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自然保护区学
- 格式:ppt
- 大小:598.50 KB
- 文档页数:8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1. 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2、性质:1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
2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3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4 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3. 自然保护区学中的几个重要原则:①自然保护区是人与生物圈(MAB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②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单元是生态系统③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④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⑤保护区的多样性、天然性、珍贵性、历史性、地区性、典型性、脆弱性、再生性国际保护组织成立时间及其简称-1948年,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成立-1960年,建立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CNPPA)-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196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UNDP)-1969年,国际环境法委员会(ICEL)-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92 在里约热内卢“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签订《生物多样性公约》,大多数的政府承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护世界的生态基盘。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3个阶段:(1)停滞阶段:(1956-1978)(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平均增加2 个保护区。
期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
(2)稳步增长阶段:(1979-1996)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5个保护区。
(3)迅速增长阶段:(1997年至今)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160个保护区。
1 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定义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 为什么要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拯救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研究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找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
自然保护区学教案吉林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朱洪强2011-11-25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三节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章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第一节原始社会[BC170万-BC21世纪]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第三节封建社会时期第四节中华民国 1912-1949第五节新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第三章我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第二节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形势的严峻性第四章自然保护的生物学原理第一节、生物圈及生物圈的调节控制第二节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保护第三节最小生存种群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第四节物种的丧失与存活机理第五节生态学重要规律第五章保护区建设第一节保护区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第六章保护区的分类第一节国际上的保护区分类第二节中国的保护区分类第七章保护区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第一节保护和监测第二节科学研究第三节教育和培训第四节资源持续利用第五节生态旅游第八章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第一节生态旅游第二节生态旅游的资源第三节生态旅游的管理第四节生态旅游业展望第九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第一节科研管理第二节生境管理第三节物种管理第四节自然保护区火的管理第五节社区共管第六节巡护管理第七节公众教育第八节人员培训第十章自然保护区评价与保护成效评价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节自然保护区评价第十一章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第一节国际相关法规第二节国内相关法规第十二章自然保护区晋级评审标准第一节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属性第二节可保护属性第三节保护管理基础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然资源的含义,明确自然保护区的含义、研究内容及方法,保护区在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资源的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定义、研究内容及方法,资源持续利用。
第一节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和性质自然保护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学》考试大纲本《自然保护区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
本大纲主要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理和规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各论。
一、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与自然关系第二节自然保护的基本概念第三节自然保护区第四节自然保护区学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选建和评价第一节国际上的保护区分类第二节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第三节自然保护区的选建第四节自然保护区的评价第五节自然保护区的分级、晋级和命名第三章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第三节生物圈及生物圈的调节机制第四节种群概论第五节生物群落及多样性保护第六节最小生存种群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第七节物种的丧失与存活机理第四章自然保护区的区划第一节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区划第二节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第三节我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分区各论第五章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第一节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规划第二节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规划第三节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措施第四节自然保护区的法制管理措施第六章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管理第一节旅游发展史及经济效益第二节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及评价第三节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第七章自然保护区火的管理第一节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及种类第二节森林火灾发生的自然条件第三节森林火灾的预防第四节森林火灾的扑救措施第八章自然保护区各论第一节国内自然保护区简介第二节国外自然保护区简介二、考试要求第一章绪论了解自然保护发展简史;掌握自然资源,有限资源、无限资源概念;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概念及其基本特性;理解掌握自然保护概念;理解掌握自然保护区概念及其意义;理解自然保护区学概念;理解自然保护区学几个重要原则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选建和评价掌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相关机构;了解国际常用保护区名称;了解国际上自然保护区类型;理解掌握1993年IUCN确定的国际自然保护区类型;理解掌握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三类九型及其代表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建立条件;了解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及其特点;了解自然保护区选建原则;了解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步骤和程序;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结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区评价标准;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区优劣比较;掌握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国家级、地方级概念)、晋级;理解掌握自然保护区命名及实例第三章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了解保护生物学概念及其目标;理解和掌握保护生物学伦理基础、原理和功能原理;了解生态系统概念、共同特点及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了解人与生物圈计划;理解和掌握生物圈概念;理解生物圈形成、演变及其优化方向;了解生物圈结构及其自我调节功能;理解和思考人类控制生物圈控制的可能性;理解和掌握种群概念;理解种群基本特征和统计特征;理解和掌握生物群落关键性结构(化学镶嵌体、独立食物网、协同进化食物网;可动连锁种、核心共生种);理解群落概念、组成;了解群落演替干扰及多样性保护;理解和掌握最小生存种群定义及其意义;理解种群脆性分析(脆性分析的三个方面、两种绝灭过程、绝灭环、随机性灭绝的几个要素;理解四个绝灭环);理解和掌握最小生存种群大小的确定(两个计算方式);理解和掌握物种和面积的关系(关系、三种学说);理解和掌握距离效应、面积效应、物种平衡数目、周转率;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了解物种块状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掌握、思考自然保护区岛屿化的后果(样本效应、短期岛屿化、长期岛屿化、区系的崩溃)及其对策;了解物种的生存阙值和进化潜力(掌握监禁种群、监禁繁殖);第四章自然保护区的区划了解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世界保护区区划的理论基础;理解和掌握伍德瓦尔第对世界生物地理区的划分(生物地理界概念及其分界;我国在生物地理省中的地位及其实例);了解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掌握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特点;理解掌握中国自然区划系统;理解和掌握我国自然保护区区划(8个区)第五章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发展过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规划;了解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规划;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措施(自然保护区管理上的几个认识问题:保护和措施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法制管理措施第六章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管理了解旅游发展史及经济效益;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了解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第七章自然保护区火的管理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及种类;掌握森林燃烧和森林火灾概念;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自然条件(树种和森林类型);了解森林火灾的预防;了解森林火灾的扑救措施第八章自然保护区各论了解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三、主要参考书目1、自然保护区学。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第一章绪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濒危物种而设置的特殊地区。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很多生物物种也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和力度。
本文主要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探讨。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一般来说,自然保护区应该位于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
其次,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要保证生态平衡,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要以保护为主,避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及繁殖。
最后,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需要考虑到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措施的平衡,例如木材、药材等的开采。
第三章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稳定和濒危物种的保护。
具体来说,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不法侵犯自然保护区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制裁和打击。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针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野生生物进行定期的调查和监测,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加强对游客和居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四)强化管理团队的建设和培训,保证自然保护区专业管理人员充足,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第四章自然保护区的效益评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生物。
因此,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进行对效益的评估,以便将管理与维护中的弊端和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评估自然保护区的效益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评估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效果。
(二)评估自然保护区对土地、水资源的保护效果。
(三)评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注:本资料属于个人整理,仅供参考)1、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保护:就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生物资源不断地发展,使自然环境恢复到应有的功能。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1)自然生态系统类(2)野生生物类(3)自然遗迹类4、自然环境: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物质‘这些自然物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自然环境。
5、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随着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在一起。
6、某些植物,如化合成分相似的同科或同属植物,就与那些能以其为食的昆虫和脊椎动物一起构成了独立的食物网。
这种独立的食物网当然是很多的,彼此的营养结构虽然相似,但食物网成员却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这种独立食物网如何产生的呢?是动物的取食刺激了植物从而导致一些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呢?还是植物本身就具有次生物质而动物进行选择才形成了这种食物网呢?这两种都是有的。
是物种长期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而这种系统被称为“协同进化食物网”7、可动连锁种:能够将花粉或种子从某群落、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其他群落或植物传播的动物8、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大小与下述因素有关:(1)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方面)的随机性;(2)环境的随机性;(3)遗传随机性;(4)自然灾害;(5)最小动态面积;(6)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7)疾病。
并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个称为“种群脆弱分析”的概念模型中。
⾃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注:本资料属于个⼈整理,仅供参考)1、⾃然资源:在⼀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经济价值以提⾼⼈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然保护:就是通过保护⾃然环境和⾃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物资源不断地发展,使⾃然环境恢复到应有的功能。
3、⾃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定⾯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各级⾃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1)⾃然⽣态系统类(2)野⽣⽣物类(3)⾃然遗迹类4、⾃然环境:指⾮⼈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壤、野⽣动植物都属于⾃然物质‘这些⾃然物与⼀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定特性的⾃然环境。
5、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随着物种的参差分布⽽彼此镶嵌在⼀起。
6、某些植物,如化合成分相似的同科或同属植物,就与那些能以其为⾷的昆⾍和脊椎动物⼀起构成了独⽴的⾷物⽹。
这种独⽴的⾷物⽹当然是很多的,彼此的营养结构虽然相似,但⾷物⽹成员却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这种独⽴⾷物⽹如何产⽣的呢?是动物的取⾷刺激了植物从⽽导致⼀些植物产⽣次⽣物质呢?还是植物本⾝就具有次⽣物质⽽动物进⾏选择才形成了这种⾷物⽹呢?这两种都是有的。
是物种长期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这种系统被称为“协同进化⾷物⽹”7、可动连锁种:能够将花粉或种⼦从某群落、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其他群落或植物传播的动物8、最⼩⽣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种群。
最⼩⽣存种群⼤⼩与下述因素有关:(1)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等⽅⾯)的随机性;(2)环境的随机性;(3)遗传随机性;(4)⾃然灾害;(5)最⼩动态⾯积;(6)种的社会⾏为机能障碍;(7)疾病。
并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个称为“种群脆弱分析”的概念模型中。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导语:自然保护区是一种为了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及其栖息地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作用。
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类型、管理和保护策略等内容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相关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自然保护区学的复习资料,帮助您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特定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它们旨在通过限制人类活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上的稀有和濒危物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类型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保护目的和管理手段的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1. 国家公园:由政府指定并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2. 野生动物保护区:专门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区域,限制人类干扰和捕猎活动。
3. 植物保护区:用于保护特定物种的植物和植物群落的区域,以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
4. 海洋保护区:用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包括海洋公园、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5. 世界遗产保护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享有特殊保护的地区。
三、管理和保护策略为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保护,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和行动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和保护策略:1. 制定保护区规划: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保护目标和管理计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加强监测和研究:通过定期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物种和环境变化等情况,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执法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猎捕、滥伐滥采等破坏行为。
4. 加强社区参与:鼓励和促进当地社区的参与和支持,确保他们的生计方式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相一致。
5. 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自然保护区周边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绪论1.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自然保护区学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功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生物物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2.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或者水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特点:(1)在组成结构上具有非均一性和镶嵌性。
(2) 主要构成单元是生态系统。
(3) 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
(4) 随时间而变化。
(5) 一般为一个经济实体。
3.自然保护区的性质与功能:自然保护区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重要储存地(基因库)。
4.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保护自然物种、基因及其生态系统。
第1章1、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建立的标志性意义:①保护了公园资源;②成为向公众提供娱乐和游客体验的场所;③确保了管理机构的高效率;④社会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与科研基地,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和科研事业的稳步发展。
2、IUCN: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WWF:世界自然基金会3、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3个阶段①创建时期:1956~19651956年,中国科学院的吴征镒、寿振黄——分别是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的92号提案“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一些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案”,自此,我国开始建立科学的自然保护区。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②停滞与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8)10年文革,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不仅没有建立新的保护区,一些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③蓬勃发展阶段:1978--至今4、2010年左右中国自然保护区规模如何?到2006年10月,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