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的漫画看19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
- 格式:pdf
- 大小:377.90 KB
- 文档页数:8
一、选择题1.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
“?”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两极格局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某日本学者认为,在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对“尚未到达新日本”的理解是明治维新A.并没有改变封建专制统治B.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C.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照搬西方的科学技术3.一位俄国地主曾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控制B.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D.农奴得到与地主相等的份地4.下图是美国“奴隶制扩张”的漫画,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矛盾的无法调和。
请问: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焦点是什么?()A.国内市场能否扩大问题B.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问题C.美国领土的扩张问题D.黑人奴隶制的废存问题5.《新全球史》中记载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转型,以获得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其首要目标,采取的措施A.废藩置县B.殖产兴业C.对外扩张D.发展教育6.历史学家罗英渠在《美洲史论》中写道:“他所指挥的军队解放的国士十倍于西班牙的国土,比西、法、德、英、意五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大一倍半……成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拿马六个国家的奠基者。
”材料中的“他”是()A.玻利瓦尔B.章西女王C.卡斯特罗D.纳塞尔7.有学者认为,日本成为文明国家是由于学习了朝鲜、中国、印度和欧洲文明。
下列最能体现学习欧洲文明的是()A.废藩置县B.殖产兴业C.忠君尚武D.限制天皇的权力8.下表是 1878 年、1893 年日本不同经济类型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引起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D.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9.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
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美国人一般是赞成广泛吸收外来移民的。
这是因为:首先,美国幅员广大,资源富庶,但它既缺少劳动力又缺乏技术,因此开拓土地、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都有赖于连续不断的移民洪流;此外,美国人相信他们有力量同化外来移民,认为美国是个不同民族、种族的“熔炉”,经过这座“熔炉”的冶炼,美利坚民族将日益发展壮大。
但是,随着移民洪流的不断到来,土生美国人和早来的移民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惧与担心。
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有些人就对外来移民的涌现有着担心和恐惧。
美国独立后,这种恐惧与担心由于不断大量涌入的外来移民产生的社会问题而加剧。
美国排外主义运动经常与这种社会上的恐惧和担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大多数美国人保持团结并对他们的未来抱有信心时,他们似乎更愿意与外来移民分享未来;当他们发生分裂且对未来缺乏信心时,排外主义就可能抬头 。
根据美国人对外来移民的特定情况的反应,美国经历了三个反对外来移民活动的阶段,或三个排外主义阶段:即反天主教徒的阶段、反亚洲移民的阶段和普遍限制所有外来移民的阶段 。
第一个排外主义阶段主要是反对天主教会和教徒,盛行于19世纪3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中期以及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前一时期的矛头是针对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移民和德国移民;后一时期是针对来自东欧、东南欧“新移民”中的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
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英国殖民者中的新教徒便把反对天主教的情绪带到北美来,并与移民中天主教徒有着摩擦和不和。
在美国独立前,信奉天主教的法国移民在加拿大与印第安人建立的同盟,被北美殖民地的人们视为一个威胁,因而加重了新教徒对天主教徒的敌对情绪。
到19世纪30年代,随着入境的爱尔兰和德国天主教徒移民日益增多,天主教会和天主教徒被看成是对美国体制的一种威胁:不仅对共和制原则而且对共和国本身都是起着破坏作用的因素 。
美国的一些新教徒在神职人员煽动下,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群众性活动,后在东部一些城市里,逐渐演变为暴力行动。
1883—1924年美国排日运动析论作者:祝曙光张建伟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07期摘要:美国排日运动始于1883年,是排华运动的延续。
排外主义者从经济、政治、种族歧视等各个方面阻止日本人进入美国,并通过设置多种障碍迫使日本移民离开美国。
移民问题成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影响日美关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排日运动兴起与高涨的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日本;移民;排日运动;原因中图分类号:K31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7-0095-07移民问题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影响日美关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排日运动直接引发的“日本移民问题”在日美两国政府和民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两国曾围绕移民问题进行了长期交涉。
排日运动始于1883年,是排华运动的延续。
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后,日本移民逐渐成为美国西部民众排斥的对象,排外主义者从经济、政治、种族歧视等各个方面阻止日本人进入美国,并通过集会、宣传、抵制和暴力等多种方式迫使日本移民离开美国。
本文拟对美国排日运动的兴起、高涨及其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日本不是一个具有移民传统的国家,江户时代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许日本人出航海外,所以除了个别渔民以外,日本人谁也没有去过外国。
19世纪40、50年代渔民中浜万次郎和浜田彦藏先后因海难事故而漂流到美国。
中浜万次郎在美国生活了11年,改名叫约翰万次郎。
1851年他驾舟回国,担任了幕府的英语翻译。
浜田彦藏来到美国的时间略晚于中浜万次郎,他在美国生活了8年,曾被某税务官雇佣,充当仆人。
浜田彦藏于1858年加入美国籍,在一家商贸公司工作,并改信了天主教。
1864年,最早的日文报纸《海外新闻》在横滨发行,该报纸的新闻消息由当时回到长崎的浜田彦藏提供,然后由本间潜藏和岸田吟香用明白易懂的日文写出刊载。
进入明治时期,日本政府为了推行经济现代化政策,实行地税改革,通过牺牲农业和榨取农民的手段积累资金,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或承受高额地税的重压,生活窘迫。
泣血的历史:19世纪美国排华的真相作者:何道宽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11期将《驱逐:被遗忘的美国排华战争》译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血泪史,震撼人心,又是一部抗争史,令人振奋。
原书全名DrivenOut:TheForgottenWarAgainstChineseAmericans,副标题既可以直译为“被遗忘的排华战争”,又可以意译为“美国19世纪排华史”,但考虑到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取向,我们最后决定选用更加震撼人心的直译。
如此,书名遂译为《驱逐:被遗忘的美国排华战争》。
这是一部巨著。
作者用三四十年的学术积累,经过七八年的现场踏勘和资料钩沉,又花五六年的访谈和笔耕,终于拂去尘埃、揭开真相,被人有意掩盖的一段丑陋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了。
一、梦断金山1848年2月2日,战败的墨西哥被迫签署条约,割让近一半的国土给美国,含新墨西哥、亚利桑纳、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和科罗拉多。
那天,墨西哥人浑然不觉,就在9天前,在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山脚下,在一条小溪的锯木厂里,有人发现了天然的纯金块。
一年之内,世界各地的淘金人涌入加利福尼亚,墨西哥人当然来了,其他拉美人来了,欧洲人来了,远在亚洲的华人也来了。
然而,僧多粥少,难免抢夺,而且,这些移民中,罕有心善的“僧人”,不乏冒险的赌徒。
其中的白种人自视优越,天生高人一等。
即使在淘金潮的初期,为了霸占财富,利欲熏心的种族主义者也狠心地驱逐墨西哥人、拉美人、印第安人和华人。
10年之后,金矿基本耗尽,淘金的和筑路的华工失业,进入林场、农场和牧场。
和白人比较,华工的优势明显,他们勤劳刻苦、优质高效,在有限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招人忌恨。
二三十年后,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来袭,排华暴行恶浪滔天。
华人成为白人矿工梦断金山的替罪羊,成为种族主义者、失业老兵、欧洲移民的共同打击对象。
对华人的围攻、偷袭、驱赶、杀戮一浪接一浪。
二、血腥的种族战争19世纪40年代抢夺了加利福尼亚以后,美国政府用种族灭绝政策对付印第安人,用战争的暴力征剿他们,用高压和欺骗的手法和他们签订条约,把他们赶进难以生存的“保留地”,押上了“血泪之旅”。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加入侵华行列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迅速进展,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英国首先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美国不甘落后。
(2)美国此时追随英法身后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如英法(根本原因);②致力于西部领土扩张;③致力于解决国内矛盾(南北战争);④致力于拉美的渗透和扩张,无力争锋亚洲。
主要史实:“条约”、“租界”、“帮凶”、“助剿”、入侵台湾。
主要影响:美国追随英法等国共同参与侵华,充当帮凶,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在华的侵略势力迅速增长"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背景:(1)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跃居世界第一,对外加强扩张;(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大国无暇东顾,战后欧洲列强严重削弱,相反,美国实力大增,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全球推行“金元外交”,而东亚是其重点之一;(3)中国国内革命运动不断,战争频繁,政局动荡。
主要史实:(1)一战前:①资本输出;②“门户开放”政策;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破坏辛亥革命。
(2)一战爆发后:①美日加强对中国的争夺;②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操纵会议,拒绝中国代表要求;③1921—1922年操纵华盛顿会议通过……不断扩大侵华势力。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推行亲美外交政策,美国在华势力迅速增长主要影响:(1)促使近代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2)美、日逐步取代欧洲列强成为侵华最主要国家,加剧中国政局的动荡。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二战结束(1935—1945)———联合中国共同反法西斯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背景:(1)日本法西斯侵略扩大,直接威胁到美国在远东的利益,美日矛盾激化;(2)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不断走向联合,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文明”观念与19世纪末美国的排华浪潮作者:刘义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作为19世纪末美国社会所普遍共享的重要观念之一,“文明”观为美国提供了选择移民的标准,塑造着这个时期美国的排华运动。
在移民问题上,它的内涵主要包含自由劳动的工作伦理、盎格鲁—新教文化和政治自由三个方面,华工则往往被置于其对立面。
而排华分子则借此极力渲染“中国文明”与“美国文明”的差别和对之构成的威胁,推动了全国范围内排华共识和排华浪潮的形成,并最终向华人劳工关闭了大门。
关键词:排华运动;排华共识;文明观念中图分类号: K7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8)06008611Abstract: As a key concept commonly shared by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civilization” offered the standard to choose immigrants,and shaped the Chinese exclusion movement at that time. On the issue of immigration,there are mainly threefold meaning in this concept: the work ethics of free labor,the Anglo-Protestant 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liberty,all of which are repulsive to Chinese labor. The exclusionists further manipulated this ideology to underline the threa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pposed to the “American civilization”,to instigate the anti-Chinese hysteria,and gave rise to the consensus on Chinese exclusion. Thus,they closed the door to the Chinese laborers.Key words: Chinese exclusion movement; Chinese exclusion consensus;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
19世纪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剧烈进行的时期,同时也是腐败的高发多发期。
就这一时期美国历史来看,造成腐败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开辟了新的致富渠道。
19世纪上半期,在开发西部边疆的拓荒过程中,进行土地的投机买卖成为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一些富商和国会议员从政府手中廉价购得大量土地,然后再加价转手倒卖给西部移民或有关公司,从中获取大量收入。
19世纪下半叶,一些私人公司在修建铁路或承揽其它工程时,和国会议员或腐败的政府官员相勾结,骗取大量政府津贴。
二、是政府职能的扩张和公共开支的增多,为从事腐败行为提供了大量机会。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逐步扩张,政府采购合同和工程合同越来越多,公共开支稳步增长。
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增加。
所有这些,都为政府官员以权谋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具有新资源的新集团,从事腐败活动成为他们进一步改善自身境况的重要手段。
在内战结束后工业化迅速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和大企业。
这些大公司的老板力图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获利,具体做法是用金钱购买参众两院席位或收买议员,然后再利用议员的政治影响力通过有利于己的法案或获取有关的政府合同,从而实现自身的利益。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移民涌入城市,这些城市贫民获得了选票这种重要的政治资源,通过出卖手中的选票,他们可以获得少量的收入或获得一份工作,从而改善自己的境况。
四、是政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商人型政客,他们把攫取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从而加剧了政治腐败。
这一点在美国州和地方政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些地方党魁和当地的富商巨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政府合同为诱饵,从后者那里获得大量捐款或资助,然后用这些金钱去收买城市贫民的选票,并依靠手中选票聚拢起一批支持者,长期把持地方政府和议会,地方政府成为他们为自己的核心小集团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工具。
历史上的排华运动分类:历史思辨人类有时也是很渺小的族群,这表现之一就是对其他族类或者阶级的敌人和排挤,这表现在国际上,就是不同国度人之间的相互排挤。
定居在其他部落(国家)里的外国人,总是被他的同事或者当地人作为一个入侵者——作为来分吃我们面包的人,或者至少被当作能力有些底下,给他留些低下的活计,共同的是外国人要挺身承担那些被认为是肮脏的或数来数去最差的活,一批外国人来承担被本地人认为是有损荣誉或没面子的工作或劳务,这是当地人的部落优越性一个确凿无疑的证据,当地人在情感本能上——怎么也忍受不了外地人比他们优越,这几乎是世界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对于进入本种族的“外来者”总保持一种偏见,歧视,甚至是敌对的态度。
人类社会已步入21世纪,在世界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化浪潮中,“地球村“的时代到来,本被认为这种狭隘自私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能够得到缓解,甚至消逝。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世界仍旧是民族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各种文化交流中出现碰撞冲突,在经济交流中出现利益摩擦,以及一些少数国家奉行霸权主义,推行强权政治,这种狭隘的地区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被加强,呈现再度抬头和蔓延的趋势。
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因为宗教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国家间的政治问题等等而引发的针对其他种族的骚乱,恐怖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是演变为局部地区战争,而身处“异乡”的侨民就成为这种“冲突””摩擦”的直接受害者。
世界文明整体处于一种艰难的融合时代。
历史上,就是美国这样成熟的现代国家也有排华的不光彩记录。
19 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涌入美国的华工,对早期美国西部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主要是开发金矿与修建铁路。
1863 年,美国开始修筑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雇用了大批华工。
由于大多数华工不计较工种,能吃苦耐劳,特别是修筑铁路这种最困难最危险的活儿都肯干,工作效率比白人高,对美国人来说是难得的廉价劳动力。
所以,美国的大资本家和大农庄主呼吁摆脱种族偏见,大量使用华工。
《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读书笔记2013172316 林秀琳前不久去图书馆找有关华人华侨的书,发现了这本《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觉得有些新鲜,因为以往说华人华侨更多的是东南亚,而美国的华人华侨也是不少,所以就借来看,果然不错,这本书是在美国历史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来讲华人华侨,对于了解美国的华人移民,以及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到现在华人在美国地位的上升等有更多的阐述,简单来说是好看又能有所了解。
下面是我看完此书所作的一些简单笔记以及一些读书感悟。
本书将美国的华人社会以60年为一个时期,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60年,从1820年到1882年,是华人自由移民时期。
第二个60年,从1882年到1942年,是反华排华时期,是白人高高在上,其他少数民族受欺压的不平等时期。
第三个60年,从1942年到2002年,是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时期,也是白人与各个族群兼容并存,互惠互利的时期。
第四个60年,从2002年到未来,是旧的主流社会解体,华人与美国各个民族共同创造新的主流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书里写的是2062年,不过我觉得还为时甚早,也许这个时期会更长呢?最早到达美国的华人可能早在16世纪后期,但有案可稽的则在18世纪末。
据华盛顿国家档案局文件,1785年美国一艘“柏拉斯号”从广州回到美国巴尔的摩,待会三名中国海员,他们曾在美国停留一年。
随后陆续又有海员及商人来到美国。
19世纪初,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开始选送中国青年学生去美国留学,其中不乏中国革命好建设的先驱。
到19世纪中叶,美国大规模开发经济,特别是开拓西部,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
1849年,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中国,这对于处于水深火热渴望谋求生路的中国贫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大批华人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
其中既有招募来的华工,也有被拐骗来的“猪仔”,以及一些商人、工匠、仆役等,是美国华人的先驱,为美国西部修建铁路、开拓农田以及其他工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漫话漫画“驴象之争”之父李亚航第三个任期的恐慌解放的奴隶圣诞前夜山姆大叔的感恩节晚餐首脑为格兰特整装的哥伦比亚女神圣诞老人造访军营2016年是美国的“大选年”。
回顾11月投票“决战日”之前的“冲刺季”,依然可见19世纪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创作的“驴象之争”的卡通形象(代表民主党的“驴子”与代表共和党的“大象”二者之间的针锋相对),按照惯例作为四年一次的两党之争最好的“代言”而见诸各大报端和网页。
“驴象之争”之于大多数国内读者而言,只知其画,不知其“父”。
其创作者托马斯·纳斯特被誉为“美国政治漫画之父”,“驴象之争”源于他发表在《哈珀周报》上的一系列漫画。
纳斯特是坚定且狂热的共和党支持者,1874年11月7日他发表了题为《第三个任期的恐慌》的漫画,使用身披狮皮的“驴子”影射民主党人虚张声势,愚蠢可笑。
这幅漫画中,纳斯特首次使用大象作为共和党符号,稳重、老实且纯净的大象正符合他心目中对共和党的定义和期许。
这幅作品也是代表两党形象的“驴”和“象”第一次“同框”,成为“驴象之争”的起源。
在这幅作品前后,纳斯特还发表了数幅以驴子和大象代表两党形象的漫画,日益深入人心。
虽然纳斯特利用驴子代表民主党的本意是嘲讽,但由于这一形象群众基础之强大,民主党顺势将其宣传为聪明且富有勇气的动物来作为政党标志。
画中驴子身上写着“专制统治(Caesarism)”,将其他动物吓得惊恐四散。
纳斯特意在讽刺民主党通过媒体所塑造出的形象虽表面威猛强大,实则自大虚伪。
纳斯特凭借精彩的画作表现力和巨大的个人号召力,成功地使驴子和大象成为美国众所周知的政治符号,并历经一百四十多年热度不减。
他是罕见的政治漫画家,除“驴象之争”外,笔下多个漫画形象在当时影响广深并流传今世。
被誉为“政治漫画家之父”不仅因其在艺术和新闻界颇具影响,更是由于其作品在美国国家意识形成的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纳斯特出生和成名的年代,美国出版业和社会环境都激荡着变革。
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排华运动的/话语0机制朱骅(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上海海洋大学英语系,上海201306)摘要:排华运动是美国历史中的污点,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华人的不幸遭遇,对当时美国的舆论机制关注不是很多。
排华运动的发展由政治、经济和种族等多种因素推动,因此可以对当时讨论的华人问题进行/话语0分析,揭示这些话语内含的权力关系。
通过对当时一些典型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排华话语0由华人经济威胁论和华人种族低劣论这两根纵横坐标轴构成,其轴心是/黄祸0论。
在这个话语坐标系上,不同时代的反华话语各有侧重。
关键词:排华运动;种族主义;经济威胁论;黄祸中图分类号:K71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08-0025-02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美国东方主义中的-中国话语./(项目编号:09YS285)中期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朱骅(1970-),男,江苏盐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上海海洋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比较文学。
在美国移民史上,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国家行为莫过于1882年/排华法案0的颁布,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只针对某一族群的歧视性移民法。
为/排华法案0颁布而由白人政治力量掀起的全国性反华浪潮就是历史学家常说的/排华运动0,这一运动一直延续到1943年/排华法案0部分废止,延续了近一个世纪。
一、排华运动的历史背景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
大清国律一直禁止国人出洋,出而返者按律当斩。
这条律令实际上直到1868年5普安臣条约6签署后才真正失去威慑力。
中国人大规模向美国移民始于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由于加州对劳动力的需求,加之华工勤劳灵巧的劳动素质,他们刚开始受到了热情的欢迎。
然而随着欧裔工人的不断增加,矿藏资源的分配显得紧张,舆论开始对华人不利。
1854年加州最高法院规定,华人不得出庭提出不利于白人的证词,至/排华法案0颁布,前后共出台几十项歧视性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