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9竹节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8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疲倦、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根据课文导语中给出的三个不同任务,采取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制作竹节人和斗竹节人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的。
5.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豁、凛、疙”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疲倦、疙瘩、威风凛凛”等词语。
2.对照课前导语和课后思考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课文层次。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幽默。
教学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根据阅读方法确定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如木枪、弹弓、陀螺、毽子、风车等,再出示一些时下流行的玩具的,在对比中导入本课课题。
过渡:同学们,这些老式玩具你们认识几个?这些新式玩具呢?乍看上去,这边的玩具显得简单粗糙,这边的玩具显得精美有趣,它们是不同年代的孩子们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
玩具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之一,特别是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今天啊,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趣的手工玩具——竹节人。
它长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可以翻开课本看一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范锡林 1950年生于江苏无锡。
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专集《辟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等,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三百多万字。
他的作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奖项。
9.竹节人一、教材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竹节人》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全文共29个自然段,通过回忆“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精彩过程与感受,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特别是通过孩童视角描述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的故事,将玩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能“尝试”从不同的阅读目的出发去阅读相应的文本内容。
(重、难点)2.能在文本不同内容的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带给我们的不同生活情趣。
(重、难点)3.能站在不同学习目标的角度,讲出文本带给我们的启发或收获。
(重点)(三)课时划分:两课时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尝试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来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的任务。
(重点)2.能从阅读实践中,梳理出“有目的地阅读”策略的阅读方法。
(难点)(二)教学过程1.教学板块先来看板块一:回顾策略,初知文意。
2.教学实施板块一:回顾策略,初知文意(1)名言引路激趣。
出示杨绛的名言引出读书的意义。
(2)简述已学策略。
回顾已学阅读策略,根据学情,老师可简述阅读策略是三上的“预测”,四上的“提问”,五上“提高阅读速度”,六上是“有目的地阅读”。
(3)快速浏览全文。
今天要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有目的地阅读”。
读阅读提示:“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从单元主题“阅读策略”入手,回顾所学策略,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初知文意。
板块二:明确任务,尝试阅读(1)快速浏览,学生初知文意。
学生简要交流文章大意。
(2)出示阅读任务。
这节课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你会怎么读课文呢?老师请学生根据任务读课文。
①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②学生读后,交流方法。
生:带着任务阅读的时候,跟开始浏览全文不一样,跟任务相关的段落,我就认真读,没有关系的我就略过。
师:你发现了非常棒的方法,就是跟任务相关的地方读,不相关的内容就不看,这就是“跳读”的阅读方法(板书:跳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竹节人课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竹节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会写“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一⑦个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体会“根据阅读的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要素。
四、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小视频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教案#导语、明确学习任务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的课文,请翻开单元#教案#导语页,齐读单元#教案#导语。
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是本单元的习作要素。
)板书课题——竹节人2.猜一猜课文写什么?(预测、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发现策略秘密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围绕竹节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
预设:刚才同学们自觉运用了预测、提问等阅读策略。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它对于课文的学习有哪些要求?板书:有目的地阅读(三)聚焦阅读任务,分组合作阅读1.明确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
分组前指导:要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阅读时关注的内容一样吗?采用的阅读方法一样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快速浏览课文选择内容)2.分发学习单,出示阅读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
PPT出示阅读要求:(1)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
(2)对照任务,反复细读文段。
(3)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单。
(四)交流阅读收获,提升语文素养任务一、竹节人制作指南1.介绍完成的制作指南,你们是如何阅读的?主要关注了哪些内容?预设一:我们小组在完成制作指南时重点关注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通过细细的阅读、圈画关键词梳理出了制作指南准备材料和制作步骤部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公开课教案第【1】篇〗《竹节人》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卡”,积累“疙瘩、雕刻、威风凛凛、疲倦”等词语。
2.了解制作竹节人的工序,体会斗竹节人的乐趣。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
教学重点:1.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卡”,积累“疙瘩、雕刻、威风凛凛、疲倦”等词语。
2.了解制作竹节人的工序,体会斗竹节人的乐趣。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谁?出示:竹节人玩具,你玩过吗?2.谈话导入:你有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想一想,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乐趣?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习生字出示词语:威风凛凛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呆头呆脑大步流星怒气冲冲暴露无遗念念有词忘乎所以心满意足轻手轻脚疙瘩抽屉疲倦冰棍橡皮跺脚颓然沮丧1.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
2.观察每一个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词语。
3.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4.用形近字识字。
5.多音字:卡。
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同学们,请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形象最深?想一想:围绕竹节人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迅速确认话语信息核心,即关键词句。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同学们,请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阅读的时间。
2.想一想:围绕竹节人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预设:回忆竹节人斗竹节人制作竹节人观看老师玩竹节人没收竹节人3.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有所不同。
你会怎么读这篇文章呢?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吧!(1)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预设: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9课《竹节人》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明课文回忆了自己儿时与小伙伴一起制作“竹节人”的方法、过程,以及伙伴们一起玩耍带来的乐趣。
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感受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体会童年的快乐。
二是要指导学生明确:同一篇文章,因为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本案以文本为依托,采用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活动的形式,借助文前导读,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由充分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将阅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有关传统玩具的图片、视频资料。
2.竹节人玩具若干。
学生准备:搜集传统玩具,查找制作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交流: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玩具吗?怎样玩呢?2.激趣:同学们的玩具可真不少。
玩具使我们的童年生活更加富有乐趣。
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也玩过玩具,不过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玩具大多是自己制作的。
你们想看看吗?3.课件出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传统玩具。
4.揭题: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种玩具——竹节人(课件出示竹节人玩具图片)。
5.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语。
教师相机正音:“凛”是前鼻音,“疙瘩”的“瘩”要读成轻声。
(2)形近字组词。
①棍混馄②裁载栽③沮组租3.指导书写。
“凛、棍、悟、橡、跺、沮、趴”要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
“疙、瘩、裁、筹”书写时要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和笔画间的穿插避让。
三、默读课文,梳理课文1.引导思考:课文围绕“竹节人”这种玩具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2.学生交流,理清脉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教案第【1】篇〗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优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
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
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
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故事情节层层深入首先亮明是小时候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童年的一段小事就这样呈出在学生面前。
此时的文字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
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自然而然产生创新、实践的冲动与想法。
(二)阅读任务层层递进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
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语文要素。
轻而易举的体现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又一个语文要素。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竹节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所表达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品质;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流畅、准确、自然地朗读文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理解并表达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预热的方式,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探究。
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中的某个细节或图片,拓展出一个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
例如:在竹林中,成行的竹子纵横交错,似一座绿色的迷宫。
你能想象在这样一片绿色的海洋中,你会看见什么样的美景吗?2. 阅读故事(2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在听录音的同时,学生在课本上跟读。
课文读完后,教师对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进行较详细的解说。
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理解故事,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3. 辅导阅读(2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同回顾故事情节,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组或小组讨论来互相分享意见。
例如:1.吴丹是一位怎样的女孩子,你认为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赵伟会选择跟他父母去外地工作吗?为什么?3.如果你是小红,你会冒着风险去把竹节人从伐木队员手里夺回来吗?为什么?4. 练习朗读(15分钟)让学生准备诵读,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故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然后,教师随机点名提问,并鼓励学生自愿回答问题或分享自己的体会。
5. 作业布置(5分钟)根据教学目标,布置相应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再写一篇与故事有关的作文等。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故事情节,并理解并表达了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入、阅读故事、辅导阅读、练习朗读、作业布置等环节,全方位促进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探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9《竹节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竹节人艺术形式;2.能够初步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及寓意;3.识记生僻字词;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语文表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主题及寓意;2.感受和品鉴竹节人艺术;3.识记生僻字词。
三、教学内容1.艺术欣赏:竹节人2.阅读教学:《竹节人》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请学生观看一段竹节人表演视频,了解竹节人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教师向学生出示竹节人艺术品图片,让学生欣赏观看,感受艺术的魅力。
2.阅读教学1.朗读课文《竹节人》2.解释生僻字词:坯、擀、叉、踌躇、泥土坯儿、陶器、大名鼎鼎、笨拙、笛声悠扬、棚屋、唠叨、摊开、猝不及防、合抱之精、跄踉3.理解课文,进行理解性阅读,回答课文中的问题:(1)周福厚的坯子崭新剔透,给了他希望,这里所说的“坯子”是指什么?(2)陶匠们被周福厚的竹节人吸引,是因为竹节人和瓷塑有何不同?(3)陶匠之间为了制作出更好的作品而互相切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竹节人在哪里受到了重视?(5)周福厚的竹节人与别人制作的竹节人不同,原因是什么?4.品味文学价值,领悟主题(1)周福厚的竹节人成为了竹节人界的“大名鼎鼎”,为什么?(2)课文中所描写的世界不仅是竹节人的世界,也是人们的世界。
作者在写竹节人时,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3)竹节人之间相互调和、相互欣赏,表现了诚实宽容的文化精神。
请谈谈你的感想。
3.延伸拓展1.请学生在课后自行了解竹节人文化的相关情况,并分享给同学。
2.以《竹节人》为题,或者以其他传统文化作为素材,让学生自行创作小说、诗歌或散文,促进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采用视频欣赏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竹节人艺术的美感,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了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理解了主题和寓意。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在课内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
《竹节人》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
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要求能正确选择材料来写作文,通过文字表达情感。
《语文园地》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2.单元重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
《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即(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2)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1)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
(2)为家人介绍景点。
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
《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①通过生活再现表现情感;②通过融入美好的意象表现情感;③选择典型细节来表现情感;④妙用浓烈的氛围表现情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已经养成摘抄、积累语言的习惯。
但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多角度品读语言,感受文章的内涵,因此,基于本单元课例的特点,以及《课标》中对于高段阅读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要求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就有所不同。
如《竹节人》主要写了“制作竹节人”“竹节人玩趣” “老师玩玩具”三件事,“制作竹节人”可以采用扫描式阅读法,“竹节人玩趣” “老师的故事”可以采用研读法。
【教法建议】
1.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展开阅读,在课堂情境中习得阅读方法,注重文本解读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问题意识,从揣摩写法与创作意图出发设计阅读教学,精心选择优质信息进行有效补充和拓展,以读促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六年级是在习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仍要从激趣入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9竹节人(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4.学习作者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传统玩具给入们带来的乐趣,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传统玩具给入们带来的乐趣,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2.学习作者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传统玩具给入们带来的乐趣,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放大细节,选取鲜活、典型、感人的细节去表现文章的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竹节人的制作和玩耍的事来抒发对童年的怀念和尊师爱师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在事件的描述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感动。
这样的真情实感,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2.举一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练一练: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按照融情于事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示例:
伞下的爱
每个人都认为母爱是伟大,但我认为母爱的伟大更体现在她爱的无私。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我上完课坐在自行车后面快乐的唱着。
正如俗语所说:“夏天的天气娃娃的脸”,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哗哗哗”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上倾泻而下,妈妈急忙停下车从包里拿出了唯一的雨伞,对我说“宁宁,快撑起伞。
”我毛手毛脚地撑起伞放在了妈妈的头上,结果一阵风大风,伞吹反了,单薄的我也差一点被风吹得飞了起来。
妈妈用命令的语气说“郑淮宁,自己打。
”我无奈的把伞移开了,只见雨水顺着妈妈的头了和脸颊流了下来。
雨,不知不觉地停了,这时我发现妈妈的全身湿透了。
回到家,妈妈一个喷嚏接着一个喷嚏。
第二天,她就发高烧了,在这发烧的期间,妈妈不知吃了多少的苦药。
一看到药,我就很难受,若不是妈妈把伞给我,也就不会生病了。
啊,原来母爱是时刻不在,无处都在的,母爱将会陪伴我们一身!
六、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激动人心的时刻》。
七、当堂检测(选做)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选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制作竹节人
竹节人妙趣横生爱师尊师。