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4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2019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项目简介(限1页)1、主要研究内容A型流感病毒亚型众多,可感染多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宿主。
除高致病性H5和H7流感病毒可引起家禽禽流感暴发外,动物流感病毒最令人关注的危害是其跨越动物和人的种间屏障,在人之间引起流感大流行。
100年来,已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有H1N1、H2N2和H3N2亚型,其他亚型病毒跨种感染人及引起人流感流行的潜力并不清楚。
本项目对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的H1、H5、H7等新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评估和揭示了它们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
2、科学发现点2.1 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感染人的主要场所(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H7N9病毒内部基因来自于家禽的H9N2病毒,这种H9N2的内部基因的组合有助于病毒在哺乳动物之间的水平传播(Li X., et al, PLoS Pathogens);H7N9病毒在人体内复制过程中可发生关键位点的突变,进一步增强其对人类的致病力及其人间水平传播的风险;具有在人群引起暴发流行的高度风险 (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Zhang Q., et al, Science, 2013)。
2.2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持续进化,基因型和生物表型具有高度多样性(Li Y., Journal of Virology, 2010);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H5N1病毒与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后,可产生多种对哺乳动物高度致死、可在豚鼠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高效传播的H5N1子代病毒,揭示了H5N1病毒对公共卫生蕴藏的巨大风险(Zhang Y., et al, Science, 2013)。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井筒、桩基础等)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突破了传统热力学模型的理论局限;首次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逆反应的内在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多相渗流模型,构建了水合物分解气、水运移理论框架;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压-热联调强化水合物分解方法;首次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边界。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公示引言概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公示是指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过程中,将被提名的候选人或项目公示给社会大众,以便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一举措旨在确保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也是一种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肯定。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详细阐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公示的重要性和作用。
正文内容:1. 提高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公正性1.1 提名公示可以防止评选过程中的人为干预1.2 公示候选人或项目的信息可以让评选委员会更客观地进行评估1.3 公示过程可以让评选结果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2. 增强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专业性2.1 提名公示可以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评选过程2.2 公示候选人或项目的信息可以让专业人士更准确地评估其科学技术水平和贡献2.3 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以提高评选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3. 扩大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影响力3.1 提名公示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过程和标准3.2 公示候选人或项目的信息可以让社会大众更全面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3.3 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为评选结果提供参考,增加评选的公信力4. 促进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创新性4.1 提名公示可以鼓励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不断努力4.2 公示候选人或项目的信息可以为其他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4.3 提名公示可以推动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评选的质量和水平5. 加强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社会认同感5.1 提名公示可以让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工作的关注和认可5.2 公示候选人或项目的信息可以让社会大众更了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贡献5.3 提名公示可以增加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总结: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公示在提高评选公正性、增强评选专业性、扩大评选影响力、促进评选创新性和加强评选社会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公示候选人或项目的信息,公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的过程和标准,同时也可以为评选结果提供参考和意见。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填写要求一、提名单位基本信息1. 提名单位全称:2. 提名单位组织机构代码:3. 提名单位通联位置区域:4. 提名单位通联人及通联方式:5. 提名单位负责人及通联方式:二、提名项目基本信息1. 申报项目名称:2. 申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名单:3. 申报项目完成单位名称及组织机构代码:4. 申报项目通联位置区域:5. 申报项目完成人员及通联方式:三、申报项目基本情况1. 项目完成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包括项目所解决的主要问题):2. 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特点或研究思路:3. 项目的研究创新点:4. 项目的先进性、实用性及社会经济效益:5. 项目的技术水平及国际国内水平地位:6. 项目的知识产权情况:7. 项目的主要成果及应用情况:四、项目推荐类别及奖励级别1. 推荐奖励类别(科技进步奖或科技发明奖):2. 推荐奖励级别(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五、评选材料提交1. 评选材料清单:2. 评选材料的编排及格式要求:六、推荐单位意见1. 推荐单位意见:2. 推荐单位负责人签字:3. 推荐单位盖章:七、项目完成单位意见1. 项目完成单位意见:2. 项目完成单位负责人签字:3. 项目完成单位盖章:以上是填写《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的基本要求,提名单位在填写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排版和编写。
提名书是评审专家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提名单位应当认真对待,精心填写,确保内容准确清晰,以提高申报项目的评审通过率。
也需要提醒申报单位,保留好填写《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的相关材料,并保持联络畅通,在评选过程中及时按要求提供相关申报项目资料,确保评选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评选材料提交1. 评选材料清单提名单位需要根据评选要求提供完整的评选材料清单,包括但不限于申报书、成果鉴定书、论文、专利证书、奖项证书等支持材料。
评选材料清单应按照项目名称、类别、数量等详细列出。
202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各个被提名的项目名称、提名单位、项目主要完成人等详细信息。
具体来说,这些信息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1. 项目名称:这是每个被提名项目的名称,用以简洁地概括项目的主要内容或研究方向。
2. 提名单位:这是进行项目提名的单位,通常是相关的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
3. 项目主要完成人:这是进行项目研究和实施的主要人员,他们的姓名和职务等信息会被公示。
4. 项目简介:这是对项目内容的简要介绍,用以说明项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信息。
5. 提名理由:这是对项目被提名的理由的说明,包括项目在科学上的创新性、对学科发展的贡献、社会影响等。
6. 其他信息:可能还包括了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公示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提名单位和项目有所不同,且具体的公示格式和要求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具体的公示内容需要以相关单位或组织的公示文件为准。
尊敬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
我谨代表[单位名称],向您推荐[项目名称]作为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候选项目。
该项目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了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
该项目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的成果是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主要论文和专著的作者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前人尚未发现的现象,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我们相信,该项目的成果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标准,具备获得该奖项的资格。
我们希望评审委员会能够给予该项目充分的关注和认可,并给予其应有的荣誉和奖励。
最后,我们再次感谢评审委员会对该项目的关注和支持,期待着您的回复。
此致
敬礼!
[单位名称]
[日期]。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一、项目名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强时变非线性的解析建模与状态量高精度估计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该项目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存在间接映射关系,阐释了输出电压具有的动、静态分量解耦特性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等效电路模型,拓展建立了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的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映射参数重构方法,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揭示了动力电池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提出了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有效解决了动力电池“模型建不精”、“状态估不准”、“系统管不好”三大难题,成功用于华为、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主流企业,具有重要科学和工程价值。
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
完成人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6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申请材料属实,完成人排名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共识和我国的国家战略,电动汽车是主要技术选择。
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其精准管理是保障整车高效、安全和动力电池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动力电池状态量的高精度、强鲁棒性估计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国际难题和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
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支持下,历时9年理论研究,取得系统性、原创性成果。
2023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等级填写要求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等级填写要求如下:1. 填写提名书时,必须按照《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的要求,客观、如实、准确、完整地填写。
2. 提名通用项目的提名者可以于2023年12月19日起凭提名号和密码登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按照要求在线填写、提交。
3. 提名专用项目的提名者需通过单机版提名系统填写(2024年1月4日前联系奖励办专项处),不得通过网络填写和提名。
4. 提名书格式和填报要求参见《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
此外,提名项目(人选)必须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并满足以下条件:1. 原则上应在近年获得过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或具有同等效力的部委一等奖、国家一级行业学会协会一等奖及特等奖,且主要技术内容未获过国家奖。
2. 拟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供的代表性论文(专著)应当公开发表满3年(2020年12月31日前),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应当完成整体技术应用满3年(2020年12月31日)。
3. 同一候选人或同一科学技术内容不得被重复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4. 如在提名材料中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基金支持的项目,项目需完成整体验收。
5. 同一项目不能多奖种、多渠道重复提名。
6. 提名书中不得出现涉密内容。
7. 各单位应突出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认真审核,择优推荐,同一奖种同一评审组的项目原则上提名1项。
8. 本次国家奖提名工作时间紧,标准高,要求严,请各单位高度重视,综合统筹,认真组织,严格把关,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工作,确保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9. 请各单位按照《通知》以及提名书填写要求等,组织项目完成人客观、如实、准确、完整填写提名书,并提供相关附件材料。
10. 请各单位填写提名汇总表,提供拟提名项目的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获奖情况,于12月20日前将盖章扫描件和电子版发至我办邮箱。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适用于提名专家)三、项目简介(限1页)四、重要科学发现1. 重要科学发现(限5页)2. 研究局限性(限1页)五、客观评价(限2页。
应围绕科学发现点的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内容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
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六、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补充说明(视情填写):承诺:知识产权归国内所有且无争议。
以下情况和规定已向所有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作者明确告知并征得同意:①上述论文专著用于提名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②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所用论文专著不得再次参评;③未获奖项目所用论文专著再次参评须隔一年。
其中,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已出具知情同意书面签字意见,与其他作者的有关知情证明材料均存档备查。
因未如实告知上述情况而引起争议,且不能提供相应存档备查的证据,本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处理。
第一完成人签名:七、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情况(不超过8篇)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适用于外籍专家)九、英文提名书THE NOMINATION FORM FOR THE STATE NATURALSCIENCE AWARD, P.R.CHINA1. GENERAL INFORMATIONPrepared by NOSTA2. PRIMARY DISCOVERIES3. PUBLICATIONS4. PRINCIPAL ACHIEVERS十、附件一、必备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8篇)2.他人引用代表性引文专著(不超过8篇)3.检索报告4.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及情况汇总表(模板附后)5.外籍专家国内单位聘用合同二、其他附件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承诺:本人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对本项目完成人合作关系及上述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
附件1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2018年度)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奖励提名材料质量,便于提名者严格审查把关,现将2018年度形式审查不合格的内容印发,请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和提名者在填写和审查提名书时严格执行。
形审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提交评审。
一、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1.所列主要发现点(含论文、专著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提交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但未获奖;2.所列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出版)年限不足三年(即2015年1月1日之后发表(出版));3.完成人是2016年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完成人是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其他提名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4.完成人不是代表性论文专著作者;5.代表性论文专著仅署名国外单位的;6.未按要求签名盖章,或所盖公章与单位名称不一致:包括提名意见、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中需要签名盖章的内容;7.必备附件未提交或不完整;8.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法规文件以及当年度提名工作通知要求的情况。
二、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1.所列主要发明内容(含专利、论文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提交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但未获奖;2.项目整体技术未应用或应用不足三年(即2015年1月1日之后应用);按规定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的,或者行政审批时间未满三年;3.完成人是2016年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完成人是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其他提名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4.前三位完成人不是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当发明人少于三人时除外);5.未按要求签名盖章,或所盖公章与单位名称不一致:包括提名意见、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需要签名盖章的内容;6.必备附件未提交或不完整;7.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法规文件以及当年度提名工作通知要求的情况。
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李贺军(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推荐意见:力-环境耦合下的材料断裂,都与位错运动相关,最终是原子键的断裂。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难啃的骨头。
该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孤单地坚持在该领域的前沿不懈探索。
从原子、位错和宏观层次,纳米、微米、毫米尺度多层次、跨尺度地对应力腐蚀机理进行了较透彻的研究。
难能可贵的是,该项目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团队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原位观察单层石墨和云母在环境中裂纹形核和扩展的过程,为揭示应力腐蚀本质奠定坚实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在宏观层次上该项目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氢和钝化膜对应力腐蚀的定量贡献,并把膜致附加应力作为环境敏感断裂的快速表征参量,为材料基因工程中应力腐蚀高通量表征技术提供全新视角。
研究成果在Acta Materialia, Corrosion Science, Scripta Materialia等传统金属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所发展的方法被广泛使用。
该项目有重要的发现和开拓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并指导了应用。
推荐书内容属实,已经过所在单位公示,符合推荐要求。
贾金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推荐意见:该项目团队从原子、位错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对应力腐蚀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应力腐蚀的多层次、跨尺度效应,把应力腐蚀机理研究推上了新台阶。
同时该项目团队制备单层石墨的方法启发了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
两位教授采用同样方法制备了单层石墨—石墨烯诞生,从而使全世界对石墨烯的关注达到顶峰。
更为关键的是该项目团队能够把理论研究与重大工程结构使役安全紧密联系起来,把“顶天”的理论结出“落地”的成果,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在金属腐蚀领域能在Acta Materialia, Corrosion Science, Scripta Materialia等传统金属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它引245余次实属难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2019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项目简介
(限1页)
1、主要研究内容
A型流感病毒亚型众多,可感染多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宿主。
除高致病性H5和H7流感病毒可引起家禽禽流感暴发外,动物流感病毒最令人关注的危害是其跨越动物和人的种间屏障,在人之间引起流感大流行。
100年来,已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有H1N1、H2N2和H3N2亚型,其他亚型病毒跨种感染人及引起人流感流行的潜力并不清楚。
本项目对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的H1、H5、H7等新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评估和揭示了它们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
2、科学发现点
2.1 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感染人的主要场所(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H7N9病毒内部基因来自于家禽的H9N2病毒,这种H9N2的内部基因的组合有助于病毒在哺乳动物之间的水平传播(Li X., et al, PLoS Pathogens);H7N9病毒在人体内复制过程中可发生关键位点的突变,进一步增强其对人类的致病力及其人间水平传播的风险;具有在人群引起暴发流行的高度风险 (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Zhang Q., et al, Science, 2013)。
2.2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持续进化,基因型和生物表型具有高度多样性(Li Y., Journal of Virology, 2010);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H5N1病毒与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后,可产生多种对哺乳动物高度致死、可在豚鼠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高效传播的H5N1子代病毒,揭示了H5N1病毒对公共卫生蕴藏的巨大风险(Zhang Y., et al, Science, 2013)。
2.3 发现聚合酶PB2的271A和血凝素HA的226Q的协同突变是2009/H1N1病毒在人群高效传播的前提条件(Zhang Y.,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 2012);发现“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已具备了在人群中高效传播的能力,而目前使用的人流感疫苗和人群现有免疫力不能针对这些病毒为人体提供足够保护(Yang H.,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Yang H., et al, PNAS, 2016)。
3、发现点的科学价值
这些发现为科学认知禽流感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不同亚型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和传播的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它们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为动物流感的防控和人流感的预警预报以及应对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4、第三方评价的结论
本项目相关的研究论文在Science、PNAS等杂志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Science、Nature等杂志发表专门文章,对其科学价值予以高度评价。
自然杂志(Nature)在“2013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介绍中称“流感侦探”陈化兰是“帮助中国平息H7N9流感危机的病毒学家”。
科学杂志(Science)以“Veterinarian-in-chief”(首席兽医)为题目专门报道和积极评述了本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在H5N1和H7N9病毒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5.与本项目主要发现点有关的论文共发表8篇,其中SCI收录8篇;被引总次数841次,其中SCI被引次数728次。
三、客观评价
(限2页。
应围绕科学发现点的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内容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
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
1.本项目第一个发现点中关于H7N9病毒的系统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H7N9的防控实践,并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感染人的主要场所”的发现点(代表性论文8),是2013年及近几年政府“计划性关闭活禽交易市场,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政策制定的直接依据。
自然杂志(Nature)对这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13年“全球10大科学人物”评论中称:“‘流感侦探’陈化兰:帮助中国平息H7N9人流感疫情的病毒学家”。
关于H7N9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后会获得使其对人致病力和传播能力都增强的发现点在Science发表后(代表性论文1),被评为“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见附件18:第三方评价佐证材料第1条和第2条)。
2.本项目发现点2中关于“H5N1病毒与2009/H1N1人流感病毒基因重配会产生高度致死高效传播”的研究结果(代表性论文2)在Science后,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基因交换帮助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专门评论,其中法国病毒学家Simon Wain-Hobson称: “这是一项超级棒的研究”。
科学家杂志(Scientist Magazine)发表题为“H5N病毒从鸟向哺乳动物的轻松跳跃(Easy jump of H5N1 virus from bird to mammal)”的专门评论,其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Andrew Mehle称“我们可以很确信地判断,这两种病毒很容易重组”,“这项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预警,因为实验室看到的结果,自然界中很容易发生”。
(见附件18:第三方评价佐证材料第3条和第4条)
3.本项目发现点3中关于“2009/H1H1病毒传播机制”的研究结果在国际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发表后(代表性论文6),被该杂志评为该期重要研究报告(Spotlight article)。
杂志发表题为“2009/H1N1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分子机制(Molecular Basis of the 2009 H1N1 pandemic influenza virus)”的专门评论称:“一个新的猪流感重组病毒获得持续性的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并引起2009年流感大流行,但是决定该病毒传播能力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Zhang等(本期9666-9674页)发现血凝素HA蛋白上的一个氨基酸突变使该病毒识别人的受体,从而获得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
进一步的发现PB2基因上的一个氨基酸突变对HA获得这一突变起重要作用。
这项工作为监测和评估自然界中流感病毒的传播风险提供了重要信息”。
(见附件18:第三方评价佐证材料第5条)
4.科学杂志(Science)以“Veterinarian-in-chief” (首席兽医)为题目专门报道和积极评述了本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在H5N1和H7N9病毒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见附件18:第三方评价佐证材料第6条)
四、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
补充说明(视情填写):
承诺:知识产权归国内所有且无争议。
以下情况和规定已向所有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作者明确告知并征得同意:①上述论文专著用于提名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②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所用论文专著不得再次参评;③未获奖项目所用论文专著再次参评须隔一年。
其中,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已出具知情同意书面签字意见,与其他作者的有关知情证明材料均存档备查。
因未如实告知上述情况而引起争议,且不能提供相应存档备查的证据,本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处理。
第一完成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