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 格式:docx
- 大小:19.64 KB
- 文档页数:3
音乐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1. 引言1.1 概述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触动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而深入人心的音乐语言而闻名于世。
其中,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最著名且备受推崇的作品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并明确阐述文章所要表达的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这件艺术品本身。
然后,我们将介绍《命运交响曲》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在第四节中,我们将深入剖析该乐曲的音乐特点、编配、主题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欣赏该作品所带来的体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心灵共鸣。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这篇文章,强调本篇文章对于读者理解和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杰作,并启发读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产生更丰富而深刻的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揭示该交响曲背后的故事和音乐特点,使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为他们提供欣赏这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时所需进行思考和感受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音乐欣赏如何引发心灵共鸣,以及如何从听觉上、情感上与这一作品连接起来。
注:以上只是大纲中“1. 引言”部分内容的摘要,具体文章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描述。
正文部分的内容: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无限的魅力和表达力。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深邃、激昂和震撼人心的音乐特点而闻名于世。
《命运交响曲》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通过独特而精彩的方式展示了贝多芬的才华和创造力。
首先是第一乐章,它开始时以威严庄重而引人注目的弦乐旋律开场,随后进入副歌部分,由全体交响乐器共同演奏出豪放激情的主题。
这一部分不仅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与结构的驾驭能力,也抓住了听众们的注意力。
我喜欢的外国器乐作品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以下是我喜欢它的几个理由:
壮丽的音乐主题:《第五交响曲》的开头以著名的"咚咚咚咚"四个音符开始,这个主题在整个乐曲中贯穿始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它充满力量和激情,令人难以忘怀。
多样的音乐情绪:这部交响曲融合了多种音乐情绪,从一开始的紧张和战斗到后来的温暖和平静,再到最后的欢快和庄严,给人带来了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音乐结构的巧妙设计: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中运用了多种音乐结构和技巧,如主题的变奏、对位法和回旋曲式等,使得整个乐曲既具有严谨的结构性,又充满了惊喜和创新。
指挥和演奏的挑战性:《第五交响曲》对指挥和演奏者的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准确地传达音乐的力量和情感,并在演奏中展现出对音乐结构和细节的理解和掌控。
这也使得每一次的演奏都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以其雄浑壮丽的音乐和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成为我喜爱的外国器乐作品之一。
它让我在聆听中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每次都带给我深深的享受和触动。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旋律片段简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一乐章是最为著名的部分,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旋律片段。
第一乐章:开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开场以一个著名的旋律片段开始。
这个旋律由四个音符组成,以短音符“咚咚咚嘭”(长音符)的形式出现。
这个简洁而有力的旋律在整个交响曲中反复出现,并成为了整部作品最具标志性和瞩目的主题。
第一乐章:发展部在第一乐章的发展部,贝多芬将开场旋律进行了变奏和发展。
他通过改变速度、节奏、音色等手法,使得这个简单的旋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他还引入了其他主题和动机,与开场旋律进行对话和碰撞,增强了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
第一乐章:再现部第一乐章的再现部是对开场旋律的再次呈现。
贝多芬在这部分中保持了开场旋律的原貌,并通过和声、变奏等手法进行了修饰和装饰。
这个旋律在再现部中被反复演奏,不断加强了整个乐章的紧张感和激动情绪。
第二乐章:安静而神秘第二乐章是一个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的部分。
它以柔和、安静的旋律开始,给人一种神秘而沉思的感觉。
这个旋律由木管乐器演奏,轻柔而优美,给人一种宁静与平和的氛围。
第三乐章:欢快而活泼第三乐章是一个欢快而活泼的部分。
它以一个充满活力的旋律片段开始,由弦乐器演奏。
这个旋律快速而有力,带有明快的节奏感,给人一种愉悦和兴奋的情绪。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变奏等手法,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乐章:庄严而雄壮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部分。
它以一个庄严而雄壮的旋律片段开始,由全体乐团齐奏。
这个旋律慢速而有力,给人一种庄重和威严的感觉。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通过层层叠加、渐强渐烈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宏大而壮观的音乐效果。
总结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旋律片段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开场旋律简洁有力,成为整个交响曲最著名和标志性的主题;发展部、再现部、第二、三、四乐章则通过变奏和装饰等手法,使得这个旋律在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中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赏析摘要:《C小调第五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这部典型的贝多芬风格的古典交响曲以表现英雄和命运的斗争的主题,向人们展示了战胜命运、反抗封建压迫的壮丽凯歌。
关键词:创作背景作品主题风格特点艺术价值前言:《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重要的佳作,是一部英雄性的、史诗性的作品。
这部作品思想鲜明突出、哲理性强、情绪激昂、气势宏伟、动人心弦,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贝多芬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和革新精神,在这部交响曲中都得到集中的体现。
本文将就其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
早在1804年第三交响曲即将脱稿之际,贝多芬就已开始构思并动手写作《第五交响曲》,但后来却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
若以1808年12月22日在贝多芬亲自指挥下维也纳皇家歌剧院首演作为终结,那么这部作品共写了四年之久。
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贝多芬的创作黄金时期,但贝多芬在生活上却屡遭挫折和不幸。
恋爱的失败,耳疾加剧以及经济上的贫困,使他陷入无限痛苦的深渊。
1797年贝多芬耳疾的病情逐渐恶化,以至于耳聋。
他不得不放弃钢琴演奏,隐居维也纳乡村,创作交响音乐作品,凭借着坚强的毅力,贝多芬逐步进入创作的新发展阶段——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贝多芬在创作上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自然地摆脱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思维影响。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逐步在作品中融入了个人感情,开创了古典音乐流派迈向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第五交响曲》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始终贯穿在那些不朽的名作之中。
作品最开始的八个音符,刚劲沉重有力,仿佛命运之神在敲门,因此这部作品又称《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所谓的“命运”主要是指当时德国社会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
《命运交响曲》深刻而鲜明的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崇高理想、大无畏的精神、革命英雄气概、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信念,热情的歌颂了人民的胜利。
音乐的天才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作为音乐史上的巨匠,贝多芬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创新精神,对西方古典音乐作出了深远的贡献。
其中,他的第五交响曲,被誉为音乐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以及其对音乐历史的影响。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和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于1804年至1808年间创作完成,并于1808年首演。
贝多芬在这个时期正处于他创作生涯的巅峰阶段,同时也在经历一系列个人、音乐和社会上的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出了第五交响曲这一伟大的作品。
第五交响曲以C小调作为基调,由一部分表现力极强的四个乐章组成。
它的开头以著名的“命运”主题开始,这一主题由一连串强烈而坚定的四个音符组成。
这个主题贯穿了整个作品,象征着贝多芬对于命运的挑战和对自由的追求。
整个交响曲的结构严密而精确,富有戏剧性。
首先是具有宣示性质的开场乐章,随后是富有激情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则是舒缓的慢板乐章,为整个作品带来一丝安宁。
最后,贝多芬以活力四溢的终章结束了这部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交响曲惯例,引入了更加个人化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通过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创新的音乐语言,使第五交响曲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同时,它也为后来的作曲家铺平了道路,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第五交响曲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力。
这部作品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兼具悲壮与欢乐,体现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它的音乐力量和感染力令人难以忘怀,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作为一部具有革命性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力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展示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天才的非凡才华,并为后世作曲家树立了新的艺术标杆。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贝多芬及其时代的音乐创作风格,以及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巨大影响力。
1、《第五交响曲“命运”》《命运》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
这首曲子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堪称“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2、《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3、《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月光》这个名的由来众说纷纭,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
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
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
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
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
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的才能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是一首举世闻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
这首奏鸣曲被公认为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5、《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称为什么贝多芬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还有一个别的称呼。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别称,一起来看看。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别称第五交响曲被称为“命运交响曲”。
全名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风格《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锐。
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主题《第五交响曲》是《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
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简介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
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
2006年12月第6期(总第58期)济南职业学院学报JⅢmal0fJinanVocationalCollegeDee.铷嘶No.6(&曩iaINo.58)贝多芬与他的《第五交响曲》曲永新(山东教育学院音乐系,山东济南250013)摘要: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凝聚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恩格斯曾经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英雄性的音调;命运的交响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毫无疑问,如果有一个名字几乎与音乐本身成了同义语,那就应当是“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当地的宫廷乐团供职。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
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凝聚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血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
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
赏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摘要: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国的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一生的重要代表作有: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2部弥撒曲等等。
关键词:赏析;音乐;第五交响曲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88-01作为一名真诚而又独创性的艺术家,他亦把自己所谓宫廷艺术家的传统社会地位改变为自由艺术家的身份,从而确立了适应新时代艺术的新立场。
他尊重人类精神的高贵,深刻,温暖,柔和,美丽和伟大,试图将这些在音乐创造中表现出来,所以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文主义者,是音乐文化中的“普罗米修斯”。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04—1807年,并于1808年12月22日由他亲自指挥首演于维也纳皇家剧院。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活中的苦难,障碍,矛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是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也可以认为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人们通过斗争争取自由,希望摆脱苦难掌握自身命运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共分4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贯穿为一体。
不朽的命运主题——一个由4个音构成的简短有力的音调在全曲一开始便轰然而鸣,这是全曲的核心动机。
第一乐章: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板,第一主题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叩门,命运动机支配着整个乐章的发展,声音冷峻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在四周不时降临,强调悲剧性因素,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进行造成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扣人心弦。
第二主题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温和舒缓的出来,命运动机在低音部顽强出现,它不断的重复,调性不断的转换,力度不断增长,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与第一主题展开激烈抗争,它的乐段全奏的方式,减少和弦的和声,音响力度最强音和“命运动机”的反复,形成了这一乐段的高潮,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相当大,英雄要取得斗争胜利的道路很漫长而艰巨,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介绍Beethoven's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also known as the "Fate Symphony," is one of the most iconic and influential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Written between 1804 and 1808, it is oneof Beethoven's most well-known compositions, and its opening four-note motif has become instantly recognizable worldwide.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创作于1804年至1808年之间,它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开头的四音符主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变得广为人知。
The symphony is structured in four movements, with the famousfour-note motif appearing throughout the work. The first movement, Allegro con brio, opens with the iconic motif, which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fate knocking at the door. This motif is developed and transformed throughout the symphony, creating a sense of tension and drama.这部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著名的四音符主题贯穿整个作品。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赏析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称为“命运”,它以震撼的艺术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思考。
这
部作品诉说的是一个节奏与波澜不惊的故事,把乐曲定在憧憬、追求、改变与融合等概念
围绕,呈现出一种活跃而又必然的主题理念:“改变就是生命的本质”。
第一乐章开篇,黑暗的弦乐声中,贝多芬的魔术挥洒而出,它将开头的一小节弦乐紧
紧地卷住主题,决定了曲调未来的方向。
正反对比,坚定有韵地持续来临,乐句铺展开来,湛蓝空间被色彩给渲染,一波又一波地按就着节奏前进,产生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接着,一抹温柔,安详的乐子缓缓而起,此息彼伏,交替进行,缓慢而温暖的乐声反复,构
成一种婉柔细腻的旋律,揭示“命运”的宝贵信息。
之后,跳跃的节拍使乐曲达到高潮。
乐曲中的高抑低放,明暗对比,以及弦乐与木管
穿梭的和声,碎片化的旋律散播它们的多样性,带来一股豪迈之声,奏响了木鱼的呼唤,
宣告弥漫的坚定意志,然后又转入“吉他”,用柔和婉转的旋律诉说着乐曲坚忍不拔的一面。
最后,乐曲回归开始时那样,以柔和而有力的结束,给人以一种新生、宽慰之感。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向人们探讨了自我改变与前行的主题,反映出本质上
的持续变革,以及循序渐进、不断拥抱改变的勇气。
它巧妙地将明暗融合,将风骚与谦逊
自由、和谐地穿越,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是朝着不惧改变的方向,在激流中勇敢前行,建
立属于自己的世界,留下自己的美好。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德国著名古典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叙事音乐作品。
这部乐曲由歌剧歌手帕尔·洛夫斯基执棒伴奏,其简洁、朗朗上口的旋律让观众陶醉,此曲触动人心,充满着友爱、仁慈和自由的思想,把这种体验带入音乐的世界之中。
《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以安详婉转的叙事lynn's形式,表达了回归自然界的恐惧,紧接着是第二乐章,以激昂的叙述展现人们心中渴望自由的热情,然后是第三乐章,以缓慢但稳固的节奏朗诵了令人兴奋的仪式,最后是第四乐章,以宏大且压不住的音潮突出了赞美的乐句,如此,本乐曲运用多重的声乐风格和贝多芬的特色和弦,能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画面,让观众在畅快淋漓的乐句中体验到欢乐幸福的境界。
伴随着节奏的变化,贝多芬的这部乐曲渗入了人们心灵的深处,用一分和声在各乐曲之间来回转换,真正让人体会到原曲的风采,贝多芬把高雅美妙的叙事性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用以表达自由、爱与关爱,整个乐曲都融合了理解、宽容、感受等元素,使本乐曲留下深刻的视觉和耳觉印象。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让观众陶醉在其中,就如同一只能唱歌的鸟,隐藏在叙事的狭深处,把逃离了压制的自由给予了一瞬间的闲情雅致,令人无比流连,给人以一种优美的憧憬与情感满溢的感受。
贝多芬的这部乐曲为人们编织了一幅精致的音乐景观,不仅塑造了古典愤怒的文化氛围,更凸显出音乐营造出破境外的惊人感受。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赏析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
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
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
《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
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
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
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
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命运的挑战"。
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
自此《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渐露雏形。
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
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赏析《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op.67,由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创作,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一、乐曲背后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短、短、短、长节奏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
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他要向命运和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创作。
二、作品解析
1.第一乐章
乐曲开始的主题被贝多芬称作“命运的敲门声”,它是乐章的第一主题。
阴暗、冷酷和威严以很强的力度,在弦乐与单簧管的齐奏中奏响。
2.第二乐章
凶残的命运阴暗、无休止地在各个调性上反复,寻找着时机窥测着空隙闯入人的生活,主宰一切。
接着号角性音调响起,召唤人们奋起斗争。
3.第三乐章
重新回到第一乐章的音乐,但略有变化。
在这里命运主题仍旧四处蔓延,突然双簧管奏出一段缓慢而忧伤的音调,仿佛是对不幸命运的哀叹。
4.第四乐章
— 1 —
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描绘出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
乐章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乐队全体奏出辉煌的第一主题,然后用弦乐表现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 2 —。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至1808年初。
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
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创作背景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
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
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已在1806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
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
摘要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本文介绍了《命运交响曲》的基本信息,简明地表述我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感受和认识。
它简明阐述命运交响曲各个章节给人的音乐感受。
关键词命运贝多芬恢弘力量
引言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在经过大学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以下是我在课外时间欣赏《命运交响曲》后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一、人物介绍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
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 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2]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月光曲》曾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二、创作背景和乐曲概述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
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
虽然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时,个人遭遇到许多苦难,但是他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人类的欢乐。
他不以一己之悲欢,局限自己的创作,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崇高精神。
精一地崇高青窝在“通过苦难的欢乐”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不仅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
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
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
所以,他在给阿芒达牧师的信中说过那句名句:“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
”
三、音乐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奏鸣曲形式。
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第 3 页共 4 页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形成了乐章的高潮,最后,敲门动机的沉重音响结束了第一乐章。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贝多芬用了极活泼的快板。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它有如一首抒情诗,表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
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
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在这个乐章里,命运动机的阴影仍然存在,但只是一个影子而已。
最后,当胜利和欢乐的终曲响起时,它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
和歌颂。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
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
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
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
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
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
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
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