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命题作文的立意
- 格式:doc
- 大小:144.88 KB
- 文档页数:7
给命题作文题目立意英文回答:The prompt asks me to discuss the topic of bilingual education. Bilingual education refers to a system of teaching where students are instructed in two languages. This topic is highly relevant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as being bilingual can provide numerous advantages. Firstly, bilingual education can enhance cognitive abilitie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bilingual individuals have better problem-solving and critical-thinking skills. They are also more adept at multitasking and have improved memory function. For example,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of Edinburgh found that bilingual children performed better on tasks that required executive control, such asinhibitory control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secognitive benefits are undoubtedly valuable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中文回答:这个题目要求我讨论双语教育这个话题。
命题作文如何立意一、我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一)、为什么讲命题作文:请以《我拥有,我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请以《我们这帮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请以《你辛苦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为什么要讲立意?“立意”的重要性,元人程瑞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转换开阁,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
”写一篇文章,在下笔之前,先“立”好了“意”,有了“主脑”,就像部队有了“将军”,才能有领导地“转换开阁”,发挥其战斗力。
因此, 古代文人就强调“意在笔先”。
有了这个“意”,就可以考虑全篇如何开头、叙写、过渡、结尾;主体中的主、次,详、略,疏、密,前呼、后应等。
1、立意是要给文章定“灵魂”。
一篇文章,都由三个因素构成:思想内容、组织结构、语言表达。
这三者的完美统一体,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思想犹如灵魂,结构有似骨架,语言好比血肉。
灵魂纯洁高尚,骨架端正完整, 血肉坚实丰满,才能是一个作为的健康人。
这三者中,是以灵魂为主导,如果灵魂污浊卑劣,即使好骨架、好血肉,也定是个“败类”。
为人如此,文章亦然。
因此,写作前,要先定个好思想,即“立”个好“意”。
2、立意是给文章找个好“统帅”。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立意”(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统帅”。
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现手法的选择、语言的运用,都要受主题目的制约。
如果立意不好,任何方法均无用。
3、立意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和水平。
立意高超、新颖,站的高,看的远,给人的教育、启发就大。
因此,必须有个好的立意。
二、什么是立意?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
(词典)立意就是指作者在动笔之前,将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所要揭示的生活真理确定下来。
立意,也叫中心思想、主题、主旨,它是文章的“纲”。
三、立意的要求:(一)正确、鲜明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命题作文是指由主题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命题要求,提炼命题思想并经过个人思考、积累、创新和表达,写出一篇达到一定水平和要求的文章。
命题作文不仅要考验选手的文思,还是选手思想、知识、语言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因此,在进行命题作文的时候,审题立意是尤其重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审题立意,以帮助更好地写好命题作文。
审题的重要性在命题作文中,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选手必须在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思路并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文章。
对于命题,选手必须了解它的含义、重点和难点,穿透表面现象,掌握其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它的思想和主旨,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拓展,使作文能够富有内涵。
通过审题,选手能够做到以下几点:•把握写作命题的思想和主旨;•理清写作命题的要求;•深入思考命题与自己的关联;•总结命题与自己的共性或特殊之处;•合理安排篇幅与结构。
因此,审题能够帮助选手理清思路,从而更好地展开创作,使得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如何进行审题?1.仔细阅读题目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把握其内涵和含义。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善于用个人的经历或生活实践来持续思考,尤其是把问题深入思考,全面把握命题思想。
2.弄清作文要求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命题中的作文要求。
如字数限制、选题要求、体裁要求等。
掌握好要求中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后续更好地进行深入思考。
3.思考命题的本质及思想命题通常包含一定的主题或者思想,核心部分包含当代社会新闻、社会热点、文化问题等。
而在命题思想中,选择一个能够与自身情境相满足的角度思考,从而深入钻研命题思想,并体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4.总结与归纳一致性审题也必须考虑到一致性的因素,即自身的学习或生活背景与命题中的思想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可以从谈谈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通过自身实践来与命题进行联接,打造一篇更加有说服力的命题作文。
如果不一致,则需要客观分析和针对性地思考,并通过反面角度挑战当下的恶俗行径,进而尝试提议解决方案。
中考作文全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他在著作《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就曾经提出过,写文章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文章当以理致为心旅,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而为冠冕。
理致为心旅,心中要有格局,要有格调,要有思路,要有思想。
气调为筋骨,气调是字词和音韵背后的一个东西。
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气调,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好文章。
事义为皮肤,颜之推要求文章中要有“事义”,要用典合宜,以事实意义为文章的皮肤。
华而为冠冕,意思就是,对于人来说,身上的穿戴要美观好看,而对于文章来说,需要讲究行文的华丽优美。
一、中考作文四大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比如:微笑面对生活。
半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比如:给自己一些话题作文: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你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
比如:生活中,人人需要掌声。
取得成绩和荣誉,掌声会给人以褒奖,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再创造的活力;面对困难和考验,掌声会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奋进的动力。
应该说,掌声就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
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而鼓掌。
请围绕“掌声”这个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可写你的体验和见闻,也可写你的见解和认识。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比如: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
他自命不凡,一心只想成就大事业。
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上面这则材料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一些有益的启示: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大业;长者的指导与教诲,有助于年轻人的成长;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人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自命不凡。
命题作文◎孔连根命题作文也叫全命题作文,它的主要标志是有一个完整的题目,这个题目可能是一个词语、一个词组,也可能是一个短句、一个完整的句子。
命题作文有几种形式:一是只有一个题目;二是除了题目外还有一个提示,旨在帮助作者打开思路;三是除了题目、提示语外,还有一个要求,包括表达方法、体裁、字数等。
下面谈谈命题作文中的立意。
所谓的立意,就是主题,也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一个题目到手以后,如果题目已经点明了主题,那么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这一中心直接选材,如“勤俭节约的妈妈”“我爱校园的花坛”这两个题目当中的“勤俭节约”“爱”分别是这两篇作文的主题。
但是,有许多题目本身是不能体现主题的,如“我家的小猫”“记一个人”“一次野炊活动”等,这类题目,必须在确定主题上下功夫。
现在的命题作文,都源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但是熟悉并不等于明确主题,还必须对自己熟悉的材料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把其蕴含着的东西发掘出来。
有的同学不懂得在分析、发掘上下功夫,所以把确定主题这一步骤简单化了。
如,一看到劳动,就以“爱劳动”为主题;一看到为集体做事,就以“关心集体”为主题……这样的主题不是说不行,但有个问题:如果你所写的材料正好与这个主题相符,那就可以;反之,如果不相符呢?实际上,确定主题并不那么简单。
拿“一次大扫除”为题来说吧,不能一看到这个题目,主题就确定为“爱劳动”或者“热爱班集体”,因为这个题目并没有点明主题的词语。
因此,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材料来确定不同的主题。
选择的材料不同,表达的主题就不同,如:1.男同学为了照顾女同学,大同学为了照顾小同学,他们都争着要干重活、脏活——体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2.为了不弄脏雪白的墙壁,同学们没用水冲,而是小心翼翼地用湿布擦,然后再用干布擦——体现爱护公物的精神。
3.在大扫除的过程中有一位同学不慎从桌子上摔下来,膝盖摔破了,同学们立即围了过来,有的去倒开水,有的去通知老师,有的去叫校医——体现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一次作文指导:作文立意“千古文章意在先。
”什么是立意呢?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作文题《读————》提示为: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还有“观察、欣赏、体味”等意思,因而读的对象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是人(老师、同学、李白、诗人)、大自然(春、夕阳、雪、泰山),或作者某种生活经历和社会现象。
拟题为《读父亲》立意为:此文中把父亲比喻为“一本饱含哲理的书,书页间流露着伟岸、正直。
”练习1:风,有自然界的,也有人类社会的;有可亲可爱的,也有可憎可恶的。
请以“风”为话题,进行立意练习。
(要求写两三句话。
如:我想到了——。
)我想到风吹雨打,经历了风雨,才会有成功。
正如那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想到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成功的条件要靠自己去创造。
我想到了追星之风,追星,崇拜偶像可以丰富我们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视野,还可以从歌星的成长道路吸取力量,受到教益。
但追星也应该适度,毕竟我们不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追星上,应该以学习为重。
方法一:以小见大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例如:广东省广州市2002年中考作文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
在这里,“阅读”可以理解为“观察”、“欣赏”、“感悟”、“体验”等许多方面。
可谓是一个大范围。
我们在给文章立意时,要把“阅读”这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
可以写“阅读自然”方面的,如:“登山之乐”、“观海之情”、“赏花之趣”等,也可以写“阅读社会”方面的,如:“感悟合作”、“领悟真情”、“享受帮助”等等;还可以写“阅读人生”方面的,如:“欣赏自我”、“勇对失败”、“挑战挫折”等等。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命题作文的概念,明确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审题立意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学内容:1. 命题作文的定义与特点2.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原则3. 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技巧4. 实例分析与写作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提高写作质量。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审题立意方法,写出有深度、有创意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命题作文的定义、特点和审题立意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技巧。
3. 练习法: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命题作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2. 新课讲解:讲解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原则,介绍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技巧。
3. 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审题立意的过程。
4. 写作练习:布置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实践。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命题作文,并注重审题立意。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实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清晰展示各个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步骤。
2. 收集一些典型的命题作文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一些练习题目,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用。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学生常见的命题作文题目,引发学生对审题立意的思考。
2. 讲解审题立意原则:详细解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原则,如准确、全面、深刻等。
3. 介绍审题立意方法:讲解各种审题立意的方法,如抓关键词、分析题目背景、提炼中心思想等。
4. 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命题作文案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理解如何运用不同的审题立意方法。
T——全命题作文的立意检测定位()立意,可以表达“打定主意”和“命题意思”两种含义并在不同语境中使用。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立意占有极重的分量。
一件作品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
写作中的立意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
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区别于立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题,就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
主题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
有时,立意可以包含多重主题,如长篇小说之类大型作品。
对立意的要求:(一)要正确、鲜明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作为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要深刻、新颖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肢体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四)要积极向上所谓积极向上使之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符合文章主题,顺着文章中心。
(1)“内容”“语言”“结构”评分表类别内容语言结构一类文54—60分立意新颖,选材精当,逻辑性强,内容生动具体。
能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表达写作的意图。
语言生动流畅,没有明显病句。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二类文48—53分立意较新颖,选材适当,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生动顺畅,偶有语病(明显的病句不多于2个)。
结构较完整,条理清晰,详略处理得当。
三类文42—47分有较为明确的主题,立意一般,选材尚可,内容较为具体,有可读处。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明显的病句不多于3个)。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较清楚,详略处理较恰当。
四类文36—41分能看出立意,选材一般,内容不够具体。
语言不够通顺,语病较多(明显病句不多于4个)。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不够清楚,详略处理欠恰当。
五类文31—35分无中心,内容杂乱或空洞。
词不达意,病句多(明显病句多于5个)。
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不会分段。
六类文30分以下无中心,内容杂乱或空洞,不知所云。
文理不通,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病句太多。
没有条理,看不出结构,看不出是一篇文章。
(立意的关键就是角度的选取,回顾下命题作文的特点,如何以一个固定的标题为支点衍生出不同的角度,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种思维方法:一、增补紧缩1、补充法词语类、记叙类题目可以用这种方法,补充记叙的要素,从而明确题旨。
例如《记忆中的一条小路》可以补充成:“记忆中在什么时候(补充时间),在怎么样的(具体化)一条小路上,‘我’(人称)碰到谁(补充人物),发生了怎样的一件有意义的或值得深思的事(补充事件)。
”立意训练:(2010·四川省眉山市)请以《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使用补充法写出几个角度:针对培养立意提示:“谁”(人称)拥有或回忆起什么样(快乐的、有纪念意义的、特殊的、平凡的……)的日子,这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具体发生的事件或带给人什么样的感悟、影响。
2、紧缩法有的题目较长,经紧缩处理,再行扩充。
例如《我教美国小朋友唱中国歌》,先紧缩为“教唱歌”,然后再考虑“教谁唱歌,唱什么歌”。
这样思路就明晰、条理多了。
立意训练:(2010·山东省烟台市)题目:《总想为你唱支歌》使用紧缩法写出几个角度:立意提示:《总想为你唱支歌》,先紧缩为“唱歌”,思考“唱歌”这个行为所代表的情感意义,然后再考虑“为你”,确定“你”具体指代谁,再思考“总想”背后蕴含的感情色彩。
二、大小变换1、小题大做法所谓小题大做法,就是依据题目提供的范围进行联想或挖掘,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的方法。
小题大做法一般适用于口子开得小、范围有限的小题目,如《校园一角》《一件小事》《我的小书屋》等。
同学们常常会被这些小题目束缚住手脚,思路展不开,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要解决这一难题,可运用小题大做法。
把握小题大做法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扩展,即扩充“材”源,思维不能停留在某一点材料上。
(2)要挖掘,即对题目的思想内涵要尽力挖掘。
例如,面对《一份试卷》这样的题目,我们不能只想到考试时的答卷,要挖掘“答卷”更深的内涵,如对某一次艰苦经历所完成的答卷,在严峻考验面前所书写的答卷,在生死关头所提交的答卷,等等。
(3)要适度,即“大”而适当。
小题大做必须注意扩充的“材”源要与题目相关,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本身蕴涵的本质。
立意训练:(2010·江苏省常州市)请以《我班的个性》为题,写一篇文章。
使用小题大做法写出几个角度:立意提示:扩展能展现“个性”的不同材料,班风、同学相处、师生关系、集体荣誉等,再深挖“个性”的含义,具体的行为事件或者精神风貌等。
2、大题小做法所谓大题小做法,是指对写作范围很大、包含内容多的题目,有意识地缩小范围,选择某个小角度以反映比较深刻的主题的方法。
大题小做比较适合于内涵为散文型、联想型的命题作文。
这类作文虽然开放性强、自由度较高,但也不能信马由缰、漫无边际。
这就应寻找题目与自身生活的结合点,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的生活材料与题目结合起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既内容充实又有真情实感,还能真正做到以小见大,起到以一滴水反射太阳光辉的作用。
运用小题大做法的关键是所选的材料要小,要典型,要与大题密切联系,而且要是自己熟悉的,感受较深的,容易驾驭的。
小题大做难在一个“做”字上,这个“做”字,包含着如何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表现深刻的主旨,反映时代的风貌,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材料和细节,并细心观察、强烈感受、深刻思索,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立意训练:(2010·贵州省毕节地区)命题作文:《心中的那份爱》使用大题小做法写出几个角度:立意提示:“爱”是一个很抽象、宽泛的概念,把“爱”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点滴中,例如父母、亲戚、朋友、师生、邻居或者天天擦身而过的清洁工、收发室的勤杂工乃至街头曾给过你感动的陌生人,甚至与你朝夕相处的一只小宠物等等,从近到远回忆搜索,从小爱到大爱,文章的格局既充实又不狭隘。
三、亦正亦反法1、正面透视有些命题作文一语双关,尤其是内涵为概念型、比喻型的命题作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内涵的哲理或象征意义。
如《校园春色》中的“春”不但指自然界的春季,而且象征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优秀的思想品质;那么“春色”不但是描绘校园的环境,而更重要的是写学生的精神风貌。
另一类是比喻寓意。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题目借助谚语,意即播种什么收获什么,比喻做什么样的事情就收获什么样的结果,比喻的是工作和学习。
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就事论事。
立意训练:(2010·浙江省金华市)题目:《灯》使用正面透视法写出几个角度:立意提示:深挖“灯”这个意象的特点及所引申出的象征含义、哲理,例如由“灯”在黑暗中明亮、温暖的特点联想到在挫折、低谷时期或状况下给过你温暖、希望、鼓励的人或事,也可以把“灯”象征为始终给你动力的理想、志向、愿望等。
2、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指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
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
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
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
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立意训练:(2010·浙江省衢州)根据要求作文。
(40分)请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使用反弹琵琶法写出几个角度:立意提示:如果从“少年也知愁滋味”来逆向思考,虽然没有世事阅历的历练,但是少年阶段所独有的敏感多思、新鲜触觉也许反而能更敏感、细腻地体味到生命的疼痛,从中的思考、挣扎和奋起就更加珍贵。
以此来立意,文章立意既贴近真实更有思想的深度。
四、以问领想法“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如针对《偏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提出一连串问题:“谁偏见?”“为什么有偏见?”“偏见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如何对待偏见?”围绕题目各个方面提出问题,抽象的问题就会具体化,隐晦的题目就会明朗化。
立意训练:(2010·浙江省湖州市)请以《多想告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用以问领想法写出几个角度:立意提示:谁多想告诉你?“你”又指代的是谁?为什么是“多想”?想要告诉你什么?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综合思考,也可侧重其中一个点立意。
(思维角度的训练一定要理论加实践,在每一个技法后面附加小练习,乘热打铁地让学生掌握,同时也可以采用教师、学生同步练习的方法,例如在限定时间内老师、学生同时思考,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然后对照借鉴。
)(思维锋从磨砺出)(15分钟)2010年陕西中考满分作文赏析请以《在这里》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
在这里总有一种感觉,让我怦然心动;总有一种情结,让我不胜唏嘘;总有一种回忆,让我魂牵梦绕。
时光荏苒,但那份只属于故乡,只属于乡田的记忆,却始终是我生活的温存……麦田里的童年乡间的阳光折射出我童年的颜色——麦黄色,这仿佛注定了我是一个“麦的孩子”。
炎热的夏夜,我总是喜欢和小伙伴们躲在软软的麦草上一起看眨眼的星星。
麦堆里是我们捉迷藏时最好的“屏障”,总是在里面钻来钻去,却全然不顾回家后被大人呵斥。
有时甚至能在麦草堆里发现蛇。
男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捉蛇,女孩子们则吓得嚎啕大哭,却还是第二天便“好了伤疤忘了疼”地钻进麦草堆里,一起打闹。
银铃般的笑声充满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炊烟下的守望每当我一路蹦跳地回家,或是在麦场嬉闹时,总会不经意地仰头看看那不远处的屋顶。
当那被熏黑的烟囱里升起薄薄的炊烟后,我定会边向家跑边喊着:“我回家吃饭了,明天玩!”每每回家,总会看到爷爷坐在门槛上等我,还有奶奶蜷在一堆麦草里拉风箱的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