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
- 格式:doc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2节科学并不神秘走进科学实验室B.实验室安全1.常见事故的处理1)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用沙子或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泼灭2)浓碱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3)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碳酸氢钠)溶液4)不慎将酸溅到眼中: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5)温度计水银球不慎碰破:用硫粉覆盖6)大量的酸(碱)液洒到桌子上:要加适量的NaHCO3(CH3COOH)溶液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并用抹布擦净2.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C.常见实验操作1.胶头滴管的使用滴加法操作要领:竖直悬空,挤压“叮咚”竖直悬空:用胶头滴管吸取溶液,滴管竖直位于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中)挤压“叮咚”:挤压胶头,使溶液滴入试管中1)吸液后不要平放或倒置,保持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帽2)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它地方,以免沾污滴管3)不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水冲洗干净,以备再用)4)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用水冲洗2.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的组成: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由灯壶、灯帽和灯芯三部分组成温度依次降低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3.放大镜的使用在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时,我们常借助于放大镜,将被观察物体至于放大镜前方,前后移动放大镜或物体,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达到观察的目的第3节科学观察A.科学观察1.观察的主要方式1)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观察2)借助于仪器进行间接的观察,借助各种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例如: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微小的物体;天文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到遥远的星体2.观察结果的记录和整理科学观察不仅要认真、仔细,更重要的是要有客观、有效、规范的记录,这样才能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
观察记录的方法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第4节科学测量A.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1 km=103m 1 m=10dm 1 m=102cm1 m=103mm 1 m=106μm 1 m=109nm2.刻度尺的使用1)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1. __依据 __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大陆漂移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 __,这些板块“漂浮”在 __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 __和 __。
3.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处在不断的 ___和 _之中,板块的 __和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4.板块的碰撞形成了,板块的张裂形成了,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夯实基础】1.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理论,我们可以推测( )A.亚洲东部原来和美洲东部连在一起B.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西部连在一起C.美洲东部原来和非洲东部连在一起D.各大陆在漂移时的速度不同2.根据“海底扩张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扩张中( )A.太平洋 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3.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 B.大西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4.大洋洲属于哪个板块( )A.非洲板块 B.大洋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海洋和裂谷B.陆地板块边缘都有高山分布C.每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D.板块内部多火山地震6.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A.板块内部B.大陆内部C.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D.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7.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中海将来会( )A.缩小 B.扩大C.不变 D.都有可能8.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9.以下不是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是( )A.东非大裂谷的扩张B.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C.台湾海峡的陷落D.四季的形成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学研究的成果支持了陆地断裂分离的观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学说。
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_ (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第四章:能量与生活;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6.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2.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系统的物质观念;3. 培养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4.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5. 通过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科学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进行讲解和演示;3. 实验与观察: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能量转化与守恒;5.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列举几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3.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小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物质与我们生活
- 介绍物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 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空气
- 研究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探讨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 探索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第三章:水
- 探索水的性质和循环
- 讨论水的净化和节约
- 引导学生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第四章:燃烧与灭火
- 讲解燃烧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 引导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 探讨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
第五章: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 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和浮力的概念- 研究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浮沉现象- 讨论密度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光
- 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 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 探讨光的颜色和光的重要性
第七章:电
- 讲解电的产生和传导规律
- 引导学生了解电流和电阻的概念- 探索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八章:声音
- 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产生
- 研究声音的特点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 讨论声音在通讯中的应用
这些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六节生物的多样性一、单细胞生物:两根鞭毛:能自由摆动,使衣藻能再水中游动。
依靠眼点的感光,鞭毛的游动,可以到有光照及其他适应的环境进行光合作用2、草履虫形状:像倒转的草鞋;区别前后端:钝圆的一端是前端。
草履虫的结构及作用:(先学生猜测)纤毛:进行运动口沟:进食通道,在身体前端1/3处一侧,有纤毛食物泡:食物进入口沟后形成,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伸缩泡:排除水和含氮的废物,两伸缩泡是交替收缩舒张的大核:与营养代谢有关小核:与生殖、遗传有关草履虫的生活习性:捕食:纤毛把食物送入口沟消化:食物口沟口沟末端食物泡内消化运动:利用纤毛、身体旋转运动呼吸:表膜排泄:表膜和胞肛应激性总结:单细胞生物一般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生活水中。
巩固练习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生物是(B )A、草履虫B、衣藻C、面包霉D、细菌2、以下关于草履虫摄食和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D )A、食物由口沟进入细胞B、食物在食物泡内消化C、残渣从身体后部胞肛排出D、伸缩泡也参与食物的消化3、将粮食妥善储藏的环境条件应是( B )A、低温、潮湿B、低温、干燥C、高温、潮湿D、高温干燥4、显微镜下草履虫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运动,草履虫由食物泡消化食物。
5、请在右图的空格内,草履虫有关结构的名称。
①遗传小核;②营养大核;③口沟;④食物泡;⑤纤毛;⑥伸缩泡。
6、池水中微生物多聚集在水面上,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微生物( C )A、水面上方的温度高B、微生物在水面上容易逃避敌害C、微生物喜欢光线,需要氧气D、水面上的食物较多7、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的生物。
8、衣藻结构和草履虫结构衣藻的鞭毛可使之运动;眼点可感受光线刺激;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伸缩泡与衣藻的排泄功能有关。
草履虫的口沟与摄食有关;食物泡和消化有关;纤毛可之运动;控制营养代谢;小核控制遗传;用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用伸缩泡排除废物。
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并不神秘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磁性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磁性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知识要点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使用前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通常测量时,要将零刻度线和被测长度的起始端对齐;观察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垂直,并与刻度线正对;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录时要正确写明单位。
3、液体体积测量的常用工具是量筒,量筒的使用要注意: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形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稳固练习1、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1〕我国长江的长度约为6300______; 〔2〕刘老师的身高为172______〔3〕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2.8______; 〔4〕教师课桌的高度约为7.5______〔5〕家中饮水机用的一桶瓶装水的体积约为19______。
2、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A.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B.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C.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D.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3、以下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A.1.8米=1.8×1000=1800毫米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4、测量人的身高时,适中选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A.1米B.1厘米C.1分米D.1纳米5、一支完整的粉笔的长度最接近于〔〕A.7毫米B.0.7厘米C.0.7分米D.0.7米A.0.05毫米B.0.005厘米C.0.1毫米D.0.1厘米7、要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最好选用以下哪种规格的量筒〔〕A.100毫升B.50毫升C.200毫升D.10毫升8、测量不规那么形状的小石块的体积时,不需要...的是〔〕A.细铁丝B.量筒C.刻度尺D.水9、以下图是某学生用一把“0”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请问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________,测得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厘米。
知识点1 时间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B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________,15min=________h.
B12.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 )。
A. 日
B. 小时
C. 分
D. 秒
B13. ______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时间、质量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K3.时间的常用单位是______,除此以外还有______等。
K4.算算看:l天=______秒。
K8.1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时=______分=______秒
K9.单位换算:
(1)2.88×105秒= ______时
(2)4.32×105秒= ______日
ZA1.长度的单位由大到小排列顺为、、、、、、,时间的单位由大到小排列顺序、、、、、
ZB1.在国际单位制中,米是单位,时间的单位是。
3 600 s= h.1.5 h= s。
ZB2.2.5 h= S,720 S= min.8 h45 min= h。
知识点2 时间长短的估计和计算
B2.100m短跑的世界纪录大约是( )
A. 6s
B. 10s
C. 15s
D. 25s
B3. 下列关于时间的说话,错误的是( ).
A. 心跳一次约需1s
B. 上午第一节课从8:00开始
C. 课间休息10min
D. 一名同学跑1000m的成绩是15s
B4. 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 m栏金牌.为祖国争得荣誉。
刘翔完成110 m跨栏所用的时间大约是( ).
A. 6s
B. 13s
C. 20s
D. 25s
B5. 下列各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 用正楷写你姓名的时间
B. 人正常呼吸一次
C. 人的心脏跳动一次
D. 人步行10m
B6. 某同学由于过度疲劳,脉搏每分跳动120次,则他的脉搏跳动1次所用的时间是( ).
A. 2s
B. 0.5s
C. 0.0083s
D. 120s
B7. 星期天上午,佳佳的妈妈在出去办事前,规定佳佳看电视的时间不准超过1h.佳佳做了一段时间的作业后,开始看电视,这时他胸前的电子表显示的时间是9:38'40"25,等他看完动画片后关上电视机,此时电子表显示的时间是10:34`40``25,则佳佳看电视的时间是_____min,有没有超出妈妈的规定时间?_________.
B8.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问,我们称为( )。
A. 一夜
B. 一月
C. 一天
D. 一星期
B11. 一块橡皮从课桌上落到地面上,所用的时间大约是( )。
A. 0.5 s
B. 5 s
C. 0.05 s
D. 50s
K10.小王用机械停表测自己的心跳,记录结果是2.5分钟心跳次数为160次。
那么他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为______次,心跳一次的时间为______秒。
K12.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1)每个学期大约有152______;(2)小敏百米赛跑的成绩约16.2______;(3)每节课的时间为0.75______ ;(4)步行登上三楼的时间约1.4______。
知识点3 时间的测量工具
B9. 在自然界中,任何有_______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如日晷就是根据______的原理发明的。
B10. 实验室里常用来计时的停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B15. 走时准确的电子手表的秒针,一昼夜转过的圈数是( )。
A.24 B.86 400 C.1 440 D.43 200
K1.在古代人们利用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来计算时间,发明了一种仪器叫做______。
K2.实验室常用______停表和______停表来测量时间。
K11.在校田径运动会上,在百米赛跑的终点处,小王用机械停表测小敏的成绩,如果小王是听到枪声才按下停表开始计时的,那么测得小敏百米赛跑的时间会偏______。
K13.你知道古代的计时方法还有哪些吗?
K14.说说现代常用的计时仪器有哪些?
K15.中国古代有一种焚香计时的方法,假如有一支长为10厘米的香,每15分钟烧掉l厘米,那么,烧去8厘米的长度,需要的时间为______小时。
ZA2.实验室中用停表来计时,停表有和两种。
ZA3.各种机械摆钟都是根据摆的原理制作的。
ZB3.(江西中考)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1—6—1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min s.ZB4.从古至今,人们用来测量长度的物品或仪器
有、、、、。
测量时间的物品或仪器
有、、、、。
ZB5.如图l一6—2所示,观察停表。
(1)填写下表:
(2)图中所示时间为.
ZB6.在晴朗的白天,你怎样估测当时的时间大约是几点?
ZB7.平静地坐下来,用停表测出你10次脉搏的时间。
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这
样,你就有了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利用你的“生物钟”估测从校门步行到教室所
用的时间。
ZC1.(江西中考)“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
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估测。
ZC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
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1—6—3(a)、(b)所示(分针未走完1圈),汽车通过隧
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 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km.
ZC3.图1—6—4是根据广西北海市一家宾馆中所挂
钟表的照片绘制的示意图。
图中秒针、分针
和标有24个数字的转盘都沿顺时针方向转
动。
根据钟表的示数,这张照片是在北京时
间(按24小时制计时) 时分秒拍摄的。
二、综合应用题
ZC4.许多石英电子手表具有停表的功能。
通过反复尝试学会使用这个功能。
ZC5.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摆。
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 s的摆吗?
知识点4 时间点和时间段
B14. 我们平时讲一节课的时间是45 min,这45min指的是( )。
A.时刻B.时间的间隔
C.时间差D.上述三项都正确
B16. 由下表可知,列车从上海站出发到达济南站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
B17. (徐州市)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 m栏决赛中的成绩为12.91_______。
B18. (温州市)家住市区的小明想乘车去洞头游玩,如果路程为68 km,车的平均速度为40 km/h,那么他到达洞头所需时间为________h
K5.从上午10时25分30秒到下午2时10分15秒,这段时间为_____小时_____分_____秒。
K6.下列关于时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机械停表是实验室中常用的计时仪器 B.1小时等于3.6×103秒
C.一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合86400秒 D.1个月是月球绕地球运行l圈的时间
K7.公元前215年至今(2006年)已有 ( )
A.216年 B.1790年 C.2005年 D.22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