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格式:pptx
- 大小:749.75 KB
- 文档页数:12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
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2岁);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第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逐步完善,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小学生的言语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第二、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呈现出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接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想的趋势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第一、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第二、关键期:所谓关键期就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四、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第一、少年期(12-15)第二、青年初期(15-18)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省略)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图式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实质2、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成的、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就本质而言,同化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价机制是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走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第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渐渐分化,同时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或者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和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概念的出现是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去自我中心主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形式运算阶段11-16: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第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关于最近发展区: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是,心理发展又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
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
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心理因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但从人的一生来看,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
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见图2 -1)。
图2 -1连续性与阶段性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同个体在认知、个性以及社会化等方面所具有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可以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 -14、15岁),又称学龄中期;青年早期(14、15 -25岁),又称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定向性与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见图2-2)。
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跨越发展的每个阶段。
图2-2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