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意识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汉)王充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英)培根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宋)陆九渊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宋)程颐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
(3)了解人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4)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引入新课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我们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课世界的物质性(板书)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板书)阅读与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
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阅读与思考《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