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建国以来行政区划沿革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2
江苏省“淮安市”概述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
位于北纬32°43ˊ00'~34°06ˊ00',东经118°12ˊ00'~119°36ˊ30'之间。
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
东西最大直线距离132 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50 公里,面积10072平方公里。
古代淮安市主城区夏商周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河段——邗沟(即京杭大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沟通长江、淮河,由此与运河相伴相生。
[2]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分属泗水郡和东海郡,始置县邑有淮阴(治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治今盱眙县城东北)、东阳(治今盱眙县马坝东南)。
西汉年间,市境大体属临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涟水县西)、射阳(治今淮安区东南)、富陵(治今洪泽湖中)等县。
东汉分属下邳国和广陵郡。
淮安市淮海广场商业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建置紊乱,隶属多变,今市区码头镇、淮城镇其时均为军事要塞,多设州郡治所,为边帅驻节之地。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建置也较稳定,大抵淮北属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北淮河对岸),淮南属楚州(治今淮安区淮城),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
楚州、泗州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全国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北宋,境内较为太平,市境先属淮南路,分属楚州、泗州;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市境属淮南东路。
淮安市水渡口广场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为双方反复争夺,建置亦复紊乱多变。
元代,境内先后置淮东安抚司、淮东总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区淮城镇)。
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淮安区历史沿革秦属淮阴县,汉置谢阳县。
晋置山阳县。
南宋初,金兵南侵,韩世忠屯兵八万于山阳县,如老熊当道,而淮东得以安寝,遂于绍定元年(1228年)升楚州为淮安军,改山阳县为淮安县。
元复名山阳县,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2县地置阜宁县。
民国元年(1912年)裁淮安府。
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
无锡中运物流无锡至淮安市楚州区物流专线改成无锡至淮安市淮安区物流专线了。
抗日战争时期,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运西地区属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第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并入淮安县。
1948年12月,淮城第二次解放,与清江市组成立两淮市。
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
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1954年8月属淮阴专区(后改地区)。
1983年3月属省辖淮阴市。
无锡中运物流无锡至淮安市楚州区物流专线改成无锡至淮安市淮安区物流专线了。
1987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淮安县,设立淮安市(县级),以原淮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淮安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2月正式实施)。
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时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2001年2月正式实施),以原县级淮安市的行政区域为楚州区行政区域,区政府驻淮城镇。
2012年1月31日,《江苏省政府关于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的通知》(苏政发[2012]16号):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宋初,山阳县东南境至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西南至石鳖山;县西界与淮阴县犬牙交错。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淮阴、新城3县入山阳,山阳县地域兼及数县。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淮安市淮安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11•【字号】苏政复〔2016〕6号•【施行日期】2016.0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省政府关于调整淮安市淮安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16〕6号淮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淮安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淮政发〔2015〕203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同意撤销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和城东乡。
二、同意设立淮安区淮城街道。
以原淮城镇的勺湖、瞻岱、楼东、鱼市、六珠、城南、环城、梅园、府学、漕运、夹城、新城12个居委会和运东、城南、路东、闸口、闸北、下关6个村委会区域为淮城街道行政区域,淮城街道办事处驻东长街68号。
三、同意设立淮安区河下街道。
以原淮城镇的河下、城郊、板闸3个居委会和公园、螺蛳街、紫藤树、河北、新路、渔源、玉兰、乌纱、夹河、华亭、穿运、镇海12个村委会区域以及原城东乡的站前新村、红桥2个村委会区域为河下街道行政区域,河下街道办事处驻盐署路88号。
四、同意设立淮安区城东街道。
以原城东乡的童嘴、罗伶、徐刘、赵徐、楚东、黄土桥、张巷、高港、南窑9个村委会区域为城东街道行政区域,城东街道办事处驻华西路22号。
行政区划调整后,淮安区人民政府驻淮城街道西长街141号。
淮城街道行政区域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14.8万人,管理12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
河下街道行政区域面积24.6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人,管理3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
城东街道行政区域面积29.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人,管理9个村委会。
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望你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社会稳定。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6年1月11日。
淮阴区淮阴区历史沿革南宋咸淳九年(1273)于清河口设清河军,清河县附郭。
咸淳十年于大清口(今袁集乡桂塘)筑清河县城。
元至元十五年(1278)裁清河军,存清河县。
泰定元年(1324年)因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城迁到甘罗城。
天历元年(1328)又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镇旧县)。
明崇祯元年(1628)县治迁回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再次迁县治于小清口西北。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位于小清口的清河县城坏,以山阳县的清江浦为清河县治;同时,将清江浦周围原属山阳县的10余乡(等地)划归清河县。
1914年因与河北省清河县混同,复称淮阴县。
1945年曾建清江市,1948年复称淮阴县。
1948年12月,淮阴城解放,城区清江与淮安组成两淮市(农村仍为淮阴县)。
1949年3月撤销两淮市,清江复为淮阴县城。
1951年春,县城清江划出设立清江市,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
1958年8月,市、县合并为淮阴市,市政府设立在清江西大街。
1964年11月市、县分治。
1972年,淮阴县政府复迁至王营镇营西路73号。
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时撤销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以原淮阴县的行政区域为淮阴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王营镇。
2001年2月正式实施。
1949年10月,官荡区划入涟水县。
1952年,成立蒋坝区。
1954年8月,撤销宋集区划归文科区,撤销蒋坝区保留蒋坝镇。
1956年2月,撤销张集、丁集、新渡、城南、顺河、吴集、盱宝、高涧8个区,新增棉花、陈集、双沟3个区;同年,顺河、高涧、盱宝及蒋坝镇划归洪泽县。
1957年11月,撤销8个区级机构,62个小乡合并为22个大乡。
1958年9月,乡改称公社。
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合并成立淮阴市,下设清江、文科、汤集、公墓、加英、渔沟、志举、五里、丁集、三树、袁集、蒋集、海明、同袍、王兴、武墩、高堰、赵集、陈集、吴集、新渡、码头、钵池、王营等公社。
淮安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里,地处京杭大运河、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是一座名人辈出、名景如珠、名著流芳、名菜飘香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区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诗词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周恩来故里景区获批苏北首批国家5A级景区。
淮安区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长期是郡、州、路、府的所在地。
明清时期,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全国漕粮转输中心、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和淮北漕盐集散中心五大中心,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
淮安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汇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具有广泛的商机和极大的市场空间。
建置沿革境内地域,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建射阳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设山阳县,南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设淮安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辖淮阴、山阳等郡县。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
楚州废,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
元朝设置淮安路,县复称山阳。
明初,设淮安府,治山阳,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县名复称淮安。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分属两个抗日民主政府,运西地区属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7年2月,淮安县政府治所淮城划出为苏皖第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复并入淮安县。
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
1963年,仁和、黄集、岔河划归洪泽县。
1983年3月,撤销淮阴专区,成立地级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
1983年9月,运西的黄码、盐河2乡划归清浦区。
至此,运西地区仅有南闸、三堡、范集、林集4乡属淮安。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图说运河之都淮安的沿革地理前言淮安,是一座拥有着2200余年可考历史的文化名城,作为运河之都的她,明清时期繁荣异常,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建置的沿革、地域的变化和地名的更替却使很多人在莫衷一是和人云亦云中,对关于淮安的许多人和事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
如淮安古名“淮阴”,今日有淮阴区,两个淮阴就压根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南北朝时置的淮安县和民国以后的淮安县、古淮安境内的射阳县和今盐城的射阳县都不是一回事。
于是便有了写作本文的初衷,旨在帮助大家梳理历史时期的淮安沿革地理,当然并不希望写得枯燥无趣,于是基本每篇都配上了地图,是谓“图说”。
受篇幅所限,重点将放在淮安所在的三淮及附近地区,曾隶属于淮安府或淮阴市的县区只略微带过。
(一)、先秦时期――邗沟通江淮,吴楚育名城古淮安地区地处江淮平原的东北部,北频淮水,东临大海,南达大江。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著名的“青莲岗文化”。
进入商周,淮安是淮夷的主要活动范围之一。
淮夷是聚居在淮水中下游地区的一个土著民族,属于东夷大部落。
淮夷中有很多支,如淮水东南岸的一支“干”,西周后干成为封国,即邗国(首邑在今扬州北乡),淮安便属于邗国;淮水北岸的“徐”支,也被封国,活动中心在今洪泽湖西岸、淮泗间的泗洪临淮一带。
建国来内部调整最频繁的省之一!一文回顾1949~1999江苏政区沿革1949~1951年属苏北、苏南行署区。
无江苏省建置。
1952~1954年(省内)•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苏北、苏南2行署区,恢复江苏省,1953年1月1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行政中心南京市。
•苏北、苏南2行署区合设江苏省。
•苏州市城东、城西2区合设郊区。
•无锡市无锡县划归常州专区。
•新安县更名新沂县。
•1953年•中央直辖的南京市划归江苏省。
•撤常州专区,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归镇江专区,江阴、宜兴、无锡3县划归苏州专区。
•设徐州专区,领导华山、铜北、丰县、沛县、邳县、东海、赣榆、砀山、萧县9县。
•撤太湖办事处,设震泽县。
•撤华山、邳睢2县,撤铜北县,复设铜山县。
•撤南通市城南、城中2区。
•撤淮北盐区。
•常州市升格地级市,下设东区、南区、西区、北区、郊区和戚墅堰区。
•省直辖扬州市划归扬州专区。
•淮阴专区新沂、睢宁2县划归徐州专区。
•泰州专区更名扬州专区。
•扬州专区驻地由泰州市迁驻扬州市。
•1954年•设南通市郊区;设苏州市枫桥、木渎2区。
•新海连、清江、泰州、扬州、镇江、常熟6市改由省直辖。
•盐城专区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
(省际)•1952年•山东省临沂专区新海连市和赣榆、邳县、东海3县划归江苏省。
•安徽省江浦县划归江苏省。
•山东省徐州市及滕县专区丰县、沛县、华山、铜北4县划归江苏省。
•安徽省砀山、萧县2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江苏省嵊泗县划归浙江省。
•沛县的王楼等15个村划归山东省新设的微山县。
•1954年•山东省郯城县的黑豆涧等7村划归江苏省东海县。
•山东省单县胡杨庄等2村划归江苏省砀山县。
•江苏省赣榆县汾水岭等2村划归山东省日照县。
•江苏省萧县蒋台乡3自然村划入安徽省濉溪县。
•1956年•山东省微山县黄山岛、套里岛的25个村划归徐州市。
微山湖湖面由山东省微山县统一管理。
1955~1957年(省内)•1955年•撤常州市东区、南区、北区、西区、戚墅堰区,设天宁、广化、钟楼3区。
xx地名的来由与变迁1、xx地名的由来与变迁现在的淮安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码头镇境内)。
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
其范围包括淮河南岸的清浦区、清河区部分、淮阴区部分、楚州区全部及洪泽、宝应、建湖的部分区域。
淮阴作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
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名,并时有反复。
xx作为郡名。
南朝xx三年(549),曾置淮阴郡,郡治淮阴故城。
隋初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区名。
1932年,江苏设行政督察区,在淮阴设江苏省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淮阴全境解放后,区划经重新调整,称为苏北淮阴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改称为苏北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同年10月,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员公署。
1953年1月,再次更名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淮阴专员公署。
1955年4月,定名为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阴专员公署被造反派夺权。
1971年2月,由专区改地区,名仍称淮阴。
xx作为市名。
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建市,名淮阴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清江浦。
1964年,淮阴市撤销,恢复原建置和原名。
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地级市,名称为淮阴市,其时淮阴市与淮阴县地名相同。
2001年,淮阴市正式更名为淮安市。
淮阴县改为淮阴区。
2、射阳、xx及xx地名的由来与变迁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
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淮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正文:----------------------------------------------------------------------------------------------------------------------------------------------------省政府关于调整淮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16〕8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对淮安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一、撤销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设立淮安市清江浦区,以原清河区、清浦区的行政区域为清江浦区的行政区域,清江浦区人民政府驻城南乡淮海南路268号。
二、撤销洪泽县,设立淮安市洪泽区,以原洪泽县的行政区域为洪泽区的行政区域,洪泽区人民政府驻高良涧街道东九道26号。
上述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等由淮安市自行解决。
淮安市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要求,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不增加“三公”经费。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平稳有序实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6年7月7日——结束——。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淮安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7.10•【字号】淮政发〔2018〕55号•【施行日期】2018.07.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淮安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淮政发〔2018〕55号淮安区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淮安市淮安区淮阴区盱眙县金湖县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18〕48 号),现通知如下:一、撤销平桥镇、上河镇,设立新的平桥镇。
以原平桥镇、上河镇所辖区域为平桥镇行政区域,平桥镇人民政府驻平桥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兴平街12号。
二、撤销建淮乡、马甸镇,设立石塘镇。
以原建淮乡、马甸镇所辖区域为石塘镇行政区域,石塘镇人民政府驻靖大庄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发茂路5号。
三、撤销施河镇、溪河镇,设立新的施河镇。
以原施河镇、溪河镇所辖区域为施河镇行政区域,施河镇人民政府驻陆河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政和路1号。
四、撤销城东街道、席桥镇、季桥镇,设立山阳街道。
以原城东街道、席桥镇、季桥镇所辖区域为山阳街道行政区域,山阳街道办事处驻农中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同心路19号。
五、撤销车桥镇、泾口镇,设立新的车桥镇。
以原车桥镇、泾口镇所辖区域为车桥镇行政区域,车桥镇人民政府驻车桥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文菊北路1号。
六、撤销苏嘴镇、茭陵乡,设立新的苏嘴镇。
以原苏嘴镇、茭陵乡所辖区域为苏嘴镇行政区域,苏嘴镇人民政府驻苏家嘴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振兴路135号。
七、撤销钦工镇、宋集乡,设立新的钦工镇。
以原钦工镇、宋集乡所辖区域为钦工镇行政区域,钦工镇人民政府驻钦工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云集路188号。
八、撤销博里镇、仇桥镇,设立新的博里镇。
以原博里镇、仇桥镇所辖区域为博里镇行政区域,博里镇人民政府驻王庄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人民路1号。
九、撤销三堡乡、林集镇、南闸镇,设立漕运镇。
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地名网 2006-5-25 点击次数:258介绍淮安历史沿革的文章---------两淮的前事和今身前言作为一个淮安人,在外地经常会被人问起淮阴、淮安的事情,特别是三淮一体之后,三淮地名十分混乱,不要说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不一定搞清其中的关系。
本文最初应某BBS城市周活动之邀而作,旨在向各地网友梳理淮阴淮安的历史关系,后经整理扩充。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历史资料,也吸取了一些本地朋友的观点,再此一并表示感谢!题解“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一解为“淮南”、“淮北”之合称,泛指今日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纵向概念;一解为“淮东”、“淮西”之合称,分别指代苏皖两省江淮之间的地方,是横向概念。
就江苏来说,“淮南”的范围大致和“淮东”重合。
因为运河的开凿,赋予了江苏江淮之间一个比单纯“淮南”更有意义,更让人充满遐想的地理名词---“淮东”。
也因为运河的开凿,串起了两个近在咫尺并同样谱写了辉煌历史篇章的淮东“两淮城市”---淮安和清江(淮阴)。
淮阴城、北辰镇,淮安源出淮阴作为地名,淮安的名气远大于淮阴,不仅是因为开国总理的缘故,更是因为“淮安”作为路、府等二级政区名从元代启用直至民国废,其间历尽六百余年而未间断,而且曾作为江苏省面积第一大府,明清时期繁荣非常,因此有着十分稳固的民间基础,在苏北一带影响之深远更不必说了。
相较之下,作为地名的“淮阴”则显得微不足道,影响力也有限。
然历史上,却是先有“淮阴”,后有“淮安”。
古淮安地区地处淮水、泗水尾闾,东临大海,南达大江。
邗沟未开辟前,南船北上,系由大江入大海,由云梯溯淮而上,至淮阴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向西北可由涡、颍水直达皖豫而入中原。
所以在以自然河道占交通主动脉的上古时期,控扼淮水、泗水咽喉的淮阴城最早兴起。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淮扬运河),沟通江淮。
邗沟初创时期,淮河水床较邗沟为低。
运河水流自南向北,一泻而入淮水,不利航行。
建国后江苏行政区划变迁一览/mamafei@/blog/p_73//tznjl2004/blog/p_1205/1949年苏北行署区◎1949年4月21日设立苏北行署区,驻地泰州市(华中行政办事处批准)◎设立新安县,以宿迁县的北部及沭阳县西部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9年5月)◎设立邳睢县,以邳县的陇海路南地区及睢宁县西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8年)◎设立淮宝县,由淮安、宝应2县运河以西和淮阴县运河以南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设立滨海县,以阜宁县、涟水县、灌云县结合部各一部分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9年)◎设立射阳县,以盐城、阜宁2县串场河以东,射阳河以南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2年)◎设立涟东县,以涟水县盐河以东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设立建阳县,以盐城、阜宁2县串场河以西,皮叉河以北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湖垛镇)(解放区时设立1941年)◎设立台北县,以台东县的北部城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大中集)(解放区时设立1942年5月)◎设立海安县,以泰县、如皋县、东台县结合部各一部分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设立如东县,以如皋县的东部城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撤销靖泰县,分别设立靖江县,泰兴县(1949年5月补)◎撤销樊川县,并入江都县(1949年补)◎将灌云县驻地由板浦镇迁至伊山镇(1949年补)◎设立南通市,以南通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南通县驻地由南通市市区迁至南通县金沙镇(1949年补)◎设立泰州市,以泰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泰县驻地由海陵镇迁至姜堰镇(1949年补)◎设立扬州市,以江都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江都县驻地由扬州市市区迁至江都县仙女庙镇(1949年补)◎设立泗洪县,以泗阳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青阳镇(属于皖北行署区)(1949年补)◎泗阳县驻地由泗阳镇迁至众兴镇(1949年补)苏南行署区◎1949年5月1日设立苏南行署区,驻地无锡市(华东军区批准)◎设立太湖办事处,由吴县析置(苏南行署1949年7月14XXXXX准)◎撤销沙洲县,并入江阴县、常熟县(1949年补)◎撤销镇江县,分别设立镇江市、丹徒县(1949年补)◎设立常州市,以武进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1949年补)◎设立苏州市,由吴县析置◎设立无锡市(地级),以无锡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淮安历史上的国、省、道、州、郡、路、府、军、县、亭淮阴县(一)——历时1449年(含寿张县、怀恩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治甘罗城(在今码头镇东北一里许,相传为秦上卿甘罗所筑)。
东晋永和八年(352 年),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西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改淮阴县为寿张县。
南梁太清三年(549年),东魏据淮阴,改寿张县为淮恩县。
南陈太建九年(577年),淮恩县没于北周,改淮恩县为寿张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再改寿张县为淮阴县。
隋大业元年(605年),并淮阴县入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设淮阴县。
武德七年(624年),再并淮阴县入山阳县。
唐乾封二年(667年),再复设淮阴县。
南宋绍兴五年(1131年),废淮阴县为镇,绍兴六年(1132年)复设淮阴县。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阴县终并入山阳县。
淮阴县(二)——历时87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割山阳县靠近清江浦的十余乡入清河县,除南界棠梨泾(今洪泽县东双沟镇周桥村)、青州涧(今洪泽县岔河镇)仍属山阳县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划归清河县。
民*国三年(1914年)改定全国重名县,改清河县为淮阴县。
2001年,改淮阴县为淮安市淮阴区。
淮阴侯国——历时5年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降楚王韩信为淮阴侯,以淮阴县为封邑。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韩信被杀,国除,仍称淮阴县。
淮阴郡(一)——历时94年(含东平郡)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侨置兖州于淮阴县,泰始七年(471年),改称北兖州。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侨置东平郡于淮阴县。
北兖州、东平郡皆治寿张县(淮阴县改)。
南梁太清三年(549年),东魏据淮阴,改东平郡为淮阴郡,淮阴郡领淮恩(寿张县改)、富陵、鲁三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富陵、鲁县入淮恩县,淮阴郡仅领淮恩一县。
陈太建五年(575年),陈军克淮阴,改淮阴郡为东平郡。
江苏省的区划调整,13个地级市之一,淮安市为何有7个区县?淮安市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之一,当年的淮安府、淮阴市,管辖区非常庞大。
现在,淮安市7个区县的区划,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淮安市的区划变动。
首先,我们聊聊江苏省的具体情况。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江苏省的总人口达到了8400多万人。
在全国各个省份中,排名第5位,仅次于粤、鲁、豫、川4个省份。
2021年,江苏省的GDP总量排名全国第2位,如果对比世界各国的话,江苏省的GDP总量已经超越了韩国,超过了部分中等发达国家。
江苏省总计下辖了13个地级市,俗称为“十三太保。
”分别是: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
其中,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当然,苏州市、无锡市等城市的综合实力非常强,这一点不可小觑。
江苏省由苏北、苏中、苏南三个部分组成,苏北在饮食、口音、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接近齐鲁文化或者中原文化。
苏中地区则是标准的江淮文化,堪称自成一派,例如饮食、建筑风格等等,同时兼顾了几个地域的特点。
尤其是淮安的美食,堪称集各家之长,南北通吃。
至于苏南地区,则是江南文化的代表。
淮安市,属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之一。
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淮安市总人口450多万人。
2021年,淮安市的GDP总量达到了4500多亿。
也许大家发现了,淮安市的人均GDP 并不低,很好计算。
淮安市下辖了4个区、3个县,合计7个区县。
分别是: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至于淮安市的区划形成,历经了好几个阶段的变化。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疆域空前庞大。
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根据无法有效管理各个地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借鉴了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设立了行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等等。
[转载]图说运河之都淮安的沿革地理之八--明清(1)明清(1)――合久必分,淮六属的稳定和清河县的扩张连载于2008年1月21日《淮海晚报》淮安风情版元至元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初定都南京(南直隶),后迁北京。
置淮安府,相当于元之淮安路,治山阳县淮城。
领海、泗、安东三州,山阳、清河、盐城、桃源、沭阳、赣榆、天长、盱眙8县。
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凤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隶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时淮安府共辖二州九县。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依宋代所开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20里,导引湖水入淮,这条漕河被命名为“清江浦”,清江市的兴起便是缘起于此。
至清,南直隶称江南省,驻江宁,并逐步分为江苏、安徽两省。
淮安府初属安徽,后归江苏。
清初,基本保留明代淮安府的体制,并逐步废去州领县制度,海州、邳州分出,淮安府辖有山阳、盐城、清河、桃源、安东5县。
雍正九年(1731),在黄河夺淮影响下,山阳和盐城两县土地和人口都大增,于是从这两县的滨海地区析置了阜宁县,淮安府辖境至此定型,领6县:山阳、盐城、阜宁、清河、桃源、安东,时称“淮六属”,直至清亡。
这种稳定的建置关系对近现代以来淮安及其附近地域的政区分化、人文风俗的形成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元以后的黄河长期夺泗入淮,泗水作为淮河北岸的支流,在尾闾处分两支入淮,一支大清河,入淮处即淮泗口;一支小清河,入淮处为小清口。
黄河初由大清口合淮,明嘉靖后则改由小清口合淮。
位于黄淮汇合附近的清河县受此影响极大,元之前的清河县城,也因水患频繁,几经迁徙。
元泰定元年(1324),清河县城圮于水,遂由大清口迁至淮河以南的淮阴故城,“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河以南”,古淮阴并入山阳的少许之地(约是老子山至甘罗城沿洪泽湖堤西南一线)首次划入清河县。
元天历中(1328~1329),旋迁至小清口西北、东去淮阴城十里的旧县(在淮北,今淮阴区码头镇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