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24
《繁星》教案《繁星》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你们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
(出示作者的照片及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查词典理解词语。
3.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从“时间、地点、繁星的样子”三个方面梳理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并体悟作者不同的情感,可通过表格解说。
2.全班分享交流。
(1)交流:学生梳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逐行汇报填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第三列信息。
(3)借助表格,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想象画面:什么时候能看到繁星?(夜晚)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绘看到的繁星?(密密麻麻)闭上眼,想象作者看到的画面。
(星星闪闪烁烁,像无数颗珍珠撒满夜空……)2.指导朗读:炎热的夏夜,你坐在庭院里,享受着习习的凉风,看着一闪一闪的星星,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想象这画面,读出感受。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想象画面:三年前作者在南京的住所后的菜园里看见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星群密布)又有什么感受?(光明无处不在)2.“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相比,有什么不同?(“密密麻麻”只能突出星星又多又密,“星群密布”还能体现出星星是一群一群分布的。
)3.“光明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虽然星星的光亮很“微小”,但是因为星星很多,一群一群的,分布很广,所以“光明无处不在”。
柔和清亮的光在夜空中闪烁,宁静又温馨。
)句子除了表示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4繁星(说课稿)一、教学内容《繁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作者是著名诗人巴金。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诗歌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和修辞,以及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诗歌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和修辞,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 诗歌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品味诗歌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诗歌修辞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的修辞手法,理解修辞的作用,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修辞。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繁星》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境、语言和修辞。
4. 探究实践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繁星”为主题的小诗,体会诗歌创作的乐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理解、品味和创作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繁星》2. 诗歌原文3. 诗歌意境、语言、修辞的要点4. 学生的创作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繁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仿写一首以“繁星”为主题的小诗。
3. 搜集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诗歌的风格和韵味。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顺利?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独立创作?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诗歌教学的实效性?5. 如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领略到《繁星》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9.短诗三首第一课时《繁星》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初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
1.【课件出示】《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
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
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诗集介绍:【课件出示】《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失去学习兴趣,⽽精⼼设计好⼀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的活动⼼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提⾼学⽣的积极性。
下⾯是整理分享的四年级语⽂上册《繁星》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四年级语⽂上册《繁星》课件 [教学⽬标] 1、能⾃主学习本课⽣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排⽐等修辞⼿法,体会⽂章的语⾔美。
4、引导学⽣细⼼观察⼤⾃然,培养其热爱⾃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导⼊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彩的星星时,你的⼼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坛巨匠——巴⾦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媒体出⽰巴⾦简介)巴⾦,原名李尧棠,字芾⽢。
四川成都市⼈。
代表作有《新⽣》、《爱情的三部曲》(《雾》《⾬》《电》)、《春天⾥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字带有强烈的感情⾊彩,产⽣了重⼤的社会影响。
⼆、初读课⽂,整体感知 1、⾃由朗读课⽂,读准字⾳(媒体出⽰) 萤(萤⽕⾍)、荧(荧光屏)、莹(晶莹) 模mó模型、楷模 mú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媒体出⽰) 摇摇欲坠:形容⾮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
⼀会⼉明亮,⼀会⼉昏暗。
密密⿇⿇——⼜多⼜密(多指⼩东西)。
3、分⼩节读课⽂。
三、研读课⽂,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完成填空。
(媒体出⽰) 时间地点看到的感受的 第⼀次 第⼆次 第三次 2、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繁星》公开课教案——巴金散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繁星》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散文的主题思想。
2.象征手法的运用。
3.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散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学生对散文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巴金散文《繁星》原文。
2.相关教学课件。
3.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
2.学生分享对巴金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四)作业布置2.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
第二课时(一)课堂检测1.教师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学生展示散文鉴赏文章。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巴金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建议1.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八、课后作业2.学生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艺术特色。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讨论1.象征手法的理解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文中的‘繁星’象征着什么吗?”学生A:“我觉得‘繁星’象征着希望和梦想。
”教师:“很好,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繁星’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呢?”学生B:“作者通过夜晚仰望繁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