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版本流传及文字校订
- 格式:pdf
- 大小:249.52 KB
- 文档页数:4
《方言》研究史上的丰硕成果——读《扬雄方言校釋汇证》虞万里案头放着著者赠送的两巨册装帧精致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下简称“汇证”),这对好书的我自然有一阵赏心颐神的感觉。
这种愉悦感驱使我边欣赏边阅读,不免引起一些深有感触的往事和遐想。
三十多年前买丛书集成本《方言》,是因为从文学史上得知扬雄的生平和著作,并在《文选》中约略粗读过他的《羽猎》《长杨》《甘泉》诸赋,于不识之僻字,误以为“古文奇字”,想从中求解。
及浏览其书,当然不能解惑,但却有一种莫名的有趣和由衷的惊叹。
有趣的是,汉代以前,秦晋、宋卫、赵魏、吴越、陈楚、东齐海岱、关东关西,方言方音竟有那么多的差异!惊叹的是,扬雄一人,虽博学强毅,亦何能搜集到那么多的资料!七十年代末期,专注于古韵之学,见刘师培《方言条例》、林语堂《前汉方音区域考》、《陈宋淮楚歌寒对转考》《燕齐鲁卫阳声转变考》、沈兼士《扬雄方言中有切音》、蔡凤圻《方言声转说》等文,边读边抄,就连《前汉方言区域图》《扬雄方言地名并引次数图》都照样一丝不苟地予以摹录,抄录之后又反覆默识潜思,不时批按,日积月累,一种纷繁而复杂,遥远而清晰的古方音意识渐渐占据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一种牢固的学术理念,驱走了昔日那种无知的有趣。
一九八○年前后,我着手撰写第一篇习作——《从古方音看歌支关系及其演变》,亲手用实际的资料来演绎古方音的理念。
之后,我将《方言》和《说文》《尔雅》《释名》乃至《续方言》等书全部剪贴制成卡片近二万张,以便抽取排比,进一步做古方音的钩沉工作。
那是我从方音角度对《方言》一书的认识过程。
自八十年代初起,从事《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审稿工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前后十七年,查阅、参考《方言》一书真不知有多少次!记得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十六年红蝠山房本《方言笺疏》,虽有书证文献可以取证参酌,但没有索引,不便运用,我往往先查阅周祖谟校本索引再翻阅影印本。
后来好像是福建的一个词典编写组编了一个索引,才使审稿工作增加了效力。
《方言》是我国最早的词典,其作者是《方言》是我国最早的词典,其作者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
《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
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
《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字子云。
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为西汉时与司马相如齐名的,汉代最受推崇的经学家、象数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辞赋成就媲美于司马相如,世称“扬马”。
主要内容:《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
今本《方言》计13卷,大体轮廓可能仿《尔雅》体例,但卷内条目似不及《尔雅》严格有条理。
大体上,卷一、二、三是语词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也有名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七又是语词;卷八释动物名;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也是语词;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十三大体与《尔雅》的“释言”相似,往往以一词释一词,而没有方言词汇比较方面的内容,与前10卷大不相同。
何九盈先生怀疑最后2卷可能原来是分作4卷的(扬雄自己说全书是15卷),且扬雄生前并没有把《方言》写完,现在的后2卷原本只是写作提纲。
后扬雄因病去世,没有来得及把这2卷中有关方言的对比写进各条之下,以致成了未最后完成的书稿。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词典;而《说文解字》才是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他在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字书的奠基之作。
该书原有十四篇,叙目一篇。
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还有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在流传中被改动较多,现在的版本由宋朝徐铉校定,和原书出入很多,徐氏本的篇目很多,每篇又分成了上下两卷,总共三十卷,收入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本《索引》里有重出篇目,这些文章的作者均是两人以上,为了便于从作者角度查找,每位作者都单独出一次。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 1979.1叶祥苓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 1979.1陈承融平阳方言记略 1979.1陈汉清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 1979.1朱建颂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 1979.1本刊使用的音标 1979.1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 1979.2范继淹重庆方言“下”字的分化 1979.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 1979.2贺巍获嘉方言的连读变调 1979.2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上) 1979.2方言工作者调查表 1979.1廖綸璣《拍掌知音》影印本 1979.2黄典诚《拍掌知音》说明 1979.2施文涛宁波方言本字考 1979.3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 1979.3罗杰瑞闽语里的“治”字 1979.3第一届吴语研究联络会议 1979.3司马侃欧美之吴语研究 1979.3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 1979.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子尾 1979.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 1979.3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下) 1979.3关于英文稿 1979.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 1979.4罗杰瑞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 1979.4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声调及其演变 1979.4张惠英崇明方言的连读变调 1979.4朱德熙篙屈栾解 1979.4张家茂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 1979.4叶祥苓再论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 1979.4杨乾明评《汉语方言词汇》温州部分 1979.4国际音标(修改至1979年) 1979.4侯精一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0.1张惠英崇明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1980.1游顺钊香港粤语的语助词 1980.1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 1980.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的难字 1980.1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上) 1980.1赵元任一套标调的字母 1980.2国际音标(修改至1951年) 1980.2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 1980.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二) 1980.2李荣吴语本字举例 1980.2陈慧英广州方言熟语举例 1980.2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下) 1980.2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上) 1980.2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 1980.3 林茂灿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 1980.3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 1980.3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一)[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3叶祥芩苏州方言中[ts ts‘ s z]和[t§t§‘§ ½]的分合 1980.3白宛如广州话本字考 1980.3高葆泰兰州音系略说 1980.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下) 1980.3《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一篇至第九篇总目录 1980.3吕叔湘丹阳方言的指代词 1980.4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 1980.4傅佐之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语的腭化现象 1980.4黄敬旺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的腭化现象 1980.4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二)[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4张成材西宁方言记略 1980.4谢自立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 1980.4高玉振深县方言本字考 1980.4黄典诚闽语人字的本字 1980.4朱文献江苏海门话的“交关” 1980.4田懋勤四川话的“安逸” 1980.4梁洁英广州话的“亲”字 1980.4方言编辑部《方言》两年 1981.1贺巍济源方言记略 1981.1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语音系统 1981.1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二) 1981.1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三)[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1.1梅祖麟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 1981.1 颜逸明平阳县和泰顺县方言情况 1981.1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一) 1981.1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一) 1981.1白宛如广州方言的ABB式主谓结构 1981.2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 1981.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 1981.2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 1981.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1.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1.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1.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1.2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二) 1981.2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二) 1981.2语言所方言组方言调查词汇表 1981.3甄尚灵遂宁方言里的“有”和“没有” 1981.3陈蒲清益阳方言的边音声母 1981.3梅祖麟古代楚方言中“夕()”字的词义和语源 1981.3张家茂《三言》中苏州方言词语汇释 1981.3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三) 1981.3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三) 1981.3丁声树撰文汉语音韵讲义 1981.4李荣制表汉语音韵讲义 1981.4沈同上海话老派新派的差别 1981.4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 1981.4小川环树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 1981.4李熙泰厦门方言的一种构词法 1981.4温端政太原方言词汇 1981.4李荣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1982.1汉语方言学会章程 1982.1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 1982.1侯精一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1982.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语助词的读音 1982.1白宛如广州方言连读音变举例 1982.1李熙泰厦门方言的“熊”字 1982.1贺巍获嘉方言韵母的分类 1982.1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切脚词” 1982.1叶国泉信宜方言的变音 1982.1唐志东信宜方言的变音 1982.1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一) 1982.1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一) 1982.1方言编辑部赵元任 1982.2侯精一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1982.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二) 1982.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 1982.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 1982.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 1982.2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二) 1982.2杨焕典桂林方言词汇 1982.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二) 1982.2李荣论北京话“荣”字的音 1982.3熊正辉南昌方言里曾摄三等读如一等的字 1982.3易家乐论潮州方言古去声浊声母字今调类的分化 1982.3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 1982.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声象字重叠式 1982.3叶祥芩苏州方言形容词的“级” 1982.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词的子尾 1982.3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三) 1982.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汇 1982.3涂光禄对《贵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 1982.3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三) 1982.3李荣论“入”字的音 1982.4谢自立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1982.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单字调 1982.4平田昌司休宁音系简介 1982.4岩田礼连云港市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2.4郝凝安庆方言词汇 1982.4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一) 1982.4李荣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 1983.1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1983.1叶祥芩吴江方言声调再调查 1983.1甄尚灵四川方言代词初探 1983.1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记略 1983.1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二) 1983.1李荣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983.2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的声韵调 1983.2王太庆铜陵方言记略 1983.2李熙泰厦门方言阴平和阳平的变调 1983.2易家乐南雄方言记略 1983.2王玲玲《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的补充 1983.2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一) 1983.2李荣《切韵》与方言 1983.3梁玉璋福州方言连读音变与语义分别 1983.3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1983.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3.3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 1983.3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 1983.3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 1983.3罗杰瑞闽语里的古方言字 1983.3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 1983.3颜森新干方言本字考 1983.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二) 1983.3甄尚灵四川方言的鼻尾韵 1983.4沈同祁门方言的人称代词 1983.4陈昌仪都昌(土塘)方言的两个特点 1983.4侯精一长治方言记略 1983.4钱乃荣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 1983.4石汝杰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 1983.4汪平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 1983.4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三) 1983.4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一) 1983.4 颜逸明江苏境内吴语的北部边界 1984.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的吴语边界 1984.1许宝华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 1984.1游汝杰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 1984.1蔡勇飞吴语的边界和南北分区 1984.1方松熹舟山群岛的方言 1984.1叶祥芩关于苏州方言的调类 1984.1张盛裕银川方言的声调 1984.1甄尚灵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1984.1贺巍获嘉方言形容词的后置成分 1984.1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节的鼻音 1984.1张惠英“何”与“何物” 1984.1林茂灿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 1984.1颜景助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 1984.1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 1984.1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二) 1984.1 颜逸明南通金沙话的归类 1984.2敖小平南通金沙话的归类 1984.2叶祥芩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 1984.2钱兴奇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 1984.2蔡国璐丹阳方言的分区 1984.2曹剑芬沙洲县的方言 1984.2周维勋沙洲县的方言 1984.2鲍士杰浙江东南沿海的吴语与闽语 1984.2傅佐之平阳蛮话的性质 1984.2郑张尚芳平阳蛮话的性质 1984.2熊正辉怎样求出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 1984.2傅国通武义方言的连读变调变调 1984.2白宛如广州话元音变化举例 1984.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训读字 1984.2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 1984.2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三) 1984.2 黄典诚闽语的特征 1984.3张振兴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 1984.3 台湾省语言地图八幅 1984.3张成材青海省汉语方言的分区 1984.3俞敏哥儿、哥儿俩、哥儿们 1984.3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考 1984.3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二) 1984.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续稿 1984.3叶祥芩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方言 1984.4许宝华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 1984.4汤珍珠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 1984.4游汝杰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 1984.4方松熹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 1984.4傅国通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 1984.4傅佐之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 1984.4颜逸明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 1984.4严振洲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 1984.4钱文俊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 1984.4翁寿元读《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 1984.4梁猷刚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 1984.4梁猷刚海南岛琼文话与闽语的关系 1984.4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 1984.4贺巍洛阳方言记略 1984.4陈洁雯上古音复声母:粤方言一个半音节的字所提供的佐证1984.4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 1984.4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 1984.4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 1984.4庆祝吕叔湘先生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六十年 1985.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 1985.1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 1985.1陈宁萍宁波方言的变调现象 1985.1李行德广州话元音的音值及长短对立 1985.1郑张尚芳蒲城方言的南北分区 1985.1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 1985.1许宝华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 1985.1汤珍珠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 1985.1游汝杰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 1985.1梁猷刚语言复杂的海南岛儋县那大镇 1985.1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 1985.1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 1985.1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 1985.1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一) 1985.2梁猷刚广东省北部汉语方言的分布 1985.2鲍明炜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 1985.2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 1985.2贺巍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 1985.2翁寿元无锡方言的归属 1985.2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 1985.2张盛裕敦煌音系记略 1985.2白宛如南宁白话[Âai33]与广州话的比较 1985.2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一) 1985.2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一) 1985.2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一) 1985.2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二) 1985.3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 1985.3张振兴闽语的分区(稿) 1985.3杨焕典广西的汉语方言(稿) 1985.3梁振仕广西的汉语方言(稿) 1985.3李谱英广西的汉语方言(稿) 1985.3刘村汉广西的汉语方言(稿) 1985.3张洪年镇江方言的连续变调 1985.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文白读 1985.3钱曾怡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 1985.3曹志耘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 1985.3罗福腾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 1985.3黄雪贞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语音构造的特点 1985.3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二) 1985.3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二) 1985.3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二) 1985.3李荣三个单字调的方言的调类 1985.4钱曾怡山东方言的分区 1985.4高文达山东方言的分区 1985.4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 1985.4周振鹤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 1985.4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 1985.4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 1985.4汉语方言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 1985.4刘村汉广西蒙山语言图说 1985.4闭克朝桂南平话的入声 1985.4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 1985.4陈慧英广州话的“噉”[kŒm35]和“咁”[kŒm33] 1985.4潘家戆山西闻喜方言古帮组声母字的读音 1985.4郑戆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 1985.4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三) 1985.4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三) 1985.4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三) 1985.4傅国通吴语的分区(稿) 1986.1蔡勇飞吴语的分区(稿) 1986.1鲍士杰吴语的分区(稿) 1986.1方松熹吴语的分区(稿) 1986.1傅佐之吴语的分区(稿) 1986.1郑张尚芳吴语的分区(稿) 1986.1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 1986.1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 1986.1孙维张吉林方言分区略说 1986.1路野吉林方言分区略说 1986.1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 1986.1贺巍冀鲁豫三省毗连地区的方言分界 1986.1董绍克山东阳谷梁山两县方言的归属 1986.1卢今元吕四方言记略 1986.1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一) 1986.1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一) 1986.1侯精一山西方言的分区(稿) 1986.2温端政山西方言的分区(稿) 1986.2田希诚山西方言的分区(稿) 1986.2张盛裕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 1986.2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 1986.2李荣温岭话“鹹淡”倒过来听还是“鹹淡” 1986.2叶祥芩赣东北方言的特点 1986.2陈淑静河北保定地区方言的语音特点 1986.2黄雪贞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 1986.2梁猷刚海南岛文昌方言音系 1986.2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音系 1986.2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城关)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6.2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二) 1986.2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二) 1986.2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 1986.3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 1986.3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 1986.3郭正彦黑龙江方言分区略说 1986.3崔荣昌四川省西南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 1986.3崔荣昌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 1986.3李锡梅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 1986.3刘光亚贵州省汉语方言的分区 1986.3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 1986.3梁猷刚广西钦州地区的语言分布 1986.3李崇兴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 1986.3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三) 1986.3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三) 1986.3贺巍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 1986.4 钱曾怡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 1986.4 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 1986.4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 1986.4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 1986.4鲍厚星湖南方言的分区 1986.4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 1986.4李大业兴和音系略说 1986.4巢宗祺苏州方言中“勒笃”等的构成 1986.4张宁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 1986.4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四) 1986.4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四) 1986.4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 1987.1俞敏北京话全浊平声送气解 1987.1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着” 1987.1朱建颂武汉方言的重叠式 1987.1汪平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 1987.1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 1987.1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 1987.1张振兴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闽语 1987.1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的变调 1987.1蔡权广西廉州方言音系 1987.1周祖瑶广西容县方言的小称变量 1987.1汪平苏州方言的特殊词汇 1987.1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 1987.2罗杰瑞邵武方言的归属 1987.2梁德曼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 1987.2刘自力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 1987.2张惠泉贵阳方言动词和重叠式 1987.2方松熹舟山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1987.2张盛裕银川方言三字组的连调 1987.2贺巍获嘉方言的轻声 1987.2杨顺安五度字调模型在合成汉语语音中的应用 1987.2 万幼斌鄂州方言词语举例 1987.2《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补正 1987.2熊正辉广东方言的分区 1987.3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 1987.3钱曾怡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 1987.3曹志耘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 1987.3罗福腾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 1987.3石明远山东省莒县方言音系 1987.3周庆生郑州方言的声韵调 1987.3李蓝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 1987.3涂光禄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 1987.3杨发兴湖北长阳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 1987.3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县境内方言的分布 1987.3锺隆林湖南省来阳方言记略 1987.3周日健广东省惠阳客家话音系 1987.3日本国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教授逝世 1987.3张均如记南宁心圩平话 1987.4李未广西灵川平话的特点 1987.4黄雪贞惠州化的归属 1987.4张振兴广东海康方言记略 1987.4汉语方言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 1987.4储诚志安徽岳西方言的同音字汇 1987.4李济源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 1987.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 1987.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 1987.4谢伯端嘉禾土话“一二两”的读音及用法 1987.4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 1987.4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一) 1987.4方言编辑部李方桂 1988.1李荣渡江书十五音序 1988.1平田昌司闽北方言“第九调”的性质 1988.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吴语与官话的分界 1988.1刘俐李焉耆音系记略 1988.1崔荣昌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 1988.1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记略 1988.1黎纬杰广州话量词举例 1988.1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二) 1988.1《中国语言地图集》出版 1988.2梁敏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 1988.2张均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 1988.2朱建颂武汉方言的演变 1988.2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归属 1988.2陈淑静河北满城方言的特点 1988.2吴英俊海南省儋州方言单字音表 1988.2高福生安义方言同音字汇 1988.2傅国通武义方言数词和量词的变调 1988.2刘村汉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 1988.2肖伟良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 1988.2施其生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 1988.2俞敏北京话本字劄记 1988.2张华文《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补正 1988.2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音系 1988.3汪平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 1988.3俞光中嘉兴方言同音字汇 1988.3甄尚灵《西蜀方言》与成都语音 1988.3Peter Ladefoged 国际音标的修订 1988.3李荣“捐”字的音 1988.3颜景助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 1988.3林茂灿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 1988.3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 1988.4俞敏北京话口语“看不见、找不着”一类词 1988.4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 1988.4张盛裕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 1988.4汪平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 1988.4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 1988.4冯爱珍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语音系统 1988.4郑戆德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 1988.4俞光中嘉兴方言本字考 1988.4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相当于北京话“的”字的语法成分 1989.1 徐丹北京口语中非指人的“他(它)” 1989.1郭建荣孝义方言降升调韵母中的间歇 1989.1翟英谊山西娄烦方言同音字汇 1989.1崔荣昌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 1989.1沈同祁门方言的语音特点 1989.1张光宇海口方言的声母 1989.1冯成豹海南省板桥话的语音特点 1989.1张振兴闽语的分布和人口 1989.1颜森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 1989.1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续考 1989.1周一民《北京方言词典》订正 1989.1丁声树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 1989.2丁声树方言调查词汇手册 1989.2李荣丁声树 1989.2熊正辉跟丁声树先生在昌黎调查方言 1989.2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 1989.2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 1989.2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 1989.2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 1989.2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 1989.2白宛如广州话中的省略性变音 1989.2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 1989.2赵日新安徽绩溪方言音系特点 1989.2胡士云涟水方言同音字汇 1989.2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本字考 1989.2吴建生永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 1989.2李改样水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 1989.2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 1989.2李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1989.3海外华人人口资料三份 1989.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一) 1989.3 史瑞明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 1989.3熊正辉南昌方言同音字汇 1989.3鲍厚星湖南邵阳方言音系 1989.3张成材商县方言两字组的连续变调 1989.3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囝”字 1989.3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 1989.3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 1989.3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 1989.3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 1989.3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 1989.3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逆序词 1989.3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形容词汇释 1989.3稿约.音标及其他记音符号 1989.3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 1989.3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 1989.4《中国语言地图集》目录 1989.4詹伯慧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 1989.4张日昇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 1989.4张盛裕潮阳方言形容词的程度状语补语与宾语 1989.4 李如龙闽南方言的“相”和“厮” 1989.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二) 1989.4 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 1989.4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 1989.4翟英谊娄烦方言的声韵调 1989.4凌培《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 1989.4钱嘉猷《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 1989.4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的类型 1990.1刘斌赣榆(刘沟)方言同音字汇 1990.1彭小川广东南海(沙头)方言音系 1990.1陈忠敏鄞县方言同音字汇 1990.1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帮母端母的读音 1990.1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三) 1990.1 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的儿化 1990.1李锡梅江津方言词尾“头”和方位词“高” 1990.1朱永锴香港粤语词语汇释 1990.1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 1990.1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 1990.1石明远古庄章知三组声母在莒县方言的演变 1990.2 苏晓青海州方言同音字汇 1990.2乔全生山西汾西方言的归属 1990.2万幼斌鄂州方言儿化 1990.2冯爱珍福清方言声母与《广韵》声母比较 1990.2贺巍获嘉方言的语法特点 1990.2项梦冰连城(新泉)话反复问句 1990.2张惠英广州方言词考释(一) 1990.2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 1990.2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 1990.2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 1990.2蒋希文黔东南汉语方言 1990.3董正谊湖南省攸县方言记略 1990.2陈昌仪余干方言同音字汇 1990.3梁玉璋武平县中山镇的“军家话” 1990.3张树铮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形容词 1990.3陈有恒湖北蒲圻话的人称代词 1990.3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 1990.3肖黎明贵州省沿河白话的“些”字 1990.3黄佩文《北京话单音词典》再补 1990.3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 1990.3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 1990.3李荣颱风的本字(上) 1990.4罗杰瑞江山方言中类似闽语的成份 1990.4冯爱珍福清方言韵母与《广韵》韵母的比较 1990.4卢今元吕四方言里的阳上字 1990.4詹伯慧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 1990.4何伟棠广东增城方言同音字汇 1990.4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 1990.4蔡权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 1990.4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 1990.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 1990.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 1990.4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动词汇释 1990.4李荣颱风的本字(中) 1991.1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述略 1991.1邱尚仁南城方言的语音系统 1991.1周磊吉木萨尔方言同音字汇 1991.1孟庆海阳区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1991.1李永明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语 1991.1林彬吴川方言新属称谓词 1991.1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词汇(一) 1991.1李荣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序 1991.2李荣山东省方言志丛书序 1991.2李荣颱风的本字(下) 1991.2叶祥芩宜兴方言同音字汇 1991.2郭宗俊宜兴方言同音字汇 1991.2周长楫厦门方言同音字汇 1991.2施其生广州方言的介音 1991.2邓少君广州方言常见的语气词 1991.2张华文昆明方言“得”字用法 1991.2谢留文南昌县(蒋巷)方言的“子”尾和“里”尾 1991.2 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词汇(二) 1991.2林伦伦汕头方言词汇(一) 1991.2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特字表 1991.3余霭芹粤语方言分区问题初探 1991.3钱曾怡山东肥城方言的语音特点 1991.3曹志耘山东肥城方言的语音特点 1991.3罗福腾山东肥城方言的语音特点 1991.3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同音字汇 1991.3。
关于方言的古籍文献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汉代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所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方言学著作。
《方言》序言记述了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别国方言,异音殊义,时俗不同,使别国同义异言,不得相通,故博采方国之异言,以著于篇,聊以解一时之说也。
”
* 《吴下方言考》,胡文英编撰。
胡文英是明末清初人,博学多才,在当时颇有声望。
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调查、遍访名师,结合当时的语言变化和自己的见解编撰了《吴下方言考》一书。
该书共10卷,是继扬雄《方言》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吴语系方言著作。
* 《越谚》,范寅著。
范寅是清道光年间人,生活在两浙吴语地区。
他用文字和口语双重方式记录下越地(今绍兴一带)的方言词汇和语音,在经过反复核实后编写出了《越谚》一书。
* 《六南苗语》,曹廷栋著。
该书是用汉语注音的苗族方言词汇集,主要记录了贵州省荔波县的苗语方言词汇。
以上只是部分关于方言的古籍文献,如需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到知网等学术网站阅读相关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些古代关于方言的书籍:
1. 《方言》:由西汉学者扬雄撰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方言学著作。
书中收集了古代各地的方言词汇,对研究古代汉语方言具有极高的价值。
2.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和解释。
它对后世的词典编纂和方言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方言疏证》:由清代学者戴震撰写,是对扬雄《方言》的校订和解释,对研究古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4. 《音学正宗》:明代学者陈第撰写,是研究古代音韵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对方言音韵的探讨。
5.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明代学者郭茂倩编写,对照了古代和当时的字音,其中也涉及了方言的差异。
6. 《老乞大》、《蓝鼎元方言》:都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文献,记录了当时各地的方言土语。
7. 《广韵》、《集韵》:分别是北宋和南宋时期的韵书,记录了当时的语音系统,其中包含了方言的成分。
8. 《唐音癸签》:明代学者胡震亨编写,研究了唐代的音韵,对了解古代方言有帮助。
这些书籍都是研究古代汉语方言的重要资料,对于今天的方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它们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研究工具。
《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是我国古代出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解释方言辞汇的书籍。
原名《殊言》,全称是《輶〔you由〕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輶轩”是古代一种轻便的车子,周秦时代天子使臣常乘这种轻车,“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闻,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
”(《华阳国志》卷十)所以使臣也称“輶轩使”或“輶轩使者”。
应劭[shao哨]《风俗通义·序》上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
”就是在周秦时,常在每年八月派遣“輶轩使者”到各地调查、搜集方言,回来记录整理,收藏在秘室。
这就是《方言》名称的由来。
《方言》的作者《方言》的作者扬雄(也写作杨雄,公元前53—公元16年),字子云,蜀郡(今四川)成都人。
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汉书》扬雄本传称他“博览无所不见”,少年好学,善作辞赋,多识古文奇字,通晓训诂,作《训纂篇》、《太玄》、《法言》等。
扬雄40多岁来到京师,被举荐为郎,“得观书于石室”,“校书天禄阁上”(扬雄《答刘歆书》)。
“輶轩使者”搜集得来的方言资料等,经秦末战乱,到汉代,大部分散失了,只有成都的严君平、临邛[qiong穷]的林闾翁孺“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扬雄《答刘歆书》)。
严君平收藏有1000多字,林闾翁孺保存有目录提纲一类的资料。
因为严君平是扬雄的老师,林闾翁孺是扬雄的亲戚,所以扬雄有机会看到它们,就以这些残存的资料为基础,又亲自着手收集。
他趁各地士人和调访士兵来京的机会,常常带着书写工具向这些人作调查,然后汇集整理。
经过27个寒暑的积累,才编成一本9000字的《方言》。
天凤三四年间(公元16、17年),当时的刘歆编《七略》,求观《方言》,被扬雄回绝:“未定,未可以见”,并表示如果刘歆“必欲胁之以威,凌之以武”,强迫他交出《方言》的话,将“缢死以从命”(扬雄《答刘歆书》)。
由此可见扬雄对《方言》是何等的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