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导读《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是继罗尔斯《正义论》之后出现的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
作者是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生前是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
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大致上以密尔(John S. Mill)为界而区分为古典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
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对政府功能的看法不同:前者主张政府只应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不宜逾越消极性的功能;后者则认为政府不应局限于消极的角色,而应积极地谋求社会正义之实现;特别是在财富的分配方面不宜放任市场机制之自然运作,而应谋所以调节之道。
以此为标准,罗尔斯是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而诺齐克则是古典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一书,以个人权利为核心,逐次展开,而归结于“最低限度的国家”乃是真正能在道德上被证成之理想的乌托邦架构。
诺齐克在本书中的论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根据洛克式的论证,指出国家的形成源自自然状态中个人权利的维护。
个人权利的维护如需由个人自己来执行,难免有诸多不便。
国家就是在解决这诸多不便的过程中形成的。
此一国家形成之说明,使其将国家角色定位在个人权利之保障。
他的最低限度国家,基本上沿循古典自由主义“守夜人国家”的基线,将国家功能定位在防止暴力、偷窃、诈欺,以及保障契约之履行等等。
他认为此种最低限度的国家,为保障个人权利所必须,却不会造成无政府主义者所担心的侵犯个人权利之结果。
不过,任何逾越此一最低限度功能之国家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个人权利侵犯之后果。
该书第二部份,主要在揭示他的“赋予权利理论”,据以批判超越最低限度国家的各种观点。
他认为探讨资源应如何分配才合乎正义的问题,应该考量资源是怎样形成的历史过程。
根据此一历史的正义观,他的赋予权利理论包含三项原则:一、占取原则,即对于无主物的占取,来自我们的劳动力(属于人身的一部份)对无主物的改良,使我们对该无主物取得独占的所有权。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读了《乌托邦》这本书,真的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书中,作者托马斯·莫尔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世界。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这个新奇的构想给吸引住了。
书中提到的乌托邦社会,所有的财产都是公有的。
这和我们现实生活可太不一样啦!想想看,在我们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财富和利益奔波忙碌,有时候甚至会不择手段。
可在乌托邦里,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不存在谁比谁富有,谁比谁贫穷。
这种平等的状态,让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们的社会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乌托邦的工作制度。
在那里,人们每天只需要工作六个小时。
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般的存在。
而且,工作并不是按照职业来划分的,而是大家轮流去做不同的工作。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不会一辈子被困在一个单调的工作里,能够有机会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
另外,乌托邦里的教育也很特别。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全面的教育,不仅学习知识,还注重品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们不会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和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
真希望我们也能借鉴一下乌托邦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我还记得书里描写的乌托邦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得井井有条,房屋整齐美观,街道干净整洁。
到处都是绿树和花草,空气清新,让人心情愉悦。
而反观我们生活的城市,高楼大厦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有时候走在大街上,都觉得心情压抑。
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我也会忍不住想,这样的乌托邦社会真的能够实现吗?虽然它看起来很美好,但似乎也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毕竟,人性是复杂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私心。
乌托邦读书笔记精选5篇《乌托邦》,英国古代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作品,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某种体现,或者说是外国的“桃花源”。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乌托邦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乌托邦读书笔记1托马斯.莫尔出身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喜好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1886年,在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人,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 Paul 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
他的父亲约翰·莫尔(JohnMore)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以说,莫尔对社会底层的人们有着很深的了解,并且有着深深的同情之感。
所以为他写《乌托邦》奠定了基础。
莫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
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
书中不仅可以看出莫尔的让人如沐春风般的语言,也可以看出他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了当时的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弊病,因此,在他眼中的乌托邦是一个没有等级、阶级的社会,大家按需分配。
在当时他就看出,未来的人类盲目追求物质生活,从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补充,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人们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精神世界匮乏的现象。
此外他还看出了宗教之间的斗争,这是多么难得的预见,因此他提出宗教自由的主张。
书中的这些理念,在现代的社会也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莫尔的真知灼见真是值得敬佩。
个人拥有权利,而且有一些事情是任何人或任何群体都不能对他们做的,做了就要侵犯他们的权利。
这些个人权利是如此强有力和广泛,以至引出了它们向人们提出了国家及国家官员可以做什么的问题。
(天赋权利)【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关于国家的理论:最弱意义上国家(minimal state:即能够得到证明的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国家(minimal state),其功能仅限于保护人们免于暴力、偷窃、欺诈以及强制履行契约等;而任何功能更多的国家都会因其侵犯到个人而不能被强迫做某些事的权利而得到得不到证明。
(最小国家原则)【同上1 】因此推导出两个原则:“国家不可用它的强制手段去迫使一些公民去帮另一些公民,也不能用强制手段来禁止人们从事推进他们自己利益或者自我保护的行为”(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一个回应)【1】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批评无政府主义时为最低限度国家提供了辩护;第二部分主张,没有任何更多功能的国家(more extensive state)可以得到辩护。
在此Nozick阐述了一种正义的资格理论(entitlement theory),并批评了Rawls的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第三部分转向了乌托邦理论,认为最低限度国家恰恰是乌托邦传统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批评无政府主义时为最低限度国家提供了辩护;第二部分主张,任何更多功能的国家(more extensive state)都无法得到辩护。
在此Nozick阐述了一种正义的资格理论(entitlement theory),并批评了Rawls的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第三部分转向了乌托邦理论,认为最低限度国家恰恰是乌托邦传统中合理的因素。
在前言的最后,Nozick说自己“并没有展示出关于个人权利之道德基础的精确理论。
”理论。
”第一章为什么要讨论自然状态“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先于国家应如何组织至问题的问题,是任何国家是否应该存在。
为什么不是无政府呢?”(IBID 11页)“如果没有国家我们会生活得更好;任何国家都必然侵犯人们的道德权利,从而本质上都是不道德的。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乌托邦》。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在《乌托邦》里,作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那里的一切都和我们现实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完美社会给吸引住了。
书里说,在乌托邦,人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
这可太神奇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家都拼命地赚钱,买房子、买车子,总觉得拥有的东西越多就越幸福。
但在乌托邦,大家都按需分配,没有谁会为了多占一点东西而勾心斗角。
比如说,房子是统一分配的,而且都差不多,没有谁的房子特别豪华,谁的又特别简陋。
这就避免了因为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不公。
还有啊,乌托邦的人们工作也不是为了钱,而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自身的兴趣。
这和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们每天上班,累得要死要活,很多时候就是为了那点工资,为了能养家糊口。
但在那里,人们选择工作是因为他们真心喜欢,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
比如有人喜欢种地,那就去种地;有人喜欢做手工,那就去做手工。
而且,大家每天工作的时间也不长,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学习、娱乐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乌托邦的教育也特别有意思。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全面的教育,不仅学习知识,还注重培养品德和实践能力。
学校里没有繁重的作业和考试压力,老师更像是引导者,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各种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都快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
再说说乌托邦的社会关系吧。
那里的人都特别友善、互助,没有争吵和打架。
如果有人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忙,而且是真心实意的,不是为了作秀或者图什么回报。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书里说有一次一个人生病了,邻居们不仅轮流照顾他,还给他送来了自己做的好吃的,大家一起陪他聊天,让他感觉不到一点孤单和无助。
这种邻里之间的温暖和关爱,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真的很难得了。
后无政府主义希望一困境约翰洛克的政治哲学起源于这样的假设:人对于其自身有绝对的、唯一的统治权。
对这个假设的解释是,人生而平等、自由、独立,没有人可以高人一等。
这个解释目前看来是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理论敢于明目张胆地否定的(但暗中的、无意识的否定层出不穷)。
但是,如果这一假设可以被理解为“可以统治个人的只有他自己”的话,那么就必然面临国家的合法性问题。
不管是王权国家还是民主国家,都意味着某个高于个人的系统对个人的统治。
这就是无政府主义的论述基础所在。
当然,王权国家或者福利国家意味着类似家长制的统治,这在古典自由主义看来也是不合法的。
然而即使是受到古典自由主义支持的“守夜人”国家、最弱意义上的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
何谓“最弱意义上的国家”?国家有两个特点:1,对暴力的垄断。
国家宣称,在其统治范围内只有它自己有使用和监督使用暴力的权利,而且这一权利一般被认为是合法的。
2,对所有人的保护。
国家(理论上)会承诺为处于其统治范围内的所有人提供保护。
最弱国家即有且只有以上这两条特征的国家。
一般认为,这种国家只会为个人的消极自由提供保护,而不像当今世界的国家一样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福利(积极自由)。
但是无可否认,最弱国家也拥有警察、法院与军队,这些机构代替个人,惩罚那些侵犯他人权利的人。
而这是对暴力的垄断,意味着个人的惩罚权利被剥夺了。
同时,“对所有人的保护”也是与原始假设相矛盾的:国家为穷人和富人、付得起钱的人和付不起的人提供相同的服务,但维持这一功能(包括以上所说的警察军队等机构)需要税收,而税收就意味着再分配,就意味着对个人财产权的侵犯。
个人要付钱为他人提供的服务,这确实是不道德的。
以上分析揭示了个人自由与国家统治之间令人困惑的矛盾。
面对这些矛盾,有些学者声称它们是不可解决的:要么否定国家的合法性,要么否定原始假设。
无政府主义选择了前者;而左派理论则迫不及待地选择后者,制造出许多以“平等”代替“自由”之优先性的奇特理论。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通用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乌托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托邦读书笔记篇1如果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以古希腊罗马作为原型的话,那么乌托邦的首都亚马乌勒特城就在很多方面与雅典全盛时期一样了。
莫尔的乌托邦是公有制社会,这一点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同。
可能犹太人的弥赛亚盼望也影响了莫尔对乌托邦的构想,这一点可从后文乌托邦国的人对基督教很快就能领会、接受就能看出来。
同样有意思的是,乌托邦人对古希腊的作品和思想感兴趣。
文中说,乌托邦语与古希腊语很相近,而且文中主人公就怀疑乌托邦人是古希腊人的众后裔之一。
显然,莫尔的乌托邦是两希文明下的乌托邦,和古代中国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理想人格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人生理想中的“学优则仕”很不相同。
乌托邦人爱好辩论,兴趣则在于文学、艺术和哲学。
这里可以看出古希腊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只是乌托邦人并不明白古希腊人探讨世界的本源——那些天上的哲学和被拉到人间的哲学,这一点和希伯来文明相似。
乌托邦人认为,信仰和理性一样,为幸福提供基础。
而且他们还认为,理想首先要唤醒沉睡在人们灵魂深处中对于上帝的信仰。
他们也争论善、灵魂、幸福等等,但认为至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
这一点和儒家、道家不同,却令人想起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对于自然法的研究。
乌托邦人擅长音乐、修辞学、数学以及几何,尤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这一点跟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相似。
他们对哲学和逻辑学却没兴趣,或者准确点说,他们压根就没考察过这些问题。
乌托邦人衣着简朴,对珍珠、黄金、白银、绫罗没什么兴趣,因为它们都是给犯人准备的,在这里,犯人的镣铐就是用黄金做的。
写到这里,我们会疑惑,甚至会怀疑乌托邦社会还比较初级吧?他们这么好的审美修养和鉴赏力,竟没有发现金银玉器、绫罗绸缎的审美价值吗?!想一想,我们社会中有多少精美的艺术品是用它们做成的啊!菲迪亚斯的雅典娜像眼睛是用象牙做的,宙斯像全身是用精金包裹,古犹太人的金柜、金灯台也是用精金包裹。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的不朽之作,这本书以其深刻的社会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描绘,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在书中,莫尔通过主人公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名为“乌托邦”的完美社会。
这个社会的基础是公有制,所有的财产都归全体公民共同所有,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
这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私有制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乌托邦里,人们不再为了财富的争夺而勾心斗角,也不会因为贫困而陷入绝境,因为财富的公平分配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乌托邦中的劳动制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所有的公民都必须参与劳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制造,没有人可以游手好闲。
但这种劳动并非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分配的。
而且,每天的劳动时间并不长,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进行学术研究。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劳动是否也能变得更加合理和人性化,让人们既能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又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教育在乌托邦中也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从儿童时期开始,教育就贯穿了人们的一生。
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出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反观我们的教育体系,虽然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但在某些方面是否还存在着过于注重应试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呢?乌托邦的政治制度同样引人深思。
那里没有专制和压迫,官员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并且能够被随时罢免。
这种民主的政治模式,确保了权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政府的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
对比现实中的政治体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不断推进民主制度的发展,让民众的声音得到更充分的表达。
然而,乌托邦虽然美好,却也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思考。
首先,这样一个完全公有制的社会,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人类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对私有财产的渴望和追求,这会不会成为实现公有制的障碍?其次,乌托邦中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几乎是完美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会导致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样的完美秩序是否过于理想化?尽管存在这些疑问,但不可否认的是,《乌托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现实社会的全新视角。
《乌托邦》读书笔记作者托马斯·莫尔。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
他为人公正、宽容、廉洁,他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力量。
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这种思想是奠定他写《乌托邦》这本小说的基础,在当时可谓是“离经叛道”的先进思想,但却让人佩服在那样的时代下思考了一个连现代社会都无法实现的问题,这与他丰富的阅历和刚正不阿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这更增加了我对他的尊敬。
《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以锐利的眼光,透视了英国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
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那些统治者们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要么疯狂地掠夺人民的财产,为此他们可以耍尽各种手段,设下最阴险而卑鄙的圈套;要么挑起掠夺性战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寻找种种借口,不惜牺牲人民的性命或致他们于伤残。
根本无正义可言。
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
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
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
这种社会现实是极其丑恶的。
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刘军宁: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读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自由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古典自由主义,另一派是现代自由主义。
流行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的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国家的唯一作用就是保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特别是公民个人的自由权、生命权和私有财产权。
在当代有重大影响的古典自由主义中,诺齐克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位。
十九世纪末期出现的现代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即使以公民的自由和财产权为代价也要关心分配不均、贫困等现代社会问题。
罗尔斯便是现代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与《正义论》在现代自由主义中的地位一样,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是战后以来最重要的古典自由主义的著作。
其重要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诺齐克作为哈佛大学的哲学教授,在该书中充分发挥在其在哲学思维方面的长项,把主流的哲学分析方法运用于探讨自由社会的重大理论和问题,极其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探讨与政治关怀的有机结合;其次,与传统的功利主义套路以效用或经济效率的尺度对人的自由所作的辩护不同,诺齐克尽管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方法,其基本思路却是元伦理学的方法。
他是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的思想试验出发,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超功利的正当性与优先性。
对该书的核心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该书对国家要说的是,在道德上正当的国家是最弱意义上的国家。
国家不能管治除维护公民的自由以外更多的事情,否则就要侵犯到公民的权利,因而就失去了道德上的正当性和统治上的合法性。
诺齐克断言:"如果要防止国家成为一部分人中饱的私囊,却采取强化国家、扩大其功能范围的做法,只能给腐败造成更多的机会,使国家成为官员们捞取各种好处的更有价值、更为诱人的目标。
"该书对个人要说的是,你有权!尊重你公民的权利是国家的天然义务。
对个人的权利是保护,还是侵犯,是衡量国家及其行为正当与否的最高道德标准,同时也对国家及其行为构成道德约束。
当然这种约束是消极意义上的约束,诺齐克称之为道德的"边际约束",即权利保护不是国家的目的,但却是在一旁永远对国家起监督作用的道德准则。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种由批判到建构的写作技巧——从诺齐克“权利理论”的提出看其论证方法12级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胡鹏1201211373在某种程度上讲,哲学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正面建构的过程,即作者一步一步摆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但是这种正面建构往往表现为作者直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抛出自己最拿手的论据,这种论证过程对于这一领域的同行可能很好理解,但是对那些不是该领域的读者或许就显得有些突兀了,比如一篇讨论“人是否应该有信仰”的文章上来就开始论述“人要信仰上帝”、“人不能没有信仰”这些正面观点,这样的论证对读者多少会有些突然,反倒是先从反面论述“没有信仰的后果是怎样的严重”,“无神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来论证信仰的好处,这样自然合理地引出问题,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
因此对于某种观点或理论,如果直接地正面建构不能很好的指出问题的实质或不利于说服读者时,我们不妨先从它的反面入手,先举出关于这一问题常见的观点,然后指出它们的谬误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这种“先破后立”的写作技巧类似于“评论+自己的观点”的模式,其实质正体现出来了我们在哲学研究中的思考顺序,这就是哲学研究中的“3W”模式①,即“Why- What-How”的思考顺序,其中的“why-what”是为什么会有该问题和别人说了什么,“how”则是指对别人观点的评价,看别的观点怎么样,自己的论证正是建立在前三者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把这种写作方式称为“由批判到建构”的写作模式。
罗伯特·诺齐克于1974年出版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这一“论战式”的著作就是这种写作模式的一个典范,他正是在对功利主义和罗尔斯差别原则等观点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论证了他的“权利理论”继而提出“最弱国家”(minimal state)这一概念。
这种由批判到建构的模式,构成了这本书基本的论证风格。
乌托邦读书笔记3000字乌托邦人认为,信仰和理性一样,为幸福提供基础。
而且他们还认为,理想首先要唤醒沉睡在人们灵魂深处中对于上帝的信仰。
他们也争论善、灵魂、幸福等等,但认为至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乌托邦读书笔记3000字的文章。
欢迎大家阅读!乌托邦读书笔记3000字《乌托邦》一书成书于16世纪初,是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一部不朽著作,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全书》。
在早已得知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之后,我便抱着批判的态度试图去认同先人的观点。
然而,当我读完最后一章后,我忍不住开始羡慕这个小岛上的人们,并且开始向往这样一个国度。
在我看来,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
《乌托邦》,以一个旅客拉斐尔的见闻,描述假想岛屿国家乌托邦的政治制度。
他在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
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
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
当我第一次得知这部书写于十六世纪的时候,我不禁对作者产生了无比的崇敬,毕竟在那样一个还没有进行宗教改革的中世纪时期,言论尚不能自由,更何况这种社会主义的憧憬了。
莫尔用小说作为手段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国家,自由讨论现实中倍受争议的事务。
乌托邦对宗教的自治来源于圣经自治。
然而,乌托邦将现实中的欧洲国家与完全有序合理的国家乌托邦进行对比。
在乌托邦,私有财产不存在,存在着绝对的宗教宽容。
作品的主要内容反映在社会对秩序和纪律的需要,而不是自由。
乌托邦能够容忍不同的宗教习俗,但不会容忍无神论者。
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上帝或来世,他绝不能被信任的,因为,从逻辑上讲,他将不会得到任何部门的承认。
这样的思想,也客观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神权政治一统天下。
我的这篇读书笔记并不对这个理想的国度发表评论。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读书笔记《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读书笔记在罗尔斯发表著作《正义论》三年后,诺奇克发表了一本同样影响深远的著作《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来回应罗尔斯的主张,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即重视权利,主张自由。
诺奇克在书中的第一句话便是:“个人拥有权利,而且有一些事情是任何人和任何群体都不能对他们做的(否则就会侵犯他们的权利)。
”他对权利的重视和捍卫贯穿《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一书的始终,成为他论证的最基本前提。
他认为,“不得侵犯权利”是对所有行为的“边界约束”,这也是源于康德的义务论: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因此,个人是不可侵犯的,不能以任何方式来利用他人。
这就反驳了功利主义以及罗尔斯的平等自由主义。
因为个人是唯一的实体,国家、社会都不是实体,所以不能为了国家、社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否则就意味着为一些人的利益牺牲另一些人的利益,个人就成了他人的手段。
因此,权利只属于个人,不属于群体。
个人的权利绝不得侵犯。
诺奇克提出了最低限度的国家的概念,这个最低限度的国家的功能仅限于保护人们免于暴力、偷窃、欺诈以及强制履行契约等等。
他认为,只有这种最低限度的国家才没有侵犯任何人们的权利,是正当的,是最理想的。
而且,这种国家的诞生也并非源于契约,而是诞生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个人依然保有个人的权利。
诺奇克关于分配的观点也是十分独特的。
对于持有的正义性,他首先提出了资格理论。
他认为持有正义包括三个论题,一是持有的原初获得,对无主物的占有,二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持有的转让,三是对持有的不正义的纠正。
如果一个人根据获取和转让的正义原则或根据不正义的矫正原则对其持有是有资格的,那么他的持有就是正义的;如果每一个人对该分配中所拥有的持有都是正义的,那么这种分配就是正义的。
这是一种历史原则,因为一种分配是否正义,依赖于它是如何发生的。
与之相对的是目的—结果原则,包括即时原则,它只关注谁最终得到了什么,关注的是模型。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是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莫尔通过主人公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讲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名为“乌托邦”的完美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一切财产公有,人们按需分配。
这一理念直接挑战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私有制,让我不禁思考财产所有制对社会公平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乌托邦的人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工作时间相对较短,且工作分配合理,使得每个人都能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享受到充足的休闲时光。
这让我意识到合理的劳动分工和工作时间安排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是多么重要。
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却难以获得相应的满足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育方面,乌托邦重视全民教育,无论男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注重培养人们的品德和实践能力。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普及和全面发展对于一个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观现实,我们仍在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而努力,部分地区的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也十分独特。
官员由民众选举产生,且能被罢免,以确保权力始终为民众服务。
这种民主的政治模式让我思考起现代社会中民主制度的运行和完善,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让权力真正为人民所用。
然而,乌托邦并非毫无缺陷。
比如,它的构想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可能面临诸多难以实现的问题。
例如,完全消除私有财产可能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乌托邦的理念毫无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问题的新视角,让我们不断反思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
莫尔所处的时代,社会充满了种种不公和黑暗。
他通过《乌托邦》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这部作品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对现实中的问题视而不见,而应该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尽管乌托邦可能永远无法在现实中完全实现,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和理念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追求。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乌托邦》。
这本书啊,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描绘的那个理想社会,叫乌托邦。
在那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和和谐。
没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不公。
比如说,在乌托邦里,人们不用为了房子发愁,每个人都有舒适的住所,而且房子的分配可不是按照金钱和地位,而是根据实际需要。
这要是放在咱们现在,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乌托邦的人们工作也特别有意思。
他们可不是像咱们这样,每天为了赚钱而拼命干活,累得要死要活。
在那里,工作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要是干累了,还能换个工作试试。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现在找工作的艰难,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工作太累钱太少。
要是能像乌托邦里那样,那该多好啊!还有啊,乌托邦里的教育也和咱们大不一样。
在那里,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全面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孩子们不会被繁重的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是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想想咱们现在的孩子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各种补习班,真是心疼他们。
再说说吃的吧。
乌托邦里的食物分配可公平了,大家都能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不像咱们现在,买个菜都要担心是不是有农药残留,买个肉都怕是不是注水的。
在乌托邦,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那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不过,读着读着,我也开始思考了。
乌托邦真的能实现吗?虽然书里描绘的一切都那么美好,但是回到现实,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人的自私和贪婪,资源的有限,还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
这些问题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但是,这本书也给了我一些希望。
它让我明白,我们可以朝着那个美好的方向去努力。
哪怕我们不能一下子实现乌托邦那样的理想社会,但是我们可以一点点地改变,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多关心他人,多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个人拥有权利,而且有一些事情是任何人或任何群体都不能对他们做的,做了就要侵犯他们的权利。
这些个人权利是如此强有力和广泛,以至引出了它们向人们提出了国家及国家官员可以做什么的问题。
(天赋权利)【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关于国家的理论:最弱意义上国家(minimal state:即能够得到证明的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国家(minimal state),其功能仅限于保护人们免于暴力、偷窃、欺诈以及强制履行契约等;而任何功能更多的国家都会因其侵犯到个人而不能被强迫做某些事的权利而得到得不到证明。
(最小国家原则)【同上1 】因此推导出两个原则:“国家不可用它的强制手段去迫使一些公民去帮另一些公民,也不能用强制手段来禁止人们从事推进他们自己利益或者自我保护的行为”(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一个回应)【1】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批评无政府主义时为最低限度国家提供了辩护;第二部分主张,没有任何更多功能的国家(more extensive state)可以得到辩护。
在此Nozick阐述了一种正义的资格理论(entitlement theory),并批评了Rawls的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第三部分转向了乌托邦理论,认为最低限度国家恰恰是乌托邦传统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批评无政府主义时为最低限度国家提供了辩护;第二部分主张,任何更多功能的国家(more extensive state)都无法得到辩护。
在此Nozick阐述了一种正义的资格理论(entitlement theory),并批评了Rawls的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第三部分转向了乌托邦理论,认为最低限度国家恰恰是乌托邦传统中合理的因素。
在前言的最后,Nozick说自己“并没有展示出关于个人权利之道德基础的精确理论。
”理论。
”第一章为什么要讨论自然状态“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先于国家应如何组织至问题的问题,是任何国家是否应该存在。
为什么不是无政府呢?”(IBID 11页)“如果没有国家我们会生活得更好;任何国家都必然侵犯人们的道德权利,从而本质上都是不道德的。
读书笔记论诺齐克民主化自由的国家观班级:07级行政管理2班姓名:学号:论诺齐克民主化自由的国家观——《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九章读书笔记一、国家的起源和产生“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一个先于有关国家应如何组织之问题的问题,是任何国家是否应当存在的问题。
”这项工作的要点是,一方面提出国家的成立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必须的;另一方面它又提出理论来支持组成的国家并不会违反任何道德的原则。
无政府主义者坚持任何“国家都必然侵犯人们的道德权利,因此本质上是不道德的。
”国家的成立,在道德上无法找到根据。
诺齐克认真对待了无政府主义的主张,通过论证得出结论:某一种形式的组织——最弱意义上的国家并不需要违反任何道德原则而存在。
“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的导出,是从洛克的“良好的自然状态”为出发点的。
他说“我认真考虑了无政府主义者的下述主张——国家在坚持其使用武力的独占权和保护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的过程中,必然会侵犯到个人的权利,因而它本质上是不道德的。
我反对这一主张,并证明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一种不必侵犯任何个人权利的方式,从无政府状态中产生,即使没有人有此意图或力图去创造它。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拥有一些自然的权利,如人身、自由、健康等不受侵害,自然的道德律也被大家所接受。
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执行这些道德律和对侵犯者加以惩罚,将会有诸多不便,由此便产生了一些“保护性社团”。
在一个地域之内,起初可能会存在着许多这样的专业保护机构,但由于竞争,最终会出现一个“支配的保护性社团”。
它的产生与人们设计的意向目标无关,完全是“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
“看不见的手”即“那种乍看起来是某个人有意设计的产物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的意向带来的。
我们可以称与此相对照的一种解释为‘隐藏的手的解释’。
”也就是说,这个保护机构并没有侵害到人们的自然权利,人们是自愿将自己在自然状态中所拥有的对侵害它的自然权的惩罚权交给了保护机构。
当然,这种“支配性保护社团”还不是一个国家。
国家最低限度应该满足两个必要条件:(1)在某一地区中拥有对强力使用的必要的独占权;(2)国家应该保护所有人的权利。
而“支配性保护社团”为了保护一个地区的社会安定,将禁止任何个人的报复行动,由它自己垄断全部惩罚和索赔的权力。
但是在私人保护性社团体系下,不实行任何道德上不合法的行动,缺少独占的因素,并且“只有那些为保护付了钱的人才能得到保护,进一步说,有不同等级的保护可供购买。
”如此看来,“支配性机构”都并非一个国家,他们只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支配性保护社团的合法权利是成员移交给这一社团的个人权利的总和,是个人权利的转移和让渡,这并没有侵犯任何个人的权利。
因而,从自然状态到“超弱意义国家”的过渡,在道德上是合法的。
但是,“超弱意义的国家”依靠强力获得的对使用强力的垄断权却又是不合法理的。
因为仅仅根据“独立者”强行正义的危险性来禁止他们使用报复保护自己,这种理由既不充分,也损害了“独立者”的利益。
因此诺齐克提出,“超弱意义的国家”要使自己的“禁止”和强力垄断成为合法的和合乎道德的,就必须给予“独立者”的损失以赔偿,而非再分配。
诺齐克认为唯有历史性且非模式化的分配才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其他的分配是对个人劳动的掠夺,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诺齐克用“赔偿”方式来捍卫个人权利,另一方面又用它来证明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合道德性。
而赔偿“独立者”的最省钱的方式就是对他们也提供保护服务,这种既有强力垄断权,又能为全体公民提供保护的机构就是诺齐克所想的“最弱意义的国家”。
诺齐克论证国家产生的过程实质上分为三步:从自然状态发展为“支配的保护性社团”然后形成“超弱意义的国家”再通过“赔偿”达到“最弱意义的国家”。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看不见的手”在解释,而不是基于契约。
诺齐克坚持权利的首要性,认为国家的起源及其正当性,除了证明国家产生是必要的以外,还必须表明在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没有侵犯任何个人权利,而“契约论”不仅是不必要的虚构,而且他无法解决个人权利问题。
诺齐克的论证,遵循的是一种康德式的道德边际约束原则,即“个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他们若非自愿,不能够被牺牲或被使用来达到其他的目的。
个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人在本性上是存在许多弱点的,他们虽然是合理自利的,但在道德和认识能力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在判断上也极易发生错误。
人们能够过有意义的生活,就应该被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根据这一道德律令,诺齐克提出了边际约束原则的道德观,即“人们相互之间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约束,也限制着人们通过一种国家机器可以做的事情”。
在这种边际约束下的国家中,政府的功能及权力只限于防止暴力、偷窃、欺诈以及责成契约之履行等,也就是说,国家的职责是一个守夜人的职责。
任何政府如果拥有比守夜人更多的权力的话,则它一定会侵犯到个人的自然权利,因此,也就违反了道德原则。
二、“守夜人”的国家功能模式国家的职权是否因该被限制在只作防止暴力、偷窃、欺诈等守夜人的工作?当国家拥有比上述更多的职权时,他是否就必然侵害到自然人权?许多政治哲学家认为国家所拥有的职权应该超出诺齐克所列出的职权。
诺齐克指出,当政府的职权超出守夜人的范围而进人负责或监理分配的公正时,他一定会侵犯到个人所拥有的自然人权,就背离了公共权力设立的初衷,在道德上都不是合法的或可证明的。
“最弱意义的国家”,其功能仅限于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等有限功能,“任何比这功能更多的国家都要侵犯人们的权利”,国家实际上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
许多政治学家希望国家要做得更多,特别是在维护社会的平等方面,他们总指望能够推行一种能令大多数人满意的“模式化分配”政策,即由国家出面,按照某种既定“原则”进行分配或再分配,在“平等的正义”大旗下,似乎这种要求的正当性没有丝毫的怀疑。
但诺齐克在理论上对于“平等的正义”原则提出了挑战,指出功能更强的国家并非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好手段,这也是他和罗尔斯的分歧所在。
罗尔斯关心东西如何分配,诺齐克强调东西从何而来,罗尔斯重视导致平等的结果,而诺齐克更注意产生权利的过程。
他指出,人们对平等虽然有一种偏好,但对平等要求却缺乏有力的论证。
人们总有一种感觉,好像平等是理所当然的、无需证明的。
人们总是认为,某一物品被平等分配是自然的,而不平等的分配则应该提出自己的理由。
然而,诺齐克指出,人类社会中的财富、物品、利益并不是从天而降、无中生有的,它们大体上都是有主的,都是揉合了人的智力、劳动在其中的。
贸然地进行某种统一的平等的分配,就意味着剥夺一些人的权利给另一些人,侵犯这一部分人的权利就完全有可能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非正义的。
在这个意义上,正义不可能体现在任何由国家推行的“模式化”的平等分配中,而只能体现在人们既定的“持有”在来路上的正当性中,这样,“分配的正义”转换成了“持有的正义”原则。
诺齐克又认为,分配公正的问题是个人根据什么原则而能有权利拥有某些东西,在这种取得拥有权的过程中,只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是否违反了道德原则的问题。
他指出,分配公正牵涉到三方面的问题:(1)一个人如何能有权利拥有本来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2)一个人如何有权利拥有本来属于别人的东西?(3)当某一个人违反了某些道德原则而拥有了他没有权利拥有的东西时,我们该怎样矫正这种不公正的现象?这样对问题的构思,把分配公正的问题转化成了有权拥有的问题。
与此对应,他提出了三个原则:有关占取的公正原则;有关转让的公正原则;对不公正占有的矫正原则。
诺齐克将此归纳成一个原则即“持有的正义”原则,“如果一个人对其持有是有权利的,那么他的持有就是正义的。
如果每个人的持有都是正义的,那么持有的总体分配就是正义的。
”在诺齐克看来,任何再分配都代表着对个人权利的侵犯,最好的国家应是管事最少的国家。
超越最弱意义上的国家,要求一个具有更多功能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合理性、合法性证明的。
三、“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家框架诺齐克认为最弱意义的国家之所以有吸引力鼓舞人们为之奋斗,原因不在于最弱意义国家是一个“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而在于他为每个人自由实现其个人权利提供了理想框架。
在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家和乌托邦是相互对立的。
而诺齐克将两者统一起来,宣布“我们描述的这种乌托邦框架就等于是‘最弱意义的国家’”。
最弱意义的国家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乌托邦,但更正确地说,它是“一种元乌托邦”它提供了一种人们乐于生活其中的“一种乌托邦的结构”,不包含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是一个不具有内容的形式,所有的善和价值的内容都存在于“共同体”之中。
其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作为强力独占者的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是保护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秩序,在所有个人或共同体之间保持中立与公正的立场,除此之外,国家不能干涉个人事务,限制个人自由,侵犯个人权利。
二是共同体,国家的数量只有一个,而共同体的数量可以无限。
三是个人。
只有个人才有独立的生命,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最终目的。
作为乌托邦结构的最弱意义国家是诺齐克致力求证的国家理想,也是其权利正义论的最后归宿,或者说是“个人权利的自由至上论者”的天堂。
这种乌托邦理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幻想,其在理论逻辑上存在矛盾。
诺齐克一方面主张理想的国家是“最弱意义的国家”,要求国家管事越少越好;另一方面,他又赋予国家以浓重的乌托邦色彩,声称这种管事最少的国家实际上做的比任何国家都多。
一方面诺齐克反对传统的乌托邦,主张将理想与现实分开;另一方面,在他的国家与乌托邦的统一中,理想被整合进人现实之中,致使其界限模糊不清。
诺齐克关于理想国家学说的论证在理论上是有启发意义的,但在现实上是行不通的。
他把一种已经无限夸大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条件非历史放大为人类历史实践的普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