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新课标(人民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9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对象:高一课时:1课时提供者:蒋国碧单位:澜沧民族中学一、对教材的分析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应重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结果、失败的原因、历史教训以及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全盛的基本史实。
2.理解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相像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农民必须在先进的力量组织领导下和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和建设,才能恰当地发挥农民的力量。
2.通过历史的学习,学会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三、重点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2.难点: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收集相关史料,制作ppt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回答师: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内容: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
洪秀全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
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一、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与探索,它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政治文明进程,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
对于认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途径和深刻认识当今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讲述了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历史材料,求知欲强,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太平天国运动》一颗的基本史实,因此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会说呢过的思维,向深入发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并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评价出太平天国运动3、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太平天国运动》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第一课。
在此前专题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些斗争的延续,同时它又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安排本课下设三个子目: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三个子目相互衔接,体现了运动发展的时序性,展示了天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失败的发展历程。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一下的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如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等,同时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首先以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全面的了解这段史实,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方法。
其次,通过小组讨论,上台填写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4、教学重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这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只有了解了主要的史实才能理清运动的发展脉络和进程,对这场运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的两个治国方案,渗透了农民阶级的思想,有助于认识农民阶级的特征。
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它每一步的发展都蕴含了农民阶级的思想,他们敢于同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作斗争,对民主革命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但是他们封王建制、建天王府、确定尊卑等级制度、内部争权夺利却是封建腐朽思想的体现,也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将它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洪秀全的农民革命思想特点。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和强盛的过程,从中剖析太平天国不断发展的原因。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理解两者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4)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
(3)通过提问、列表和对比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人们常说南京是六朝古都,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六个朝代曾在南京定都吗?生1:三国时期的吴国和东晋曾定都于南京。
生2: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也先后定都于南京。
师:对。
上述六个朝代先后定都于南京。
正因为如此,南京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七大古都。
其实,除了刚才两位同学所列举的六个朝代外,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先后把南京作为自己的都城。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情况。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太平天国运动[推进新课]1.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想想议议:师:同学们知道“官逼民反”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生1:“官逼民反”的意思是讲,老百姓本来是最安分守己的人,只不过由于官府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最后生活不下去了,只好起来造反。
生2:在我国封建社会爆发的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官逼民反”的。
师:对,“官逼民反”就是这个意思。
旧中国经常发生“官逼民反”的现象,其中在鸦片战争后就发生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