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2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成因,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①______,主要是②________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a.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③________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④________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⑤________和巨大的⑥________。
b.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⑦______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⑧______和⑨______;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⑩________。
(2)岩浆活动:侵入活动、喷出活动。
(3)变质作用。
3.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________。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
2.主要形式:?______、侵蚀、?______和?______。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________而成。
________而成。
沉积岩:各种岩石经?______、?________、?______、堆积、○21______、○______下○______而成。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2422232.过程3.意义________________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25我的疑惑1.2.3.探究点一内力作用探究材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14座山峰,全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高中地理作为现行高中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球观、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维护绿色发展的班级培养要求。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针对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地理理论框架下正确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能够了解地球范围内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明确自然环境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进而提高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2.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和分布及不同地区间的自然环境差异性;(2)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4)能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差异性,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分类;(2)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3)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探究学习、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提高。
(1)知识传授通过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科学概念、分类、原理和方法。
(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懂得问题解决过程,提高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实例学习和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可根据案例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及价格之间的原因和联系。
(4)实践提高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采用实地考察、实验观测等方法进行学习。
如到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进行环境调查等。
必修1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与差异性复习学案第1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复习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组成。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探究】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__演化过程。
(2)生命出现后,__________进化即__________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因素的最显著特点: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__________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__________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复习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自主探究】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__________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__________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_________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__________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指岩石经过__________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__________。
(2)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和植物矿物养(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__________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适用年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和特征;2. 不同环境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图片和地图素材;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地球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例如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二、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差异,例如山地、平原、草原、沙漠等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等。
三、知识讲解(20分钟)1.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讲解,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差异性。
2. 分别讲解不同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气候对植被分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地貌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水文对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影响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描绘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五、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地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本节教材涉及到内容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节内容把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三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把某个区域环境(必修三区域地理)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必修一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必修二人文地理)有效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必修一教材当中前几章的自然地理环境做了很好的总结,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气候)、水圈(河流水文状况)、岩石圈(地形与土壤状况)、生物圈(自然带状况)的圈层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又为高一学生下学期学习的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某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活动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的。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本节教材涉及到内容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内容综合性很强,对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容易但用语言描述难,因此需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叠加、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增进理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和自然带,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三种分异规律及成因,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规律和成因分析,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影响不同地区非地带性的因素。
地理环境差异性导学案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各种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也对人类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篇导学案将通过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一、地理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影响1. 气候的差异性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巨大。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适宜植被茂盛,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这种气候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2. 土壤的特点土壤是生物生长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各异。
比如,沙漠地区的土壤贫瘠,种植农作物困难;而河流两岸的沃土肥美,适宜农耕和养殖。
土壤的特点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水平。
3. 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
一些地区常年缺水,居民生活困难,甚至出现水资源危机;而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渔业和水产业。
因此,地理环境的水资源差异性造就了各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居住地选择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人类在选择居住地时会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水资源、土壤等因素。
一些地区因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城市建设发达;而一些地区因资源匮乏,人口稀少,居民多为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
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地的选择产生明显影响。
2. 经济活动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的经济活动特点。
例如,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和矿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促使人类在不同地域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3. 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地理环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经济活动,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习俗。
例如,草原地区的牧民文化、海岛地区的渔猎文化、山区地区的农耕文化等都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必备知识】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
因素分布地区理想自然带现实自然带成因地形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高山植物区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较低纬和较高纬呈南北延伸洋流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水的灌溉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无陆地的缺失北极地区冰原带无为海洋,无陆地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东南部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俄罗斯远东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方法总结】1.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其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
[学法指导]: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过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1)全球性地域分异: 分异和 分异。
(2) 的地域分异: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是由下列哪些要素形成的( )①气候 ②植被 ③土壤 ④地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陆地自然带及其空间分布
『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合作完成下表』
二、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合作探究】根据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你能从中发现自然带分异规律吗 探究1.(1)由赤道到两极,自然带怎样变化(提示:什么方向延伸、什么方向更
替) (2)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典
型
(3)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探究2.(1)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怎样变化(提示:什么方向延伸、什么方向更替)
(2)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典型
(3)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探究3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图回答: (1)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2)自然带的变化类似于哪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 垂直自然带谱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活动: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3)自然带的分布高度主要受哪些条件影响
(活动:高山草甸带在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北坡的分布高度有什么不同)
【小 结】归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成果展示:
三、地域分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掌握地域规律对生产生活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精
地域分
异规律
主导因素 成因分析 分布规律 实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
? ____和_____地区,如非洲
沿200
E 经线自然带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
的分异规律
? ?
?
?______地区,如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垂直分异规律 ? ?
?
?______的高山,如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